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針灸身體構建思想探微與理論表達*

2024-05-01 15:14劉立安孫永章周夢情張幼安邱文軒趙譯奇周立群
中醫藥導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針灸身體

劉立安,孫永章,曹 穎,周夢情,張幼安,邱文軒,趙譯奇,周立群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華中醫藥學會,北京 100029;3.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扶陽專業委員會,北京 100101)

近年來,隨著針灸國際化的推進,西方醫學界已經提出了“西方醫學針刺”,并基于西方科學方法,圍繞身體解剖結構,系統闡釋、呈現了西醫針刺理論體系[1]。在全球視野下,這啟示我們需要探索中醫傳統針灸理論闡述所圍繞的身體構建觀,并從這些身體構建視角出發,進行古今中西互鑒,實現相關經典針灸理論的闡釋與現代化表達。不僅僅著眼于對古人針灸理論的直接解釋,而且在中國學術傳統科學與哲學“道術相合”及“虛實結合”的視域下[2],追溯古人的思維方式,嘗試挖掘經典針灸理論底層更為樸素、宏觀、立體的身體構建思想基石,結合這些身體構建思想探索經典理論闡發的創新視角。筆者試結合中西醫,在現代語境下對傳統針灸身體構建思想及相關經典理論進行探析與表達。

1 身、體之分

眾所周知,針灸醫學以人的“身體”為主要研究對象,但人們對于“身體”的理解實際上已存在“古今之變”。古漢語多見單音節詞,即“身”與“體”各為一詞,有其邊界?!墩f文解字注》中定義“身”為“主于脊骨也”[3]388,即軀干部分;廣義上界定“體”為“緫(總)十二屬也”[3]166,《康熙字典》指出“體,猶分也”[4]3471,可見廣義的“體”具有分首、身、手、足十二部屬以統之之義;《廣韻》中又可見對“體”的狹義界定,指出“體”乃“四支也”[5];結合“五體投地”一詞,則又可見“體”由四肢到頭部的拓展。本文所論即狹義之“體”,也即綜合所考的四肢、頭顱部分。古代“身”與“體”的離析和今天“身”“體”不分有明顯差異,也可啟示醫學研究者對《針灸大成》所載“風市穴……主渾身搔癢”[6]范圍的界定,等等。

1.1 身部 在古代社會居于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限制下,中國古代解剖學式微,古人對于身部的研究在有限的客觀觀察基礎上多進行“黑箱”式的思辨分析,這些分析中隱含著邏輯條理。

1.1.1 身部整體觀一瞥 從身部整體而言,《難經·二十八難》載:“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盵7]18從奇經八脈的陰、陽維脈可窺見古人建立了其層次體系?!峨y經·二十九難》載:“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盵7]19《難經》從陰維、陽維脈的功能、病理角度闡述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面:陰維、陽維脈二者整體上不可在陰陽交通基礎上相維,陽不入陰,則內里無生氣,故內心悵然無志;陰不斂陽,則外表溶溶,“溶”的本義是水盛大貌[8]230,不能斂收,故外見緩大而難自收持。第二個層面:陰維不能維陰,則里病心痛;陽維不能維陽,則表病寒熱。從以上兩個層次可以說維脈是古人從內外維度闡述身部結構、功能的有力佐證。此外,任脈、督脈、帶脈、沖脈也可看作古人從矢狀維度、橫切維度、冠狀維度對身部的整體性論述,蹺脈以其主司運動與眼瞼開合而主要落在體部[9]。

這一內外構建觀在宗于《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素問·熱論篇》的傷寒六經中更見具體化。陰陽離合之旨在于古人以陰陽五行思維工具規制理論,更加貼近“人本”進行描述,則三陰三陽可落在樸素的內外上?!端貑枴嵴撈诽岢觯骸皞蝗?,巨陽受之?!?,陽明受之?!?,少陽受之……”[10]62后張仲景據此在《傷寒論》中進行系統總結,六經傳變中初感太陽病的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等癥狀均在外表的皮膚筋膜;傳至陽明,其口渴、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等癥狀均在消化道內皮;可見,合于太陽的外皮與合于陽明的內皮,二者“嵌套”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內外雙筒體”結構。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瓤”中則是六經中“三陰”的定位。故病傳變至“瓤”,可見到影響循環、神志、免疫等方面的脈微細、但欲寐、心中疼熱、氣上沖心等三陰證候。所謂“半表半里”之少陽,則可定位在內外皮與“瓤”的交界、移行部。人體的內外皮因暴露于外界,最易受到侵襲。例如“水土不服”即屬機體難以適應的食物、飲水、空氣等刺激了內皮;再如在過敏類病中,邪氣(過敏原)侵襲內外,則外皮可見丘疹,內皮可見腹瀉、呼吸道組織充血等表現。在治療上也是一理,人體的外皮可用針灸直接刺激,內皮則可使用湯藥直接刺激,內外合治則需針藥并用。病傳變至“瓤”中,則難以實現直接刺激,故病相對難治。綜上,可知古人早已進行了與現代胚胎學“三胚層”理論相類似的醫學思考。

1.1.2 身部重點論探賾 從經典理論出發,可窺膈區與臍區或為針灸醫學身部的重點區域,膈與臍也是人體部位三焦的分野。如從生死攸關的“病入膏肓”切入,可見膏肓對生命之重要,膏肓雖位于身部的深處,但在較表淺的外部經絡上,分布著膏與肓的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載:“膏之原,出于鳩尾……肓之原,出于脖胦?!盵11]4鳩尾與脖胦(氣海)則分別位于膈、臍二區。

分論之,臍區是人體唯一的橫向經脈——帶脈的走行區域。在針灸推拿學與現代醫學的融合發展中,脊源性病癥及整脊類療法一度成為熱點,但在臨床中發現圍繞脊柱的醫療干預的遠期效果不理想[12-13],故部分醫者已經轉而著眼骨盆調整。綜合觀察位于帶脈區的骨盆與脊柱的關系,則可以作如下比喻:脊柱可類比為“花木”,該花木上懸掛著臟器之“果”,其根植于“花盆”之中,此“花盆”即是骨盆。所以在脊柱結構平衡的調整中,結合調整具備根基性的骨盆至關重要,正脊先正盆,盆正則脊正。當然進一步言,支撐骨盆的下肢乃至足弓都會對身部產生根本影響。

膈區也橫向分布著“脾之大絡”,《靈樞·經脈》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盵11]39需要明確兩點:其一,此處“身”為軀干部;其二,在“縱橫”對立統一下,經脈主要是縱向走行的,大絡如同帶脈橫向走行,其虛時,則維系機體的橫向力量弱化,出現“百節盡皆縱”。實踐上,經典理論中的“四花穴”和“騎竹馬灸”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對膈區的重視,現代學者[14-15]共識,一般認為四花穴為膈區的肝俞、膽俞,可以治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以身部為主的多種疾??;據有學者[16-17]考證及臨床實測,騎竹馬灸的施術部位在膈俞附近,《衛濟寶書》和《備急灸法》記載其治療范圍涵蓋胸腹不適、風癉腫瘤、發背腦疽、腸癰牙癰乃至遍身多數癰疽疔瘡。其原因或許在于膈區與呼吸運動和胸腹腔壓力動態平衡均緊密相關,胸腹腔的壓力及呼吸運動均可影響臟腑的代謝狀態,進而實現對人體生理運行的全面影響。西方肌筋膜鏈提出者MYERS T W[18]認為,胸腰間隔這個部分連結了身體的“頂端”與“末端”,整合呼吸和食物消化、吸收及排出,并影響腹腔神經叢這一“腸反應”中樞?;貧w針灸經典中,則可見更加清朗的理論視角。頭、胸、腹為針灸理論中人體根結的“三結”,其中最下面的腹部藏有形之食,居最上的頭部藏無形之神,居中的胸部則藏“氣”。經典理論最注重氣,抓住氣則“執中”“守中”地抓住了形-氣-神“啞鈴式”整體模型的中間,可把握形神之“橋梁”。相應抓住膈區,則可直接影響到“三結”中的胸區。實際上,在筆者前置研究[19-20]中已提出,古人可能以“三結”之胸為中心建立了氣與血雙循環,其中心臟為“血泵”,而肺臟為“氣泵”,向兩端的頭、腹、四肢輸出。由此也可知“肺朝百脈”之“脈”指的是在氣循環中的“氣脈”,這或也是十二經脈循行始于手太陰肺經的原因。

1.2 體部

1.2.1 從實體論 相較于身部臟器損傷的致命性,體部以其居“四維”的相對安全性,古人對之可有更多“形而下”的實體觀察,這集中反映在具備實體性且以肢體部為論述重點的經筋理論上?!墩f文解字》記載:“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盵8]155結合字形看,經筋之“筋”指的是能發力的肉,即主要指的是運動系統的肌肉類組織?!案沃鹘睢敝敖睢?,實際上主要指可發力的骨骼肌系統,這與肝為“將軍之官”相合,脾所主之“肉”應指具濡養作用的白肉、脂肪之類。結合“筋”字組成元素中的竹字頭看,竹子重要而顯著的特征是有節,人體的肢體也恰是典型的分節結構。人體經筋有自肢體末端向心循行分布的宏觀趨勢,且經筋的向心性大勢中又蘊含著規律,即從手足四末至肩髖越來越粗壯,最終放散而結絡于軀干部。從四肢宏觀形態看,呈現出下尖細而上粗寬的“漏斗狀”。在這種趨勢下,當刺激一條經筋接近手足的部位時即會產生及啟動機體“多米諾骨牌效應”,即在手足末端刺激到的較細小的經筋“骨牌”,逐漸傳導并“推倒”經筋“漏斗狀”結構粗寬處的“大骨牌”,產生更強的遠治調節作用,實現四肢末端腧穴的“效多而力宏”。

1.2.2 基于實體的抽象思辨 體部在實形觀察的基礎上同樣不離抽象思辨?!夺樉募滓医洝匪涊d的腧穴體系直至唐宋時期,仍按照四肢分經、軀干分部排列。由此可窺,在早期理論中,經脈可能僅顯明在四肢部位。在古代以陰陽為綱的二元哲學中,有“經”即相對有“緯”,經緯統一則合于中華哲學中“經天緯地”“經緯縱橫”等論,實際上經絡即具備顯著的縱橫特點,或因“絡”之橫向性不夠條理,故未以“緯”命名之。如圍繞縱向十二經脈發展出了子午流注等合于“天時”的時間醫學,同時橫向之“絡”多表現為合于“地利”的、空間上的實體性血絡。推至針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和捻轉法,二者相配也整體合于縱橫維度,艾灸手法的雀啄灸與回旋灸亦然[19]。

四肢部的經脈、腧穴分布也有著縱橫思維。結合《馬王堆帛書》和《靈樞·經脈》循行描述,以及從《針灸甲乙經》至唐宋腧穴四肢按經、軀干按部的分布特點,可知經典理論中以十二正經為中心的體部縱向規劃一直是明朗的,相對模糊的體部橫向維度規劃需進一步探討。體部經筋的分節特點,與軀干部的“三結”——頭、頸(脖子)、胸、腹的分段類似;上肢可相應地劃為手(拳頭)、腕(手脖子)、前臂、上臂;下肢可相應地劃分為足、踝(腳脖子)、小腿、大腿。抓住“脖子”這一關鍵詞,即可“破譯”取踝部昆侖穴治療頸椎病、繆刺手腕養老穴治療踝扭傷等;抓住“頭”這一關鍵詞,可知手握成之拳頭與腦所居之頭部相應,這可助力理解“心(腦神)靈手巧”及井穴醒腦開竅之用,乃至現代研究提出的甲皺微循環與腦部微循環之相應[21-22]。再結合同氣相求論和現代全息理論推演,即可“解碼”看似復雜的董氏奇穴的設穴規律。當然,這些抽象化思辨在多視角下展開,如縱向緯度上的十二經脈理論,也可結合河洛思想之五行進一步深化,立掌時中指因其長度優勢而位高,則定為炎上之“火”,合于心包經,在小兒推拿中則定中指為“心經”。居于中指左右的食指、無名指則定為“肝經”“肺經”,體現了夾“火”的木升與金降。

此外,身體之分在古代強身之術中也有相應體現,如:吐納主要以呼吸調節身部胸、腹腔內的動態壓力平衡,從而使身內臟腑受到擠壓及被動運動,當然也會涉及身部的呼吸肌等;導引的直接作用則主要是動搖肢體以訓練體部。及至《莊子》中所論“圣人呼吸以踵”[23]則實現了肢體遠端對呼吸運動的參與和加強。實現了吐納與導引融合的“踵吸”,即進入“身體之合”境。

2 身體之合

從義界出發的身與體雖可離析,客觀實際上,二者又在各其所司、各有所長基礎上,緊密聯絡并有機互動,融為“身體”。

2.1 以形合 《素問·刺禁論篇》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盵10]100清末民國醫家彭子益[24]以“脾胃”為中心將上述五臟關系總結為“中氣如軸,四維如輪”。這一模式也可拓展至整個身體,即以身為中軸、體為四維,可形成考察身與體聯動的整體視角?!吧磔S-體維論”可與現代運動醫學所論軀干部運動主要依賴于雙髖、雙肩的帶動相參[25-26],也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繪制的西方代表性身體結構圖相通。再結合上文所論身部脊柱平衡根于骨盆,可知雙髖和雙肩關節對脊柱有舉足輕重影響。雙髖、雙肩恰居于身軀“矩形”的四角,上下肢在“邁右擺左、邁左擺右”的“非順拐”交叉運動中,通過此“四角”拉動軀干“矩形”的對角線,使軀干部以及位于其“中線”部位的脊柱不斷動態變化,這奠定了針灸左右交叉“巨刺”的基礎?!熬蕖睆淖中斡^察即“矩形”貌,在古代“巨”是“矩”的本字[3]802。在左右交叉刺法中,“巨刺”之外尚有“繆刺”,《針灸甲乙經·繆刺》載:“巨刺者刺其經,繆刺者刺其絡?!盵27]《康熙字典》記載:“繆,絞也?!盵4]937其又云:“綢繆,猶纏綿也?!盵4]937可見“繆”有絞纏之義。相對主干性、較條理的經脈而言,絡脈則以其分枝性和條理相對不清的特點,致其左右之互相影響與聯動,難以如“巨”般清晰對應,更具絞纏性,或因此理,僅以其勢之大略左右對應,實施的相應干預名之為“繆刺”。

2.2 以氣合 至于氣的層面,在身、體之合中可見陰、陽氣的對沖與交互?!鹅`樞·終始》記載:“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盵11]25陽之受氣離不開人更具運動性的四肢末端,也即機體標本根結的“根”與“本”所在。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記載:“太極動而生陽?!盵28]可見陽氣的產生與運動狀態緊密相關。陽氣在人體最為直觀的體現即是八綱中的“熱”。褪去玄學色彩,“熱”的現代表達就是熱量。在現代運動醫學中,人體熱量的物理產生多來自骨骼肌的運動做功,如在風寒感冒一病中,人體受寒后,汗孔關閉保存熱量的同時骨骼肌主動運動產熱,所以多并見骨骼肌肌酸積累后的周身酸痛癥狀[29-30]。四肢較之軀干部具有更強的運動性,兼以上文所論軀干部的運動主要依賴于雙髖、雙肩的帶動,故肢體相應具有更強的產熱性,這也與奇經八脈中主司運動的陰蹺、陽蹺脈多布四肢部扣合,以上均屬于“體”部催發陽氣的范疇?!绑w”部相關外周結構又不可是“無水之木”,其又需要“身”部臟腑等組織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營養成分的滋養,兼以臟腑組織中一些化學類變化所產生的部分能量,這些聯系于臟腑的成分即可歸屬“陰氣”范疇。臟腑、肢體二者配合,則形成人體陰陽受氣“對沖”的交互格局。

2.3 形氣統一 身體陰陽氣的對沖和交互也扣合更深層的古代哲學思辨。發于“身”的陰氣,可合于地,地以其橫勢昭示著身部針灸需要重視帶脈、脾之大絡等橫向結構,與人身橫切緯度的俞募配穴等相應;發于“體”的陽氣,可合于天,天以其縱勢則啟示相應部位針灸需要重視十二經縱向結構,以及縱向聯系下的循經取穴等。其實,基于縱橫思想進一步推衍,則可探究經典所論主客原絡配穴。原穴是經脈陽氣發源于“四末”縱向上的重要節點,絡穴則通于連通臟腑陰氣的橫向絡脈;沿著縱橫性再推,可至于更靈活、立體的“身體有機統一”配穴。如《標幽賦》所載的“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31],至今在臨床仍上廣泛應用,基于身、體互動思考其理,則大包與天樞分別在于膈、臍區,分別合身部橫向的帶脈與脾之大絡。位于脾、胃表里二經的天樞與地機基于縱向的臟腑、肢體上下交聯合為“天地樞機”。三穴在“形氣統一”下縱橫交錯,形成身體“三部”的有機聯動與交互“矩陣”。由此可見,從身體縱橫觀出發并層層深入,可窺經典針灸身體構建思想的“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10]11。

3 從“身體”到“神體”之展望

在“人本”視野下細剖,可知形與氣層面的身體之外,尚有精神、意識等與經典針灸“治神”理論相通應的無形要素。實驗針灸學經脈研究中多涉及“幻肢痛”現象,一般認為其與經脈學說關聯密切,且針灸在此癥治療上具備優勢[32]。從“幻肢痛”現象引入,即可展望和初探人之“神”層面?;貧w宏觀形神視角,可推人的形與神應各有一套相對獨立系統,有形身體外,神志獨立構建了虛擬的、三維立體的、全息的身體圖景,或者說一個無形“神體”。從音韻學看,“身”與“神”聲韻相通。在“神氣互用”與“形氣互化”中,二者以氣為橋梁,連接、緊扣在一起,實現形神合一。由此可知,幻肢痛的虛擬疼痛即“神體”的映射。2021年諾貝爾獎所授予的“熱敏通道TRPV1和力敏通道Piezo突破性發現”闡述了人體“熱敏化”應也不出上理,熱敏化即在不對人體進行物理加熱,僅以特定條件激活人體熱敏通道的情況下,人體可以出現表皮不熱而但覺透熱現象[33]。由此而言,針灸學中的“治神”之論,既不是“虛無縹緲”的迷信主張,也非學界多見的醫者施針需要聚精會神等簡單闡釋[34-35]。而或是醫者以針灸刺激有形之體,通過氣之橋,干預神層面,以借神的調控功能糾正患者的身心失衡狀態。以現代語境表達,則針灸治神實際上是一種生物信息寫入療法。相似之論在傳統學問中多見,如傳統養生功法易筋經中即包括落于形、神的“易筋”與“洗髓”兩個方面。

綜上,西方醫學以“九大系統”為主的解剖身體結構觀,與經典針灸乃至中醫理論中的身體構建思想,既有所差異,又可實現互鑒?;s式探微居于經典針灸理論底層的身體構建思想這一工作,有助于更加系統、整體地對經典理論進行闡釋,又可助力在中西醫互鑒中實現理論知識的現代化表達,從而在窺視門徑和學理貫通等方面啟示相應學習者和實踐者,實現傳承精華與守正創新的互動生長。

猜你喜歡
針灸身體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我們的身體(上)
飛蚊癥 不妨一試針灸
我們身體的由來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為什么治療眼病也需要針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我de身體
中醫針灸的發展與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