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優化策略研究

2024-05-07 06:13張曉鋒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

張曉鋒

摘要:文獻傳遞是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中傳統的藏、閱、借服務模式文獻來源渠道單一、方式保守,難以滿足當前師生對資源獲取的便捷化、個性化、精準化需求。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應轉變文獻傳遞服務理念,利用新理論、新技術進行轉型革新,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最大限度實現館際、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立體互聯,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優化師生體驗。文章立足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現狀,闡述了新時期文獻傳遞的服務特點與運行機制,并提出了若干優化策略。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資源共享;供需匹配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3-0085-03

文獻傳遞是將用戶所需文獻復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費用,直接或間接傳遞給用戶的一種非返還式的文獻提供服務。文獻傳遞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傳統服務,能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提升文獻購置經費使用的合理性,同時最大限度滿足在校師生合理的文獻資源需求,是高校圖書館資源保障的重要補充形式和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主要通過中國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和區域性資源保障系統實現[1]。進入新時期,公共服務理論和數字技術發展迅速,高校圖書館服務對象的類型和用戶需求愈加多元化、個性化。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高校圖書館傳統的藏、閱、借文獻傳遞服務應順應時代變化做出調整,同步追求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在滿足當前師生普適化需求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絡和數字技術實現信息服務模式的優化,更加關注個體需求,優化用戶體驗,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更好地支持師生的教學、科研及文化休閑需求。

1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概述

1.1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的發展

文獻傳遞是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基礎性工作。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一是起步期(20世紀50年代—1987年),我國科教事業開啟了新紀元,高校教育工作也進行了大幅調整,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興建,但此時國家經濟基礎薄弱、高校館藏資源有限,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建設需要,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區域內高校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通過文獻傳遞的方式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用戶的專業化文獻借閱服務。二是發展期(1978年—20世紀80年代后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國需要大力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文獻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迎來良好發展機遇,《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標準》等文件出臺并支撐高校間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文獻傳遞服務快速發展。三是成熟期(20世紀90年代初期—2015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初步形成及高校教學科研能力的全方位提升,高校圖書館聯盟能夠依靠自身理論和技術優勢開發具有自動化功能的資源項目數據庫,館員可通過檢索系統快速定位資源位置,為用戶及提供資源服務。四是衰落期(2016年之后),高校圖書館的文獻傳遞效率有所提升,具有全天候服務能力的數據庫也已建立,但隨著互聯網絡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眾多網絡知識平臺出現,用戶獲取資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樣、成本更加低廉,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優勢不再明顯,用戶依賴性逐漸降低,文獻傳遞服務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1.2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現狀

當前,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體系由服務平臺、服務方式、服務收費和版權保護等部分組成。服務平臺是實現文獻傳遞的基礎,能夠實現供需兩端的對接。當前,我國高校文獻傳遞平臺主要有中國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除上述平臺外,能夠服務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的平臺還有NextLib免費文獻傳遞平臺、EDS(Find+)發現系統、百度學術、e搜中外文資源發現系統等。服務方式是資源與用戶之間的連接者,當前高校圖書館使用的文獻傳遞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利用上述平臺獲取文獻,用戶注冊成為平臺用戶后遞交傳遞申請,通過所在館獲取對應資源。二是成員館通過資源共享平臺或發現系統自主提交文獻傳遞請求,數據來源機構將文獻發送至用戶郵箱。三是用戶從圖書館主頁獲取文獻傳遞申請表單,由館員代為處理和獲取。一般而言,文獻傳遞周期會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特殊類型文獻或需要從國外途徑獲取的文獻傳遞周期為2~20個工作日。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是一項有償服務,一般會根據不同的文獻類型和來源收費,一般文獻(如期刊、會議論文等)為1元/頁,特殊文獻(如古籍、報告等)按照館藏標準收費,部分高校通過推行收費補貼政策提升文獻傳遞使用率,部分平臺也會根據文獻類型給予用戶一定的收費優惠[2]。版權保護方面,當前主要由高校圖書館在傳遞服務中通過使用提醒或說明的方式聲明版權[3]。

2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特點與運行機制

2.1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特點

實體圖書館融合新服務理論和數字化技術所形成的全新服務模式是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發展的新趨勢[4]。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使圖書館資源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且能夠滿足用戶便捷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需求。在資源共享方面,數字技術加持之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庫更加完備,館際能夠互聯互通并形成范圍性的知識共同體,提供泛在化服務,一方面能夠利用線上信息服務平臺或移動終端發揮“兩微一端”的社交平臺作用,提高用戶與資源之間的互動率;另一方面能夠指導線下充分利用實體服務空間,開啟用戶之間的溝通互動模式,提高資源共享效率[5]。在個性化服務方面,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工作將更加注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實體空間優化和應用大數據技術采集用戶閱讀偏好等方式,逐步增加文獻傳遞渠道,優化文獻傳遞方法,根據用戶興趣和需求變化調整對應的服務方式和項目,使圖書館、基礎服務設施、用戶之間形成立體化良性互動。在智能服務方面,今后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將會呈現出智能化特征,借助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和紅外線傳感器等先進技術設備對傳遞要素進行精密控制,以基礎設施逐步替代人工操作,以高度智能化的服務方式優化用戶體驗,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傳遞效率[6]。

2.2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運行機制

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建立在新的服務機制之上:首先是供需平衡機制。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應在當前服務基礎上做到“人人能服務、處處能服務、時時能服務”,以技術元素賦能服務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使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用戶能夠享受均等服務,同時使圖書館的服務能力與在校的用戶群體需求相適應,讓每位用戶都能享受到更加貼心的閱讀體驗[7]。其次是資源共享機制。為滿足廣大師生的資源需求,區域內各高校應將資源進行系統化整合,實現優化配置、重新利用和共同分享,促進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優勢互補,為用戶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服務,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資源共享同樣能夠促進館際深入交流,實現服務協同優化。再次是互動運行機制。溝通交流是優化服務的基本方法,高校圖書館在文獻傳遞服務運行過程中,應強化用戶與館員、用戶與基礎設施、線上與線下的動態交互,通過構建對應的交互路徑廣泛收集用戶意見,持續調整和修正現有服務中的不足,逐步完善文獻傳遞服務。

3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優化策略

3.1調研用戶需求,豐富館藏資源

甄別師生真實需求是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優化的出發點,館員只有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和閱讀偏好才能逐步優化文獻傳遞服務,處理好供需兩端的矛盾。調研是了解用戶真實需求的根本方法,除了問卷調查和留言渠道,高校圖書館應利用用戶數據收集與價值挖掘方法,根據師生的借閱歷史、行為特征和常用資源庫等信息構建用戶需求畫像,通過大數據決策分析和需求預測,增加對應類別的文獻資源供給,實現供需平衡。拓寬文獻資源來源渠道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有效方法,建設移動圖書館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館際的資源互聯,也便于用戶通過移動客戶端隨時隨地檢索和下載對應資源。同時,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建設數字圖書館盤活借閱次數較少的冷門資源,通過主動推送等方式幫助用戶擴大選擇空間,提升供需匹配度,同時還可將移動圖書館直接鏈接數據庫廠商,大幅拓展資源來源渠道。

3.2強化館員培養,提升服務能力

文獻傳遞服務優化對館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培訓等方式提升館員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首先應轉變館員的傳統服務理念,指導其不斷學習和創新,在內心認同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的發展新趨勢,激發館員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其跨領域知識儲備[8]。其次應提升文獻檢索與獲取能力,通過培訓使館員熟悉本館線下線上的館藏資源結構,能夠運用智能終端熟練檢索國內外各類數據庫。再次應建立對應的文獻服務考核評價體系,對新要求下館員的文獻傳遞服務進行考核評價,促使其綜合素質與崗位需求相匹配,避免因知識欠缺或服務態度佳等影響用戶體驗。人才引進是提升館員隊伍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實際服務發展需求精準引入高端人才,充實專業服務隊伍,推動文獻傳遞的創新發展。

3.3大力宣傳推廣,擴大服務影響

全媒體環境為文獻傳遞服務的宣傳推廣提供了高效路徑,高校圖書館可借助當下熱門社交媒體對文獻傳遞服務進行大力宣傳推廣,突出文獻傳遞服務便捷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使更多師生獲知和使用此項服務[9]。多樣化的宣傳推廣方式能夠引發師生的廣泛關注,因此,高校圖書館可通過文獻傳遞優惠活動、文獻傳遞服務專題講座等吸引師生主動了解當前及未來文獻傳遞服務的特點與優勢,提升文獻傳遞服務的使用率。文獻傳遞宣傳推廣應有所側重,即根據院系學科特征與需求特征開展主題宣傳推廣,將服務亮點精準對接師生文獻需求,充分激發師生了解和使用文獻傳遞服務的熱情。高校圖書館還應在長期的文獻傳遞服務中積累經驗,優化傳遞方式方法,擴大文獻傳遞服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形成服務品牌。

4結語

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的優化目標是實現師生所需資源的便捷、精準和智能傳遞,優化用戶閱讀體驗。新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師生的新需求拓寬資源來源渠道,主動革新服務意識,提升館員專業服務能力,通過多元化手段宣傳文獻傳遞服務優勢,使更多的用戶了解和使用文獻傳遞,提升服務影響力,助力高校教育教學和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書梅.我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發展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2(28):30-32.

[2]穆暉.公共圖書館文獻傳遞收費情況及對策研究:以南京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界,2021(6):89-94.

[3]劉笑一.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合作開展文獻傳遞服務涉及的版權問題及對策:以高校圖書館參與地區圖書館聯盟文獻傳遞服務為例[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1(3):63-66.

[4]薛調,彭立偉.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的思考與思路[J].新世紀圖書館,2018(11):24-28.

[5]陳璐瑩.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研究:以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8):71-74.

[6]陳添源.區域高校圖書館聯盟文獻傳遞服務的用戶細分研究[J].圖書館論壇,2020(9):134-143.

[7]魏輔軼,馮坤,郭雪梅.文獻傳遞服務體系的“過濾機制”研究:以天津高校圖書館的文獻傳遞服務創新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9(5):38-44.

[8]隆茜.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館員版權素養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1):25-37.

[9]汪潔.基于用戶需求的文獻申請數據分析及啟示:以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9(1):99-103,108.

(編校:周雪芹)

猜你喜歡
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
交通運輸數據資源共享交換體系探究與實現
福建省交通運輸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衛康與九天綠資源共享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分析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研究
試論高校圖書館在網絡環境沖擊下的人文建設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探討
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宣傳與推廣
教育部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公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