?

災難報道中的“二次傷害”研究

2024-04-29 23:26
新聞傳播 2024年6期
關鍵詞:災難新聞報道

何 靜

(湖北文理學院 襄陽 441053)

一、災難報道與二次傷害問題

(一)災難報道

災難報道,簡單而言,就是關于災難的新聞報道。但在不同的語境中,災難報道其實有著多重含義。學者劉海明等人將災難報道的概念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狹義的災難報道,另一類是廣義的災難報道,狹義的災難報道是由通過專業知識訓練后的新聞工作者所寫;而在廣義上,災難報道的寫作主體則更為廣泛,災難報道寫作主體既包括新聞工作者,也包括新媒體中的網絡自媒體,還包括普通網民。本文對“災難報道”這一概念的探討,參照了廣義的“災難報道”的定義,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災難報道”的報道主體已不限于新聞工作者,而應擴大到任何一個能在互聯網上使用互聯網的公眾。

(二)“二次傷害”的概念

“二次傷害”是美國醫學心理學中最早出現的研究問題,某些患者在遭受病痛的折磨后,發生的心理上的不可挽回的創傷;若對病人實施的外科手術是一種傷害,則對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精神上的創傷稱為“二次傷害”,這也是“二次傷害”的最初定義?!岸蝹Α笔窃跒碾y報道中首次提及的一種概念,而關于新聞中“二次傷害”的定義也成為了學者關注的熱點。在《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一文中,高江寧對“二次傷害”的定義作了闡述,認為“二次傷害”是由于媒體對某一事件采取了不恰當的處理方式,而對被害者及其家屬造成了某種精神上的損害。簡而言之,與醫療新聞相比,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因內容表述不當而造成“二次傷害”。在許多災難新聞中,“新聞”和“二次傷害”都被完美地詮釋了出來,這大概就是目前的傳媒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所面臨的問題。

二、災難報道中“二次傷害”的表現

(一)采訪形式的傷害

1.侵擾式采訪

在災難性的新聞報道中,為了還原事件的真相,或者挖掘出事件的真相,媒體往往會試圖對遇難者的家人進行采訪,這個過程被稱為“死亡敲門”。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的所作所為使受害者家屬感到不安與困擾,這就是所謂的“侵擾悲痛”。在官方沒有告知死者或失蹤者近親的情況下,新聞媒體不應對其近親進行核實死者或失蹤者信息。在東航失事的事件中,受訪者并不知道親屬或好友遇難信息的情況下被記者告知,有媒體報道說聯系了遇難者的學弟和老師,大家都很驚訝,也很傷心。

2.逼迫式詢問

新聞媒體在收集材料的時候,無論被采訪的人愿不愿意,都會對其進行追問;強制訪談也包含了對被訪者的敏感問題的刻意詢問,讓他們回想起當時的受傷過程,并不顧“二次傷害”而堅持接受采訪。當事人遭遇不幸,自身的苦難已經給其帶來很大的心理創傷,在心理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準備,如果記者不停地追問,挖掘當事人的情感會再次刺激訪談對象的心理創傷,從而導致心理厭惡和疲勞。如果當事人由于災難不幸去世,一直詢問其身邊的親人朋友,也會對他們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2022 年3 月份的東航失事事件,《人物》雜志的記者打電話給受害者的家人,那位女士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告訴《人物》雜志的記者,她很難過,無力再多說。此時就不宜再繼續追問;災難事件發生過后,在場每個人都會用手機或者相機拍下受害者家屬的哭泣或痛苦的照片或視頻,發布到微信群或微博等其他社交媒體,以此來吸引眼球。這種消費受害者來尋求關注度的行為也是一種“二次傷害”。

(二)報道內容的傷害

1.虛假內容

移動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使得災難新聞擁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與內容。部分用戶發現與熱門新聞事件有了緊密聯系后,會在網絡上進行信息分享,這等于是對媒體間接地提供了新聞素材。但是,由于用戶發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可能對事件的經過進行了夸張的主觀揣測,或者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這就造成了其他用戶對新聞事件的誤解,不能對事件進行客觀全面的認識。有些時候,為了確保新聞的時效性,媒體會忽視可能出現的夸大、片面、不實等情況,直接使用用戶分享的素材來報道災情。

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道德,也是維護新聞報道的公信度的一大法寶。然而,在某些災難報道中,由于存在著“編造”的現象,造成了公眾對災難的誤判,導致社會的恐慌。比如,在2021 年河南發生的一場特大暴雨中,一些缺乏道德的人以不負責任的態度,大肆造謠,擾亂當時的社會秩序。最后由河南衛輝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發表聲明,稱衛輝市出現了“全域炸大堤,犧牲衛輝保新鄉”等言論,為不實信息。網上還流傳一些有關救援消防員犧牲的消息,并且配以虛假圖片。這則新聞一出,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根據有關方面的調查,河南當時并沒有發生消防員犧牲的事情,新聞中的呂挺并非網絡上所說的衛輝市消防隊員,而是湖州市消防支隊安吉大隊的一位中隊長。

2.侵犯隱私

新聞媒體應當將與事故有關的信息及時公開,但過分地披露受害人的個人隱私則違反人道主義?!半[私權是指自然人的生活和個人信息受到法律的保護,不可被他人非法侵入、知悉、收集、使用和披露。權利主體有權決定他人對其隱私的干預程度,是否向他人披露其隱私,以及向他人披露其隱私的程度?!崩?,2020年12月,成都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趙某,由于需要預防和控制疫情,當地官方媒體公布了趙某的活動路線涉及許多酒吧和其他人口稠密的地方。隨即趙某遭到了“人肉搜索”,她的身份信息和手機號,甚至社交軟件,微信的聊天記錄都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隨著事件的發酵使趙某受到了網上的謾罵和誹謗,對其及家人造成了精神傷害。

(三)輿論影響的傷害

1.網絡暴力

移動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也將某些重要的事件公之于眾,受公眾監督。在網上,人們可以自由地參與到各種社會事件中來,大家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有權就事情進行辯論,或者就相關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然而,網民并不能對所見事件都作出合理的判斷,往往是情緒先行,《烏合之眾》一書中曾經說過,群體會在潛意識里跟隨他人的暗示,受到他人的影響,從而導致輿論產生極端化。網絡里的觀眾對事件各方做出的主觀隨意判斷,給當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2.輿論審判

輿論監督與輿論審判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輿論的積極一面而后者則是超越監督干預司法的行為。新媒體新聞工作人員作為災難的新聞報道者,在法律上無權干預司法和司法程序。身為媒體,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全面、深入的報道,但司法過程是一項十分嚴肅、細致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去調查和收集證據,消除虛假,維護事實真相,依法做出理性、公正的判斷。如果新媒體制造輿論,營造輿論壓力,試圖迫使法院遵循其所創造的所謂“輿論”,就會影響司法公正,因為它們客觀上構成了“媒體審判”。輿論審判可以說是新媒體時代下媒介審判的嬗變,審判的主體由媒介變為網民,對還未定性的事件進行斷言,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在2022 年四川涼山大火中網絡大V 質疑大火燒的只是樹木而已,為什么需要消防員付出生命代價去救的言論?!端拇ㄓ^察報》在其微博上發表的消息稱,這次火災是“由于指揮的失誤,造成了消防員的傷亡”。盡管之后刪除了這篇報道并道歉的表達內容有些不當,但報道發出便被網友截圖評論轉載,媒體來斷定事故原因無疑是加快了輿論的擴散,給消防人員和相關人員都帶來了輿論上的傷害,也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

三、災難報道“二次傷害”形成原因

(一)媒介生態與從業者

部分媒體平臺在追逐“熱點”和“流量”的同時,沒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甚至出現了媒體的商業化,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媒體平臺為追求利益而罔顧事實和道德底線,把“眼球經濟”發揮到了極致。通過追求“熱點”和“流量”,來獲得自身的發展,在價值導向上存在著嚴重的偏頗。從表面上來看,媒體經濟利益的增長對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忽視對社會責任的追求,使媒體陷入了一種無序、惡性競爭、價值觀扭曲等困境之中。

(二)受害者心理

災難過后,事故親歷者不僅會遭受物理傷害,更會遭遇精神傷害,這種精神上的傷害又被稱為“創傷后應激反應”(PTSD)。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人們處于自我保護的心理,受害的人會主動地將痛苦的記憶封閉起來。但是,因為多家媒體的詳細采訪,以及融媒體的多樣式報道,事故親歷者又會重新將痛苦的記憶轉移到自己的心中,回憶這段經歷無疑會造成二次的心理沖擊和傷害。

(三)公眾素養

美國學者大衛·康西丁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在使用媒體時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信息的能力。我國目前使用互聯網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第一現場的公眾會出于各種原因將災難照片、視頻進行上傳,可能不小心泄露他人隱私或由于場面本身太過血腥殘忍而給當事人事后帶來傷害;不在現場的網民由于災難事件的重大性也會發表各種言論,情緒占據上風。根據學者李普曼提出的“擬態環境”這一概念,不了解真實情況的網友會誤以為網絡呈現的都是事實,受眾對網絡信息的相信也會使其對網絡輿論領袖的觀點更加信服,發表一些趨同的情緒言論,網民媒介素養不高也加劇了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

四、避免傷害的規制思路

(一)政府的有效監管

政府應當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制度化和規范化平臺監管。強化對媒體人的行業培訓,細化準入機制,開設媒介素養培訓和考察測試。政府網絡監管部門可通過與高?;蚱髽I合作,讓年輕群體知曉肆意傳播虛假信息的負面影響和法律風險。

(二)媒體的人文關懷

“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睉撛跒碾y新聞報道中有所體現。媒體從業者要從災難新聞報道中挖掘人性的閃光點,塑造出一種與災難作斗爭的精神風貌,以專業、負責、及時的報道,對公眾進行心理疏導和撫慰。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既要直面災難,又要尊重生命;既要反映災難的嚴重程度,又要展現受災群眾的堅強意志;既要用事實說話,又要用感情說話;既要記錄事件的過程,又要為事件劃出合理的結果。一篇好的災難新聞能夠合理疏導受害者家屬的悲傷情緒,尤其有些重大災難事件給逝者家屬及社會公眾造成的心理陰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終身無法消除。

新聞媒介在報道時要充分尊重社會大眾,尤其是受害者家屬的心理。注重報道的方式和態度,使媒體的作用得以發揮。2021 年河南的特大暴雨,鄭州的嚴重內澇原因是什么?媒體從中央氣象臺獲悉本次強降雨的兇猛原因,并對有關事件進行及時、準確的報道,引導許多網民紛紛以不同的形式為河南排憂解難。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在對暴雨的報道中充分展示了媒體職責和人文關懷,并在微博上加上了“河南一定能做到”“河南一起扛”等主題,既給災區群眾帶來了溫暖,又給新聞的語言增添了一份溫暖。

(三)引導網民的健康參與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本W民在社交媒體看到災難信息要學會理性思考,不能只顧感性發泄情緒,合理表達訴求才更有利于事件的解決。例如2021 年河南暴雨事件中網友做的共享文檔,對網上的流言和虛假消息進行了及時的辟謠,也為受害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渠道。引導網民健康理性參與災難新聞,從而共筑美好社會秩序。

猜你喜歡
災難新聞報道
雷擊災難
論新聞報道中的流行語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災難來臨,我不怕——科技館一日游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新聞報道隱性失實的四種表現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災難不是“假想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