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2024-05-03 13:46王海亮周雨婷張淑麗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志愿志愿者大學生

王海亮,周雨婷,張淑麗

(1.佳木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2.黑龍江省社會組織與社會建設基地 佳木斯大學基地,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推動我國現代化各項事業的發展中,大學生是最具有創造力,最有朝氣的群體,是我國推進志愿服務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參與力量,發揮著重要的生力軍的作用。新時代,如何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重點關注和研究的現實課題。目前,學界對此研究還處在初始化階段,相關研究成果呈現淺表化,還沒有形成整體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可借鑒和參考的高水平著作和論文不多,筆者通過學習僅有的不多成果,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日常觀察,做了如下思考和總結,以期為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貢獻微薄力量。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歷史階段

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學雷鋒運動”中孕育,在弘揚雷鋒精神參加社會志愿服務中萌發。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現如今的常態化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正在向更大范圍、更基層的地方蔓延,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志愿精神也不斷影響著更多人。

(一)孕育—萌芽階段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而在全國掀起學習雷鋒的熱潮”[1],學雷鋒,做好事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1978年,共青團中央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上百萬的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掀起了“學雷鋒”的思想熱潮,并廣泛參與到保護環境、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做好事的實踐活動中。學雷鋒活動極大地激勵了廣大有志青年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提升了青年為社會建設奉獻青春的熱情,樹立了中國青年學生的新形象,也推動了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同時,學雷鋒活動由側重思想政治教育,向側重構建社會文明實踐方向轉型,為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1981年,聯合國志愿組織與我國開展合作,決定互派志愿者,開展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這標志著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開始受到國外的影響。1987年,廣州市誕生全國第一條志愿者服務熱線電話——“中學生心聲熱線”,成為廣州志愿服務首個“全國第一”,拉開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序幕。此后,在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成立了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并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第一個社區志愿者組織。1990年我國第一個正式注冊成功的志愿者社團在深圳誕生。1992年的香港義工直接參與指導在廣東省佛山市建立了義工團,許多有志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到了早期的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當中,成為當時的青年志愿者,這推動了當時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雖然當時的實踐力量相對來說社會影響有限,但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廣泛開展實踐,對于我國當時的社會風尚構建和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

(二)形成—鞏固階段

1993年,北京大學學生組織成立“愛心社”,自覺踐行志愿行動,為美化校園環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充分肯定。1994年,在共青團中央的支持下,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真正有了組織保障。各高校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建立起校級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組織,數以萬計的大學生開始利用寒暑假積極開展志愿服務行動。1996年共青團中央作出了重要指示,學校團組織要把志愿服務和中學生成人儀式活動以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校積極引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同時,中宣部、教育部等也聯合啟動了大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擴展、參與渠道不斷增加,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開始逐步規范化。

從1998年6月開始,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聯合實施了大學生支教項目,明確青年志愿者行動是“跨世紀文明工程”[2]要抓好的第一個重點項目,也以此為標志,該項目的實施引起了全國各地市、高校的廣泛響應。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鼓勵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西部發展當中。當時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志愿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樹立建功立業的青春夢想,義無反顧奔赴西部,走到基層,為當地的教育、醫療、農業等基礎事業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在這一階段,我國不斷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努力構建志愿者工作機制,開始實施注冊志愿者制度,大學生志愿者從招募到走向服務的全部流程都開始走向規范化、系統化,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框架逐步形成。

(三)提升—飛躍階段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邁入了新階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錄用了來自98個國家和地區的74615名志愿者,這7萬多名的志愿者當中,主要是以北京當地的大學為招募主陣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大學生昂揚的精神風采。同年發生了汶川大地震,這場地震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千百萬的大學生志愿者奔赴抗震救災一線,他們在災民安置、清理現場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志愿者超過了60萬人,也讓志愿者成為了廣州的一張新名片,打下了廣州作為“志愿者之城”的基礎。2011年的深圳大運會按計劃招募了127萬名志愿者,其中包括2萬名賽會志愿者,深大、深職院、信息學院和有關中學2.2萬名學生申請參加,他們成為賽事志愿者的主力。2014年的南京青奧會招募了2萬名賽會志愿者。2022年北京冬奧會招募了2.7萬名賽會志愿者和1.2萬名冬殘奧會賽會志愿者。2023年杭州第19屆亞運會等大型賽會,也遍布了大學生志愿者的身影。大學生志愿者在各大賽會中始終秉承著志愿精神,踐行著奉獻社會、關愛他人、不畏艱辛的志愿承諾。這一階段我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得到了快速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招募、培訓、管理、考核等體制機制得以不斷構建與完善。廣大志愿者們也表示,參與志愿服務的個人體驗相較從前有了質的飛躍,可見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日漸成熟,取得了顯著成效。時至今日,我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不斷邁向新臺階,大學生志愿者也用行動書寫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新篇章。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我國志愿服務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社會各界和高校也更加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已經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盡管大學生志愿服務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受限于志愿服務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仍有進步空間。

(一)志愿服務制度有待完善

為了不斷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推進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維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加強志愿者的基本保障,各地相繼出臺了志愿服務條例。但對比分析后發現,條例內容較為籠統,且缺乏落實監管。部分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在對志愿者的招募、培訓、管理、考核、保障政策的落實上,表現出相對松散的狀態。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并沒有得到一份基礎的意外保險,甚至部分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在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時連基本的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都沒有落實,更沒有建立過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檔案。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流程缺乏規范與監管,從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不利于大學生志愿者形成積極的志愿服務動機,也不利于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長期穩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志愿服務保障不夠

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夠長期開展,各類資源保障不可或缺,如果缺乏維持大學生志愿服務長久發展的物質與資金保障,那么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很容易陷入發展困境。雖然志愿服務是非營利性的事業,但其想要實現正常運轉,仍然需要物質保障為基礎,資金保障為支撐。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財政撥款、高校專項資金以及社會捐贈?!半m然一些高校志愿服務獲獎項目在得到賽會資金支持和評審認可后,撬動了社會資金”[3],但政府財政的支持力量有限,高校的專項資金支持微薄,社會資金不夠穩定,靠這些有限的撥款無法滿足擴大活動規模、提高活動質量的需要,大學生志愿服務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三)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利用不夠

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多隸屬于校團委,其信息發布、日常管理、后期維護等工作主要由團委干事兼任,存在一人身兼多職的現象,很難維護好平臺信息的發布和日常管理。且有部分高校為了方便信息溝通,會選擇創建工作微信群、QQ群等用于大學生志愿服務信息的發布,而忽視了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此外,部分高校局限于其所在地區的志愿服務需求,與所屬地區政府機關在志愿服務資源競爭上缺乏優勢,志愿服務活動的數量以及優質程度不足,志愿服務資源拓展困難,這也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發布的活動信息質量不高且更新緩慢。

(四)志愿服務團隊打造意識不強

打造志愿服務團隊是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部分高校缺少獨立規劃團隊意識,在高校的整體預算中給予志愿服務團隊打造方面占比較低,直接導致了志愿服務團隊結構松散、機制不健全,存在志愿者人數多,但指導老師人數少的狀況。大學生志愿服務實際運行中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影響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團隊的認可度。志愿服務團隊打造意識不強也表現在部分高校對志愿服務的認識不到位上,有些高校沒有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志愿者協會,甚至缺少統一的注冊制度和管理平臺,學生畢業離校后,志愿活動與時長記錄丟失,這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志愿者的統一調度和志愿活動的高效組織,也降低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效率,成為制約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困境之一。

(五)大學生內驅動力短期化

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以及實際認識不足,并不能對參與志愿服務所帶來的個人提升做到深入理解。甚至部分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理解還存在偏差。這也表現為一部分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并不能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事業來開展,往往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任務,完成一項志愿服務任務取得了學分便不再繼續參與志愿服務,違背了志愿活動與志愿精神的本意。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本校甚至本地區所提供的志愿服務平臺缺乏專業性、志愿服務活動較少且很難匹配到與專業一致的志愿服務項目,個人不能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真正得到能力提升,無法有效地感受參與志愿服務的實際價值,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相脫離,使得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呈現出內驅動力短期化的問題,嚴重制約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我國高度重視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4]的要求和任務。鑒于此,探索推動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的健全,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成為當下學者研究的重點方向,很多學者認為“志愿服務的推進手段可以橫向擴展到邊,縱向深入到底”[5],為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弘揚志愿精神提供了廣闊的思路。

(一)優化落實志愿服務條例

我國的志愿服務條例從無到有,實現了巨大的跨越,并根據實際發展進行著調整。這也體現了對志愿服務事業的重視以及做出的巨大努力。但當下的志愿服務條例,仍然存在內容表述籠統、具體標準缺少權威解釋的問題,還有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因此,政府部門要切實扛起責任,聯合好文明辦、民政局、共青團、青年聯合會等組織部門,以問題為導向,主要在保障大學生志愿者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和提升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安全感、獲得感和成就感上優化細則,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配套規章和制度。還要做好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情況信息把控,建立線上線下溝通平臺,為大學生提供能及時表達訴求、反饋問題的路徑與渠道,切實掌握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情況以及其他相關制度的落實保障情況,為監管機制的實施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志愿服務的監管部門要進一步明確細化他們的事權與責任,做好定期檢查工作,若發現志愿服務中存在違規行為,要嚴肅處理。

(二)提供充足的條件保障

大學志愿服務組織是大學生志愿者的孵化搖籃,各級黨團組織和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志愿服務工作,不斷構建保障與激勵機制,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充足的資源補給,這既是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外部因素,也是保障大學生志愿者自身需要的基礎環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人類社會看成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事物之間普遍聯系。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也需順應系統性原則,如政府可以積極協調各類社會公共資源以及拓展多渠道的資源支持,校企聯合、各高校聯合,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一定的專項經費,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購買保險,也要報銷志愿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以及法律援助等各類費用,并從法律和經濟保護的視角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等要積極響應落實相關政策,嚴格按照志愿服務條例落實好大學生志愿者的各項保障與激勵措施,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物質保障。同時不斷完善激勵制度、社會實踐加分政策,細化評獎評優加分細則,完善學分保障,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

互聯網時代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發展志愿服務事業中也要吸收互聯網這一時代紅利,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優勢,積極打造上下聯通、模塊規范、功能齊全的“互聯網+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高校要充分利用此平臺,在網絡上呈現志愿服務的活動成果,做好志愿服務宣傳工作,發揮優秀志愿者的模范帶頭作用,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當中。同時各高校也要積極開通自己的志愿服務平臺,做好平臺的構建、信息的更新、后期的維護工作,利用網絡的廣泛性、共享性、互助性、快捷性和虛擬性,為大學生提供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網絡鏈,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展示自己的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目標、志愿者招聘標準以及激勵政策,鼓勵廣大學生奉獻自我、服務社會。

(四)打造優質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大學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也要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高校充分尊重大學生志愿者的成長需求,打造優質志愿服務團隊。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城市特點以及城市發展的需要,發掘自身需要及自身特色,著力培育若干個具有地域特色及高校特征的志愿服務項目,做好優質項目的宣傳與推廣,從而帶動整個大學的志愿服務工作縱深開展。在重點項目建成后不斷輻射其他項目,“以優帶全”,打造更優質、更符合實際、志愿內容更充實豐富的志愿服務團隊,其中,志愿活動內容應具備覆蓋范圍廣、涉及專業性強的特點,使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項目中能尋找到與自身專業相匹配、自身需求相一致的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從“大水漫灌”到“專業高效”的轉變,在實踐中加深大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并將專業知識應用在實踐中,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增知識、長才干、強信念、拓素質,達到實踐育人的功效。

(五)激發大學生志愿者主觀能動性

激發大學生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是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一種間接形式。高校要將志愿服務工作融入到三全育人體系之中,與“青馬工程”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弘揚雷鋒精神和志愿精神,不斷拼搏奉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通過志愿服務幫助大學生志愿者獲得更多工作技能、規范學習方法,不斷提高他們“智能化、多樣化的服務能力”[6],對大學生志愿者而言,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掌握了一定的實踐技能,在今后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做到專業、規范和有針對性,遇到問題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可以極大地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自信心與滿足感,增強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底氣。同時,在志愿服務中,幫助大學生意識到“志愿服務不僅服務于被幫助者,也是眾多志愿者自身的優質課堂”[7],以此不斷正視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體現自身的價值。此外,“提升全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現實意義和行為價值的理解與認同”[8],讓大學生志愿者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善意與贊美。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大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當中,也促使志愿服務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生命力。

猜你喜歡
志愿志愿者大學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學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愛匯聚,志愿同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