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末三國時期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初探

2024-05-04 23:28李佳璇丁婉麗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
關鍵詞:仙人

李佳璇 丁婉麗

摘 要: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等地出土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造型別致、立意復雜,此類銅熏爐在漢末三國時期主要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其基本器型可能受到了漢代行爐型熏爐的影響,柄部彎曲程度過大可能與所燃香料種類有關。熏爐蓋頂的銜珠鳳鳥與胡人造像體現了東漢時期以西方昆侖和西王母為中心的神仙信仰,佛教元素的出現則說明早期佛教信仰主要依附于傳統的神仙信仰之中。

關鍵詞:漢末三國;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仙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01

2008年,湖北襄陽市樊城區菜越居委會發現一座三國時期墓葬,M1中雖出土有永初二年(108)的紀年銅盤,但從墓葬形制、結構和隨葬的其他器物判斷,M1當為三國早期墓葬。該墓中出土一件造型別致、立意復雜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圖1),該熏爐位于M1后室東棺內,被放置在女性墓主的頭部東側①。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此件熏爐并非孤例,安徽馬鞍山當涂縣新橋鄉東漢墓和江蘇蘇州虎丘路孫吳墓等地均出土有同類型熏爐。關于此種熏爐,學界目前未見專門討論,筆者擬聯系相關材料,對該器物的造型來源、功能及性質等相關問題進行初步考察,略呈陋見于下。

1 造型來源與功能

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出土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通高11.8厘米、口徑7.4厘米。蓋呈球面形,表面鏤刻三只首尾相連的白虎,頂立一銜珠鳳鳥。器身鏤刻一周蓮蕊紋,蓋身以活動連軸相連,與連軸相對的一側有一龍首曲柄,器身下有三人形足。安徽馬鞍山當涂縣新橋鄉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圖2),其造型和意匠與之基本一致。該熏爐通高16.5厘米、口徑10.5厘米。蓋面鏤空,蓋頂有立鳳,鳳鳥前一仙人雙手高舉,正在鳳喙中接取鳳鳥所銜之物。鳳鳥左右后的蓋頂沿各有一跪坐狀仙人,呈雙掌合十狀。器蓋與器身各飾一圈蓮蕊紋,下置三獸蹄足。器身與連軸相對一側有龍首曲柄,龍口張開,額頂雙角卷曲,柄身滿布鱗紋。此外,該熏爐附有一淺承盤,與爐體分鑄,下有三個乳突。根據同墓中出土帶有延熹四年(161)銘文的弩機判斷②,該熏爐應為東漢晚期遺物。

江蘇蘇州虎丘路孫吳墓出土的一件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圖3),與上述兩件器物近乎一致,但整體器型更接近馬鞍山當涂縣東漢墓所出者。與眾不同的是,該熏爐蓋面分為兩半,蓋與爐身有穿栓相連,可從中間開合。蓋上飾有一對立鳳,立鳳旁均有仙人在接取鳳鳥喙中所銜之物。

另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也藏有一件同類型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圖4)③,該熏爐通高16.7厘米,蓋頂飾有銜珠立鳳,立鳳的左右前側各有一跪坐狀仙人。器身同樣飾有一圈蓮蕊紋,下置三獸蹄足,與連軸相對一側的龍首柄較上述幾件熏爐彎曲的程度更大。

從出土情況來看,此類熏爐集中出現在東漢末期至三國時期,數量極少,且僅見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關于此類熏爐的造型來源,學界尚未進行專門研究。有學者認為此類熏爐的基本形態與行爐型熏爐相似,遂在類型學研究中將此類熏爐歸為行爐型立鳳式銅熏爐④。

從整體上看,漢代的行爐型熏爐多由鏤孔爐蓋、淺盤形爐身和三足組成,爐身一側附有長鋬。此類熏爐不僅可以在熏香時手持使用,三足也同樣利于其平穩放置,兼有手持和放置雙重特點⑤。

從基本器型來看,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大體可與行爐型熏爐對應。此外,據相關學者研究,漢代行爐型熏爐的變化為蓋頂由斜直而變成球形,之后又呈圓弧形,蓋頂由圓孔變成圓弧,再變成有紐,長銴由彎折上翹變成彎折下伸。行爐形熏爐早在西漢早期就已出現,沿用至東漢晚期,時間跨度大,但是數量較少,蓋部與長鋬變化明顯,但是器身并未發生明顯改變⑥。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也大體符合行爐型熏爐發展至東漢晚期的特征,再結合漢代發現的三足帶柄熏爐目前僅見行爐型熏爐一種樣式,可以初步推測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的基本器型受到了漢代行爐型熏爐的影響。不僅如此,在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與安徽馬鞍山當涂縣新橋鄉東漢墓中,也有行爐型熏爐(圖5)與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同出,亦可見這兩類熏爐關系之密切。

但將兩者進行更加細致的比較后可以發現,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柄部的彎曲程度要遠超過行爐型熏爐。實際上,由于銅熏爐重量一般較大,漢代大多數銅熏爐在制作時也多按照人們方便移動進行設計⑦。從出土情況來看,用于移動銅熏爐的裝置無外乎柄、盤和喇叭形圈足三類。遍覽兩漢至三國時期的帶柄熏爐就能發現,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柄部的彎曲程度要遠超常規。以行爐型熏爐為例,其柄部特征均表現為在短距離彎曲后呈現出趨于平直的狀態,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上翹和下伸的變化,但大體上都接近平直。而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與之相比柄部的彎曲程度極大,這樣的柄部設計顯然不如較為平直的手柄方便移動。從實用角度考慮,筆者認為這應與此類熏爐所燃香料的種類有關。

在外來香料傳入我國前,草本香料的使用最為普遍,即將香草或蕙草等草本香料置于熏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氣過濃,煙量較大⑧。西漢中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對西域的擴展,大量外來的樹脂類香料開始進入中國。由于這種樹脂類香料需要置于炭火等其他燃料上熏燒,因此熏燃樹脂類香料的熏爐爐身一般要制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盛放炭火,樹脂類香料則放在炭火頂上,使之徐徐發煙。為了防止炭火太旺,炭味太濃,熏燃樹脂類香料的熏爐爐身往往被制成封閉狀;同時將爐蓋增高,在蓋上鏤出稀疏的小孔,透過小孔的氣流挾帶熏爐上層的香煙飄散;而爐腹下部的炭火層由于通風不暢,所以只能保持著緩慢的陰燃狀態,正適合樹脂類香料發煙的需要⑨。但對于草本香料而言,由于其干燥后本身就是可燃物,因此所適用的熏爐爐身一般較淺且爐蓋較平,草本香料可在其中直接點燃。

從形制上看,熏燃樹脂類香料的熏爐爐體往往較深,爐蓋也高,并且爐蓋多為有利于空氣內循環的尖頂山形,鏤孔也較小且稀疏。西漢中期開始風靡全國的博山爐便是為適應樹脂類香料而產生的。而熏燃草本類香料的熏爐一般爐體淺、平底、平蓋、出煙孔大且多,沒有足夠的上部空間使燃燒后的煙氣形成回路,直燃直排,無法聚煙⑩。在博山爐出現以前,人們使用最為廣泛的豆式熏爐便是熏燃草本類香料的典型器具。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安徽馬鞍山當涂縣新橋鄉東漢墓以及江蘇蘇州虎丘路孫吳墓出土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與豆式熏爐特征基本相同,整體器形較為扁平,爐身鏤刻有較多進氣孔,頂部的出煙孔不僅面積大且數量多,更適合熏燒草本香料。而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出土的以及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爐身較深,并且爐體更接近博山爐形制,似乎更加適合熏燃樹脂類香料。但實際上,這是受到了博山爐影響的結果。

從出土情況來看,自西漢中期博山爐出現后,豆式熏爐也開始逐漸變形,模仿博山爐形體的意味愈發強烈。至東漢時期,大多數熏爐都出現了模仿博山爐的趨勢。更何況,上述兩件熏爐盡管爐身與博山爐有相似之處,但爐體深度卻難以達到堆灰埋炭的要求,爐蓋鏤孔也大且多,實際上無法適用于熏燃樹脂類香料。此外,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中除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外,亦出土了典型的行爐型熏爐以及陶制博山爐,這與樹脂類香料進入我國后,墓葬中經常同時出現直接熏燃草本類香料與埋炭熏燃樹脂類香料熏爐的情況吻合。

若以上說法成立,即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所燃香料為草本香料,那么其柄部彎曲程度過大的原因也將迎刃而解。對于草本類香料而言,其使用方法是先在熏爐內鋪裝香料,進而再將燃燒著的木炭投入香料中引燃。為了使各種草本香料充分熏燃,熏爐往往在爐身下部或底部鏤刻進氣孔。行爐型熏爐雖然未在爐底留有進氣孔,但由于爐盤較淺且爐蓋通風性好,所以也可以用來熏燒草本香料k。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的爐身并不夠淺,因此鏤刻有較多進氣孔以保證通風。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曾對鏤孔的功能有詳細的解釋:“古銅香爐多鏤其底,先入火于爐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則難滅而持久。又防爐火灼席,則為盤薦水,以漸其趾,且以承灰灺之墜者?!眑可見,在爐身設置鏤孔雖然解決了熏爐通風的問題,但炭火層的持續燃燒會使熱量通過鏤孔向外釋放,再加上銅器導熱性較強,最終會導致爐身因炭火的持續燃燒而溫度過高,甚至會有明火溢出,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便會有被灼傷的危險。因此,為容納自鏤孔落下來的灰燼以及降低爐身的溫度,有部分銅熏爐會在底部放置一盛水的托盤。筆者推斷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柄部的設計可能也與此有關,即增加柄部的彎曲程度,使龍首柄遠離爐身進氣孔,以達到避免被爐身炭火灼傷的作用。

2 性質與意義

自漢武帝時期開始,漢代的神仙思想逐步走向泛濫,尤其是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集中出現的漢末三國時期,由于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動,亂世中的人們雖苦悶不堪但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便采取了躲避現實的態度,逐步走向超脫現實的玄想與求仙m。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原本就具備驅邪除穢、祭祀敬神功能的熏爐便在神仙思想的驅使下變得更為普及,其功能也從日常生活的熏衣、祛病、驅邪延伸為通天升仙。

漢末三國時期的成仙思想主要被分解為兩個部分,其一是不死成仙,其二是死后成仙,兩者并行不悖n。以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出土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為例,熏爐被放置在墓主頭部附近說明該熏爐與墓主關系密切,再結合該熏爐應為實用器具來看,墓主人生前可能頻繁使用過該熏爐。盡管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可能為實用器具而非專為陪葬所制作的明器,在制造之初也有諸多升仙元素被融入其中。正因為如此,當這些熏爐作為隨葬品進入墓葬時,雖然使用環境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但熏爐所攜帶的升仙元素同樣適用于輔助墓主人死后升仙。

對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而言,龍首曲柄和立鳳式蓋紐的組合是其區別于其他熏爐最明顯的特征,也是其升仙思想最集中的體現。借助龍鳳升仙的觀念在戰國時期已然顯現,如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以及湖南長沙子彈庫1號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均是將龍、鳳作為引導墓主人升仙的使者。西漢《列仙傳》載:“攀龍附鳳,逍遙終始?!眔其中“攀龍附鳳”即指借助龍鳳之力升天成仙。此外,除湖北襄陽菜越三國墓出土的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頂部僅裝飾銜珠鳳鳥外,其余幾件銅熏爐的頂部均飾有仙人造像。有的仙人雙手高舉至鳳喙處,似在接取鳳鳥喙中所銜之物,有的則趺坐在蓋頂緣上。盡管仙人的形象較為粗糙,但仔細觀察其造型可以看出,這些仙人均深目高鼻,有的頭戴尖帽,與西域胡人形象極其相似。為何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上的仙人會被冠以胡人形象?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應與漢晉時期人們獨特的神仙信仰有關。

前文提到,漢代神仙思想的泛濫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期,自漢武帝將求仙活動轉至西方后,漢人對西方昆侖、西王母的信仰日趨興盛。昆侖與西王母的信仰也逐漸融合,至東漢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以昆侖、西王母、天門為中心的關于西方的升仙信仰體系p。在漢人觀念中,居住在昆侖山上的西王母擁有不死之藥,登上昆侖、拜見西王母、進入天門已成為升天成仙的關鍵。而西王母在遙遠的西方,隨著漢人對西域認識日益加深,西王母身處的地理空間也在不斷向西推移q。受此種觀念的影響,胡人居住的西域就與西王母所在的西方產生了關聯,西域胡人在漢人觀念中逐漸成為可以溝通西王母的使者。

隨著西王母信仰在漢代的發展壯大,在先秦時期就作為“引魂升仙”使者的鳳鳥也逐漸融入西王母信仰體系。不僅西王母煉制的不死藥會交由鳳鳥傳遞,鳳鳥之卵亦可幫助人們長生不死?!渡胶=洝分斜阌兄T多相關的記載,如《大荒西經》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眗由此注釋可知“西有王母之山”應為“有西王母之山”,而居住在西王母之地的“沃民”便是以鳳卵為食的。南朝梁代的《弘明集》更進一步指出:《山海經》說死而復生者甚眾。昆侖之山,廣都之野,軒轅之丘,不死之國,氣不寒暑,鳳卵是食,甘露是飲,蔭玕琪之樹,歃朱泉之水,人皆數千歲s。

可見,西王母之地的“沃民”是可以通過服食鳳卵而長生不死的。在漢人觀念中,鳳卵和不死藥均是可以讓人長生不死和升仙入天的仙藥,但他們自己又無法獲得,于是只能借助西域胡人前去求取。在這樣的觀念背景下,西域胡人被當做接取鳳鳥喙中仙藥的仙人也合乎情理。南朝梁周舍所作《上云樂》中有“老胡文康”一篇,言“梁武帝制《上云樂》,設西方老胡文康,生自上古者,青服、高鼻、白發,導弄孔雀、鳳凰、白鹿”t。此處導弄鳳凰的“西方老胡文康”顯然就被視作仙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上有的仙人眉間有圓突,似為佛教中的“白毫相”。在馬鞍山當涂縣新橋鄉東漢墓出土的另一件三足承盤銅熏爐(圖6),與龍首柄立鳳式銅熏爐相比僅缺少龍首曲柄。其蓋頂周圍有仙人間隔環繞,有的仙人額頭正中凸起,似為“白毫相”,且帶有項光,有學者將其列入佛教初傳南方的文物例證u。

在目前發現的漢至三國時期的銅熏爐中,與佛教有明確關系的極少。即使是前文提到疑似帶有佛像裝飾的銅熏爐,與其說該佛像元素具有宗教意義,不如說其僅具有裝飾效用。此種裝飾出現的時間很短,數量又極少,在后世也很少見到在佛教香爐上直接使用佛像的樣例。這種把佛像作為裝飾題材的手法,無法表現出其與佛教的嚴肅關系,佛像很可能被認為是外來“胡仙”的一種,被應用到香爐的裝飾之中v。

此外,將佛像一類的佛教元素與龍、鳳等中國傳統的神仙信仰元素相結合,是因為漢晉時期的佛教信仰是依附于傳統神仙信仰中的,正如湯用彤先生所言:“佛教在漢世,本視為道術之一種。其流行之教理行為,與當時中國黃老方技相通”w。從漢末三國時期的堆塑罐、青瓷俑等器物上均出現佛教元素看,佛教在民間已有一定的影響,但尚未成為嚴肅的宗教信仰,因此常與傳統神仙信仰題材相結合。

注釋

①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2013(3):391-425,430,438-451.

②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文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77.

③曾布川寬.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三國:南北朝[M].東京:小學館出版社,1997:160.

④韓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香爐:兼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熏香習俗[J].四川文物,2021(2):90-100.

⑤高晉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三件六朝青銅器初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8):149-160,5-6.

⑥楊金東.漢代銅熏爐研究[J].華夏考古,2014(2):83-94.

⑦國紅.永州鷂子嶺二號墓出土西漢銅熏爐[J].收藏家,2009(7):45-47.

⑧宋丙玲.漢畫中的用香習俗探析:從一塊東漢畫像石說起[J].民俗研究,2014(6):40-46.

⑨孫機.漢代物質文物資料圖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15.

⑩田梓榆.十四世紀前中國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27.

k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16.

l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二[M].明崇禎馬元調刊本:47.

m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

n李虹.死與重生:漢代的墓葬及其信仰[D].濟南:山東大學,2018:70.

o王叔岷.列仙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7:196.

p王煜.晉青瓷胡人騎神獸燭臺及相關問題[J].東南文化,2015(6):85-91.

q王煜.西王母地域之“西移”及相關問題討論[J].西域研究,2011(3):55-61,141.

r袁珂.山海經校注[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335.

s僧祐.弘明集: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3:218.

t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7:204.

u賀云翱.佛教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60-161.

v崔葉舟.魏晉南北朝香爐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135.

w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79.

猜你喜歡
仙人
Turismo Monte Maiji: donde el ser humano y la naturaleza se unen
《修真秘要》導引系列之十三 “呂祖破氣法(二)”“仙人拔劍”導引法
《修真秘要》導引系列之十一 “仙人攪轆轤”“治胸膈膨悶”導引法
《修真秘要》導引系列之二 “絞丹田”“仙人存氣開關”導引法
《修真秘要》導引系列之一 “仙人撫琴”導引法
開卷有益
唐詩賞讀——仙人
給仙人的信
給仙人的信
云仙人的窗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