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視角下福利院孤殘兒童養育模式研究
——以B市社會福利院為例

2024-05-01 04:29王瑞嬌
黑龍江科學 2024年5期
關鍵詞:福利院養育社工

賈 冰,王瑞嬌

(沈陽化工大學,沈陽 110142)

0 引言

福利院孤殘兒童養育是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服務內容之一。兒童福利院以滿足兒童安全、健康成長的基本需求為目標,為權利受到侵害與基本需求無法得到保障的兒童提供生活照料與成長服務[1]。當前,我國福利院孤殘兒童養育服務突破了院舍照顧的單一形式而日趨多樣化,養育主體也打破了政府包辦的局面,形成政府、社區、家庭、個人與社會組織共同協作的兒童福利事業體系,資金來源也從單一的政府財政撥款發展為個人捐贈、企業與基金會贊助等多元化渠道。

B市是云南省西南地區的地級市,下轄的各個區縣都設有福利院,其中B市社會福利院是B市唯一一所市級福利院,是由B市民政局主管的非盈利綜合類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為孤、寡、殘的“三無”老人、孤殘棄嬰、流浪兒童等民政優撫對象提供收養、救助、保護和基本生活保障等公益服務。其所需的物資與費用由政府全額撥付,同時也有個人、企業及基金會等的贊助與支持,能夠滿足孤殘兒童成長與發展所需的基本物質要求。

基于社會工作視角,通過參與式觀察與訪談了解B市社會福利院的養育模式現狀,從需求導向的養教結合、資源鏈接主導的養醫結合、鏈接社工服務資源三方面分析福利院孤殘兒童養育模式的優勢與不足,針對不足之處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期為福利院孤殘兒童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1 B市社會福利院孤殘兒童養育模式

B市社會福利院以兒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建立了集養育、醫療、文體服務、心理服務、社工服務于一體的孤殘兒童監護照管體系,以維護孤殘兒童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等基本權利。B市社會福利院不斷加強規范化管理和工作隊伍建設,陸續引進孤殘兒童護理員、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積極推動院內社會工作站的建設與發展,著力打造養育、治療、教育、康復、社會工作于一體的兒童福利機構[2],形成了以需求為導向的養教結合、資源鏈接主導的養醫結合及鏈接社會工作服務資源為主的養育模式。

1.1 需求導向的養教結合模式

阿爾德弗爾ERG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關系與成長三類,兒童的發展階段覆蓋從出生到成年的所有時間,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B市社會福利院立足孤殘兒童現狀,圍繞院內不同年齡、不同殘障程度兒童的養育需求,開展養育與教育結合的養育服務,將孤殘兒童按年齡分為學齡前與學齡期兩類,并根據孤殘兒童的殘障程度進行了相應的需求評估。

院內的孤殘兒童生活在不同樓層,由不同的工作人員負責養育。其中,學齡前兒童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與陪伴,相關工作人員為其提供二十四小時的照料與看護,院內配備基礎的生活用品與娛樂設施,并鏈接充足的醫療資源,保障其健康成長;學齡期兒童的主要需求是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故福利院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為其提供教育資源[3]。B市社會福利院安排身體較為健全的學齡期兒童到附近學校走讀,并在院內設置用于學習的教室與圖書室。以孤殘兒童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利用課余時間為其安排舞蹈、音樂、烹飪等興趣課,豐富其課余生活,使其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對于殘障程度較嚴重的兒童,B市社會福利院缺少專業的工作人員與硬件設施,為保障其發展需求,福利院鏈接特殊教育資源,以監護人的身份將其安排到特殊學校接受教育與照顧,節假日時接回福利院生活。殘障兒童在特殊學校中能夠享受更加專業的教育與照料,甚至學到一門手藝,提升了自身的就業勞動能力,為獨立生活做準備。

1.2 資源鏈接主導的養醫結合模式

B市社會福利院為保障健全兒童的身心健康與身體成長發育,保障殘障兒童能夠在成長期間得到良好的治療與康復,積極鏈接院外資源,實行以資源鏈接為主導的養醫結合養育模式。B市社會福利院定期組織院內兒童進行體檢、疫苗接種,并與本地公立醫療機構達成共識,開通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充分做好孤殘兒童疾病的醫療救治工作。此外,B市社會福利院為符合條件的殘障兒童申請“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救治項目,幫助孤殘兒童接受手術治療,使其恢復身體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組織專業人員對兒童的殘疾狀況進行康復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開展康復訓練。

1.3 鏈接社會工作服務資源模式

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專業服務,在孤殘兒童的照料中發揮著獨特作用。2021年3月,《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規范》經民政部批準發布實施,為推進社會工作介入兒童福利機構針對孤殘兒童開展專業服務提供了依據與指引。B市社會福利院鏈接高校社會工作資源,將社會工作融入孤殘兒童的養育服務過程中,在高校社會工作師生的支持下積極推動社工站的建設。社工站為全院孤殘兒童建立了個案管理檔案,詳細記錄其基本情況及在福利院的成長過程,并將每次的服務記錄整理成冊,以便分析孤殘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需求,為專業兒童服務提供了重要依據,也極大地提高了孤殘兒童檔案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科學性與專業性。

心理服務與社工服務方面,院內設置了專門的社工咨詢室,邀請當地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與老師擔任志愿者為孤殘兒童開展相應的活動,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在服務過程中及時發現他們遇到的困難,并協助其解決,預防心理發展障礙的出現。

根據孤殘兒童不同的身心特點與發展需求,社工運用個案管理的理論知識與實務技巧為其提供心理疏導、情感交流等個案服務,不斷提升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根據孤殘兒童的認知特點,圍繞其日常生活、成長所需,社工還定期設計相應的小組活動,如人際交往、生涯規劃、安全須知等,多方面豐富孤殘兒童適應社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此外,為使孤殘兒童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受到更好的養育,社工鏈接多方資源,為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提供“親職教育”,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養育能力,確保養育過程的專業性與科學性。

2 社會工作視角下B市社會福利院孤殘兒童的養育模式

2.1 B市社會福利院教養模式的優勢

2.1.1 規范化的管理與照顧

B市社會福利院實行規范化的動態監測,保障孤殘兒童的生存權,建立一人一檔的個人信息及健康檔案,準確掌握孤殘兒童個人及過往家庭的基本信息。B市社會福利院為孤殘兒童提供二十四小時的照料,在出現突發情況時能做到及時處理[4]。工作人員與兒童有較長時間的相處與交流,有利于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其問題與需求,也能培養孤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滿足其情感需求。

2.1.2 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

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使得B市社會福利院的孤殘兒童能夠得到專業化的照護與養育。針對有不同照護需求的孤殘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分工協作,按時匯報每個兒童的情況。B市社會福利院中負責學齡前與學齡期兒童的工作人員工作任務各不相同,但在有需要時就會團結協作,基于福利院基礎設施與孤殘兒童的需求提供集中與個性化相結合的養育服務,保障孤殘兒童的基本生活需求,積極探索滿足孤殘兒童的個性化需求,力求為兒童提供更好的服務與照料。

2.1.3 社會化的教育服務體系

與一般機構的集中養育不同,B市社會福利院并沒有將孤殘兒童的生活區域集中在福利院內,而是將生活與學習分開,院內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鏈接院外的教育資源。這樣的養育模式與家庭家育模式類似,孤殘兒童在院內有“家人”陪伴,在附近學校走讀,擴寬了孤殘兒童的社交范圍,能夠鍛煉其社交能力。B市社會福利院還為有親屬的兒童搭建情感橋梁,定期安排打電話或視頻聊天、見面、探親等活動,構建起來自各方面的社會支持網絡,促進孤殘兒童融入社會,有助于其更好地適應福利院以外的環境[5]。

B市社會福利院還積極鏈接當地資源,同本地高校合作,建立社會工作實訓基地,每周都有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以志愿者或實習生的身份到福利院開展課業輔導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其他的社會工作服務。為促進孤殘兒童全方面發展,B市社會福利院還為其鏈接課外興趣班輔導資源,使其能夠利用假期時間培養各種興趣愛好,提升其在就業勞動方面的能力,滿足孤殘兒童全面發展的需求。

2.2 B市社會福利院養育模式的不足之處

B市社會福利院對孤殘兒童采取的養育模式使得院內孤殘兒童在生理、心理、教育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機構內部及相關工作人員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相應的服務與孤殘兒童的發展需求不匹配,不利于其發展與成長。

2.2.1 服務供給與孤殘兒童需求的契合性不夠

通過調查訪談與觀察發現,B市社會福利院提供的服務更多停留在較低層次的滿足生存需求上,對于較高層次成長需求存在著服務不足的問題。在訪談中,多名工作人員認為部分兒童不懂得感恩與知足,反映出工作人員對孤殘兒童的需求認知有待提高。雖然B市社會福利院已開始關注孤殘兒童的心理健康,但專業的心理服務還很欠缺,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來滿足孤殘兒童心理性、社會性需求。

2.2.2 工作人員與兒童間情感連結強度不夠

情感連結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雖然B市社會福利院的兒童與工作人員以家人相稱,但其沒能像普通家人一樣建立起比較牢固的情感連結。福利院工作人員既充當父親的角色又充當母親的角色,使得院內兒童對父母角色的認知產生混亂,不利于孤殘兒童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由于福利院工作人員是所有孤殘兒童的父母,這導致兒童間存在競爭關系,兒童會產生為“爭寵”而自我表現的想法,希望工作人員能多關注到自己,甚至會出現破壞性行為。長此以往,孤殘兒童間的關系會變得復雜而脆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關系網絡,導致兒童在未來的心理發展、社會交往中面臨一定的阻礙,不利于孤殘兒童的健康發展。

2.2.3 半封閉式管理使兒童的社會交往受限

B市社會福利院對院內兒童實施半封閉式管理,雖然其在附近的學校上學,但出于安全考慮,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會規定每天回福利院的時間,并要求其放學后不許踏出福利院管轄范圍。半封閉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孤殘兒童的人際交往相對封閉,甚至使其與同學間的關系變得薄弱,久而久之會出現活力不足的情況。福利院的兒童在身心殘缺的狀態下本就缺乏與同輩群體平等交流的機會,半封閉式的管理會更加影響其在自我認知、同輩交往、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發展。

3 B市社會福利院養育模式的改進建議

1)針對服務供給與孤殘兒童需求契合度不夠的問題,B市社會福利院應著重關注孤殘兒童的個性化需求。孤殘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與成長經歷各自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其在生理與心理上有著不同的問題與需求。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應根據其不同的特點與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與照料,時刻關注兒童生理、心理、社會化等方面的變化情況,不以舉一反三的態度與方式對待所有兒童。

2)針對工作人員專業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B市社會福利院應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的養育能力,健全工作人員監督機制。B市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年齡較大的婦女,她們在照顧兒童日常生活方面經驗豐富,但大多是以過往經驗為主,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應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為其進行專業培訓,如學習親職教育方面的技巧,以提升其養育能力。針對院內孤殘兒童“爭寵”的現象,工作人員應及時發現問題,多與孤殘兒童溝通,傾聽孤殘兒童的心聲,尊重孤殘兒童的話語權,避免因缺少溝通出現一系列問題。福利院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也存在懈怠的情況,不同工作人員對待工作的態度存在較大差異,故需健全工作人員監督機制,督促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工作,為福利院內的孤殘兒童提供更加專業、細致的服務與照顧。

3)針對孤殘兒童成長中的人際交往受限、情感連接較弱等問題,B市社會福利院應增強社會工作的整體服務效能。雖然福利院引進了社工服務,但社工只是以志愿者身份進入福利院,孤殘兒童在完成作業后沒有太多空余時間讓社工為其提供服務,社工做得比較多的工作也是作業輔導,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兒童的人際交往與情感需求。福利院應增加孤殘兒童與社工相處互動的機會,為社工提供更大的服務空間,促使其為兒童提供更多更專業的服務[6]。

猜你喜歡
福利院養育社工
青春社工
天下有“完美的養育風格”嗎
養育寶寶 專家團來幫你
養育寶寶專家團來幫你
養育孩子 只需溫和助推
BABY,COME BACK
感謝信——致南充市第一社會福利院
社工
孩子將親手種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醫務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