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為基 思辨有徑

2024-05-03 16:47王妍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思維發展文本解讀

王妍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創造性地提出了“核心素養”和“學習任務群”的類別劃分,二者均有聚焦“思維發展”的相關表述。這一新變化為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育人方向。學習任務群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發展閱讀思維,漸進式地提升思維品質與閱讀能力,進而讓閱讀和表達從舊范式的占有知識,走向新范式的自我思考、交流論證和批判性思維建構。但進行思辨性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思辨而思辨,而是服務于學生讀懂文本。因此,深入地進行文本解讀,是在任何時代教師要教好語文永不過時的重要話題。

關鍵詞:思維發展;思辨性閱讀;閱讀能力;文本解讀

《父親、樹林和鳥》選自牛漢的回憶錄《童年牧歌》,是他在古稀之年寫下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在牛漢的文字世界中,父親血肉尚存,滹沱河湍流不息,故鄉在彼岸遙遙地望著自己。父親對鳥有超人的感覺和深刻的了解,這些觸發了父親對鳥的生存狀態感同身受的體驗,彰顯著父親對鳥、樹林和自然深沉的愛,這些愛不著一字,卻句句蘊藉,處處真情。

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在初讀文章后,發現課文中有一些獨特的表達,如“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濃濃的苦苦的草木氣息”多個修飾語連用的語言現象,這屬于對事實性知識的感知層面。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機械地對這一語言現象進行課堂操練,而不是拾級而上通過設計有梯度的思維活動進入到詞語教學層面,進而將閱讀學習與語言學習互嵌共融,便不能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提供太多實質性的幫助,這也就是思辨性閱讀的意義所在。

縱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描述與界定,不難發現它的內涵在于辯證地閱讀與思考。思辨始于質疑,歸于反思,并不斷循環往復,就是在不斷追問“為什么”、明確“是什么”、勾連“怎么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把有思辨價值的文本教出語文味兒,需要教師深入解讀文本,基于文本自足,設計好梯度性的閱讀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進階式發展。

一、在對比的張力中,設計思辨性的“閱讀”

《父親、樹林和鳥》中的父親有異于常人的敏銳的洞察力,這洞察力集中體現在父親的視覺和嗅覺上。在視覺上,“我”只能看到“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看不到一只鳥飛,父親卻能看到細微的動著的葉子,從而得出精確的判斷———林子里有不少鳥;在嗅覺上,“我”使出渾身解數只聞到“濃濃的苦苦的草木氣息”,父親卻輕而易舉地聞到了鳥味。父親這出人意料、令人咋舌的洞察力,令我“茫茫然”,這“茫茫然”是父親的判斷與“我”的感知強烈對比后形成的文字張力。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張力是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內部的一種牽引力,在這篇文章中,張力是“我”與父親對鳥的兩極化感知覺對比,在讀者心中留下的審美情感牽引力:對鳥的感覺,父親全知全能,而“我”一無所知,這種感知覺的對峙,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指向“我”對父親這種超人的、敏銳的感覺的敬佩和仰慕,從而激發了讀者的心理共鳴。在閱讀的過程中,在不動聲色的對比中,文字不斷地撞擊著讀者,讓讀者亦能產生仰視父親的視角,好像真的看到一個稚嫩的孩子拉著父親的手,仰頭靜靜地看著父親,眼中寫滿了不可思議和佩服。而此時的父親“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用自己的視覺和嗅覺感受著鳥的存在、分辨著鳥的蹤跡……父親的形象是那樣高大偉岸,讓讀者也不禁肅然起敬,再去細細地品味文中的孩子對父親的愛與敬。

教學時,可以通過小組交流、集中思辨等有梯度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不斷讀懂課文,讀出父親超人的洞察力。初讀、再讀、反復細讀提煉出的學生感受是有層次的:初讀時,教師不提瑣碎的問題,為學生營造一個純粹的閱讀環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幫助學生全身心地感受閱讀的樂趣。初讀后,教師通過組織交流把握學情,鼓勵學生說說最想和同學交流的感受是什么,可能是“父親愛鳥”“父親了解鳥的習性”“父親善于觀察”,也可能是“父親熱愛大自然”等。小組交流后把最集中的感受展示出來,大家再進行討論。再讀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這不僅是在描寫朦朦朧朧的自然環境,還是普通人與父親視覺能力的對比。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濃濃的苦苦的草木氣息”,這是父親的嗅覺與普通人的對比。通過引讀父親和“我”的感覺對比,學生才能不斷地讀出感受、讀出思考,切身地感受到父親超人的洞察力。

二、在留白的遐想中,架構思辨性的“不讀”

《父親、樹林和鳥》中的父親十分了解鳥的習性,知道鳥兒們要群居取暖:“林子里過夜的鳥總是一群,羽毛焐得熱騰騰的?!备赣H還了解很多屬于鳥的“特定時刻”:黎明時的鳥要抖動羽毛;黎明時父親準確預測鳥要唱歌了,而且確信此時是鳥最快樂的時刻;鳥最危險的時刻就是飛離樹枝的一瞬間……文章并沒有寫父親是怎樣了解鳥這些習性的,只是將父親了解鳥習性后的種種論斷以對話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可父親到底是怎樣了解鳥的呢?文本是一種吁請、呼喚,等待著讀者去填補“空白”[1]。文字本身已然能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鳥“細致的觀察”,但還有超越于文字,依賴于我們調動想象去填補“空白”的積極的閱讀參與。閱讀時,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已經言說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不曾說出的部分[2]。言說的部分像一個路標,帶我們走向更深層的閱讀體驗,去填補和玩味那些不曾說出的內容。我們驚喜地發現,留白佐證了我們之前的閱讀感受,并且讓這份感受變得更深刻和立體。

學生能夠想象到:父親一定對鳥有“長期的觀察”,可能在數不清的日日夜夜里,父親都守望在樹林里,靜靜地觀察著鳥的一切動靜,如果不是從夜里一直觀察到白天,父親又怎么能發現那些黎明時屬于鳥的“特定時刻”呢?那么,這次父親帶著“我”經過滹沱河岸的樹林,就不一定是個偶然了,父親的突然轉身,也是長期觀察后形成的必然的條件反射……這些留白后的想象和再閱讀,都為父親對鳥的深刻了解增添了更深的意味,這份了解絕不是隨意和輕慢的,而是緣于真摯的喜愛,才有了這樣長久的關注。也只有愛自然的人,才會接收到大自然的信號,得到自然的回饋。在文字的呈現和留白中,我們讀出父親的投入、專注和對自然的愛。而一個孩子竟然發現了這一切,在七十歲時將父親的一句句話、一個個動作訴諸筆端,這份跨越漫長時間的深情致敬,更令人為之動容。

教學時,可以運用圈劃批注重點詞、句,品析等方法引導學生讀課文,建立用關鍵詞批注以及補充、修正感受的閱讀習慣。通過有梯度的學習活動,學生會不斷發現父親對鳥的深刻了解。如何讓學生經歷從“閱讀”到“不讀”的閱讀思維進階呢?我們會發現,初讀后學生就會有類似于“父親了解鳥的習性”的感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小證據”,給學生默讀的時間,并用符號畫出自己做出判斷的原因。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豐富學生“父親了解鳥的習性”的“小證據”。對于書后習題提到的“父親善于觀察”,雖然文章中沒有明確地寫,但是學生在這里會自然地猜測,父親一定是常常去觀察鳥,才有了這樣深刻的了解。這時,再引導學生思考,初讀時“父親善于觀察”這個感受還需要交流嗎?學生在課堂上,就會自然而然地給出不需要再讀的答案。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在培養學生成為有深度的思考者,因為“父親善于觀察”就是“父親了解鳥的習性”的最強有力的證據,留白的遐想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親愛鳥”,這也勾通了學生閱讀感受和感受之間的聯系。

三、在自然的換位中,進行思辨性的“重讀”

“父親一生最愛樹林和歌唱的鳥”,“一生最愛”道出了樹林和鳥在父親生命中的分量。此后的近400個字,不著一字,沒有一處是父親對于這份愛的“表白”,卻從不同視角點亮文字,燭照著字里行間蘊蓄的情感,讓讀者感受到父親對鳥的深沉愛意。在“我”的視角中,父親“突然站定”“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如果沒有愛的驅使,不會有這樣嫻熟的動作和站成樹一樣的莊重聆聽;“每一個張開的喙都舒暢地呼吸著,深深地呼吸著”“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鳥飛離樹枝的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父親不是鳥,卻能將自己置換到鳥的位置上,感受它的呼吸,它的快活。這種移情并非簡單的同情,而是能夠體會別人內心正在經歷什么,能夠關注別人的感受[3]。此刻的父親正以鳥的視角感受著生命的歡動,好像自己真的就成為了它,在林間樹頭舒暢地呼吸、恣意地鳴叫,這就是父親對鳥深沉的愛??蛇@份愛并沒有停留在此,而是有了因愛而生的憂慮———預感危險即將來臨,想到鳥脆弱的時候容易被獵人打中,這更是溫暖的關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父親之愛鳥,猶如其愛子,文字在這里被點亮,而且隨著不斷地閱讀我們還會發現,文字和文字彼此照亮,每一句話都沒體現出愛的字眼,卻都進行著愛的表達。

教學時,學生初讀后就有“父親愛鳥”這樣的感受,但是比較零散和粗淺。隨著閱讀和思考的深化,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你同意他說的嗎”“誰受到啟發了”“你怎么看”……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圈畫和批注交流感受,學生通過認真的傾聽和思考別人的發言,自己再進行負責任的表達。交流后,要給學生一個回溯文本、再讀課文的時間。有了對“愛”的深入了解,那些以前學生沒有讀出“愛”的地方,也會有了“愛”的溫度,對于“父親愛鳥”才會有更深的感受。學生自己回溯文本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讀文,通過引讀,師生一起品味藏在字里行間的愛。此刻,“父親一生最愛樹林和鳥”就不再是一句簡單的開篇總領性文字了,在時間的洪流中,盡是一個孩子對父親的崇拜與深情。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提出了一種語言能力培養的大概念:“文本的意義不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字里行間,在于積極的讀者與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4]”。思辨性閱讀尤其注重培植閱讀思維的質量,建立閱讀感受和判斷之間的結構性聯系,這正與時下流行的“大概念”十分契合。在這一課或者說是這一類文章的閱讀學習中,究竟什么是教師心中可以懷揣著的“大概念”呢———準確、極具畫面感的言語表達,讓人看清愛鳥愛林的父親,更讓人看懂主旨意蘊所在,即文學閱讀因言而得象,由象而得意,這其實應該是所有閱讀教學都應達成的目標。因為只有當學生讀懂了文章的主旨,在閱讀思維的參與下激活對詞句表達層面的熱切期待與無限滿足,才有運用語言的學習需求和操練語言現象的必要。

參考文獻:

[1] 童慶炳 文學理論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31—332

[2] 王先霈,王耀輝 文學欣賞導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5

[3] 尼娜·布朗 自私的父母[M] 霍淑婷,譯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249

[4]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 閆冰寒,宋雪蓮,賴平,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0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重點課題“小學生語文學習漢字綜合素養整體提升策略研究”(JYB1422073)

編輯/趙卓然

猜你喜歡
思辨性閱讀思維發展文本解讀
淺析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
以思辨性閱讀彰顯語文課堂思維品質
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策略探討
在讀說教學中提高學生思維發展
初中英語閱讀活動的分析與重構
對文本解讀與課堂操作四個“度”的把握
探究小學品德課與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結合
立足文本,給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搭建解讀支點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語境層面的文本解讀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