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廣播媒體傳播我國傳統民歌的思路
——以廣播音樂節目《歌從黃土來》為例

2024-05-06 21:15孫欽敏
西部廣播電視 2024年2期
關鍵詞:陜北民歌廣播

孫欽敏 朱 瑩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

我國傳統民歌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才能,散發著鮮明的民族個性和藝術魅力,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傳統民歌本應在世界優秀民族音樂之林以其獨特的魅力大放異彩,但因各種原因,我國傳統民歌在傳承和傳播過程中遭遇了現實困境,走向世界變得困難。

筆者查閱大量關于陜北民歌的傳播文獻后,發現大多數文獻聚焦于陜北民歌傳播困境的梳理,對于如何走出傳播困境缺乏研究者親自參與傳播的實踐案例分析,更沒有從可操作層面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關于民歌的廣播傳播研究較少。本文在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通過采訪、對話、觀摩等形式接觸當下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歌歌手,同時結合廣播音樂節目創作案例與傳播經驗,介紹廣播音樂節目的傳播思路。

1 陜北民歌的魅力

陜北民歌形成于黃土高原,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極富陜北特色,其與當地的歷史、民俗、方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傳達出世代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陜北人對生命的豐富體驗與深刻體悟。

1.1 生成背景

黃土高原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陜北人堅韌的性格。唱民歌成了陜北人調劑乏味生活、宣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人們用高亢、悠揚、跌宕起伏的旋律抒發情感,與黃土高原奇特的地貌作著精神層面的抗爭。除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是陜北民歌生成的重要因素。早年那些因生活所迫走出家門的腳夫、貨郎、流浪漢,常年行走在空曠、寂寞的溝壑之間,途中的喜怒哀樂、苦痛心酸一并用唱歌表達,他們成了陜北民歌最初的載體??梢哉f,陜北民歌的早期創作與傳播基本是在這些流動的群體中進行的。

1.2 類型風格

陜北民歌的類型非常豐富,主要有勞動號子、民間小調、信天游、秧歌調、船工調、祈雨調、打夯歌、酒曲、催眠曲等。其中,祈雨調曲調簡單,有呼號,有吟誦,非常凄涼,低沉悲涼的調子唱出旱季只能寄望于神靈的無奈和悲哀。陜北民歌中的愛情歌曲統稱為“酸曲”,這些“酸曲”原始、自然和直白,甚至還會或委婉或直白地表述一些“性意識”內容。

陜北民歌的曲調音域寬廣,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較為多見。獨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條件造就了“攔羊嗓子回牛聲”唱法,這是因為陜北山大溝深,唱歌時要使聲音唱得高、傳得遠,演唱時必須得借助假聲[1]。

陜北民歌非常注重方言的運用,如果完全用普通話演唱陜北民歌,容易出現韻腳不協調的情況。陜北民歌的歌詞具有很強的即興性,善用比喻和夸張手法,寫人寫物形象逼真,寫情寫景情景交融;還善用比興手法,日月星辰、山水樹木、日常起居等都可以與情感結合唱出,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1.3 審美價值

苦難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苦難使人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幻想和渴望。路遙說過:沒有比這更苦難的土地,沒有比這更苦難的河流。正是這個苦難使得陜北民歌感情真摯,富有魔力,充滿了幻想,這種幻想,使人在苦難中有隱隱約約的幸福感[2]。

陜北民歌的魅力還來自陜北人與環境抗爭和反抗包辦婚姻造就的生命張力。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歌聲中傳達出與自然、命運搏斗抗爭的決心;面對包辦婚姻,個性剛強和性格倔強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抗爭。正如呂政軒教授所講:“陜北情歌是陜北民歌的精華。在古今中外情歌的汪洋大海中,它是一簇血淚澆灌、帶著泥土氣息、散發著山野風味的紅艷艷的山丹丹;它是陜北高原特定地域環境中融性愛、情欲和原始野性為一體的奇特而悲壯的愛情史詩?!盵3]

2 陜北民歌的傳播困境

在進入大眾傳媒時代之前,陜北民歌先后經歷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時期。人際傳播最大限度保持了原生態;組織傳播主要依靠文藝團體,其演唱形式、配樂伴奏增強了民歌的表現力。大眾傳媒尤其是廣播、電視的出現,拓展了傳播形式、范圍和空間。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黃土地》,以及后期的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電影《黃河謠》、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大量使用陜北民歌,對陜北民歌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21世紀,網絡傳播時代到來,新媒體信息形態包括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等幾乎所有的符號形式,并且能夠實現這些符號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兼顧了之前各種傳播方式的長處[4]。

但是,令人費解的是,此時的陜北民歌卻陷入了傳播困境。有些研究認為,陜北民歌陷入傳播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內容老舊,陜北民歌的語境、意境都與時下格格不入,年輕人難以認同和接受;二是形式陳舊,在信息多元的現代社會,難以滿足新媒體傳播所要求體現的互動方式,碎片化的短視頻形式影響陜北民歌的內涵傳達。

本研究認為,時代的發展,傳播技術的進步,并不是優秀的民間音樂難以傳承和傳播的主要原因。比如,著名音樂家李煥之于1955—1956年以陜北民歌為素材創作了《春節序曲》,該曲在起始部分使用的是扭秧歌、鬧秧歌的鑼鼓節奏和嗩吶曲,到了中間悠揚的陜北民歌部分,先用雙簧管演奏,再用大提琴重復,最后用小號獨奏把樂曲推向高潮直至結束。在之后的幾十年里,《春節序曲》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最盛大的節日里。需要注意的是,從沒有人提出李煥之的《春節序曲》已經老套、過時,更沒有人提出要利用新技術和新理念對《春節序曲》進行改造,可見技術的進步并不會導致的優秀民間音樂難以傳承和傳播。因此,不管是在電視上、廣播中,還是在移動互聯網終端去欣賞,從不會因為傳播媒介的不同而覺得樂曲的欣賞體驗不同。況且,從當今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文化的發展都要求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可以迸發出新的創意火花。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陜北民歌也要逐漸適應這一趨勢[5]。

另外,碎片化的內容生產方式并不影響對陜北民歌的傳播。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不在于體量之小,而在于內容之精?!包S土民謠”概念提出者、陜北民歌手賀國豐經常通過微信視頻號和抖音賬號發布一些他與圓響、三弦演奏家合作演繹的陜北民歌短視頻。這些短視頻不是隨意而為,在表演空間布局和視覺呈現上有著明顯的導演意圖和審美設計,這樣的短視頻有助于他的音樂傳播,也更便于受眾理解。

3 利用廣播媒體傳播的思路

在音樂傳播活動中,廣播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中央、省、市三級廣播媒體,幾乎每一級都開設了文藝頻道和音樂頻道,甚至在一些經濟發達的縣級市廣播電臺中也開辦過音樂頻道,共同構成一張覆蓋全國的音樂廣播網。唱片工業時代,唱片公司推廣新歌、宣傳新唱片,首要的宣傳陣地就是全國的音樂廣播。但在關于陜北民歌的傳播研究成果中,對廣播媒介的研究較少。這可能是廣播媒體具有特殊性,非廣播領域從業者對廣播節目的策、采、編、播等工作機制不太熟悉,難以展開研究。所以,在談論廣播傳播之前,有必要對廣播媒體的屬性進行必要說明。

3.1 要考慮廣播的屬性

廣播是聲音媒介,廣播節目主要由語言、音樂和音響三種聲音元素構成。這三種元素不是必須同時使用,根據節目類型的不同,三者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樣。在音樂節目中,音樂所占的比重自然最大,尤其是在類型化流行音樂電臺的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量進行了高度壓縮,主持人甚至不需要講話。

3.2 借助音樂專題節目的形式傳播

與常規的音樂直播節目不同,音樂專題節目屬于精品節目范疇。音樂專題節目的策劃、主持與運行,不能像直播節目那么簡單、隨意,而是要對選定的題材進行精心設計和制作,以保證節目質量和傳播效果。

對于經典的音樂作品,筆者推薦通過音樂專題節目的形式制作、傳播。下面以張家港人民廣播電臺的音樂專題節目《歌從黃土來》為例,介紹利用廣播媒體傳播陜北民歌時的傳播設計思路和方法。

3.2.1 確定題材

陜北民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和傳播困境,尋找一位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歌手,對其推廣和傳播意義重大。經過選擇,創作團隊鎖定了黃土民謠的首創者賀國豐。平時,他主要通過線下小型演出和參加電視綜藝節目來推廣自己的音樂,受眾有限。當張家港人民廣播電臺的制作團隊發現賀國豐的音樂價值之后,決定制作一檔面向全國和國際傳播的廣播專題節目,并參加全國專家獎評選。

3.2.2 聯系歌手

聯系歌手成為首要環節,這與其他藝術創作或媒體工作的方式或許不同。通常情況下,藝術創作都是先寫策劃方案,然后再去收集素材,進行后續的細節工作。而廣播音樂專題節目不同,如果聯系不到歌手或歌手不配合,那么后續的工作設計得再好也無法繼續。聯系到歌手,就意味著創作團隊可以直接從歌手處獲得高品質的音樂資料和真實的相關信息,還可以對歌手進行訪談。信息與交互技術發達的當下,聯系歌手并不困難,創作團隊很快就聯系到了賀國豐。

3.2.3 收集素材

創作團隊在素材收集過程中,對質和量要求都很高。比如,因為歌曲是節目的主體內容,所以創作團隊請賀國豐提供了高品質的歌曲,以區別于網友在互聯網上下載的低碼率音質的歌曲。為保證節目文稿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創作團隊查閱了大量關于賀國豐的新聞報道和音樂評價,初稿完成后,多次發給賀國豐并進一步溝通節目細節。

3.2.4 專家采訪

“歌曲+解說+訪談”結構是最常規的音樂專題節目創作方式。但為了增強節目的文化厚度,同時考慮到參評全國專家獎時想向評委們提供一種新的創作模式,決定引入專家評價體系。為提升陜北民歌的傳播力,制作團隊決定從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入手,專訪榆林文學院院長賀智利和路遙研究專家呂政軒,請他們從陜北文化的角度,談談賀國豐的黃土民謠對陜北民歌的傳承意義。

3.2.5 聲音設計

廣播是聲音媒介。廣播節目好不好聽,完全取決于聲音設計和制作技巧。聲音素材完備后,創作團隊進行了精心的聲音設計。

第一,設計邏輯。對于廣播節目來說,開頭很重要。如果開頭不精彩,聽眾就有調換頻率的可能。為了一開始就抓住聽眾的耳朵,制作人把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中那首賀國豐演唱的《祈雨調》放在節目開始,一聲悲涼的嘶吼,劃破長空,產生了很強的聽覺震撼力。隨后,銜接的是黃土民謠的代表作《燉羊肉》,這首歌以吉他開場,為使兩種風格的音樂銜接不那么突兀,制作人將空白也作為聲音元素計算進來,切換自然、巧妙。

第二,技術處理。廣播是聲音的藝術,聽眾對音質非常敏感。一點很小的聲音瑕疵,在廣播中就會被放大。在采訪錄音中,賀國豐的陜北口音低音很重,如果在廣播中直接傳出,會有嗡嗡聲,破壞節目聽覺美感,于是制作團隊對低頻進行了適當衰減,在不破壞被采訪者音色的前提下,提高了語音的清晰度和悅耳度。

除了音質,對節目時長的控制也屬于技術范疇?,F代廣播傳播研究表明,聽眾對廣播節目的時長是有忍耐限度的。短視頻和短音頻盛行的當下,受眾的習慣受到嚴重影響,從移動收聽和移動終端等傳播角度考慮,音樂專題節目總時長應當縮短,所以對節目中的歌曲長度也適當進行了剪輯。

第三,效果測試。內容質量是傳播效果的首要保證。節目制作完成后,制作團隊組織了三批由不同職業人士組成的試聽團隊試聽,根據試聽意見和建議進行微調或修改,然后再邀請歌手、專家進行試聽,繼續修改,直至滿意。

3.2.6 傳播推廣

為了讓更多人收聽、下載,團隊還將該節目上傳至播客平臺,獲得了高點贊量和轉發量。該節目參評全國廣播文藝節目專家獎,獲得音樂類大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民族音樂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6]。

因此,廣播還可以發揮對外傳播優勢,將優秀民歌傳播至國外。比如,《歌從黃土來》就曾推薦給美國紐約華語廣播和英國倫敦華語廣播,節目播出后,深受海外華人好評,勾起了很多海外華人的思鄉之情。

隨著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全球化建設也在不斷推進。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文化全球化對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都利弊兼有,機遇與挑戰并存。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本土文化的輸出成為一項重要內容,而民歌這一民俗文化的輸出與外宣,也就必然成了文化輸出與交流的重要指標。

4 結語

通過對陜北民歌的傳播困境分析與廣播傳播思路探討可知,解決民歌傳播問題的關鍵,主要是要懷有精品創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應當看到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通過技術賦能給傳統民歌帶來的傳播機會。只要我們堅持精品創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傳播意識,充分了解不同媒體的屬性和特性,科學地利用新的媒體傳播技術,積極參與全球文化交流與對話,就一定能夠發揮媒體的傳播作用,將我國的傳統民歌發揚光大并推向世界。

猜你喜歡
陜北民歌廣播
陜北綠了 百姓笑了
STK及IGS廣播星歷在BDS仿真中的應用
我的大陜北
黨建地圖·陜北
廣播發射設備中平衡輸入與不平衡輸入的轉換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網絡在現代廣播中的應用
穿花衣 唱民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