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提高電視媒體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思考

2024-04-29 23:26李中星
新聞傳播 2024年6期
關鍵詞:突發事件新聞報道輿論

李中星

(河北廣播電視臺 石家莊 050031)

新的媒介環境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等數字化技術,通過計算機、電視等終端為使用者提供各種形式的信息和服務的媒體形態。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傳統的傳播方式被重新植入到一個新的傳播領域,同時也對傳統的媒體產生了沖擊。例如,電視新聞。同時,在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新聞傳播方面,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不斷拓寬了新聞傳播的方式,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特別是在重大的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它以其移動、互動性和多樣性的傳播特征,迅速地引起了觀眾的關注,并在不同的媒介上進行了無限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媒體,盡管其權威性高且覆蓋面很大,但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它與大眾的需要仍有一定的距離,且其傳播方式相對單一,傳播效果也比較薄弱,很難發揮其權威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因此,需要通過對新的媒介環境下重大突發新聞報道進行研究,分析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電視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突發事件報道的意義

(一)做好突發事件報道是維護改革發展的需要

我們目前正處于非常關鍵的發展變革時期,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結構都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人們的思想日益復雜化、多樣化。由于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往往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所以,新聞的發布與報道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如果不能掌握好報道的方式,不能正確地引導輿論方向,就有可能把個人的意見滲透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影響報道的真實性。因此,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就必須要保持冷靜,做好突發事件的報道,維護改革發展的需要[1]。

(二)做好突發事件報道是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

如今的技術發展很快,特別是有了網絡和移動電話,通信工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輿論所處的環境更加復雜,其傳播途徑也更加多樣化。網絡規模大、網絡普及程度高,是突發事件發生的客觀必要條件。而且,從傳播的角度來說,網絡上的消息,沒有時空的約束,任何一個地區發生了什么突發事件,都可以在網絡上第一時間報道出來,這在以往是絕無僅有的。也就是說,一旦發生了什么突發事件,都可以在網上得到相關的及時性消息。此外,網絡新聞的魅力和感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往往一句話、一件小事,就能傳遍全國,乃至全球。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如何強化和改進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是對電視媒體的一次考驗。

二、新的媒介環境下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傳播現狀

由于新媒介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平臺等傳播媒介,就可以迅速地將突發事件傳播開來,引起社會各界對重大事件的關注和討論,成為社會熱點。同時,由于突發事件的突然性,在新媒介的背景下,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接收者和傳播者。大眾通過新媒介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大眾選擇接收消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因此,在極短的時間里,就會出現大量的關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對于傳統的電視媒體來說,在新媒介環境下進行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既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又要保證新聞內容的正確性,從而防止公眾被新媒體的各種流言所誤導[2]。

三、新的媒介環境下突發事件報道中電視媒體面臨的挑戰

(一)傳播時效性挑戰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電視媒體的話語權逐漸減弱。所以,為了提高傳播的時效性,需要以自身的傳播機制為基礎,及時與有關消息渠道取得聯系,及時了解情況,才能及時將突發事件的真相公布出來,避免網絡上出現的各種虛假信息嚴重影響到新聞的傳播,造成受眾在大量的流言蜚語中做出消極的猜測。同時,如果發生了什么大事,媒體沒有及時地報道,那就會讓人懷疑事故的起因和結果。微信、微博上的各種流言,讓公眾人心惶惶。而在新媒體上的各種宣傳,作為權威的電視媒體,在這種情況下,突發事件的報道不及時,往往會導致受眾的不滿,從而導致社會的輿論危機。

(二)傳播形式的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大多數的新聞傳播形式都是通過媒體與觀眾進行互動,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貼近受眾。目前,大部分的電視媒體都有自己的新媒體平臺,比如手機APP、微信、微博等,但是,這些新媒體平臺所提供的內容大多是通過電視進行傳播,并不能滿足受眾對新媒介的接受。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往往是幾分鐘到10 分鐘,呈現的方式與一般的電視新聞并無太大區別。而抖音等微視頻平臺的短視頻一般都是幾秒、幾十秒,這種傳播方式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因此點擊量也會更高,共享度也會更高。

(三)傳播內容的挑戰

在突發災難性的新聞報道中,往往會從災難中發掘出英雄人物,發掘感人的故事,甚至夸大了災難的發生,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從而損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削弱了媒體的公信力。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如果僅僅是以單一的角度來報道,其內容就會過于單一、狹窄、重復,容易招致民眾的反感與厭惡。對于重大突發事件,由于新媒體的報道角度與內容的不同,常常會引發各種爭議。因此,電視媒體在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時候,既要做到及時、準確、可靠地傳播,又要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報道,避免單一、重復的傳播方式,使受眾產生反感[3]。

四、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提高電視媒體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策略

(一)增強對新媒體資源的整合應用

為了提高電視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對新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從而獲取更多的新聞資料,并且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和報道。同時,在利用第一手信息資源的時候,可以通過網絡渠道使受眾能夠接收到最新信息。比如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央視微博或者新聞客戶端來深度報道突發事件,并且讓觀眾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突發事件的基本脈絡,并且對突發事件的現場進行報道。此外,電視媒體還可以收集突發事件的基本走向,讓觀眾了解到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從而能夠控制好輿論方向,并且知曉事件背后的原因。

(二)開展網絡賬號,占據報道新一線

電視新聞作為一種新聞報道渠道,必須經過大量的事實驗證和調查,才能獲得最好的消息。因此,可以開展網絡賬號,占據報道新一線。網絡平臺的電視媒體賬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核實情況,發布準確的信息,引導正確的輿論。如在微博上建立一個官方的賬號,比如央視新聞、本地新聞等等。但在新聞報道中要注意措辭的嚴肅性,盡量避免使用不恰當的語言,以保證媒體的權威性。同時,對突發事件進行詳盡的報道,使廣大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事件,減少錯誤的信息傳播。

(三)持續跟蹤,確保新聞的完整性

一些社會組織和公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但卻不能很好地進行新聞報道。這就要求電視媒體必須充分認識其自身的優點,使其能夠集中報道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等??梢园凑帐录臅r間順序來組織,就像重慶的大巴掉進長江,這件事要花6 天的時間才能被電視媒體報道出來[4]。同時,在事件本身之外,也要注意民眾和政府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態度。此外,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要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貼近受眾的信息需求,才能使受眾更好地把握新聞的焦點,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四)充分發揮協調組織能力

面對突發事件,必須建立健全統一的工作機制。緊急事件發生時,立即啟動新聞緊急應變,成立緊急指揮機構,設立采訪、報道、審核、安全播出、后勤保障等多個部門,以保證工作分工明確、協調一致、不打亂新聞報道的節奏。在電視媒體發布報道的過程中,要做到及時發布突發事件,使公眾的知情權得到充分的保護,并且要抓住機會,引導輿論方向。同時,要發揮其傳播、互動、監督、預警、服務等作用,以提高其傳播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其負面效應,以期早日消除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為維護社會生活秩序、和諧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五)樹立媒體的公信力

發生突發事件時,社會正處于空前的危機浩劫之中。新聞媒體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應積極應對,合理使用新的報道渠道來提升媒體的形象與水準。在突發情況之下,電視媒體可以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樹立媒體的公信力。這是由于大眾對新聞的關注度較高,并且希望通過電視媒體獲取最新的信息。因此,電視媒體可以從多角度并且客觀準確的報道突發事件的全過程,從而主動引導輿論方向,并且讓大眾更加信賴電視媒體,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同時,在報道的過程中需要深挖事件的緣由,從而讓觀眾理性思考。與此同時,電視媒體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要加大深度報道能力,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增強政治意識,從而更好地樹立媒體的公信力。此外,電視媒體需要持續地進行新聞報道,以杜絕一切虛假新聞,營造更加積極、公正的輿論環境[5]。

(六)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由于突發事件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給工作人員的素質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此,工作人員要樹立良好的職業操守。由于新聞報道具有特定的時效性,新聞媒體一經公布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新聞工作者必須嚴格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決反對“人情新聞”和“有償新聞”。首先,記者需要成為一個比較主動的信息采集者,及時獲得各大網絡平臺上發布的“第一時間”消息。比如,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的“8·12”爆炸事件,就有網友用手機拍下了這段視頻,上傳到了微博上。在短時間內,相關視頻的評論區就被刷屏,很多都是現場目擊者的文字和圖片,方便了電視記者的采訪與信息采集。之后,通過對現有媒體資源的收集、比對和整理,對相關的突發事件進行針對性的報道。其次,記者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傳播媒介的互動性,培養一支“媒體記者”隊伍,鼓勵和引導人們積極地在互聯網上傳播突發事件的信息,從而變被動為主動,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新聞素材。在拓展信息源、享受新媒體“福利”的前提下,記者要堅守自己的嚴謹、客觀的立場,對各種網絡信息進行有效地甄別和審查,以增強新聞的可信度。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體的傳播都在加快,電視媒體要做到“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用現場直播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新聞工作者可以在各大網絡平臺收集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并且通過創建關鍵詞的方法,對突發事件的多種材料進行收集和分析,從而梳理出突發事件的基本要素及總體脈絡,還原突發事件的真相,做好相應的報道[6]。

(七)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深度性

由于各大社交網絡平臺的廣泛使用,人人都可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力量。但是,很明顯,這個沒有門檻、沒有技能要求的報道人,與職業記者的能力素質還有很大的距離[7]。例如,大眾對于新聞事件的評估和認識,容易受到報道人的社會地位、觀察角度、文化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對于記者、編輯等專業人員而言,電視新聞是一個由分析、判斷、解釋、編輯、審核、發布等多個環節組成的系統工作,因而寫出來的報道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因此,記者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力求在新聞報道中找到最好的切入點和表現形式,以保證公眾對突發事件的認識不會出現偏差。只有這樣,電視媒體才能在突發事件中不斷地挖掘出更深層次的重要新聞,得到人們的信任和認同[8]。

結語

總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電視媒體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并且創新報道方式。但要注意的是,電視媒體的報道必須抓住輿論導向,使社會利益最大化,對突發事件要進行準確的報道,密切關注受眾的狀況,防止產生不良的輿論影響,并做好輿論引導。同時,新聞工作者要以一種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來報道突發事件,不能惡意炒作,不能隨便編造信息,并且要及時且真實地報道事實。電視媒體對突發事件進行客觀公正地報道,可以讓受眾對突發事件的真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也能提升自身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從而正確引導輿論方向。

猜你喜歡
突發事件新聞報道輿論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清朝三起突發事件的處置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突發事件
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
輿論引導中度的把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