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留的城中村和“撿來的博物館”

2024-05-01 05:35謝小婉
黨員文摘 2024年9期
關鍵詞:門牌夫婦倆城中村

謝小婉

在廣州市海珠區怡樂社區,一座方正的小房子外墻上整齊地貼著2100多塊門牌。門牌是一種標記,定位一座房子在城市中的坐標,上面那些曾經的具體坐標已無法在地圖上搜尋到,但仍能幫助定位一段城市發展中的記憶:這些門牌來自十幾年前被拆遷的林和村、楊箕村、琶洲村等城中村。

這座小房子是怡樂社區的文化藝術館,該館內外陳設的所有展品,都是由藝術家張曉靜與陳洲夫婦歷時多年,走訪廣州多個城中村改造現場,如拾荒者般從廢墟中淘來的。

撿來的博物館

從2016年開始,張曉靜就帶著學生在怡樂開展藝術進社區的探索,此次受公益組織邀請,她與丈夫陳洲二人將收集得來的城中村物件整理出一部分,放在該館展出,展覽取名“撿來的博物館”。

館內一側的桌子上擺放著各類生活用品,老式的鑰匙、派出所的警務記錄、貼著“雙喜”的婚鏡、舊式的音響、缺損一角的粉彩陶瓷擺件……更引人注目的是館中的柱子,上部貼著白底紅字的“出租屋”牌子,下面掛著各式鐘表,有些擰上發條還能走動,只是報時不算準,偶爾會響起“當當”的報時聲。陳舊而又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些東西其實價值不高,但透過這些物品,我們看到的是人,是故事?!标愔弈闷鹨幻嫘A鏡說,“這面鏡子屬于一名青島大學外語系的大學生,她當年南下廣州工作,她媽媽就把自己的結婚禮物,也就是這面鏡子給了她。她帶著這面鏡子來到廣州落腳扎根,拆遷搬走前很不舍,就把這面鏡子留給了我們?!?p>

“撿來的博物館”在布展時,就吸引了很多附近居民的關注,其中陳列的物品承載著不少人的回憶。一位阿姨把自己用過的老式縫紉機搬來,也成為展品;外墻的門牌剛貼上時,就有老夫妻相攜站在門外,一塊又一塊細認上面的號牌;一位60多歲的老人掏出一本鐘表工人證,說自己曾是廠里的工人,他細細看著柱子上的鐘表,說很有可能就是他們廠生產的。

正式展出后,這座小房子因獨特的外觀也成為新的打卡點,但人們在看這些他人舊物時,更多地是在翻找自己的記憶。

7000多塊門牌

這座博物館最醒目的展品,當屬外墻上貼著的2100多塊門牌,這只是陳洲和張曉靜收藏的一部分,十幾年里,他們共收集有7000多塊門牌。

2007年,夫婦倆從法國留學歸來,選擇在廣州安家。張曉靜成為廣州美術學院的一名老師,陳洲還沒找工作,每天在南亭村里買菜、溜達,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撿垃圾”?!翱吹揭郧叭思医Y婚用的米斗被扔在路邊上,那個漆器無論工藝還是描花都做得很講究,我就撿了回來?!标愔尢岬?。

后來,一位朋友告知陳洲夫婦倆林和村拆遷的消息,請他們一定要進村去看看。拆遷過程中,夫婦倆第一次進城中村做田野調查,經過古樸的祠堂,又穿過各式的攤檔,從歪歪扭扭的小巷中拐出,不斷撿起村民搬家時遺留的“垃圾”,撿得最多的就是門牌。一開始,是被門牌上的名字打動,譬如大氣古典的“潛龍里”,具有教化意義的“居善里”,隱藏典故的“擇鄰里”……村子被拆后,高樓重新建起,這些鄰里街道名字也就逐個消失了。一個門牌背后是一個或幾個家。因而再后來,夫婦倆希望能夠借這些門牌,去引發人們對于傳統地名保護的關注,也希望借這些門牌,留存關于家的記憶。

2010年4月,林和村搬遷開始改造時,張曉靜和陳洲正式開始做城中村博物館項目。在村口,他們找了塊廢棄的板子,請藝術家朋友廖陵兒題了“城中村博物館”幾個字后,就掛在大樹上,在樹下開展項目。

十多年間,城中村博物館斷斷續續在不同的村展出,收集來的門牌也曾上過大展,但更多時候塵封在張曉靜的工作室里,直到今年集中在怡樂社區展出。布展時,夫婦倆商量,展品都是撿垃圾撿來的,展名就叫“撿來的博物館”。

遺留的城中村

張曉靜常拿著相機在廣州各個城中村穿行,用鏡頭記錄下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生活。

“我們一次次進村,一開始不被理解,但講明意圖后,那些樸實的居民就會主動跟你說話,說他們的故事,怎么來的南方,怎么來到這個村子里,我們就像一個傾聽者?!睆垥造o說。有村民主動把門牌拆下贈與,也有許多人愿意把東西留給他們,或許也期待這些物品能在某一天講述他們曾經的故事。

很多人來到廣州的第一個落腳處,就在城中村。一位磨眼鏡的女師傅來到林和村,開了家“何記鐘表眼鏡店”,拆遷消息傳來,她在賴以為生的機器上寫下“1986年”和“2010.4.11”,這是她在林和村居留和離開的日子;留下小圓鏡的青島大學學生,坐著火車從山東到廣州,在村子里開店,結婚生子,又搬走;生活在楊箕村的江西老鄉,在音響上寫下“希望廣州人永遠能聽到江西老表的聲音”。

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城中村是落腳處,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家。當拆遷消息傳來,很多人匆忙收拾著家當,原本的家將消失,此鄉還是他鄉,有不舍、有留戀,也有惘然。

拾起的記憶

在城中村穿行,陳洲感到一種秩序感:“在急速變化中,土地上的房屋不斷建起,特殊的握手樓現象在這里產生,但在擁擠中,雖然管理難度大,但總體還是有序的狀態,因為里面的人都有事做,久而久之就形成社區,里面有藥房、理發店、按摩店等,你甚至可以不出村,基本的問題都能在里面解決?!?/p>

他還提到,本地房東會盡量周全地去解決租客的生活難題,甚至幫忙留意工作機會,留心照顧那些缺少家長看管的兒童,無形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城中村的協助治理者。房東的面貌和態度構成了外來者對這座城市人情冷暖的最初認知,感受到的和善周全態度,也讓他們更愿意留在這座城市奮斗。

“我們除了挖掘老物件外,還收藏了很多外來務工者的資料,這是平凡人的奮斗過往,也希望能夠留下一些痕跡和故事,記住廣州的城中村曾經有過這樣的功能?!睆垥造o解釋道。

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城中村或消失或搬遷,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社區。多年來,張曉靜堅持做公共藝術進社區等項目,“社區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會慢慢改變整個社區,改變其中的人”?!皳靵淼牟┪镳^”開展后,吸引了怡樂社區八成左右的居民前來懷舊。站在館中,居民端詳著這些老物件,聊著共同的過往,講著不同的經歷。在集體記憶中,重拾閃亮的日子,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摘自《羊城晚報》)

猜你喜歡
門牌夫婦倆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與規劃的思考
如何一秒改變一間房的氣質
發達地區城中村改造困境與出路
特色城中村景觀設計初探——以建榮村為例
存續與發展:我國城中村治理的路徑探討
一起做個青蛙門牌
瓷磚展覽會
等候秋天
特殊門牌
那些看不見的痛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