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當代發展

2024-05-02 03:03龍婧婧劉之琳
學習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法律

龍婧婧 劉之琳

中華文化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積淀著深厚的法律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法律思想,使得中華法系始終獨樹一幟、歷久不衰,時至今日仍散發著獨特的法治魅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边@是“第二個結合”在法治領域的具體落實,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遵循,為更好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發展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其中記載“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指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才會安寧,體現出民本理念。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指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開啟了“君輕民貴”的思想先河。此后歷朝歷代雖有所演變,但重民貴民、愛民仁民、安民保民的思想主旨始終沒有變化,體現出明君賢臣的“民本”統治觀。直到明末清初,黃宗羲利用“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對權力進行制約,實現了民本理念的升華。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精華在新時代法治建設中發展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這表明人民是法治建設的中心和重心,實現全方位保障人權是法治建設的終極目標。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國更應持續推進法治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構建規范高效的監督體系,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與此同時,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法治建設的主體,人人盡責、人人負責,人人共享法治建設成果。

二、“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推動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起源于西周時期?!逗鬂h書》記載“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荀子·大略》記載“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體現出既注重禮儀教化,又重視法律制度,將禮、刑兩種手段結合起來治理國家的戰略性原則。從西漢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輔”到隋唐“德本刑用”,再到明朝“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都是沿用禮刑結合的治國模式??梢姽糯螄呗詮娬{“為政以德、明德教化”的治理理念,充分表明我國隆禮重法的主張和“引禮入法、禮法合一”的立法方式。

禮法結合的制度設計是中華傳統制度文明的典范,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淵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毙抡鞒躺?全面依法治國更應注重發揮“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作用,既運用法治手段解決社會突出問題,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又運用道德手段教化人心、喚醒良知,強化道德對法治建設的支撐,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全過程,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三、“明德慎罰、德主刑輔”的慎刑思想保障社會安定和諧

“明德慎罰”起源于西周時期?!渡袝た嫡a》記載“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懊鞯隆奔刺岢轮?重視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教育、感化民眾;“慎罰”即慎重用刑,本著審慎、寬緩的原則用法施刑,不得隨意用刑、濫殺無辜?!暗轮餍梯o”是在西周“明德慎罰”思想的基礎上,由先秦儒家和西漢董仲舒發揚光大。到了唐代,“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被寫入《唐律》,并因“德主刑輔”思想產生了許多體現慎刑、恤刑的原則和制度,如刑罰適用中矜老恤幼、“親親得相首匿”、法令不追溯既往、自首減免其罪、疑罪從赦從贖、死刑復奏制度等。這些原則和制度減輕了刑罰的殘酷性,對緩和社會矛盾、推動國家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慎刑思想源遠流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本土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事政策從“鎮壓和寬大相結合”到“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再到今天“寬嚴相濟”的演進,都體現了對傳統法律文化中慎刑思想的傳承。當下,我國的刑事制度從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司法人員回避制度,到嚴格設定死刑適用條件、完善死刑復核制度、規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等內容,都與慎刑思想一脈相承,有效維護了社會安定和諧。新時代,我們應更好發揚慎刑思想。在立法時,既要確保法律符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狀況,又要符合人民的心理預期。在司法中,既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斷案件,審慎地判處刑罰,做到寬嚴相濟,又要深入推動認罪認罰從寬及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讓人民群眾透過慎刑感受更多獲得感。同時,慎刑思想還要求司法人員不斷提升司法素養,秉持客觀、公正的職業觀,嚴格執行“三個規定”重大事項填報制度,真正成為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四、“協和萬邦、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相結合

“協和萬邦”起源于商周時期?!渡袝び輹虻洹酚涊d“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是指統治者將自己家族和國家管理好,再將其他各族各國凝聚起來形成合力,讓天下所有百姓和睦相處,體現的是一種由家族延伸到社會、再由社會延伸到國家的過程。隨后從儒家的“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的指導思想,到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郡國,再到唐朝對“化外人”的立法制度,展示了我們將協和萬邦的家國情懷運用于協調不同國家之間關系的有益實踐,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精神與和合文化的融合發展歷程,為“胸懷天下”的世界觀提供了重要思想滋養。

在邦國林立的世界,中華法系文化與世界法律文化碰撞交流。盡管我國古代的家國情懷具有階級性和歷史性,但是其尋求契合的善意,為世界各種文化的兼容并蓄、共同繁榮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支持,為人類和平相處提供了思想支撐和道義驅動,凝聚了人們對于世界秩序前景的共同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毙聲r代,“協和萬邦、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具體落實到法治建設領域,就應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相結合。要重視推動我國國內法的域外適用,處理好外國法對中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適用問題,加快建立國際法的內化機制和審查機制,推動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有序接軌。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的戰略布局,盡快形成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逐步提升涉外執法司法效能,培育國際一流的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為涉外法治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務。要引導企業、公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自覺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合理運用法律和規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猜你喜歡
依法治國法治法律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