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探究

2024-05-04 20:52
關鍵詞:水源地飲用飲用水

楊 洋

(滁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安徽 滁州 239000)

引言

保障飲水安全是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所在。近年來,地方政府將飲用水源保護作為造福百姓的實事來抓,加強了基礎設施投入,劃定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整治了污染源,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及環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為保障群眾飲水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1 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的意義

1.1 重要性分析

飲用水源地在保障居民用水、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高度重視飲用水安全工作,要求把“保護好飲用水源,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作為首要任務,環保督察也將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作為督察重點。因此,加強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善水源地保護管理制度,提升飲用水源地風險防控能力,依法實施精準保護、有效保護刻不容緩[1]。

1.2 可行性分析

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經過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應用,經驗趨于成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等規范性文件出臺,為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端廴痉乐畏ā返确ㄒ帉娀嬘盟幢Wo提出明確要求,為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源地保護,持續加大財政投入,為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1.3 合理性分析

在充分了解飲用水水源地所在區域和匯水區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供需水狀況等的基礎上,全面掌握水源地水質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識別環境風險源,依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等文件,通過分析計算,科學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保護區規范化建設需要,制定相應的保護和管理措施,完善應急保障體系,整體提升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水平[2]。

2 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保護區劃定不夠科學

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啟動較早,早期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 338—2007)。劃定方案保護區劃分面積過大或過度保護,會導致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周邊城鎮化發展空間的矛盾;劃定面積過小,則無法實施有效保護,存在保護區被污染風險。隨著研究工作深入,2018年國家環保部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進行了修訂,目前執行HJ 338—2018,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基本方法、定界、圖件制作等進行了細化和明確,為科學劃分保護區范圍提供技術支撐。

2.2 污染源整治不夠徹底

由于早期村莊及產業布局較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近些年才啟動,且保護區內存在著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畜禽養殖、道路交通等環境污染隱患?!端廴痉乐畏ā穼︼嬘盟吹乇Wo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地雖然開展了問題排查,但由于保護區面積較大,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存在著排查不全面、整治不徹底,排查方法不科學等問題,保護區內污染源整治不徹底[3]。

2.3 水源地管理能力不足

隨著城鎮化建設加快,為保障城市用水,按照法律規定,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從事旅游、游泳、垂釣及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從調查情況來看,部分水源地無專業管理機構或管理人員少,專業性不強,未配備相關巡查設施設備,對游泳、垂釣等流動性、隱蔽性較強行為,管理能力弱,手段有限。

2.4 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水源地保護區環境問題種類多且復雜,部門在水源地環境問題執法上存在多頭管理,不聚焦,甚至出現相互扯皮問題,如水源地保護區養殖污染問題,執法主體由農業部門負責還是環保部門負責未明確,常態化聯合執法巡查機制不健全,及時有效發現并聯動處置問題能力不足[4]。

2.5 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水源保護區界牌、警示牌等設置尺寸不規范、擺放位置不顯目,達不到警示、提醒效果;水源保護區物理隔離防護設施建設不足,人員可以隨意出入保護區;水質自動檢測及預警能力建設不足,不能及時有效掌握水質狀況信息;水源地風險防控及應急響應機制不到位,應急演練、物資儲備不足,在水源保護區出現突發環境事件后,及時有效降低污染風險不強。

2.6 群眾保護水源意識不夠強

飲用水源保護宣傳不足,群眾不知道如何保護水源,群眾“愛水、護水”意識不強;地方政府對水源地保護調研、立法工作跟進不夠,對保護水源投入積極性不高;農村區域長期不良習慣,亂倒垃圾、亂排污水、濫用化肥農藥等行為依然存在,通過地表徑流對飲用水源地造成污染隱患。

3 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措施及建議

3.1 科學劃定水源保護區

科學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是依法、精準、科學保護水源地的基礎性工作,按照新修訂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 338—2018),對未劃定保護區抓緊組織劃定,對前期已劃定的,結合新修訂的技術規范,適時進行調整。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專業性強,在沒有專業人員情況下,可以委托技術實力強有工作經驗的專業機構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應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相銜接,結合當地自然狀況、地質地貌、氣候特征、水質狀況等條件,遵循科學精準原則,因地制宜劃定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水域,以及陸域范圍及準保護區范圍[5]。

3.2 依法整治各類污染源

飲用水源保護區面積較大,地形復雜,污染源種類多,整治難度大,在開展問題排查整治中,可以借助無人機航拍和衛星遙感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發現問題精準度。建立飲用水源地問題清單,分類開展整治,工業源有序實施搬遷退出,違法建設依法進行拆除,違法排放口依法進行取締;農業源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建設坡地生物攔截帶及徑流集蓄與再利用設施,農田生態溝渠和多塘系統,最大限度減緩農業源影響;養殖源結合畜禽養殖區劃定方案,對保護區規模畜禽養殖進行取締,引導分散式養殖場配套完善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杜絕直接向外環境傾倒畜禽糞便及排放養殖廢水的行為,按照生態漁業技術要求,禁止投餌,實行生態養殖;生活源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分散住戶有序實施搬遷,集中住戶進行截污納管,污水收集處理后,引出保護區排放,加快推進城鄉垃圾全覆蓋項目建設,垃圾定點收集,做到日產日清;交通源對跨越保護區水體路橋應在路堤兩側建設防撞欄、路面徑流收集系統等應急防護工程設施,設置減速帶及水源地標識,嚴格限制運送有毒有害物質和危險化學品的車輛進出保護區。

3.3 系統設置保護區標志

3.3.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界標

以地方政府名義設立明確的水源保護區界標,正面上方為水源保護區圖形標識,中間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名稱,下方為監督管理電話信息,界標背面上方為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中間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要求,可直接引用有關法律法規中關于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條款內容,下方靠右處為地方政府及設立時間。界標設置應充分考慮保護區地形等特點,設立于保 護區陸域界限的頂點處。

3.3.2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警示牌

道路警示牌采用《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 5768.2—2022)中告示牌的形式,左邊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圖形標,右邊為“您已進入某地飲用水水源X級保護區全長XX km”或“您已進入某地飲用水水源X級保護區從XX至XX”,提示過往車輛及行人謹慎駕駛。道路警示牌設在穿越保護區道路的進入點及駛出點處。

3.3.3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宣傳牌

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需求設立水源保護宣傳牌,宣傳牌上文字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區域位置、劃定情況、保護現狀、管理要求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宣傳牌宜在顯目位置設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圖標。建議在周邊居民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設立宣傳牌。

3.4 完善保護區隔離設施

3.4.1 物理隔離防護

按照技術規范要求,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需設置物理隔離防護設施;保護區內有道路交通穿越的區域,要建設防撞護欄、事故導流槽和應急池等防護設施;穿越保護區的輸油、輸氣管道需要采取防泄漏措施,必要時設置事故導流槽。

3.4.2 生態隔離防護

在飲用水源保護區結合地形坡度,建設植被緩沖帶,在進行植被優化配置時,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做到喬、灌、草相結合,不僅可以美化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問題,通過植被生態系統協調作用,最大限度截留和消減污染物進入飲用水源地,起到緩沖凈化作用。

3.5 建立水源地監控系統

加大政府投入,在飲用水源地建設水質監測系統及數字化監控平臺,監測系統要整合水源地周圍監測點的所有監測信息,實時反應水源地的水質狀況。平臺通報方便相關部門及市民查閱數據,發生事故時可以及時預警報告。

3.5.1 常規監測點

按照監測規范相關要求,在水源地取水口周邊,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邊界處各設置1個常規監測點位。為了更好地滿足對水質監控的需要,可配套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對取水口水質實施在線監測。

3.5.2 視頻監控點

為加強可視化管理,可在水源地取水口、穿越保護區交通干線兩側及存在人類活動的區域,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建立水源地保護區數字化監控系統,提升發現問題的精準度。

3.5.3 預警監測點

對供水規模較大的湖庫型水源地,為防范環境風險,在主要入庫口的上游設置預警監控斷面,實現上游發生污染事故時,及時預警,起到對下游庫區取水口水質進行保護。

3.6 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3.6.1 加強風險源頭管理

延續性護理是將院內的康復護理服務向院外的延伸護理,它通過對一系列護理行為進行系統設計,使患者在轉換了不同的治療護理情景都能得到高質量的與原各項措施具有協調性、持續性的護理[8]。這種護理模式的開展,為護理服務由院內向家庭或社區進行延伸,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它通過調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提升患者康復效果[9]。本研究擬從患者依從性行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再次入院率等方面,探討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出院后自我康復效果的影響,為延續性護理進一步由醫院向社區延伸提供參考。

建立風險源管理檔案,對存在污染飲用水源風險的建設項目,要完善風險防范措施,特別是對移動性風險源要強化管理,對運輸危險品的車輛過境要實施全過程的嚴密監控。應當定期對水源地進行評估,以便及時發現水源地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保證水質安全。

3.6.2 加強應急體系建設

相關部門要及時制定或修編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組建應急救援隊伍,配備應急救援設施設備和物資,落實處置措施。建立水源地值班報告和應急預警機制,加強應急演練,提升部門協同應對能力,一旦發生突發性污染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措施。健全水源地風險管理機制,健全風險責任追究和處罰制度,對落實風險應急預案不到位的部門和單位進行處罰。

3.6.3 加強備用水源建設

飲水安全是保障群眾生活和地方發展的基礎,單一飲用水源地一旦受到污染,不符合飲水要求,將會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和群眾恐慌。因此,要同步開展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及配套管網工程,加強規范化管理,一旦發生事故,及時啟用備用水源,保障社會穩定。

3.7 規范水源地監督機制

飲用水源地保護不僅依靠政府,還要充分發動群眾力量,建立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信訪渠道,公開聯系方式,便于公眾反映問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監督。

3.7.2 加大宣傳力度

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積極開展多元化水源地保護宣傳教育,開展保護飲用水源“我是行動者”等活動,深入學校、社區、農村宣傳水源保護法律、法規,營造保護飲用水源地的濃厚氛圍。

3.7.3 加強隊伍建設

保護飲用水源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專業隊伍是保障,要加強人才招聘和引進及相關業務培訓,提升保護水源地的整體業務能力。

3.7.4 推進地方立法

鼓勵有條件地區人大機關積極參與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適時推進飲用水源地保護地方立法,進一步明確職責,為依法精準保護飲用水源地提供保障。

3.7.5 加強執法監管

成立組織機構,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領導小組,明確部門職責,常態化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執法巡查,建立信息通報機制,發現環境問題,及時制止并轉相關部門處理,有效減少環境影響。

4 結語

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能夠大幅降低水源被污染的風險、有效減少對取水口的人為干擾,使生態環境不斷趨向協調和平衡,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好生態效益;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可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增加地區魅力,從而拉動投資,激活經濟活力,推動旅游業的發展,繼而拉動消費,增加就業,具有較好經濟效益;水源地的環境狀況是保證飲用水質量的前提,可有效減少疾病的傳播,全方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是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前提,社會效益顯著??傊?,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既可以保護居民飲水安全,又改善了保護區周邊環境,減少了環境風險,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猜你喜歡
水源地飲用飲用水
GC-MS法測定生活飲用水中的2-MIB和GSM
基于因果分析圖法的飲用水源地保護探討
飲用水污染 誰之過?
飲用生鮮奶存安全隱患
飲用“陰陽水”需謹慎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土壤侵蝕經濟損失估算
吉林省供水水源地問題探討
礦山疏干排水對地下水源地影響的數值模擬
我國將整合公布包裝飲用水新標準
包裝飲用水亂象:都是“標準”惹的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