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級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平衡共贏策略研究

2024-05-04 23:28成曉青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
關鍵詞:共贏平衡文物保護

成曉青

摘 要:秦安縣文物資源豐富,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開發文旅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在縣級層面,文旅資源開發與文物資源保護往往較難統一,鄉村建設和文旅發展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兩者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文章旨在探討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之間平衡共贏的重要性,并分析實現這一目標的策略。通過合理規劃、科技應用、公眾教育和合作等手段,力爭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關鍵詞:文物保護;旅游資源開發;平衡;共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11

秦安具有八千年可考的大地灣遺址,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沉淀了無數的文物遺跡。文物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具有極高的價值。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共贏,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h級層面需要加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落實,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同時,要確保文物的完整性。通過設立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團隊,加強對文物的監管和保護工作。同時,積極開展文化遺產教育和宣傳活動,提升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倡導保護文物的理念。在旅游開發中注重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的平衡,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和規劃,讓游客在觀賞文物的同時也了解其歷史和文化價值,實現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的雙贏。

1 縣級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現狀—以秦安縣為例

秦安縣歷史悠久,文物資源相對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家,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家,市縣一級的文物保護單位63家。類別包括歷史、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有相對較高的保護價值,也有旅游開發的潛力。2000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秦安縣更加重視文物保護,也重點關注文旅資源開發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政府對整個縣域內的文物進行了多次摸底,對一些歷史價值和修復價值高的文物進行了維護與修復,同時也將文物保護列入政府預算,加大了資金投入,制定完善了當地的文保法規,通過擴大宣傳,引導公眾增強文保意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物保護水平,為當地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結合文物宣傳舉辦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和旅游節慶等,如女媧文化旅游節、桃花會等,在節會上宣傳推廣文旅產品,很大程度上營造了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使當地旅游業收入逐年攀升,推動文物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平衡發展。但是,旅游開發給文物資源造成的負面影響也相對明顯。例如,大地灣遺址(圖1)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沒有完全和群眾農業生產剝離開來,農業基礎設施在其周圍星羅棋布,在旅游開發中有時游客過多,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污染等問題給遺址的文物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曾在一段時期,由于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群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強,相關部門對文物盜竊、破壞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夠,有些比較重要的文物甚至遭受了嚴重的損害。其他文物景點也面臨類似問題。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安文廟,雖然在旅游開發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周邊與新舊民居、學校、市場等建筑物緊密相連,周遭環境雜亂等對文物干擾嚴重。同時,游客數量的增加導致文物保護壓力加大,部分古建筑有受損的可能。此外,一些鄉鎮古建筑、古遺址由于缺乏有效保護措施,正面臨著嚴重損壞甚至消失的危險。

2 縣級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問題分析

以秦安為例,在縣級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縣級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

隨著秦安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些文物遺址面臨著被過度開發的風險。部分景區為追求經濟效益,過度商業化,導致文物遺跡受損。同時,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對文物造成了損害。例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國寺(元代,圖2)、文廟(明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秦安泰山廟(明清)、南下關清真寺(明清)和上關明清一條街(清、民國)等古建筑群,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景點的過度開發使古建筑群的完整性受到威脅。部分景區的旅游設施建設過于龐大,影響了文物周邊的環境美觀,甚至對有些文物本體造成潛在威脅。部分群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有時會無意中污染、損壞了文物。當前在旅游開發的同時,有效保護文物,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2 縣級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

盡管秦安縣的文旅產業有了一定發展,但多年來,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一直存在。從產業角度看,文旅產業要發展,需要利用文物資源,提升經濟效益。從文物角度看,文物保護工作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成果。所以縣級政府在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選擇中左右為難。如秦安一處百年故居,在政府的宣傳推廣下吸引了許多游客參觀。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開發,該故居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垃圾遍地,雜亂不堪(圖3),甚至有些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要開發和保護這些故居,經第三方評估,政府的修復資金投入量較大。所以,縣一級政府面臨著文物保護和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難題。

2.3 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的矛盾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開展的鄉村建設中,有時會出現民生工程與文物保護的沖突。例如,在一些古遺址保護中,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清水河流域的寺咀坪遺址、雁掌坪遺址、蘇家峽遺址、堡子坪遺址(圖4)等,年代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星羅棋布,印證了秦安縣清水河、葫蘆河流域是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重要地區。但在當地鄉村建設過程中,為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部分古遺址需要拆除或改建,項目建設將導致文物損失嚴重。此外,在文物保護過程中,部分居民對政策理解不足,對保護措施執行力度不夠,使文物資源保護與民生改善之間的矛盾愈發明顯。如何在保障民生改善的同時,保護好文物資源,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 縣級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共贏策略

3.1 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關系

文物是文化旅游業發展的載體,保護文物是開發旅游資源的基礎,只有讓文物完好無損,才能讓文旅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文物也是文旅資源開發的關鍵組成,它的豐富性和獨特性能讓文旅資源更有吸引力,獲得競爭優勢。同時,結合文物保護和文旅資源開發,可以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刺激文化產業進步,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收益。為了實現文物保護和文旅資源開發的和諧共贏,縣級層面要不斷嘗試和創新,制定合理的工作規劃,充分發揮文物保護在推動文旅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3.2 縣級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工作思路

一要結合文旅資源的開發需求,制定完善文物保護規劃,細化措施,確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二要立足長遠,科學規劃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統籌考慮文物保護和文旅資源開發的關系,避免破壞文物的同時提升文旅資源的價值。三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和文旅資源開發,建立政府與社會、企業的合作機制,共同推動平衡發展。四要加強文物保護和文旅資源開發的管理與監督,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和法規制度,確?;顒拥挠行蜻M行。

3.3 共贏模式構建與實施路徑

在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中,要實現共贏,必須充分考慮雙方的利益。一方面,要加強對文物保護的投入,確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文旅資源的開發,發揮文物的歷史、文化和教育價值,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要加強文物保護,對古建筑、古遺址進行定期巡查、維護和修繕,確保文物本體的安全。要優化文旅資源開發,挖掘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創新旅游產品和服務,提升游客體驗。同時,加強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最后,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規和監管機制,規范文旅資源開發行為,確保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有序進行。同時,要爭取國家、省級文物保護資金的支持,加大縣級財政對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的平衡,確??沙掷m發展。通過實施綠色、低碳的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模式,保護好文物,傳承好文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4 秦安縣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平衡共贏實踐應用

4.1 加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落實

縣級政府應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在基層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建立健全文物保護責任制,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例如,秦安縣在文物保護上,完善了文物保護責任體系。結合上級工作要求落實責任,完善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同時,加強日常文物安全檢查、巡查工作(圖5、圖6),開展周檢、月檢、季檢,做到做好各文保單位汛期和旅游高峰期文物安全檢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4.2 合理規劃與利用文物資源

在文旅資源開發過程中,應根據文物的特性、價值及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注重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平衡,避免過度商業化,確保文物遺跡得到有效保護。例如,秦安縣在文旅資源開發中,充分挖掘清水河流域的豐富文化底蘊,將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規劃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再如,依托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等史前文明遺址,推出歷史文化體驗游、鄉村休閑游等旅游產品,既提升了文旅產業的競爭力,又實現了文物保護與開發的平衡。

4.3 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保護水平。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既能有效保護文物,又能滿足游客的參觀需求。秦安縣依托當地紅色旅游資源,建成智慧黨建教育培訓基地,采用VR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多媒體技術手段,集聽、看、學、讀、講于一體,綜合運用中國共產黨黨史文字、圖片、影像和數據,開發“情景模擬+互動體驗”功能,讓黨員干部能通過多種方式學習黨史知識,為全縣廣大黨員干部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4.4 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傳

通過舉辦各類文化遺產活動,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借助媒體、網絡等平臺,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例如,秦安縣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春節等節日特色,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圖7)、“文物趣味拼圖”等社教活動。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優勢,發揮博物館教育基地作用。

4.5 培育新型業態,推動產業升級

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充分利用文旅資源,培育新型業態,如文化創意產業、鄉村旅游、文物旅游等,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秦安縣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如泰山廟公園、興國寺博物館等,既促進了產業升級,也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平衡。

4.6 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文物保護與文旅產業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素質。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文物保護與文旅產業發展。

5 結語

通過以上實踐應用,秦安縣在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實現了共贏發展。這一經驗可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秦安縣應繼續加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落實,合理規劃與利用文物資源,推動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傳,培育新型業態,創新投融資機制,注重人才隊伍建設,以實現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持續平衡發展。同時,各級政府也應關注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之間的平衡問題,加大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創新政策法規和監管機制,規范文旅資源開發行為。在文旅產業發展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的平衡,實施綠色、低碳的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模式,保護好文物,傳承好文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文物保護與文旅資源開發的潛力,就一定能夠實現文物保護與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慧.論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的關系[J].改革與開放,2013(12):56,58.

[2]李繼峰.歷史名城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古城洛陽為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50-154.

[3]馬青紅,裴巧玲.山西文物旅游資源開發的法律保護[J].政府法制,2006(13):43.

[4]杜宣.旅游業發展中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J].平原大學學報,2002(3):98.

猜你喜歡
共贏平衡文物保護
丹江口庫區加強文物保護(之一)
博物館與近現代中國文物保護
名勝古跡
余額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共贏發展研究
淺析高職院校與中小微型企業產學研合作模式
淺析“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農業投資的要點及其保障措施
骨角質文物保護研究進展
斯新政府想“平衡”與中印關系
希拉里釋放“平衡”猜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