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攝影之力打造原創新聞精品

2024-05-06 16:54苗海
中國地市報人 2024年2期
關鍵詞:黨報攝影受眾

苗海

媒體融合是一次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變革,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技術、受眾對象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十年來,信息傳播技術快速進步,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入,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借助攝影之力,強化內容建設,打造原創精品,開拓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思路,高效、高質傳播新聞、傳遞信息,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已經成為黨媒宣傳報道工作的必修課。

一、新聞攝影的現狀與思索

(一)“銀川會議”后的新聞攝影

1990年8月,首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在銀川市召開,會議提出了“圖文并重”和“兩翼齊飛”的新聞傳播理念,指出在報紙傳播中,圖片和文字同樣重要,都是主要的傳播工具,圖片可以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新聞現場的情況,文字則可以通過詳細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兩者的關系是缺一不可,要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讓讀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聞事件,提高報紙的可讀性和可信度。

如今,意義深遠的“銀川會議”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圖片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圖片新聞的數量在媒體上占據了更大的比重,曾經長期處于“配角”地位,以美化版面為主要使命的圖片,開始更多地唱起了主角。二是為突出視覺效果,圖片的刊發篇幅更趨向于“大”,一些晚報紛紛改版并在頭版刊發通欄大圖,讓“有分量”的新聞攝影作品直擊人心。三是各級黨報紛紛推出攝影專版、欄目,用優質圖片和組圖強化傳播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如《內蒙古日報》的“影像力”和“讀圖”專版,一幅幅精選的圖片引人注目,大幅刊發的主打圖片進一步增強了視覺效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時至今日,新聞攝影的現狀也并非理想中那樣完美,雖然“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理念早已成為業界共識,在20世紀90年代末,又有資深媒體人提出了新聞傳播領域已進入“讀圖時代”的觀點,圖片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重視,但在各級黨報尤其是地市級黨報中,圖片在很多時候并未徹底改變其美化版面的“宿命”,不但沒有真正撐起“半邊天”,還常常處于被邊緣、弱化的地位,“讀圖時代”更是無從說起。有些黨報仍熱衷于大篇幅的文字報道,覺得稿件文字少了不足以宣傳成績,造成黨報上還存在著一些空洞乏味的官樣文章。有些黨報,無論是紙媒還是新媒體之上,都存在著不少的“平庸之作”,這些圖片新聞價值較低、缺乏視覺沖擊,弱化了黨媒的傳播力、影響力。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黨報的新聞攝影似乎常常會“營養缺失”,羽翼一直呈漸豐而未豐的狀態。

(二)融媒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網絡時代,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手機獲取新聞信息,傾向于選擇能夠快速獲取信息的新聞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同時,碎片化的閱讀時間,也使人們更習慣于利用閑暇在非固定的時間段內閱讀。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圖片以其直觀、表意等特點,簡潔地傳達豐富的信息,并以視覺效果快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迎合了受眾需求,越來越成為主流媒體爭奪受眾的重要內容支撐,在新聞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勢之下,一個全新的“讀圖時代”已經到來,新聞攝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如何合理運用圖片的視覺優勢,準確鮮明地報道新聞事件,真正體現“一圖勝千言”,達到文字難以盡述的效果;如何以優質圖片牢牢抓住受眾眼球,并以生動文字提升其內涵,使圖與文真正相融,使受眾在心底產生共鳴;如何把紙媒時期的“圖文并重、兩翼齊飛”傳播理念,轉化為融媒時代的“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讓圖片和文字在傳播中進行深度融合,更全面地報道新聞事件,提高黨媒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則是各級黨報必須直面的挑戰。

二、掌握新聞攝影的流量密碼

(一)以內容優勢贏流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睙o論紙媒和新媒,無論攝影和文字作品,在各種形式的媒體和各種類型的報道中,高質量內容都是傳達信息、吸引受眾的關鍵。圖片因其直觀性、真實性,在傳播上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但是那些構圖失衡、用光平淡以及主題不突出的攝影作品,毫無優勢可言。如今,新媒體平臺已成為黨報的主要宣傳陣地,而流量是新媒體的立足之本,黨報也不例外。進一步深化制度建設,打造高效的策、采、編、發體系及優質攝影作品的生產“流水線”,讓好產品源源不斷,以內容來贏取流量,才能把握發展先機,掌握新聞攝影的流量密碼。

就新聞攝影而言,其內容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內容的第一要素當然是其新聞性,因為新聞價值就是新聞圖片的生命力。其次,是作品的接近性,也就是內容要貼近受眾。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在走訪新聞單位時說過,要“多到老百姓中間去,把鏡頭對準群眾、把話筒遞給群眾、把舞臺讓給群眾,和他們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共情冷暖、打成一片”。黨報上的新聞,就是應該讓老百姓進鏡頭當主角,群眾才會喜聞樂見。再次,了解目標受眾的興趣、需求、問題,有針對性地制作發布產品,也可以有效增強新聞攝影的接近性。最后,少量高質量比大量低質量更有吸引力,注重新聞圖片的質量,而不是追求數量,也是“內容為王”的要義。時下,有些黨報推出的圖片專題和攝影專版,作品畫面雷同、質量不高的現象比較常見,一圖一故事、一圖一視角的優質圖片比較匱乏。

總之,“內容為王”強調了高質量在激烈競爭中的重要性,對新聞攝影的內容進行持續優化,隨著“市場”和受眾的變化不斷調整內容策略,包括定期評估受眾反饋、策劃接地氣的選題,改進拍攝、制作技巧,創新報道形式等,建立起強大的黨報攝影品牌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目標受眾。

(二)以視覺沖擊引流量

視覺沖擊,是新聞圖片能引人注目的關鍵,構圖、用光、角度、色調等因素都能增強視覺沖擊力,比如無人機拍攝的圖片,近年來被媒體廣泛采用,給人以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受。但視覺沖擊并不只是單純的感官刺激,更要依靠作品的內涵去觸動人的心靈。如著名攝影師解海龍的《希望工程攝影紀實》系列作品,拍攝于30年以前,其中“大眼睛女孩”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廣泛傳播的經典之作。又如第30屆內蒙古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一個山村娃的校車》,其配圖是極具視覺沖擊的:空曠的車廂內,只有一個小男孩坐在座位上,他用一雙小手緊緊地抓著扶手,探著頭看向車頭的方向,也就是“家”的方向。為接送一個孩子,校車將終點站延伸到了他家所在的村莊,車程多了5公里,將所有孩子都送到家,比以前要多花半個小時,當地教育部門這種“以人為本”的舉措,實實在在、溫暖人心。

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總是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認真思考主題、主體、環境、色彩、視角、構圖等因素,實踐和嘗試以不同的方法,將其進行合理的組合和運用,可以優化圖片效果,牢牢吸引讀者目光。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最美冬夜》,拍攝的是雪中電力搶修的畫面,夜幕下藍色的雪和橙色的汽車燈光形成鮮明對比,似電影“大片”般震撼的場景呼之欲出,給人以沉浸其中之感。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蘇炳添闖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勝在構圖與抓拍,主體人物的位置、全力奔跑的神態、騰空而起的姿態、健美肌肉的線條,都足以令人過目不忘。第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國海拔最高縣西藏雙湖縣生態搬遷記》,作者巧妙使用逆光下的門作為前景,將正在戶外搬家的藏民一家三口置于門的框架之中,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深度感。第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攝影作品《小年夜,-18℃的暖心救援》,用動態元素增加視覺沖擊力,抱著孩子的民警因奔跑呈現動態模糊的效果,現場感、緊迫感極為強烈。

(三)以點睛之筆“活”流量

作為符號表達方式的文字,可以傳達思想、情感、觀點等信息,而圖片則是一種視覺表達,傳達形象、直觀、生動的信息,體現出高度的新聞真實。文與圖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文字和圖片甚至可以進行相互轉換,通過文字描述便可以生成文稿和圖片。文字和圖片的有效結合使用,可以更為形象、生動地傳遞信息,提高信息的傳達效果和理解程度,并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

標題和文字說明是圖片新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獨立的報道,圖片新聞的標題應以“一目了然”的方式點出主題和要義。一直以來,有些媒體并不重視圖片新聞的標題,認為其可有可無,這顯然是錯誤的做法。文字說明則應盡可能言簡意賅,以寥寥數語道出要素俱全的新聞事實,使圖片新聞以完整的形式呈現。直觀的畫面輔以點睛的文字和標題,可以讓攝影作品“活起來”,使人們的讀圖過程輕松愜意。

三、新聞攝影的發展與展望

(一)“全民攝影時代”的新聞攝影

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已成為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攝影利器”??萍嫉陌l展進步日新月異,手機的攝影模塊日益強大,再加上各種攝影濾鏡和后期功能,如今,即使不懂攝影的“小白”也能輕易拍攝出令人滿意的“大片”,攝影這項曾經的“技術活兒”,已經變成了全民參與的普及項目。并且,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專業的攝影設備早已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國內各大景區里扛著“長槍短炮”拍照的大爺大媽們,已成為景區內的又一道風景?!叭駭z影”為自媒體的廣泛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給專業的新聞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新聞攝影不再是媒體記者的專利,一些自媒體創作出的作品足以令攝影記者們汗顏。

在這樣一個空前的“全民攝影”時代,受眾“審圖”的眼光自然更加挑剔。無人機的普及、拍攝者對攝影后期的依賴,使人們對俯瞰視角以及過度后期的圖片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他們開始學會從構圖、用光、意境等多方面對新聞圖片進行更專業的審視。另外,由于有些媒體的圖片審核機制不夠完善、審核人員不夠專業,使得一些存在嚴重技術缺陷的圖片以及“假圖片”屢屢被公開發表。如2023年抗洪期間很多網站紛紛發表了《8月3日,河北抗洪搶險時,一名小戰士吃著吃著睡著了》的圖片,其實是2020年7月拍攝于江蘇無錫,卻被說成是2023年8月河北涿州的抗洪救災現場,當作正面典型大肆報道,這種不負責任的“低級紅、高級黑”行為,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深融”背景下的新聞攝影展望

如今,主流媒體已全面進入深度融合發展的時期,新聞攝影的優質內容供給、報道形式突破、人員轉型等諸多問題,已經現實地擺在面前。AI技術的劃時代式發展進步,使人工智能生成的圖片幾乎可以亂真,有不少媒體已經開始使用AI生成的圖片,利用AI技術實現自動化報道,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傳統的圖片生產方式正面臨巨大挑戰。有資深攝影人甚至發出了這樣的預言:除了紀實,大部分攝影都可以被AI取代。

作為黨報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新聞攝影的前路雖然不是坦途,但也絕非撲朔迷離。緊跟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步伐,以“守正創新”之不變應對萬變,才能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笆卣本褪且獔猿竹R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新聞攝影服務社會、服務百姓的理念,讓創作與基層、與人民對接,打造接地氣、有溫度的原創新聞?!皠撔隆眲t包含了多方面含義:一是內容創新,推動新聞攝影故事化、深度化,有效表達形式美和內在美,讓每一張圖片有情有趣,讓每一個故事打動人心;二是隊伍創新,對內要打造專業的攝影團隊,培養專業的攝影人才,對外要建立和擴大簽約攝影師隊伍,廣泛吸納民間的參與熱情;三是理念與形式的創新,讓新聞圖片與手繪、H5、海報、全景等產品有機融合,讓新聞攝影不只局限于攝影本身,為其源源不斷注入新活力。

結語:

“圖文并重、兩翼齊飛”,雖是紙媒時代的重要傳播理念,但放在今天也并不過時。媒體深度融合為新聞攝影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使命。不管新聞傳播方式如何更新迭代,不管攝影技術今后如何發展變化,堅持守正創新,堅守黨媒擔當,深入基層、深耕精品,以高質量、高品位的攝影作品講好時代故事,黨報的新聞圖片就一定能夠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猜你喜歡
黨報攝影受眾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辦好黨報內參的思考與探索
黨報創新文娛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WZW—bewell攝影月賽
最美的攝影
以“專、新、深”做強黨報文化報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