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萬城古跡的發展和保護研究

2024-05-04 14:42高展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
關鍵詞:旅游發展文化傳承保護

高展

摘 要:統萬城是農牧交融的歷史見證,它所處的位置和實際意義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物古跡的保護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在保護的過程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這是認知問題,也是技術問題。因此,在文物古跡的實際保護過程中,不能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對那些承載著國家記憶的古跡造成無謂的損害。

關鍵詞:統萬城;文化傳承;保護;旅游發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40

統萬城遺址(圖1)坐落在榆林市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則村北部的一片沙漠高原上,迄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大夏王朝的國都,歷史悠久。這里地處毛烏素沙漠的東南方,被一望無際的沙漠包圍著,遺址外圍的地表植物主要有楊樹、旱柳、沙柳、檸條、蒿等耐旱植物。遺址內部仍以農耕為主要發展途徑,主要種植豆子、蕎麥等作物。經過1600多年的風吹雨打,統萬城已經變成了一片被沙石和碎石覆蓋的廢墟,但它仍以其乳白色的身姿,穩固地屹立著,向世人展現了一國的興亡、古城的興亡。它的總體結構大致可劃分為外郭城、東城、西城三個部分(圖2)。西城保存完好,城墻基部厚16米;東城保存較好,城墻基部厚度約10米。東邊和西邊的四個角落都佇立著一個比城墻更高的矩形或正方形隅臺。近幾年的考古考察數據顯示,外郭城平面為刀把形,東南為紅柳河所沖,城池內僅存一部分東北隅樓。甕城有三個—西城西甕城、南甕城、北甕城。西城西南隅是統萬城遺址的最高處,高高的夯土墩臺十分雄偉(圖3)。

1 歷史遺址現狀

《統萬城銘》中“高隅隱日,崇墉際云”之言即是對它的生動描寫。永安臺是西城的最高處,位于城南中部,殘存的夯土墩臺高約19米。在崩塌后的夯土層中還能看到一些人類居住的痕跡,如水井、灰坑、柱洞、爐灶等。經考古鉆探,西城城墻的南邊、西邊和北邊,東城的北邊和東邊都有壕溝。根據該遺址的出土情況和夯土的性質,認為該遺址的圍堰只是一條城防壕溝,沒有蓄水。在西南方的城墻上發現疑似蒙元時代的民居,這些民居都是在城墻上開鑿出來的,有土坑、居室等。在房間里還發現了一些灰白的陶罐、甑和其他炊具的碎片。在西城的耕地上還發現了一座元朝時代的建筑,是用統萬城廢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還發現了一些火爐和其他生活用品。目前,統萬城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是在統萬城文管所的基礎上進行的?!督y萬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由國家文物局于2011年批準實施,為統萬城遺址的科學化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靖邊政府于同年出資,征收了統萬城周圍2000余畝的土地作為古城的保護地,而古城中的居民也早已遷出多年,統萬城遺址至今仍保持良好的狀態。

2 論統萬城遺址保護發展的重要意義

統萬城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它不僅體現了一定時間和地域環境下的自然生態狀態,還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它還是中國古都變遷的重要見證者,是了解中國古都歷史和文化發展演化的材料。它的歷史沿革、事件、人物、風貌、文化知識、文化底蘊、史載軼聞、民間傳說故事等,都表現出了深刻的歷史文化意蘊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迫切需要一探究竟。

2.1 統萬城遺址具有的先天優越性

2.1.1 文化遺產蘊涵的巨大吸引力

統萬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保存至今并被證實的匈奴人都城,具有唯一性、壟斷性、排他性,有著獨特的歷史遺址價值。悠久的歷史、神秘的匈奴文化、統萬都城的富麗堂皇和繁榮、江南農牧區特有的民族融合、短暫的政權保留、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些都會對人類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以統萬城遺址為載體,深度探索遺址的發展,能夠充分說明統萬城現象對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生態環境變化等歷史進程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顯示出其巨大的吸引力。

2.1.2 多元文化積淀的優勢

統萬城是南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于鄂爾多斯高原草原與陜北黃土高原農業區間建造的最后一個匈奴都城,標志著南匈奴在我國歷史上的最終繁榮與漢化的消亡。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以及歷史價值的北方民族文化名城。統萬城歷史悠久,歷經赫連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黨項夏等十多個王朝,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為旅游文化景點的多樣性文化表達提供豐富的內涵。

2.1.3 曾經擁有的建筑群優勢

統萬城是赫連勃勃發嶺北夷夏十幾萬子民歷經七年才建成的。其內部結構是以長安與洛陽為參照設計的,分為東城、西城、外廓三個區域。所建的廟宇、宮殿、亭臺樓閣皆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精妙絕倫、渾然天成。古代建筑往往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關,并不是孤立地發展起來的。統萬城地處沙漠和黃土的交界地帶,其深部巖層中含有大量的高嶺土,并以黏土礦物為主要成分,使城墻呈現出白色。統萬城又稱“蒸土筑城”,三合土是一種建筑材料,是以砂、黏土和石灰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筑材料,但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三合土是在明朝出現的,也就是說,1600年前匈奴人就已經使用了三合土。這也就意味著,三合土在明朝之前就已經被使用了。除了建筑材質上的因素外,白色的圍墻還和北方游牧民的白色習俗有很大關系,使統萬城具有了濃厚的文化意蘊,更增添了它的文化表現力。統萬城曾經擁有的大型建筑群落,能夠為建設國家級、世界級旅游景區提供豐富的內涵,也提供了無限的思考空間,將是建設景區的重要支撐,是發展利用遺址的一大亮點。

2.2 發展統萬城遺址的外在環境優勢

2.2.1 政策好處

按照陜西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轉變的要求,榆林市將統萬城遺址的開發和利用列入了榆林市“兩紅兩白”龍頭旅游項目之中,同時也給予了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和保證,為統萬城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2.2 地理位置優越的交通條件

靖邊縣位于陜甘寧蒙晉五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南北向的國家高速干線包茂高速公路與東西向的青銀高速公路交會于靖邊,形成了一個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大環線,形成了一條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統萬城遺址位于黃蒿界出口的包茂高速榆靖段,距離榆靖段只有27千米。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以公路、鐵路和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為創建國家級和世界級的旅游景區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環境。

2.2.3 填補空白和良好的旅游環境優勢

當前陜西的旅游業以周文化、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和明文化為主,而且多集中在關中一帶,而向西延伸,能夠體現歷史、民族、塞外、沙漠等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的景點寥寥無幾,特別是能夠體現匈奴人游牧文化與漢人文化交融的特殊地域的景點,如統萬城遺址,尚屬空白。與此同時,統萬城遺址旅游景區的建設已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環境,形成了良好的旅游網絡,具備建設大型旅游景點的有利條件。

3 發展與保護的規劃思想

3.1 保護為首和科學發展思路

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統萬城集獨特性、完整性、唯一性于一體,因此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無疑是當務之急??茖W開發是指在對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對文化遺產進行有限、適度的開發。與此同時,也要減少旅游開發給環境帶來的壓力和負擔,給景區的后續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走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3.2 傳承歷史和社會進步思路

追尋歷史的印跡,感知歷史的腳步,揭示歷史的記憶,傳承歷史的信息,是歷史人文景區最基本的功能。所以,統萬城的旅游規劃必須在保留其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進行,認真設計出能與古跡和諧共存,并能與匈奴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產品。既然歷史是向前的,社會是向前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統萬城獨特的地理位置,為游客提供更多的體驗式高品質服務。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地發揮旅游業的推動力和減貧功能,推動當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此來體現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脈搏。

3.3 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的思想

以前的統萬城富麗堂皇,現在的它雖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但殘破的城墻,還有那一望無際的沙漠,仍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所以,在空間布置、工程布置上,均應將統萬城按照漢長安城建的宏偉景象展現出來,突出其承載的大草原的浩瀚之氣。這樣,就可以讓這些點綴在周圍的風景不僅不會受到影響,而且還可以為整個風景名勝增添色彩。放眼望去,統萬城中,一股恢宏壯闊的氣勢撲面而來,凌云的豪情頓時升騰而起。

3.4 創建品牌,打造觀光示范的思想

統萬城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座匈奴王都,它已具備了成為中外知名商標的良好基礎與條件。為此,需要在規劃上進行創新,挖掘統萬城遺址的文化內涵與歷史積淀,展示匈奴人的生產與生活特點,并充分發揮其周圍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優勢,開發出具有創意的特色旅游產品,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城市品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與之相適應的高檔假日服務及相關的基礎配套設施,建立科學的景區經營機制,使統萬城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家級旅游示范點。

4 對統萬城遺址的保護和發展的思考

統萬城遺址的保護和發展,不能僅僅依賴于物質的實體空間,而是要從認知角度出發,以更多的文化方式來展現其文獻考證、文物考古、比較研究等作用,逐漸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研究體系,并對其保護和發展的方法進行探討,進而將其擴展到學術、文化和旅游等領域,達到產學融合。

4.1 統萬城的保護措施

一是提升理論上的認識。人文景觀是自然和人共同形塑的,它是人的活動的具體化和具象化。一些專家和學者指出文化和自然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但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成果的遺存,是歷史演化的實物證據,它超出了文物的范疇,是一種具有生命意義的存在,是一種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存在,這種觀念也是認知事實。因此,對其進行保護,不僅要保持其原有的形式,更要對其進行可持續的認知、理解與管理,使其成為一種文化景觀。此外,以保護為先,以開發為后。只有對它進行有效的保護,它的價值才能得到持續。文化和經濟不一樣,它并不能帶來豐厚的利潤,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感情的傳承。因此,對遺址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必須從粗放式的發展,向精耕細作的發展轉變。

4.2 對統萬城進行保護和發展的幾點建議

由于市場的利益驅動,文物古跡開發與文物古跡保護之間的平衡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一是要對統萬城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保護設想和建議,不然就會對其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造成保護性發展的錯誤解讀和破壞。

二是要加強對統萬城的保護和經營。在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中。遺產的保護與當地的自然生態和區位條件存在著復雜而又微妙的關系。因此,應在遵循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尋求一條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當地文化生態環境的發展保護路徑。如果過分強調文化景觀的核心,嚴重忽視當地實況,就會造成遺產保護的片面性,進而影響到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以統萬城為中心,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區,加強文物和文物的內在關聯,使文物成為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大眾旅游和全域旅游的興起,文物的完整性保護面臨著市場經濟、政府行為和商業資本等多方面的挑戰,如何將文物保護與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已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

四是在保護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沒有一項保護計劃是完美的,保護計劃是對古跡價值的再一次肯定,不僅會受到各個時代理論發展的影響,而且也受到社會實際的制約。統萬城見證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曾經的興衰榮辱,若不加以保護,縱然治理沙漠化取得了成功,改善了生態環境,發展了經濟,也將留下深深的悔恨。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必須把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保護好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5 結束語

統萬城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大夏國的都城,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迄今僅存的匈奴人都城。統萬城遺址是人類文明的豐碑,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同時也是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性見證,如何對其進行良好保護與發展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易筱雅,何依.欠發達地區“文化扶貧”規劃模式的發展路徑研究:以嵐縣古跡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踐經驗為例[J].城市建筑,2023(12):69-75.

[2]汪明.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與旅游事業的發展[J].卷宗,2019(32):367.

[3]宋存國.對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8(3):290.

[4]肖平.淺談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和諧發展[J].卷宗,2016(1):784-784.

[5]劉長松.歷史古跡保護與現代城市建設發展的沖突與融合[J].青年時代,2021(7):71-74,89.

[6]王凱.對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162-163.

[7]張珊珊.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與旅游事業的發展[J].青年文學家,2013(27):150.

猜你喜歡
旅游發展文化傳承保護
全域旅游視角下朝陽市旅游發展探索
新常態思維下黔東南村寨旅游改革發展的SWOT
區域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時間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黃公望景區發展研究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