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布式創新觀及其對我國學校創新教育的啟示

2024-05-08 06:53黃睿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創造力分布式

摘? ? ? 要 在現代社會,創新逐漸成為需要高度社會協作的活動,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分布式認知理論和社會文化心理學都開始關注社會、文化與物質因素在創新中的作用。在上述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分布式創新觀認為創新不僅是個體的內部心理過程,更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社會互動過程?;诮嚯x和遠距離兩種涵義的分布式創新觀,我國學校應關注拔尖人才的團隊創造力,發展全體學生的創新鑒賞力,提升教育環境的創新承載力,注重課堂教學的即興創作性。

關 鍵 詞 分布式創新;分布式創造力;創新教育;拔尖創新人才

引用格式 黃睿.分布式創新觀及其對我國學校創新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4(12):1-4.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對科學家或發明家個人作用的宣傳,個體的“創造性思維”被視為創新的核心,創新的社會協作性和文化歷史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1]。分布式創造力(distributed creativity)的概念則認為創新不止發生在頭腦“里”,也分布在頭腦“外”,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社會互動過程,是人們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共同建構的產物。分布式創新觀突破了過去單純關注個體創造力的研究視角,對創新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見解。

一、分布式創新觀的產生背景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指出:“任何發明創造從嚴格意義上說都不是屬于個人的,其背后總是包含了許多默默無聞者的協同工作?!盵2]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創新的社會協作性不斷強化,這為分布式創新觀的提出奠定了現實基礎。

在20世紀之前,許多廣為人知的創新雖然被歸為個人發明,但背后往往也有他人的功勞。例如,電燈的發明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英國的斯萬在競爭中相互啟發借鑒的結果[3],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則受到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迪[4]。被譽為某一技術“發明人”的,往往只是該項技術的一個重要改進者。例如,在瓦特之前,英國人紐可門發明的蒸汽機已經在生產中得到了實際應用,當1763年一臺紐可門蒸汽機模型被送到瓦特那里修理時,瓦特才對其進行了重要的改進,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性能[5]。

到了20世紀后半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復雜化,科學創新的主體進一步呈現出由個人轉變為團體的趨勢。一百年前,《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98%的論文由單一作者完成,而今則不到5%[6]。對10份美國心理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從1960年到1980年,平均每篇學術論文的作者數量從1.57人逐漸增長到2.32人,后十年的增長速度快于前十年[7]。近四十年里,在健康、體育與休閑、護理學、物理學、家禽學、放射腫瘤學、海洋哺乳動物研究等領域的學術期刊中都發現了篇均作者數的增長[8]??梢?,今天的科學創新很難由個人單槍匹馬完成,團隊協同創新逐漸成為主流。

隨著科學創新由個體行為轉變為團體行為,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根據林崇德對34位院士的研究,發現對科學創新人才成長影響最大的10項因素中“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排名第一,且10項中至少7項(交流與合作、導師或研究指導者的作用、中小學教師的作用、父母的作用、大學教師的作用、科研環境氛圍、成長環境氛圍)與交流合作有密切關系[9]。

二、分布式創新觀的基本內涵

分布式創新觀的提出者索耶是一位有著特殊個人經歷的心理學家。他1982年從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專業畢業,在電子游戲廠從事了兩年的游戲設計工作,之后在另一家企業擔任創新技術管理顧問。1990~1994年,他在創造力研究的權威學者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導下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后一直從事創造力研究。他還是一位有著30多年樂齡的爵士樂鋼琴家,長期在芝加哥的一家即興劇團擔任鋼琴手[10]。在電子游戲設計團隊和即興劇團與他人共同創新的經歷,促使索耶提出了分布式創新觀。索耶的著作主要關注創新在人際之間的近距離分布,在此基礎上丹麥學者格拉韋亞努進一步分析了創新在人與物之間的遠距離分布,以下分別闡述兩者的基本觀點。

1.近距離的分布式創新

索耶把分布式創新定義為:“人們在密切合作的集體中共同生成一個共享的創造性產物的情境?!盵11]有的分布式創新具有高度的限定性和可預測性,如交響樂團的成員在指揮家的指揮下看著樂譜共同演奏,其中可供自由發揮的余地較少;也有些分布式創新具有很高的開放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可能產生出人意料的創新成果。這種高度開放的、不可預測的分布式創新過程被稱為集體涌現(colla-

borative emergence)。

從本質上說,集體涌現是一種即興的社會交往,其最終結果無法預料。相反,禮節性的交往(如營業員和顧客的寒暄)和被某一個體高度掌控的交往(如單純下達任務、布置工作的會議)則較不具備集體涌現的特點。索耶等人對學生編演課本劇和即興劇團的表演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集體涌現具有非預設性、衍生性、交互性、協作性等特征。非預設性是指活動具有無法預測的結果,不可能預先設計;衍生性指的是每個人此刻的行動都和他人前一時刻的行動相關;交互性是指每一行動在交互中能起到何種效果要取決于他人的反應;協作性指的是每一個成員對創新過程都做出了平等的貢獻。

舉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對對子”就是一種典型的分布式創新。對對子是我國古代文學教育的重要方式,它指的是一個人出上聯,另一個人對下聯的文學活動,實質上是兩個人共同創作一副對聯的創新過程。出上聯的人無法預料下聯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非預設性),對下聯的人需要根據上聯的結構來設計下聯(衍生性)。在下聯還沒對出來之前,上聯的意義始終是不完整的,因此不同的下聯會使同一上聯產生不同的意義(交互性)。最后,歷史上許多出上聯者自己苦思冥想無法對出下聯,通過廣泛傳播或征集,才找到了最好的下聯,這說明對聯是上下聯作者共同創新的成果(協作性)。

2.遠距離的分布式創新

索耶對分布式創新的研究主要關注“實時的”的集體涌現活動,在這種情境中創新近距離地分布在同一時間地點的幾個個體之間。但以對對子為例,有時上下聯的作者并不在見面過程中共同創作,而是上聯被寫出后,下聯作者在另一時間地點創作出了下聯,兩者之間的間隔可以達到上千年??紤]到具有如此遙遠距離的創造活動,分布式創新的定義就有必要加以擴展。對此,社會建構主義有深層次的表述。

人類這一物種的獨有特點就在于,人類需要在一個被前人的活動所改造過的環境中生活,并且也有能力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人之所以能改造環境,并把改造的成果傳遞給下一代,是由于人有能力制造和使用人造物,而人造物是被納入人類活動范圍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人類與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協作的模式[12]。

現代人從一出生就處于無數創新產品的包圍中,并已經習慣于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創新的世界中。正是由于已有的創新提供了大量的“人造物”,如物質工具(機械)、信息工具(計算機、互聯網)和心理工具(語言文字、符號、概念),使人們今天從事創新活動更加便捷。正如朱光潛所說:“發明和創造都不免有所因襲。第一個拾樹葉遮蔽身體的人,第一個制布帛為衣裳的人,以及第一個發明電氣的人都要有若干天才。但是同樣天才在原始時代只能拾樹葉遮蔽身體,在科學進步時代才能發明電氣。從此可知‘社會的遺產對于天才的影響也很大了?!盵13]

在當代世界,創新分布于整個世界的物質、能源、信息網絡中,也分布于世界各地數以億計的科研人員和產業技術人員的腦中。在全人類共同創新的龐大系統中,創新成果的原始提出者與改進者、啟發者與被啟發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巨大的時空間隔。如果把一個集體在同一時空中協作完成的創新稱為近距離的分布式創新,那么遠距離分布式創新指的就是由跨越時空的多個個體在相互啟發、相互借鑒中建構的創新。

遠距離的分布式創新要求共同創新者之間能實現跨越遙遠時空的交流,而文字和符號信息的記錄就成為了實現該種交流的心理工具。對子的上聯,作詩時的韻腳、節律,作詞時的詞譜,都可以看作是輔助人們進行文學創新的心理工具。正如維果茨基所說,文學作品的既有結構(如格律),在每一首新作品中既被遵循又被突破,恰恰是兩者之間的這種矛盾構成了詩歌韻律美的基礎[14]。由于有了《漁家傲》《水調歌頭》等詞牌,作詞就避免了從一片空白開始創新的困難。作詞人只要根據具體的審美需要,選定了要用的詞牌,就不必再去考慮每一句的字數、平仄等,而只需要往已有的結構里填入新的詞句,從而降低了創新的難度。另一方面,后人所作的新詞又以各種不同方式突破和豐富這一詞牌,使其藝術承載力得以擴展。

類似地,從個體創造力觀點出發我們很難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分布式創新觀則帶來一種不同的視角:再古老的詩歌,在其被創作出來的時候,都是那一時代的重要創新?!笆熳x”作為對已有創新成果的一種傳承和模仿,幫助學習者掌握了文學創作中可資利用的一些現成結構,而“唐詩三百首”中提供的大量創新范例,又使學習者內隱地習得了詩歌語言創新的技巧。沒有對已有創新成果的掌握和利用,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創新。

三、分布式創新觀的教育啟示

在當代的創新實踐中,近距離與遠距離分布式創新已經難以劃出清晰的界限。一方面,創新者頻繁利用各個時代的已有創新成果;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在團隊中密切協作共同研究的。過去,人們常把大科學家、大藝術家想象成性情孤僻、獨自苦思冥想的怪人。但今天的創新者往往是優秀的組織者和協作者,他們通過互聯網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合作者保持聯系,在各種交流中互相啟發和激發靈感,并通過團隊把靈感轉化為創新成果。創新者形象的變化相應地對創新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未來的創新人才應該同時具備近距離和遠距離分布式創新的能力。近距離分布式創新要求創新者具有在團隊中協作和相互啟發的能力,而遠距離的分布式創新者生活在分布著大量已有創新的文化網絡之中,能隨時利用已有的創新成果和結構,并且以一種能夠和整個共同體的成員對話的形式來表達其創意。上述能力需要通過分布式創新觀指導下的創新教育實踐才能有效地培養。

1.關注拔尖人才的團隊創造力

“錢學森之問”是我國公眾對錢學森先生逝世前一直關心的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的簡稱,這一問題常被表述為“我國學校為何培養不出拔尖創新人才”。細讀錢學森的最后一次系統談話,可以發現:錢老雖然提到要培養“頂尖帥才”,但通篇談話更強調的是學習共同體的創新氛圍,對已有創新思想的借鑒和創造者之間的相互啟發等因素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著重介紹了自己曾經就讀過的加州理工學院“創新的學風彌漫在整個校園”,“學術氣氛非常濃厚,學術討論會十分活躍,互相啟發,互相促進”。這所學?!疤峁┝顺浞值膶W術權力和民主氛圍,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觀點都可以充分發表”,他的導師馮·卡門一有好的想法馬上與人分享,使人聽了“一下子腦子就開了竅”[15]?;诜植际絼撔掠^,創造力在一個成員組成多樣、管理制度合理、氛圍友好輕松、相互欣賞信任的團隊中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因此,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不能僅關注知識和思維,更要提供機會讓學生自發組成團隊、協商合作規則、解決人際沖突,找到每個人在創新團隊中的角色定位。為此,我國學??梢虢逃龖騽?、兒童哲學、社會情感學習等促進團隊創造力的課程,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2.發展全體學生的創新鑒賞力

任何創新的產生都有賴于多個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借鑒、合作和把關(goalkeeping)。即使有一批具有很強創造力的個體提出了大量創意,但那些負責評價或管理的個體不欣賞這種創新,那些負責協助或執行的個體不具備理解創新和合作創新的能力,則任何創新都不可能變為現實。歷史上,俄國人波波夫比馬可尼早一年取得了無線電表演的成功,但波波夫的發明沒有得到政府的關心和支持。當波波夫第一次向有關當局申請實驗經費時,竟得到了這樣的批示:“對于這種幻想,不準撥款?!苯Y果,波波夫的研究很快就落在了馬可尼后面,發明無線電的殊榮被馬可尼奪得[16]。這說明分布式創造力的培養不能僅面向拔尖創新人才,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創新型國家建設要求每一個崗位上的公民都能理解和欣賞他人的創新,鼓勵和幫助他人創新,管好用好創新團隊,充分利用已有創新成果,對創新提供合理回報等。我國學??赏ㄟ^合作學習、項目化學習和生生互評機制,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對創新成果的共同創作和評價中,不斷發展全體學生的創新鑒賞力。

3.提升學習環境的創新承載力

創造性扎根于物質世界和信息網絡中,總是要以一定的物體作為表現載體,并且要借助各種各樣的物質與文化資源[17]。研究表明,當教育者為兒童提供了與創新過程相關且具有啟發性的工具、資源和方法,兒童對創新過程的參與和投入會大大提高[18]。因此,學習環境建設對于促進分布式創新有重要作用。我國學??蓮娜矫嫣嵘龑W習環境的創新承載力:第一,大力加強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藝術館、博物館等的建設,建立校內開放實驗室和校外合作實驗室制度,加強科學儀器、創作工具、電腦軟件、人工智能工具的配備,使師生能便捷地獲得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文化的物質載體;第二,打破個體化、隔離化、封閉化的校園空間設計,通過團隊工作室、露天活動場地、小型會議室、咖啡吧等校園公共空間來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非正式人際交流,為近距離分布式創新提供充裕的物理空間;第三,通過校園互聯網環境、終端及信息平臺的建設,幫助師生迅速掌握世界各地創新動態和成果,與校內外創新者交流合作,為遠距離分布式創新鋪設廣闊的信息渠道。

4.注重課堂教學的即興創作性

分布式創新觀認為,真正有利于創新的教學不是照著劇本進行的表演,而是師生協作進行的“有章法的即興創作”。一方面,創作要基于一定的結構、框架與限制條件,這就是“章法”;另一方面,創作的最終結果是無法預料的,是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創新的產物。有章法的即興創作體現在三方面的關系中。一是備課與上課的關系,教師不必把課堂的每一細節都規定下來,備課重在備“章法”,為課堂上的即興發揮準備好基本結構。二是學習任務與學習成果的關系,教師不必把學習結果的形式和內容都規定下來,應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章法供其創作,可以“舊瓶裝新酒”(內容創新而形式不創新,如要求學生寫一首古體詩來描寫校園生活),也可以“新瓶裝舊酒”(形式創新而內容不創新,如要求學生將一首古詩的內容用英文詩表達出來)。三是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教師不必要求每個學生都完成完整的創造過程,而是將學生分為啟發者(負責提出大量創意)、限制者(負責選用合適的章法)、整合者(彌合創意和章法之間的沖突)等角色,使學生在互動中生成無法預料的創新成果。

參考文獻

[1] Sawyer R K. Educating for innovation[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06, 1(01):41-48.

[2] Vygotsky L 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hildhood[J]. Journal of Russian & East European Psychology, 2004, 42(01):7-97.

[3] 宋牧襄. 斯萬對愛迪生——電燈發明的競爭及思想的交互[J]. 中國工程師,1996(03):35-36.

[4] 龐海波. 論創造性思維的自組織機制[J]. 心理科學,2000 (02): 250-251.

[5] 馮劍. 蒸汽機的發明[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10):23-24.

[6] Shapiro D W, Wenger N S, Shapiro M F. The contributions of authors to multiauthored biomedical research papers[J]. JaMa, 1994, 271(06):438-442.

[7] Sacco, W P, Milana S. Increase in Number of Authors per Article in Ten APA Journals:1960-1980[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84, 8(01):77-84.

[8] Bird, J. Authorship Patterns in Marine Mammal Science, 1985-1993[J]. Scientometrics, 1997, 39(01):99-105.

[9] 林崇德. 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9:85.

[10] Sawyer, R K. Creativity,Collaboration and Learning-Keith Sawyer[EB/OL]. [2022-09-31]. http://keithsawyer.com/bio/.

[11] Sawyer, R K, Dezutter S. Distributed Creativity:How Collective Creations Emerge From Collaboration[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09, 3(02):81-92.

[12] Cole, M. Socio-cultural historical psychology[M]. Cambridge: H-

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0.

[13]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95.

[14] 維果茨基. 藝術心理學[M]. 周新,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5:288.

[15] 錢學森. 錢學森的最后一次系統談話——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N]. 人民日報,2009-11-05(011).

[16] 王欣,司德平. 到底是誰發明了無線電[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00(06):61-63.

[17] Gl veanu V P. Distributed creativity: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of the creative individual[M]. Cham/Heidelberger: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49.

[18] Boysen M S W. Embracing the network: A study of distributed creativity in a school setting[J].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2017, 26(04):102-112.

[作者:黃睿(1989-),男,福建安溪人,廈門大學哲學系,特任副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 孫曉雯】

*該文為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兒童哲學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FJ2023BF07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創造力分布式
創造力從哪里來? “搗蛋專家”告訴你
以生成性培養創造力
激發你的創造力
激發你的創造力
孩子喚醒了我的創造力
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四大矛盾
分布式光伏熱錢洶涌
基于預處理MUSIC算法的分布式陣列DOA估計
分布式光伏:爆發還是徘徊
智商、創造力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