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

2024-05-08 12:14韓俊嶺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24年1期
關鍵詞:黏蟲玉米螟植株

韓俊嶺

(鄄城縣閻什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鄄城 274609)

鄄城縣閻什鎮是農業大鎮,全鎮耕地面積為0.41×104hm2,玉米是當地主導農作物之一。玉米產量、質量和栽培技術密切相關,當前閻什鎮玉米栽培中存在栽培技術應用不規范、病蟲害防治不科學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玉米產量、質量以及種植效益。為了進一步保障玉米優質高產,本文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進行了探討。

1 玉米栽培技術要點分析

1.1 品種精選

精選玉米品種是保障玉米高產穩產的基礎。玉米選種時,應充分考慮多項因素,如:氣候條件、用途、病蟲害流行狀況等,選擇優質、高產玉米品種。以閻什鎮為例,當地主推品種包括登海618、登海605、菏玉167、菏玉127、鄭單958 等,上述品種具有優質、豐產、耐旱、抗病、抗倒伏等特點和優勢,非常適宜在閻什鎮大面積推廣種植。確定品種后,農戶要從正規渠道購買優質廠家的玉米種子,嚴把種子質量關,要求純度≥96%、凈度≥99%、發芽率≥85%、含水率≤13%。確定品種后,可進行小范圍的試播,結合出苗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更換品種,若出苗率<80%,建議更換玉米種子再試播,以保證玉米出苗率[1]。

1.2 種子處理

播種前需對玉米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理,以提高發芽率,降低病蟲害影響,為一播全苗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篩選種子。利用鹽水選種法,將其中的癟粒、霉變粒、蟲蛀粒、破損粒等剔除掉,留下大小均勻一致、飽滿優質種子備用。其次,晾曬種子。晾曬是為了激發玉米種子活性,打破休眠期,亦可殺滅種子表皮致病菌,預防苗期病蟲害的發生。選擇晴天的8 時—10 時和15 時—17 時晾曬,中午高溫時間段及夜晚收起,曬足48 h。晾曬期間每隔2~3 h 翻動種子1 次,保證曬種均勻。最后,拌種或包衣。研究表明,經過包衣的玉米種子幼苗根系多、短而粗、長勢強,病蟲害少。使用藥劑拌種時,建議結合想要預防的病蟲害合理選用藥劑,如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可防治玉米絲黑穗??;使用種衣劑包衣時,建議使用由殺菌劑、殺蟲劑多種成分組成的復合型種衣劑,發揮其殺滅病菌、驅避害蟲的作用,促進玉米植株生長。

1.3 土地準備

玉米生長對土地的要求并不高,但為達到豐產、穩產的目標,仍然要做好土地選擇、整理工作。農戶要結合玉米的生長特性選擇種植地,優先選擇富含有機質、肥力均勻、無砂礫石、疏松透氣、pH 值在6.5~7 的中性土壤。要靠近水源,確保澆水方便,要靠近道路,方便機械設備進田作業。要提高輪作倒茬意識,建議玉米和小麥等作物實行3 a 以上輪作,可減少田間病原微生物積累,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確定玉米種植地后,要深翻深松土壤30 cm,打破犁底層,破除土壤板結,使土壤更加通透。整地時要做好土壤消毒及施肥工作,消毒時可選用地中寶、吡蟲靈粉劑等藥劑,殺滅地下害蟲。建議施足底肥,培肥地力,為玉米植株生長提供充足養分[2],施腐熟農家肥3 500 kg/667 m2、三元素復合肥50~60 kg/667 m2。

1.4 精細播種

1.4.1 適時播種

玉米播種時間是否適宜對出苗率有一定的影響。播種時間過早,則溫度低,種子發芽慢,甚至爛種,后期長勢差;播種時間過晚,則玉米未成熟就遭遇霜凍,會對產量造成極大影響。所以,農戶必須要合理控制玉米播種時間。建議在5~10 cm 土層溫度達到10~15 ℃時播種,此時播種溫度適宜,出苗率高。

1.4.2 足墑播種

玉米播種時土壤墑情是否良好亦是必須關注的問題。若墑情較差依然播種玉米,則會對玉米的出苗率及后期長勢造成不利影響。所以農戶要做到足墑播種,密切留意降雨情況,降雨后土壤濕潤、墑情好,播種后玉米成活率高。適播期內若無自然降雨,應人工造墑后再播種玉米,提高土壤濕潤度,實現一播全苗的目標。

1.4.3 播種方法

不成片的地塊機械設備進出入不方便時,建議人工播種,大規模成片的地塊,建議實施機械化播種作業。使用玉米精量播種機,其具備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功能,播種作業效率高。也可使用玉米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機,可同時完成土壤深松作業、玉米播種作業。玉米播種作業前需將田間障礙物清除掉,并檢查機械設備,保證機械設備的正常使用。機械化播種作業前,先要結合生產要求科學調整玉米播種行距、穴距、排種量、施肥量、開溝深度,然后進行小面積試播作業,根據試播情況進一步調整、決定播種參數。機械化播種作業時,應保持勻速行駛,以6~8 km/h 為宜,不可急加速、急剎車、急轉彎,并認真檢查下種情況,確保深淺一致、下種均勻,確保玉米播種質量達標[3]。

1.4.4 合理密植

玉米種植時,行距、株距、深度、播量、密度是否適宜,均會對玉米后期生長產生影響。因此,農戶要充分結合玉米品種差異、播種方法、土壤墑情以及目標產量等因素合理控制各項參數,保證玉米播種質量。玉米播種深度以3~5 cm 為宜,砂土地可適當深些,黏土地要適當淺些,避免影響出苗。春玉米播種時,行株距控制為55 cm×35 cm,種植密度3 300~4 000 株/667 m2;夏玉米播種時,行株距控制為55 cm×30 cm,種植密度為4 000~4 500株/667 m2[4]。

1.4.5 播后鎮壓

玉米播后鎮壓可起到保墑、提墑、促進發芽的作用,特別是旱地更要做好播后鎮壓工作,建議選用帶有鎮壓裝置的播種機械在播種后隨即鎮壓。要結合土壤墑情、質地等因素合理控制鎮壓時間、強度,黏土地應在播種后間隔半天再鎮壓,砂土地應在播種后立即鎮壓,通過有效的鎮壓,讓玉米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提高發芽率和成活率。

1.5 田間管理

1.5.1 苗期

玉米苗期應密切留意幼苗生長情況,適時做好移苗補苗工作,補苗建議在3 葉期前完成,補苗后需澆水肥1~2 次,提高成活率。玉米3 葉期—4 葉期間苗,4 葉期—5 葉期定苗。定苗后結合幼苗長勢決定是否需要蹲苗。此外,玉米苗期還應做好松散土壤,清除雜草,同時結合中耕適當追肥,追施尿素20 kg/667 m2即可,有條件的可再追施腐熟有機肥5 kg/667 m2。

1.5.2 穗期

玉米穗期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之一。進入大喇叭口期后,需中耕培土1次,防止玉米倒伏,同時施尿素30 kg/667 m2,促進果穗膨大。同時,大喇叭口期需在玉米心葉內撒適量毒土,可減輕玉米螟危害。進入穗期后,要合理控制土壤持水量在75%為宜,若低于該標準值,應當及時澆水,相反則要排水,為玉米植株生長營造良好的土壤濕度環境。

1.5.3 花粒期

玉米生長至花粒期時,土壤持水量應保持在80%以內,若超過80%要及早排水,防止引發漬害。玉米抽雄尚未散粉之前,建議隔株去雄或可隔行去雄,重點將弱小株、蟲株雄花去除掉。進入盛花期后,若遭遇持續降雨天氣,要做好人工授粉工作,選擇晴天用毛筆蘸取適量花粉涂抹在雌穗花絲上即可。此外,花粒期若發現玉米植株有脫肥的現象,建議及早追肥,可以追施碳銨15 kg/667 m2。亦可噴施葉面肥,如1%尿素+0.5%磷酸二氫鉀溶液。

2 玉米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 大、小斑病

2.1.1 大、小斑病發病特征

大、小斑病是閻什鎮玉米種植常見病。玉米大斑病也稱為枯葉病,玉米小斑病也稱為斑點病,兩者均為真菌性病害,均以危害葉片、葉鞘、苞葉、果穗、籽粒等為主。不同的是大斑病的病斑呈紡錘形,受害的葉片、葉鞘等部位出現青灰色的病斑,后期葉片逐漸發黃枯死;小斑病的病斑呈橢圓形,葉片受害后光合作用減弱,葉片干枯,影響籽粒灌漿。

2.1.2 大、小斑病防治方法

首先,要科學選種,即優先選用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種。其次,要做好種子處理,包括晾曬、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等。再次,要科學栽培,如堅持和小麥等作物輪作倒茬或套作,不可重茬;做好土壤深翻深松工作,清除田間的病殘株,將菌源消滅;科學施肥,禁用生糞肥;合理控制播種時間、密度、播量,保持良好的的光照和通風條件;密切留意玉米植株生長情況,若發現有中心病株應當及早去除掉。最后,病害較重時,建議交替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

2.2 褐斑病

2.2.1 褐斑病發病特征

褐斑病在閻什鎮玉米栽培時較為常見。該病屬真菌性病害,每年的7 月—8 月溫度高、濕度大,極易發病,是褐斑病高發季節,連作田及低洼地發病重。褐斑病主要以危害葉片、葉鞘、莖稈等為主,受害部位初期出現白色或黃色的斑點,然后變為褐色,形狀為橢圓形,病斑增多之后逐漸融合成為大斑,病斑周邊葉組織變為粉紅色,后期病斑破裂散發出大量的粉末,顏色為褐色。莖稈受害后遇風極易倒伏。

2.2.2 褐斑病防治措施

科學選種,嚴把種子質量關,禁用攜帶病菌的玉米種子;播種前使用藥劑拌種,殺滅表皮致病菌;重發病田堅持和小麥等作物輪作倒茬3 a 以上;加強生長期管理,重點做好間苗定苗、中耕培土、除草、追肥、澆水等工作,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收獲玉米之后立即做好清園工作,深翻晾曬土壤,殺滅殘留的菌源;一旦發現有中心病株,要及早清除并統一燒毀;發生病害后,建議交替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粉銹寧乳油3 000倍液,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5]。

2.3 頂腐病

2.3.1 頂腐病發病特征

玉米頂腐病可發生于任何時期。苗期發病后玉米幼苗生長緩慢,葉片邊緣褪綠,并出現黃條斑,葉片住進皺縮、畸形,嚴重的整株枯死。成株期發病后玉米植株逐漸矮化,葉片基部腐爛,中上部畸形,葉片邊緣出現一些黃化條紋,呈刀削狀。受害玉米植株莖基部節間短,根系不發達,根冠腐爛,影響正常接穗,潮濕環境下病部出現大量霉狀物,顏色為粉白色。

2.3.2 頂腐病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性品種進行播種作業;合理控播種密度,保證田間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風;重視田間管理工作,及時追肥,增施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少施氮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晴天做好鏟趟工作,疏松土壤,清除雜草,排濕提溫,確保秧苗良好生長;密切留意玉米生長情況,若發現有腐爛的病株或葉片,及時剪掉深埋,防止病菌傳播;發生病害后,建議交替噴施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

2.4 玉米螟

2.4.1 玉米螟為害特征

玉米螟屬鱗翅目害蟲,也稱為鉆心蟲。玉米螟隱蔽性強,一旦發現往往已經大規模傳播。玉米螟幼蟲屬鉆蛀性害蟲,可鉆入玉米心葉內,受害葉片可形成一排整齊小孔。玉米抽穗后,幼蟲可鉆入雄花內為害,導致雄花基部折斷。若幼蟲鉆入莖部,莖稈極易被大風吹折。玉米植株受害后,會出現早衰的現象,籽粒飽滿度下降,玉米可減產5%~15%甚至更多。

2.4.2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收獲后,應當認真做好玉米秸稈的處理工作,將越冬蟲源殺滅掉;妥善處理玉米根茬,靠近地面收割,降低根茬高度,防止玉米螟在根茬中越冬;重視對燈誘技術的應用,將黑光燈或太陽能殺蟲燈懸掛在玉米田內,可有效誘殺玉米螟;發生蟲害后,建議交替噴灌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 倍液、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

2.5 玉米黏蟲

2.5.1 玉米黏蟲為害特征

玉米黏蟲屬雜食性暴食害蟲,為害嚴重,在我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和為害。在玉米種植時極為常見,其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因此也被稱為夜盜蟲。玉米黏蟲大發生時,可吃光全部的葉片,僅僅留下葉脈,影響玉米植株生長,導致產量下降,嚴重的會絕收。

2.5.2 玉米黏蟲防治方法

做好除草工作,防止黏蟲雜草上棲息和繁殖;重視生物防治,如:玉米黏蟲幼蟲可噴施25%滅幼脲3 號懸浮劑等生物農藥;重視對糖醋液、黑光燈的應用,可殺滅玉米黏蟲成蟲;發生蟲害后,可葉面噴施4.5%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液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

3 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是閻什鎮主導糧食作物,為保障玉米安全穩定生產,要提高玉米栽培管理意識,積極推廣應用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掌握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同時要提高玉米病蟲害防治意識,結合閻什鎮玉米主要病蟲害的流行特點、規律,制定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保證玉米生產安全,提高產量、質量以及種植效益,確保糧食安全穩定性,助力鄉村振興。

猜你喜歡
黏蟲玉米螟植株
天津地區黏蟲遷飛發生特征及監測預報
洛寧縣一代黏蟲的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發生趨勢預報
番茄‘7728’組織培養及植株再生研究
黏蟲和勞氏黏蟲形態特征比較
臨河地區玉米螟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措施
松花菜花藥培養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體細胞胚發生及植株再生
淺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義及發展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