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醫學“病因理論”探微

2024-04-30 10:00曹正同朱敏敏武鳳震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4年5期
關鍵詞:沖脈精氣元氣

曹正同 段 力 朱敏敏 武鳳震

1.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0;2.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3.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人民醫院,山東 棗莊 277000;4.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道教醫學是傳統中華醫學以及傳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自古有“岐黃源于道”一說,在歷史發展中,涌現出眾多道教醫學家,如葛洪、孫思邈等人,他們援道入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豐富和發展了傳統中醫理論。道教醫學與傳統中醫學在兩千多年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各自不同而又相似、相融的理論體系。

人體生命規律是認識疾病產生的基礎,道教醫學對人體生命規律和本質認識與傳統中醫存在差異,使道教醫學形成了不同于傳統中醫的醫學體系,并成為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精氣理論為病因理論的基礎

“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在道教醫學中,精氣理論有著更深層的意義。精氣理論不僅是養生、治病的基礎,更是道教修煉、提升生命品質,延長生命時間的基礎。歷代道教修煉者都十分重視精氣的充盈,并留下了諸多充盈人身體精、氣、神的具體方法。道教醫學體系中更加重視先天元氣的作用,對先天元氣的認識也更為深入和完整。

道教文化的核心為“道與德”,而諸多性命雙修之法也是圍繞“道德”展開,比如《德道經》(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據考證更接近原版[1-2]。)古代修身者認為只有尊道貴德才能得到“天地”的滋養,從而獲得更多的元氣能量。而元氣是為身體運行的能量支撐,這一點與中醫學認知是一致的,元氣在體內是用以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道教修身者認為元氣有先天元氣與后天元氣組成,其中先天元氣是修身證道的基礎。

《黃帝內經》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盵3]先天元氣在人身正常生理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抵御外邪的關鍵所在?!峨y經·三十六難》提出:“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盵4]命門在右腎,產先天元氣,是為五臟六腑之本[5]。先天元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先天元氣消耗過度或充盈不足,則人體元氣不足,進一步導致五臟六腑精氣化生不足,而產生一系列相關臟腑疾病產生。其中與此最為直接相關是虛損、虛勞疾病,此類疾病在臨床之中,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治愈。中醫醫家在臨床治療中多以“以后天補先天”為法治療,即以健脾胃化生后天之氣以補充先天之腎氣。道教醫學中,重視先天元氣的化生規律,出現了多種充盈先天元氣的方法,包括導引、針灸、靜坐、修德等方法,如太極拳、八段錦、陳希夷十二月坐功等。這些方法雖然有些已經被發掘普遍傳播開來,但是更多的方法仍然埋沒在道藏典籍中,未得到發掘與推廣。

2 “臟腑之神”致病因素

道教醫學發展了臟腑“神”的理論,成書流傳于漢晉時期的《黃庭經》,認為人體內存在著多種“神”,五臟之內皆有“神”?!短逯悬S真經》載:“六腑萬神恒有常。五臟六腑,百關九節,有神百萬,若日常清靜修之,即當自見矣?!盵6]并以“存思”之法調整“五臟神”的狀態,如針對心神,認為:“心典一體五藏(臟)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梁,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盵6]即可以通過靜坐、存思而調整自身陰陽平衡,從而實現心神寧靜。

道教醫學中認為五臟皆有“神”為主宰,“神”調控身體臟腑功能,是影響命體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唐朝胡愔結合《黃庭經》與中醫臟腑理論著《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書,并按肺、心、肝、脾、腎、膽之序,擷中醫經典及諸家之論,分別列述其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證候、月禁食忌、六氣導引等醫學理論和養生修煉方法,并繪有與臟腑相對應靈圖[7]。人體中的神一旦離開人體,人體將迎來病理變化或者死亡,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論述為:“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也?!盵3]

道教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性與命”復合體,所謂性即是神系統、命即是肉體系統。其中“神系統”主導“肉體系統”,神的強弱直接影響身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機體的精氣除了供給機體臟腑器官,也是機體神系統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神的精氣不足,會從神的系統影響至肉體系統,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在此理論影響下,道教形成了各種煉神、養神的攝生方法。如上文載錄的“存思”方法,正是通過靜心、養氣從而達到養神氣的目的。

3 奇經八脈致疾病因素

奇經八脈的認識起于《黃帝內經》《難經》,之后醫家雖多有論述,并未完整認識到奇經八脈的作用,因奇經八脈在道教修煉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醫學中對奇經八脈的認識更為全面。相對于傳統中醫學,道教對奇經八脈的認識多自養生、修煉角度展開。張伯端所著《八脈經》,詳細說明了奇經八脈在道教修煉中的重要作用,并被后世醫家所借鑒,尤其是被李時珍進行發揮,著成《奇經八脈考》。李時珍充分肯定了奇經八脈的作用,《奇經八脈考》中言:“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盵8]道教醫學之所以重視奇經八脈生理功能,是因為奇經八脈作為較為深層次的生理結構,不僅在診斷治療疾病中有重要作用,在修身過程中也極為重要。如李時珍所言:“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啥醢嗣},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盵8]所謂龍虎升降、玄牝幽微指的是體內元氣、真陰真陽的交泰、融合過程。李時珍對道教醫學研究甚深,言簡意賅地揭示了奇經八脈的重要作用,并直言奇經八脈的發現是源自于道教“反觀照察”,其在《奇經八脈考》中明確說明:“內景隧道,惟反觀者可以照察之?!盵8]其所著《奇經八脈》考亦是以道教典籍《八脈經》為藍本而成。道教奇經八脈理論同出于《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但在歷史中經過自身修煉體證,對奇經八脈的運行機理、病理以及診治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值得當代學者回歸道教經典進行學習挖掘。

奇經八脈基本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十二經絡之間的聯系;二是調節十二經脈氣血;三是與肝、腎、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腑有一定的生理關系。除此之外,奇經八脈與體內更深層次中的骨髓脈道也密切相關,奇經八脈在全身經絡體系中處于中層脈道,其有著聯絡深層骨髓脈道與表層十二經絡的作用[9]。

奇經八脈功能異常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奇經八脈精氣不足;奇經八脈氣機逆亂或運行不暢。奇經八脈精氣不足,則難以調節十二經氣血。如督脈為陽經之海,內蘊先天真水,一旦督脈先天精氣不足,則難以由先天精氣化生后天精氣,從而導致十二經絡中精氣不足。奇經八脈中氣機逆亂、運行不暢主要體現在沖脈氣機逆亂,沖脈起于會陰循行在人體中央,道教又稱之為“中脈”,一旦沖脈阻滯不通,可致氣機停止,氣停滯在三焦中某一部位,并循沖脈上沖下陷。臨床中“奔豚病”的形成,與沖脈生理性的阻塞密切相關;臨床“中氣下陷”病理狀態亦會沿沖脈下陷。沖脈在機體整體氣機升降過程中有重要作用,道教修煉者以“中脈通”作為機體修煉內丹的基礎,是體內“龍虎交媾”“真陰真陽融合”的生理基礎。三焦通行元氣,與沖脈以及五臟氣機升降功能,共同完成了機體氣機的升降融合。

4 邪氣致病因素

傳統中醫中將外感六淫邪氣作為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醫家稱之為外因。外邪致病指的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而發病。道教醫學中也認識到了邪氣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但是道教醫學中“邪氣”體現的范圍更廣,其中對邪氣的認識既包括了傳統中醫學對于外感六淫邪氣的認識,外還包含著道教獨有的并帶有宗教性的認知,如“疫鬼”“精靈鬼魅”“三尸九蟲”等無形鬼魅邪氣致病。

4.1 道教醫學“鬼魅邪氣”認知 “鬼魅邪氣”的觀點隨著道教文化的傳播也深刻影響了傳統中醫對于某些疾病發生原因的認識。在臨床之中運用道教特定的治療方法可以診斷治療某些所謂“鬼魅邪氣”所導致的疾病,其中具體原因尚不得而知?!肮眵刃皻狻敝虏≌f是古代特定環境下人們認識水平的展現,是中國古代敬畏天地自然的一種文化體現,對于此方面致病因素,因在漫長歷史變遷中,文義難以理解,更難以用現代科學解釋,暫時不做進一步研究探討。

4.2 三尸九蟲致病 道教醫學認為“三尸九蟲”也是導致疾病產生的原因之一,早在晉代葛洪已經認識到了“尸”對人體的影響,提出了“五尸”的說法,并在《肘后備急方》中進行了闡述:“五尸者飛尸、遁尸、風尸、沉尸、尸注也……雖有五尸之名,其例皆相似,而有小異者。飛尸者,……每發刺痛,變作無常也;遁尸者,附骨入肉,攻醬血脈,每發不可得近,見尸喪,聞哀哭便作也……”[10]不同的“尸”會導致不同的疾病癥狀產生。陶弘景在《肘后備急方·治尸注鬼注方》中詳細論述了“尸”可以導致多種疾病的變化,并且這種疾病會傳至他人。從其對尸的認識上看,這是一種與傳染病相關的疾病,這種說法被后世巢元方、孫思邈等醫生所繼承,在他們的著作中也有所體現,也逐漸被后世醫家所借鑒。

唐朝出現了專門描述“三尸九蟲”的著作即《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詳細介紹了三尸九蟲的形狀和名稱,以及除去三尸九蟲的詳細方法。詳細記載了三尸九蟲的致病過程,如上尸致?。骸吧鲜龛?,……令人頭重眼昏冷淚,鼻中清涕,耳聾齒落,口見面皺?;笕撕密囻R,慕聲色,視惡垢同青蟲。穿鑿枯人真元,使人形悴,發白壽短?!盵11]因三尸九蟲在人身體內部會耗散精氣、惑人心智,所以在道教修煉中強調要“斬三尸九蟲”,清除三尸九蟲對人體的影響,道教認為“三尸九蟲”為導致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

現代研究者普遍認為“三尸九蟲”是古代道教人士對身體寄生蟲的樸素認識,與當今醫學中的寄生蟲有直接的關系[12]。姬凌輝[13]認為三尸九蟲中的“蟲”與現代醫學中的細菌相類,推斷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叭畔x”是否等同于現代醫學的寄生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道教醫學理論體系中,存在著對“尸蟲”類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后康復的一整套方法,可以為相應疾病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5 因果致病因素

5.1 承負理論 道教對“因果”的闡述,可以上溯至《太平經》,在《太平經》中載錄了“承負說”,所謂“承負說”為天道有循環,善后有承負[14]。是對春秋戰國以來善惡報應理論的系統化闡述。

在“承負理論”中認為一個人的生命中,是受一種“無形之手”進行調控的,調控的標準在于“是否合于道”,即所謂承天心而行,順應天道自然而為。若果出現不合于“道”或者“天”的行為,會對人生境遇產生負面的影響。其中不僅會對人生際遇會產生影響,而且會導致身體的多災多難,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傳至于后代子孫。

承負說是古人樸素“天人感應”“善惡有報”思想的直觀反映。是古人“敬人事天”的認知,這種認知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血脈中,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尊崇?!短浇洝分姓J為“天地自然由元氣構成,元氣的化生受道德的影響,善惡的行為會影響人體元氣的變化和自身的福禍壽夭”。[15]《太平經》中體現了完整的“因果報應”理論體系。這是道教最早關于“因果”的論述,在“承負說”理論框架中,疾病的產生也與其有密切的關系。

5.2 因果論疾病 佛教體系中的“因果報應論”也強調“因果”存在的客觀性,給后世造成一種假象,道教的“因果”理論是借鑒與佛教“因果報應論”,但是自《太平經》成書年代的考證和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太平經》的成書年代早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15]。后世金丹派祖師呂純陽的著作《呂祖說三世因果經》中列舉了種種導致疾病的不恰當的行為,道教認為疾病的產生是有其特定的“因果”。

這種疾病隨因果輪轉的觀點,是道教醫學理論的特色所在,也是與傳統中醫最大的不同之處。因果、輪回的觀點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以往研究中多避而不談,熊春錦[16]在著作中將佛、道“因果”理論觀點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以“自然因果律”重新認識傳承千年的道文化精髓。研究道教醫學病因理論,應以正確態度認識“因果”觀點的實質,將道教文化與醫學相結合,從中去偽存真,探尋其中的合理之處,而不應該完全放棄對“因果律”的研究認知。無論是早期的承負說還是道教因果報應論,在實際流傳過程中往往與宗教結合在一起,成為宗教教義,但其核心是通過培養人們的敬畏之心,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引導人們尊重自然規律,在當今復興傳統文化浪潮中,不應一刀切予以否定,要肯定其存在的積極意義。

6 小結

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道醫文化是以道教文化為根基,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理論框架體系。其所形成的病因理論與傳統中醫理論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著巨大的不同,但這并不影響道教病因理論所閃現的作用與光芒。在文化的傳承中,道教醫學中的優秀部分理應得到重視,在實際研究中進一步發掘其中有益內容,豐富中醫學研究。

猜你喜歡
沖脈精氣元氣
基于古今文獻淺析沖脈病的臨床診斷?
元氣清晨
養生箴言
中醫名言拾粹
由釋名探析沖脈之循行
如何養元氣?
三種端元氣e13C1-Ro模型建立與應用
植物活體狀態精氣成分測定方法與估算模型
論《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與心性
元氣淋漓的傅斯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