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師生情感交流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探索研究

2024-05-07 01:08潘小莉
秦智 2024年4期
關鍵詞:探索研究課堂

[摘要]中小學教師對學生思想及行為影響巨大,是超過父母及其他社會角色對學生最具權威的引導者、教育者及知識傳授者,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情景下,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學生不同的學習行為、動機及學習興趣等。如何通過課堂師生情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成為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建議對策。

[關鍵詞]課堂;師生情感交流;中小學學生;學習內驅力;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45

一、研究課堂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的意義

眾所周知,一個人在未成年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超過父母及其他的社會角色,特別是在課堂情景下,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形成不同的學習內驅力,從而導致學生不同的學習行為與學業成績;課堂中,與教師情感交流良好的學生,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對教師“信其道、聽其言、遵其行”的特點,反之亦然;中小學階段師生情感交流決定了學生是否喜歡學習某一課程,決定了師生關系的質量,教師在全體學生面前通過言語與非言語行為對學生傳遞不同的情緒情感信號,對學生的聽課情緒、注意力集中程度、課堂投入及聽課興奮度等起著關鍵決定性作用;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1],說明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逐漸被重視,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在《教學論》一書中描述“霍桑效應被引入課堂情景,對教師領導方式及與學生學習動機、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視”[2];研究表明:新知識的接受主要來源于學習者已有的情感傾向是否有同化新知識的意向,若發生認知障礙,學習者就會失去學習意向,新知識很難同化到原有的知識體系圖式中去;決定學生學習意向的核心是學習內驅力,為了激發全體學生強烈的學習意愿,研究課堂師生情感交流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二、學習內驅力概念界定

學習內驅力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內在需要與動力傾向,是學生發自內心對學習的熱愛與主動需求,如果學習內驅力得到良好激發,就會在學習時不需要老師父母的督促提醒,自己會主動投入學習并充滿熱情高效快速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中小學學生學習內驅力心理特點

中小學學生身心尚未成熟,性格、需要、動機等個性特征正處在早期發展階段,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正處在感知、辨別及自我接納的探索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小學生是獲得勤奮感與充實感的關鍵期,也是形成良好學習與生活習慣的重要時期;初中生是人生的少年期,身心發展不平衡,青春期叛逆、倔強、敵對;高中生已經有了自我獨立的事物判斷能力與個人價值觀體系,個性趨向成熟。小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更多來自父母、教師等親朋好友的稱贊鼓勵;初中生更多受到同伴羨慕、贊美及積極肯定的反饋;而高中生的學習內驅力更多來自未來人生發展規劃、個人社會地位、角色扮演及自我價值定位等方面。無論小學生,還是初高中學生,教師對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始終占據首要位置,特別是師生情感交流所形成的師生關系信任度對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起到關鍵決定性作用。

四、課堂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的機制分析

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視,筆者自制了課堂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學習內驅力影響機制圖,如圖1所示:

圖1

可以看出,師生情感交流的關鍵在于通過情感交流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并在其學業成績上發生效應;因此,情感的教學效能與激勵機制是影響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核心因素。

(一)情感的教學效能

情感的教學效能是指在學校教學情境下,師生間積極正向的情感交流所形成的融洽和睦、團結友愛的和諧人際關系,從而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班風與學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與友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使學生認真學習,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及學習感受,情緒體驗愉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內驅力,使學生學業成績提高,教師也取得了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師更加相信只要對學生付出真誠溫暖的“愛”,學生就會更加努力的朝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師生情感交流所產生的教學效能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及教師職業成就感,使師生共同感受到安靜、喜悅及興奮等積極情緒體驗。

(二)師生情感交流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教師步入教室,還未開口講話,師生間就已經開始情感交流,教師或熱情開朗、或沉穩練達、或精明能干、或淡然冷漠,都會在互見的瞬間定位,并由此使學生產生喜歡或排斥教師的情感傾向。喜歡教師或被教師喜歡的學生,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緊追教師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聽課質量高,整節課感到輕松愉快,表現出樂學、好學及愿學的積極學習態度,課后作業問題少,學業成績高;相反,不喜歡教師或不被教師喜歡的學生,上課感到乏味無聊,精神渙散、懶于回答問題,對教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課后作業不會做,學業成績低,達不到激勵的作用。

五、師生情感交流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的言語行為

教師的言語行為是指教師講授的內容、語調、語音、板書等行為。同樣的知識內容,教師繪聲繪色、由淺入深、條理清楚地娓娓道來,且發音準確、聲音悅耳、語調平和、多媒體展示圖文并茂、板書整齊漂亮,在教師優美的語言中,在抑揚頓挫的講授中,學生學習內驅力悄無聲息的被激發出來,注意力被吸引在課堂,教師講得出神人化,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師生情感交流熱烈,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學生學業成績高;相反,教師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將上課視為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沉寂冷漠,教師講得乏味,學生聽得無聊,造成“教”與“學”脫節,師生缺乏情感交流,相應學業成績較低。因此,教師的言語行為是影響師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教師的非言語行為

教師的氣質,表情、語氣、語音、目光、手勢、裝束、授課風格等個性心理特征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信號,學生據此判斷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水平,會調節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若教師面帶微笑、目光溫和、語言飽含愛意與鼓勵,學生就會感到教師對自己充滿信心,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就會努力勤奮地學習,不辜負教師的信任和期望;若教師面無表情、口氣生硬、態度淡然冷漠,學生就會感到灰心喪氣,傷心失望,認為教師對自己沒有期望,自尊心受到傷害,情感排斥教師,厭惡逃避學習。因此,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

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領導方式。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為一對多的對應關系,教師不同的課堂領導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產生不同的影響。若教師以呵斥、威脅及責罰等命令的方式對待學生,學生普遍表現出厭惡、焦慮、壓抑及恐懼等情緒反映;若教師以平和、贊賞、接納、鼓勵等等方式與學生互動,學生處在放松愉快的學習情緒中,愿意自覺自愿地解決問題并為團體貢獻力量?!袄諟氐热税呀處燁I導方式分為專橫式、放任式、民主式三種;我國學者一般分為親密型、緊張型與冷漠型三種”[3];無論哪種方式,事實證明平和式、民主式及親密式最能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在一個民主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觀點都可以受到尖銳的批評,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相互學習,教學相長”[4]。由此說明,民主式課堂最有利于師生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環,最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教師個性品質

教師意志堅強,自控能力強,無論在家庭或學校中,無論發生什么令人痛苦的事件都不將怨恨、憤怒、悲痛等消極情緒帶進課堂,不會將不愉快情緒傳播給學生,依然精神飽滿地授課,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堅強、豁達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完美的人格力量能夠感化、感動及感染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更加認真地聽講,以教師為榜樣,激勵自己不斷學習和進步。教師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對課堂教學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六、課堂師生情感交流對中小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策略

(一)教師應有健康的心理品質

教師人格特征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合格的教師角色,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在課堂上情緒穩定、心境平和、充滿激情,巧妙靈活地化解課堂上的違紀現象和突發事件,始終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講授中;若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克制自己的消極情緒,把個人的心理矛盾及消極情緒帶進課堂,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此外,教師要掌握課堂教學藝術,善于在課堂上“以情反饋成功”,通過問題鋪展、閱讀精思、討論交流、練習嘗試、啟發講解,達到“師生愉悅共同成長”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用真誠的愛感染學生

長期從教的人都會體會到,在教過的學生中,若干年后有聯系的一定是當年在課堂上與教師情感交流較多的學生,包括那些頑皮被教師批評多的學生。究其原因,就是教師以真誠的愛和教誨打動過他們的心,從而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產生奮發向上的學習內驅力,“情感”是師生交流的紐帶,沒有情感投入的教師,是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不成功的教育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對學生要懷著真摯誠懇的感情,這正是激勵學生要實現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煥發出生氣蓬勃的力量?!盵5]

(三)在師生情感交流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

教師的威信應是建立在師生良好關系上。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賴有助于教師樹立自己的形象并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學生對一位好教師的信任是無限的。教師要盡量客觀評價學生,克服個人偏見和思維定式,防止意氣用事,粗暴對待學生。教師要用“師愛”贏得學生信任,樹立民主式權威,并且要珍惜學生對自己的信任。

(四)善用言語與非言語向學生傳遞正向情感信號

人的社會認知與態度總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微笑及面部表情等都會集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社會期望。因此,教師要善用表情、目光、體態及語調等非言語行為與口頭表揚言語行為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情感信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內驅力,激勵學生自覺、自愿地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

七、結語

教師是學生最權威的教育者,只有利用好課堂主陣地,與學生進行積極情感互動,建立信任融洽的師生關系,由此激發學習內驅力,使學生改變學習態度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應江泚.走心學科教學,促進有機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走心課"教學要領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23):34-35.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9.

[3]俞文釗.管理心理學[M].遼寧: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7:163.

[4][美]莫里斯·比格.實證相對主義— 一個嶄新的教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39.

[5][蘇]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09:43.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項目,項目名稱: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小學學科教學融合研究(項目編號:GS[2023]GHB1526)

作者簡介:潘小莉(1968.7-),女,漢族,甘肅正寧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學。

猜你喜歡
探索研究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嘻游課堂
嘻游課堂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關于積極探索“網絡黨建”創新黨建工作方式的探究
供電企業社會責任的探索與研究
論如何面對未來圖書館員的角色
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