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曲傳統制作工藝沿革探討

2024-05-02 10:34于大猛李惠芳馬春華國棟李強虞雪云劉立偉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韓氏白礬姜汁

于大猛, 李惠芳, 馬春, 華國棟, 李強, 虞雪云, 劉立偉

(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2.首都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北京 100069;3.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1101;4.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007)

半夏曲之名始于宋代,歷代醫家在半夏曲的組方、前期藥物處理、制作工藝等方面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F行《衛生部藥品標準》[1]中記載,半夏曲是由清半夏、白礬、六神曲、生姜汁、面粉混合發酵而成,具有降逆止嘔、止咳化痰的功能?,F行的半夏曲曲方是清末半夏曲方的沿續,但受到神曲制作工藝與配方的影響,實際上已經背離了早期半夏制曲的本意,將宋明時期半夏發酵以減其峻猛之性的目的,逐漸演變為在神曲配方中輔以清半夏為佐助。本研究基于文獻考證,探討古代半夏曲傳統制作工藝的沿革,并對重點曲種進行古法重現,以期對現代半夏曲的研究提供思路與借鑒。

1 宋金元時期半夏曲的制作方法

1.1 宋代半夏曲的兩種制作方法 半夏曲之名始于宋代[2]?!短交菝窈蛣┚址健贰妒備洝贰妒驱S百一選方》《世醫得效方》等大量醫書中均有半夏曲的應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工藝有半夏生姜制餅法及半夏生姜發酵制曲法兩種。

第一種是半夏生姜制餅法。即將半夏粉與姜汁混合制餅再曬干,不涉及發酵的工序。如張銳《雞峰普濟方》卷1“草木肉藥”載:“半夏曲,以上每半夏一兩,用生姜二兩,同搗,捏作片子,焙干”[3]。文中半夏曲并未提及發酵。陳衍《寶慶本草折衷》卷10“半夏”載:“以凈半夏為末,搗生姜真汁拌和,團作小餅子,曝或焙干,臨用當炙黃,謂之半夏曲”[4];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辨識修制藥物法度”載:“半夏曲,以洗過半夏為末,以生姜自然汁捏為餅子,炙黃用”[5]。以上兩書中的半夏曲均為半夏湯洗(沸水燙洗,以去除半夏表面的滑液與表皮)后,曬干,研細,加鮮姜汁,摶為餅。亦無發酵的過程。筆者曾依照上法制作半夏曲:取生半夏30 g,經沸水洗7次后,切片,曬干,碾細粉;搗鮮生姜汁,拌入半夏粉中,摶為薄餅;用砂鍋小火焙,其間用平鏟翻動,半夏餅兩面均呈淡黃色,切開內部無生心即可。聞之微香,口嘗稍有辛味及姜味,咽部無不適。

宋代眾多文獻均將這種未經發酵的半夏生姜所制之餅,稱之為半夏曲,顯然并不是在表述省略或筆誤。很可能就是當時的真實狀況,而且是主流。

第二種是半夏生姜發酵制曲法。即半夏粉與生姜混合后發酵制曲。如宋代王璆《是齋百一選方》卷5“三仙丸”載:“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湯泡七遍),二味各五兩,碾為細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內,令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干收之,須是五、六月內做曲,如醬黃法;香附子(略炒,于磚上磨去毛,五兩)”[6]88。文中天南星與半夏混合后,采用造醬黃法制曲。有關造醬黃法,南宋葉夢得《水云錄》載:“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罯,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曬收之”[7]1038。從文中記載可知,六神曲與半夏曲的制作方法相同。筆者曾依照上法制作半夏曲:取生半夏30 g,沸水洗7次,晾干,碾細粉。用鮮姜搗汁,拌入半夏粉中,混合至“抓之成團,伸手能散”的程度。摶成小餅,用牛皮紙包裹,置棉被中罨黃,嘗之有輕度咽痛。

筆者在古籍中未找到采用半夏與生姜發酵制曲的資料,這種后世推崇的發酵法在宋代很可能并非主流。

1.2 金元時期半夏曲的制作 金元時期半夏曲的制作延續了宋代的習慣。如元代著名醫家許國禎《御藥院方》卷1“蝎梢半夏丸”載:“半夏,湯洗七返,用生姜制作曲”[8]19。至于半夏與生姜配伍的比例,同書卷3“調胃散”載:“半夏曲,每一兩用生姜三兩半”[8]36。但從上述描述中并不能辨別其制作工藝是采用半夏生姜制餅法還是半夏生姜發酵法。

另外,半夏曲在金元時期的應用并未達成共識。如火熱派的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收載的半夏湯、桂枝羌活湯、麻黃羌活湯等均應用了半夏曲。但是,補土派張元素的《醫學啟源》及李東垣的《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中均未涉及半夏曲的運用,僅元代李杲的《蘭室秘藏》“失笑丸”中記載了半夏曲的應用,李東垣的弟子王好古的《此事難知》《醫壘元戎》中有半夏曲的記載。而攻下派張從正的《儒門事親》中并無應用半夏曲的案例。滋陰派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應用半夏曲則最多。

2 明代對半夏曲相關理論的闡發及對半夏曲方的擴展

2.1 區分半夏餅與半夏曲 明代的李時珍認識到宋代半夏餅與半夏曲名稱的混淆問題,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日換湯,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藥?;蜓袨槟?,以姜汁入湯浸澄三日,瀝去涎水,曬干用,謂之半夏粉?;蜓心┮越妥黠炞?,日干用,謂之半夏餅?;蜓心┮越?、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日干用,謂之半夏曲”[7]818。文中指出半夏的基礎炮制為湯洗姜制,所得半夏研粉與姜汁混合捏作半夏餅,經發酵后稱為半夏曲。這種觀點在當時有立言破惑的作用。

2.2 闡釋半夏曲炮制機理 明代醫家對半夏曲的炮制機理進行了闡發。如韓懋《韓氏醫通》載:“痰分之病,半夏為主。脾主濕,每惡濕,濕生痰,而寒又生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然必造而為曲?!欧蕉悳?,以此為君,世醫因辛,反減至少許;而茯苓滲濕,陳皮行氣,甘草醒脾,皆臣佐使,而反多其銖兩,蓋不造曲之過”[9]。文中指出,前人用二陳湯,由于忌憚半夏的辛燥,往往減少其用量,導致二陳湯中作為臣、佐、使的藥物用量多于半夏,不符合古方原義,故改用半夏造曲,以減其辛烈之性。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97“諸藥制法”亦載:“中用者,宜半夏曲,曲之性不甚燥而得中和故也”[10]1284,明確指出半夏曲性不甚燥。陳嘉謨《本草蒙筌》卷3“半夏”指出:“片則刀峻,曲則力柔”[11],即半夏切片藥力較猛,而制曲后藥力變柔和,燥性減低。

2. 3 《韓氏醫通》半夏曲方及其影響 韓懋的《韓氏醫通》中對半夏曲配方的擴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書中記載了5種半夏曲的配方,分述如下:

第一種半夏曲方由半夏、生姜汁、白礬湯組成?!俄n氏醫通》卷下“藥性載成章第七”載:“以生姜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曲,楮葉包裹,風干,然后入藥”[9],指出生姜自然汁與白礬湯的用量相等。生姜自然汁為鮮姜搗汁而成,不添加水分。白礬的溶解度為5.90 g/100 g(水),二者濃度均固定不變。至于曲餅的干濕程度,宋代朱肱在《酒經》“頓遞祠祭曲”中總結為:“面拌時,須干濕所得,不可貪水。握得聚,撲得散,是其要訣也”[12],指出曲餅的干濕程度為“抓之成團,伸手能散”。這種設定的姜汁礬湯比例與曲餅的干濕程度,實際上已經固定了半夏曲中3種藥物的比例。用白礬炮制半夏始于宋代,當時半夏通行的炮制方法為湯洗姜制,故將新出現的礬制半夏稱為“新法半夏”[6]92。用白礬制半夏的目的,《韓氏醫通》載:“觀法制半夏,以姜、礬制辛,即能大嚼是也”[9],指出用姜礬制過的半夏,對咽喉的刺激性大幅減輕。故認為生姜與白礬均能減少半夏的辛味,制半夏之毒。筆者曾用生姜搗汁取10 mL與白礬飽合液10 mL兌在一起后,拌入40 g 生半夏粉中,摶至“抓之成團,伸手能散”的程度。再將曲餅用牛皮紙包裹,外覆棉被,23 d 后取出,曲餅表面覆青黃色毛,質疏松,斷面色白,易碎,有絲窩,趁濕切成小塊。取少許嘗之,咽部無絲毫不適。

第二種半夏曲方由半夏、老姜湯、枯礬組成,可治療濕痰?!俄n氏醫通》載:“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姜煎濃湯,加煅白礬三分之一,如半夏三兩,煅礬一兩,俱造曲如前法”[9]。文中白礬需煅制,用量為半夏的1/3,遠大于前述礬湯的用量。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收載的曲方,減少了《韓氏醫通》中枯礬的比例:“若研末摻少枯礬,每泡過半夏四兩,入枯礬一兩共研。拌姜汁捏作小餅。楮葉包裹,風際陰干,此又名半夏曲也”[11]。文中枯礬用量為半夏的1/4。筆者曾取半夏30 g,枯礬10 g,以老姜煎濃汁,摶成曲餅。用牛皮紙包裹曲餅,外覆棉被,22 d 后取出,切成小塊,易碎,絲窩明顯。嘗之酸澀感明顯,咽部無刺激感。

第三種半夏曲方由半夏、姜汁、皂角組成,治療風痰?!俄n氏醫通》載:“風痰,以豬牙皂角煮汁去渣,煉膏如餳,入姜汁”[9]。筆者曾取皂角若干水浸,刮去果皮,切碎,水煎40 min,用手搓揉藥渣,使果肉盡量揉出,去渣滓。濃縮皂角汁呈膏狀,加入姜汁、半夏粉,摶成餅。用牛皮紙包裹曲餅,外覆棉被,22 d后取出,表面覆青黃色毛。切開,不易破碎,斷面疏松,有絲窩。嘗之咽部有輕度刺激性。

第四種半夏曲方由半夏、姜汁、竹瀝或荊瀝(即黃荊瀝,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Vitex negundoL.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具有清熱、化痰、定驚之功效)組成,治療火痰?!俄n氏醫通》載:“火痰黑色,老痰如膠,以竹瀝或荊瀝入姜汁?!盵9]

第五種半夏曲方由半夏、霞天膏、白芥子、姜汁、礬湯、竹瀝組成,治療痰積沉痼?!俄n氏醫通》載:“予又以霞天膏加白芥子三分之二,姜汁、礬湯、竹瀝造曲,治痰積沉痼者,自然能使腐敗隨大小便出,或散而為瘡,此半夏曲之妙也?!盵9]

《韓氏醫通》中還記載了5 個半夏曲臨床應用的配伍:“佐以南星,治風痰;以姜汁酒浸炒芩、連及栝蔞實,香油拌曲略炒之類,治火痰;以麩炒枳殼、枳實,姜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治老痰;以蒼術、白術俱米泔姜汁浸炒,甚至干姜、烏頭,皆治濕痰。而常有脾泄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曲、麥芽作丸,尤有奇效”[9]。治療風痰、火痰、老痰、濕痰的半夏曲方已于前文分別列出,這里列出的藥物是上文相應的半夏曲的常用配伍藥對。

韓懋《韓氏醫通》中的制半夏曲法在當時已引起同仁的重視,同時代的許希周的《藥性粗評》、陳嘉謨的《本草蒙筌》、王文潔的《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皇甫嵩的《本草發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李中立的《本草原始》等均有收錄。本法在明清時期的影響非常大。

2.4 對半夏曲制作工藝的改進 明代對半夏曲的制作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97“造半夏曲法”載:“半夏不拘多少,用滾湯泡過宿,搗爛,每一斗入生姜一斤,同搗之,作餅子,用干稻稈或粟麥稈罨之,如罨曲法,干久收取用”[10]299。文中改宋代湯洗7次為沸水泡1夜,改半夏晾干研粉為搗爛。這種趁濕搗爛的方法并不能將半夏搗細,仍會有細小顆粒。其效果不如將半夏晾干,再研成細粉。倪朱謨《本草匯言》卷5“半夏”載:“研末,用姜汁共酒,和作餅子,布包,待發點出黃白衣,謂之半夏曲”[13],文中添加了黃酒。

有醫家對半夏曲餅的形制進行了創新。一般中藥制曲的形制為餅或磚型,而李梴《醫學入門》卷2“治濕門”載:“造曲法:先將半夏湯泡九次,曬干為末,隨病用藥,或煎膏,或絞汁,調末為丸如彈子大,用楮葉或紙包裹,以稻草上下盫七日生毛,取出懸風煙之上,愈久愈良”[14],指出將半夏曲團為彈子大,再罨黃,懸掛。彈子大的形制顯然比較費功夫。制丸的原因可能與半夏曲質地疏松,制成曲餅切制時易碎有關。先期制為丸,避免了后期的切制,使半夏曲的品相完整。但是,形制并非傳統的曲餅,其發酵效果亦遜于曲餅。

3 清代繼承與發展了半夏曲的制作方法

3.1 對《韓氏醫通》制曲法的繼承 清代醫家非常推崇韓懋的制半夏曲法。如清代郭章宜《本草匯》卷12“半夏”載:“附造曲法:以半夏洗凈,湯泡去衣垢,研細,以姜汁、礬湯搜和(將半夏粉用姜汁與白礬的水溶液攪拌混合均勻)作餅,楮葉包裹,待生黃衣,去葉曬干用。治濕痰以姜汁、白礬湯和之。治風痰以姜汁、皂角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瀝或荊瀝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15],其中濕痰、風痰、火痰、寒痰的制半夏曲法完全取自韓氏。清代李中梓《本草通玄》與王翃《握靈本草》中收載的半夏曲均由姜汁、礬湯作餅,楮葉罨黃,亦是取法于韓氏。

清代醫家還對韓氏半夏曲中半夏、枯礬、老姜汁的比例進行了改變,如陳士鐸《本草新編》卷3“半夏”載:“研末,每一兩,用入枯礬二錢、姜汁一合,捏餅,楮葉包裹,陰干,又名半夏曲也。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統治痰涎甚驗。毋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痰、風痰、劫痰與痰飲、痰核、痰涎、痰結、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陰火之痰”[16]。其制作方法將韓氏原書中半夏與枯礬的比例由3∶1改為5∶1,明顯減少了枯礬的比例。

半夏曲方的種類較多,清代醫家具體運用時有所選擇,如張仁錫《藥性蒙求·草部》“半夏”載:“各種半夏曲甚多,惟竹瀝曲、霞天曲常用”[17]。

3.2 對《韓氏醫通》制曲法的發展 清代醫家對《韓氏醫通》半夏曲繼承的同時,亦開發了新的曲種。如劉云密《本草述》卷10“半夏”除了囊括《韓氏醫通》中記載的5 種半夏曲方,還增補了5 種曲方。汪昂《本草備要》將其統稱為韓飛霞(韓懋,字飛霞子)制曲十法,新增的曲方包括:“一用麻油浸半夏三五日,炒干為末,曲糊造成。油以潤燥,名麻油曲,治虛熱勞咳之痰。一用臘月黃牛膽汁,略加熱蜜和造,名牛膽曲,治癲癇風痰。一用香附、蒼術、撫芎等分,熬膏,和半夏末作曲,名開郁曲,治郁痰。一用芒硝居半夏十分之三,煮透為末,煎大黃膏和成,名硝磺曲,治中風、卒厥、傷寒宜下由于痰者。一用海粉一兩、雄黃一兩、半夏二兩,為末煉蜜和造,名海粉曲,治積痰沉痼。一用黃牛肉煎汁煉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為曲,名霞天曲,治沉疴痼痰,功效最烈。以上并照造曲法,草庵七日,待生黃衣曬干,懸掛風處,愈久愈良”[18]。文中所載的麻油曲治療虛熱勞咳之痰、牛膽曲治癲癇風痰、開郁曲治郁痰、硝磺曲治中風卒厥傷寒宜下由于痰者、海粉曲治積痰沉痼,均為清代新增的曲方。霞天曲為韓氏5種制曲方之一。曲方組成藥物通常為3~4 味,非常簡練,而且每種曲方均有相應的適應證。新增的半夏曲方進一步推動了韓氏半夏曲方的發展。

3.3 面粉的加入 宋明時期的半夏曲并未見加入面粉的記載。清代蔣居祉《本草擇要綱目》“半夏”載:“又造曲法云:以半夏為主,入姜汁、白礬,加以干面和攪作面,入楮葉包置籃中,候生黃衣,日干,久貯聽用,極為良品”[19],明確指出半夏粉用姜汁礬湯拌勻后,再加面粉混合,團為曲餅。顯然,面粉的用量不會多于半夏。徐大椿《徐靈胎醫略六書·藥性總義》卷4“半夏”載:“半夏曲,以半夏末入面作曲,盫生黃衣。性稍和緩,能治血虛伏濕之痰”[20]。清代加入面粉的本意主要是為了增加半夏曲的黏性,以防切制時易破碎,這也使半夏曲與傳統的神曲配方有了共同之處。

3.4 半夏曲與神曲的相互影響 韓飛霞制曲十法在明清時期的影響頗大,其主要貢獻在于改制了多種半夏曲方。這種變革亦影響到神曲的配方,導致清代出現了一股隨意添加藥物的現象。如張仁錫《藥性蒙求》記載的范志神曲:“采百草罨成,又名百草曲,共藥九十六味。平和配合,君臣佐使,另加十二味,亦五月五日,六月六日制造”[17]。方中藥物組成達近百種。陳修園對此持批判態度,其在《神農本草經讀》“神曲”中指出:“今人除去六字,只名神曲,任意加至數十味,無非克破之藥,大傷元氣,且有百草神曲,害人更甚![21]”陳修園對當時流行的福建神曲評價亦頗低:“此方雜亂無序,誤人匪淺,而竟盛行一時者,皆誤信招牌上夸張等語。而慣以肥甘自奉之輩,單服此克化之品,未嘗不通快一時,而損傷元氣,人自不覺。若以入方,則古人之方,立法不茍,豈堪此雜亂之藥礙此礙彼乎?且以藥末合五谷,罯造發黃而為曲,只取其速于釀化,除消導之外,并無他長,何以統治百???”[21]

同樣,神曲的制作工藝亦反向影響到半夏曲。如陶承熹輯錄的《惠直堂經驗方》卷4制藥門“制半夏曲法”載:“半夏一斤湯泡九次,生姜四兩,小麥粉六兩,蓼草搗汁,牙皂煎湯,搗成餅,攤箕上。蓋以禾草發七日,取掛,當風處陰干用”[22]。文中指出面粉的用量為半夏的1/3,方中蓼草多是指造神曲常用的辣蓼。面粉與蓼草的加入,使該半夏曲方同時具備神曲的特征。據山東建聯中藥店姜保生老藥師回憶,解放前中藥房中的半夏曲,是在制作六神曲時,混入姜半夏粉發酵而成。這種半夏曲的主要成分顯然是六神曲。

4 建國后半夏曲配方的變化

建國后各省的半夏曲炮制經驗與規范可從曹暉等[23]主編的《全國中藥炮制經驗與規范集成》中整理而得知。

4.1 地方半夏曲炮制經驗 各地的半夏曲炮制經驗主要來自浙江、成都、北京、江西等地。

第一種炮制方法是半夏加生姜、面粉。浙江的經驗是:“用姜半夏粉加姜汁(姜半夏粉100 斤,生姜6 斤4 兩)拌勻,做成3 寸長,5 分厚的圓餅。上蓋麻袋置30 ℃室溫中,7~15 d 至發酵生黃衣為度。曬干研細,加面粉(每7斤加面粉3斤)與水拌勻,揉成軟塊,用模型做成長方塊,陰干至半干后再曬干?!蔽闹忻娣鄣募尤胧窃诎胂那l酵完成之后,僅有粘合作用。這個曲方非常傳統,只可惜并未成為浙江省的炮制規范。

第二種炮制方法是半夏加甘草。成都的經驗是先將法半夏加水泡5~ 7 d,磨成醬,再加甘草水拌勻,壓平制成小顆粒。置草堆中發酵。

第三種炮制方法是神曲配方中加半夏。北京的經驗是:“先將法夏研細,豇豆煮爛,杏仁串成泥,蓼子切成碎末。然后加面粉拌勻,再加水至七成濕,用布包好,放入模型中壓成餅狀。蓋上苘麻葉與麻袋悶1~2 d,至發酵后切3分方塊,曬干(每法夏10 斤,杏仁、紅豇豆、蓼子、苘麻葉各2 斤,面粉50 斤)?!蔽闹邪胂那闹品ㄊ窃谥谱魃袂墓に嚺浞街屑尤肓朔ò胂姆?。半夏的用量遠小于神曲中面粉的用量。天津、江西的神曲配方雖不盡相同,但是半夏在方中均不作為君藥。

第四種炮制方法是半夏餅。江西的經驗:“取法夏末加面粉拌勻,置模型內做成圓形,曬干或烘干(法夏末10斤,面粉3斤)?!蔽闹兄挥涊d將法半夏與面粉混合成餅,并未提及發酵的過程。這也是清代半夏曲制法經驗的傳承。如明末清初醫家高世栻的《醫學真傳》“辨藥大略”載:“今藥肆中以明礬水煮半夏,所剩礬腳及半夏屑,大半和以麥曲,造成藥餅,為半夏曲?!逼渲杏涊d的半夏曲只是半夏、礬水、麥曲混合而成。

4.2 地方半夏曲炮制規范 地方的炮制規范主要有3種,具體如下:

第一種炮制規范是在制作神曲的配方中加姜半夏或法半夏,制作方法與神曲相同。如安徽(2005 年):“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研細粉,與面粉混合均勻,加入鮮青蒿、鮮辣蓼、鮮蒼耳草之煎出液。攪拌均勻,堆置發酵,壓成片狀,切成小塊,曬干。每100 kg 法半夏,用赤小豆30 kg,苦杏仁30 kg,面粉400 kg,鮮青蒿30 kg,鮮辣蓼30 kg,鮮蒼耳草30 kg?!边@種在傳統神曲配方的基礎上加法半夏粉的制作工藝,為業界主流。山西(1984 年)、北京(2008)、安徽(2015 年)、黑龍江(2012 年)、陜西(2007 年)、河南(2005 年)等地均采用此法。神曲配方雖略有差異,但是半夏用量均遠小于面粉。亦有半夏用量與面粉相等的配方,如天津(2012年)。

第二種炮制規范是將法半夏、六神曲、姜汁、白礬、面粉、麩皮混合發酵。如甘肅(2009年):“取法半夏、六神曲研成細粉。白礬加水適量溶化,加入生姜汁混勻,與上述細粉以及面粉、麩皮混勻,制成濕顆粒,發酵,取出,制成條狀,切塊,干燥。每凈法半夏100 kg,用生姜12.5 kg,白礬6.25 kg,神曲3.125 kg,面粉10 kg,麩皮10 kg?!蔽闹兴九浞街械姆ò胂牧孔畲?,為君藥。至于六神曲的加入,是清代藥業制作半夏曲的通用制作方法。貴州(2005年)、福建(2002年)、江蘇(2002 年)、湖南(2010 年)的配方相同,均來自部頒標準。

第三種炮制規范是將半夏、姜汁、白面混合發酵。湖北(2009年):“取生半夏(或法半夏),篩去灰砂,粉碎成細粉,過80 目篩,置缽內。取鮮姜汁倒入半夏粉,攪勻(酌情加水),密蓋,發酵。至表面呈黃白色,發毛,具酒味時加入面粉,揉勻,切成小丁塊,晾干。用麥麩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每100 kg 生半夏,用生姜50 kg,面粉100 kg?!蔽闹兴痉椒ㄅc前述浙江的經驗相近,只是白面添加的時機前者在發酵前,后者在發酵后。

5 討論

綜上所述,宋代主流的半夏曲制作工藝是半夏姜汁制餅,而非半夏生姜發酵制曲。金元時期沿襲宋代工藝,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醫家對半夏曲的炮制機理進行了闡發,認為“片則刀峻,曲則力柔?!泵鞔顣r珍對半夏餅與半夏曲的混淆問題進行了澄清,而韓懋《韓氏醫通》對半夏曲配方的擴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清代醫家在繼承明代半夏曲制法的基礎上,總結為韓飛霞制曲十法;當時半夏曲與神曲的制作工藝相互影響。建國后,地方炮制經驗深受清代制作工藝影響,地方炮制規范則逐漸趨同。筆者認為,半夏曲的炮制工藝研究,尚有以下幾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5. 1 半夏曲制作中“半夏”與“曲”孰重孰輕半夏曲在宋明兩代均以半夏為君。而清代末年至今,由于半夏曲中面粉的加入及神曲配方泛濫的影響,導致一些半夏曲配方中半夏淪為臣藥。半夏曲的制作本意是使半夏的辛燥之性變得柔和。而后世神曲中加入半夏,其目的是在化食積的基礎上增加了化痰的作用,二者功效迥異。筆者認為,應該重視半夏曲的立方本意,半夏曲應以半夏為君藥,輔藥的作用是減輕半夏的辛燥毒性。而神曲中添加半夏者不應稱為半夏曲,可稱為新神曲、復方神曲等。

5.2 半夏的前期處理 宋代半夏曲,是生半夏需經過湯洗后,再加姜汁制曲。建國后,很少有地方經驗或規范中使用生半夏,多用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代替。其中清半夏是用白礬水浸泡或煮過,姜半夏是用白礬、生姜水煮過,法半夏是用甘草煮后再經石灰水浸泡,三者均為炮制過的半夏,其辛燥之性已大減。使用這種半夏,顯然失去了古人炮制半夏的本意。因此,筆者認為半夏曲中半夏的前期處理僅需湯洗即可,進一步減毒的工序應放在后續的發酵過程中。

5.3 半夏餅與半夏曲的區分 宋代的半夏曲實質上以半夏餅為主流。半夏餅為半夏粉與生姜汁混合,捏餅后曬干,無發酵過程。其炮制機理為用生姜制半夏之毒。由于生姜汁與半夏充分的混合,其效果優于傳統半夏切片后浸姜汁者,是一種優良的半夏炮制方法。半夏曲則需發酵而成。半夏餅與半夏曲的概念混淆,雖經李時珍甄別,但是從明清至今,將半夏餅稱半夏曲的現象屢見不鮮?,F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24]中的法制半夏曲與保寧半夏曲的制作工藝中,均無發酵的過程,徒有半夏曲之名,并無半夏曲之實。筆者認為,應正本清源,通過比較宋代半夏餅與半夏曲的成分與藥效,進行優選。

5.4 面粉用量與添加時機 半夏曲制作過程中加入面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半夏與面粉混合后發酵,如清代《本草擇要綱目》與《藥性切用》中均記載了這種方法;另一種是將半夏曲發酵完成后,再加入面粉,其目的是增加半夏曲的黏性,使其在切制的過程中不易破碎。如湖北(2009 年)的炮制規范是在半夏曲發酵后,趁濕加入面粉,揉勻,切塊,晾干。浙江的經驗是將半夏曲曬干研細,再加入面粉,與水拌勻,揉成塊,曬干。這兩種方法孰優孰劣,還需進一步研究。另外,面粉加入的量亦需探討。

5.5 神曲粉的加入問題 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冊收載的半夏曲處方中添加了六神曲:“清半夏160 g,白礬10 g,六神曲5 g,生姜汁20 g,面粉32 g。以上五味,除生姜汁、面粉外,其余清半夏等三味粉碎成細粉;生姜汁加水適量,與面粉及上述細粉攪勻,制成粗?;蜍浻策m宜的小塊或顆粒,發酵,干燥,即得”[24]。文中記載清半夏為君藥,輔以白礬、姜汁以制半夏之毒。而六神曲的添加讓人費解。古代在制作酒曲的過程中亦有添加舊曲的 曲法。如宋代朱肱《酒經》“玉友曲”載:“摶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各排在篩子內”;該書“白醪曲”載:“無令濕,捻成團,須是緊實。更以曲母遍身糝過為衣”[12]??梢?,酒曲添加舊曲的方法是將舊曲末灑在曲餅的表面,并非是與新曲混合摶餅。這種添加舊曲方法的傳統來源及藥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5.6 白礬在半夏曲中的作用 宋代半夏曲中并未用白礬,后世深受明代《韓氏醫通》添加白礬的經驗影響,漸成業內圭臬。筆者曾用生半夏、生姜汁、白礬混合發酵制曲,成品對咽部幾乎無刺激,說明白礬確實能減輕甚至消除半夏對咽部的刺激。但是生半夏在水煎后口服,并不會戟人咽喉。筆者以多次用湯洗姜制的半夏30 g,水煎30 min,頓服,并無不適感。故白礬的添加對解半夏毒的意義不大。

對于白礬用于炮制半夏,古人多有詬病,如清代吳鞠通《醫醫病書》“半夏論”載:“近日肆中概用礬制,取其潔白好看,不適于用,斷不可從”[25];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半夏解”載:“惟藥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礬水煮之,相制太過,毫無辛味,轉多礬味,令人嘔吐,即藥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礬,以之利濕痰猶可,若以止嘔吐及吐血、衄血,殊為非宜”[26]。文中指出白礬可增強半夏化痰的作用,但是白礬的氣味有致吐的副作用,故半夏用于止嘔時,不宜用白礬炮制?,F代半夏曲的功效為降逆止嘔、和中化痰,可用治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痰飲眩悸。故摻雜白礬于半夏曲中值得商榷。

猜你喜歡
韓氏白礬姜汁
白礬炮制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概況△
看人下菜碟
白礬外用療疾多
姜汁撞奶
3種姜汁炮制后厚樸對大鼠胃黏膜損傷的抑制作用
白礬煅制工藝優化
治小兒口瘡
舊山翠竹老,與君共白頭
姜汁治哮喘
舊山翠竹老,與君共白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