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家校社協同 推動教育擴優提質

2024-05-08 13:34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5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家庭

本期嘉賓

馬分產 河南省開封高級中學校長

李軍營 漯河市郾城區第二初級實驗中學校長

常亞琳 鄭州市金水區南陽路第二

小學校長

劉 斌 新鄭市正商外國語小學黨

支部書記、校長

主持人: 孫 儉(本刊編輯)

導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話題受到關注。在3月9日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針對“今年我國將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期盼,教育部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落實好這一行動?”這一熱點問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了五條具體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合作育人要擴優提質,進一步加強家校社協同”。

懷進鵬指出:“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社會是孩子成長的大學校、大熔爐,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育人的合力,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成長環境……我們需要學校與家庭、社會來共同守護和關愛我們的未來,共同推進基礎教育更高質量的發展?!?/p>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舉措。特別是在教育強國新征程、人口變化新形勢、人工智能新樣態下,其戰略地位愈發凸顯,需要系統創新謀劃。本期《校長圓桌會》以“加強家校社協同 推動教育擴優提質”為主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教育服務水平,拓展教育空間,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家校社協同成為教育發展的新增長點,更好地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主持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已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和社會共識,是實現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必然要求。請大家結合實際,談談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馬分產: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是一種全面系統的育人方式,其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有所長、全面發展的人。我認為,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育人理念不統一。受立場、認知水平和環境的影響,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導致三方的教育重點存在分歧。三方以各自的標準去教育要求學生,導致了“1+1+1<3”的結果。

二是育人模式較單一。例如,大部分家長學校只是舉辦簡單的專題講座,而忽視了和家長的溝通,也缺少對社會優質資源的利用。大多數學校的社會實踐缺乏系統育人理念的引領,且不夠持續,很難實現校家社深層次的溝通與協調。

三是信息溝通有障礙。在校家社協同育人中,溝通方式和工具的不一致也可能導致信息溝通不暢,直接影響了合作的有效性。

李軍營:首先,溝通渠道不暢,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礙,導致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不夠充分。

其次,責任邊界模糊,各方育人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容易出現推諉責任或重復勞動的情況。

此外,協同育人的理念和實際操作脫節。一些學校和家庭對于協同育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認為開個家長會、做一次家訪或者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配合支持教師工作就是協同育人了,缺乏深入實踐和探索。

常亞琳: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在育人方面的權重存在明顯的偏差。學校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家庭和社會的權重則相對較低。

學校在協同育人中的主導地位無可爭議。教師具備專業資質與素養,是學校教育中理所應當的重要責任人。然而,這種主導地位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學校教育以課堂教學和集中學習為主,但受場地等因素局限,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發展需求。

相比之下,家庭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被低估了?,F實中一些家長只是提供生活方面的支持,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準備不足,需要學校和社會提供更多的專業支持與幫助。

社會在育人方面的權重也相對較低。社會是廣闊的大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主持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關系緊密、缺一不可,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教育整體?!兑庖姟诽岢?,學校應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那么,作為管理者,如何做好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頂層設計,打造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呢?

劉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應該共同承擔責任,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河南省中小學校黨建帶隊建工作示范校,我們學校構建了“三圓六脈”(“內圓”課程聚焦家庭生活、“中圓”課程豐富校園生活、“外圓”課程培養生存技能,心脈、血脈、文脈、趣脈、命脈、行脈“六脈”德育實踐體系)協同育人體系,緊緊圍繞“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立足學科主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用好網絡新課堂,致力培養愛國心、浸潤愛國情、樹立強國志、激發報國行,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新時代好少年。

學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導師、學習能力指導師、心理健康指導師“三師”工作坊,全面推進資源共享、人力共濟、優勢互融等工作,助力家校社共育。同時,建立四類家長委員會(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心理健康指導委員會、安全防護指導委員會、校外實踐指導委員會),定期開會、研討、交流,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學校還依托鄭州“好想你”綜合實踐基地、裴李崗遺址等,探索和推動研學旅行與鄉村經濟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借助“祥云大課堂”“宜美志愿者”“周末龍門陣”等課程,讓家長和教師同成長、共分享,為了同一個心愿,發出同一個聲音,共同助力孩子走向多彩人生。

常亞琳: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協同育人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在具體操作中,我校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打造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

第一,加強與家庭的溝通、合作。我們開設“金薔薇”家長學校,通過家長成長課程、家長會、家訪、訪校日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形成一致的培養目標。同時,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如家長志愿者、家長課后延時講師團等,形成相互支持補充的教育團隊。

第二,推動與社會的深度融合。學校積極與社區、企業、文化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同時,學校還邀請社會各界人士來校舉辦講座,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第三,動態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學校明確新時期協同育人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并將其納入學校三年教育發展規劃,同時對協同育人的具體實施方案、考核機制、師資培訓、監督和評估等制度,及時進行完善,確保各項制度符合時代要求,取得實效。

馬分產:一是整合育人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學校整合家校社各方資源,搭建線上線下的協同育人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互通。同時,加強與家庭、社區的聯系與溝通,共同開展育人項目,如家庭教育指導、社區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形成育人合力。

二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學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引入北京威特瑞特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機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服務,關愛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還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科創競賽、思辨論壇、文藝匯演、運動會、藝術節等,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是加強監督與評估,持續改進協同育人工作。學校建立協同育人工作的監督機制,定期進行檢查和評估,確保各項制度和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學校及時收集家長、社區等方面的反饋意見,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不斷提高協同育人工作的質量。

主持人:《意見》提出,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保持學校與家庭的常態化密切聯系;用好社會育人資源,積極拓展校外教育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請大家結合實際,介紹一下拓展和創新協同育人的途徑與方法。

劉斌:教育如同一棵大樹,那些重大節日、活動就像隨機生長的“節點”,我們可以把這些“節點”變為寶貴的教育資源,使教育之樹展現勃勃生機。我校主要通過開發“三圓同心,櫛沐童心”課程體系,即“內圓”課程聚焦家庭生活、“中圓”課程豐富校園生活、“外圓”課程培養生存技能,有效拓展和創新協同育人工作。

以“中圓”課程為例,我校結合重大節日舉辦主題學習活動,組織學生走進河南省天文館、河南省科技館、中原英烈館、紅旗渠研學基地、焦裕祿紀念園、泰山村紅色教育基地、崔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校外場所,讓學生融入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又如,在“外圓”課程中,學校依托“三田農場”,讓學生學會使用簡單農具,了解耕種常識,明白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家長、學校、社區一起參與課程,使協同育人展現出勃勃生機。

李軍營:在拓展和創新協同育人的途徑與方法方面,我校主要有四個“抓手”。

一是強化黨建引領,讓學生內心“暖起來”。為了確保協同育人工作順利開展,我校在當地率先開展了黨建帶團建、黨建帶隊建活動,初步實現了黨、團、隊一體化發展。我校還成立了協同育人工作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學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共同組成,基本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育人的局面。

二是落實“五育”并舉,讓學生素養“高起來”。作為省級“五育”并舉實驗學校,我校注重“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比如,我校通過“戲曲進校園”經典誦讀、紅歌大賽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校開展“人人講公開課”活動,打造高效課堂,減少課外作業,實現減負增效的“綠色教學”,從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三是關注學生心理,讓學生心理“強起來”。我校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6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定期面向家長和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輔導團練活動。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跟蹤和記錄。隨著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校風、學風明顯得到改善。

四是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責任“擔起來”。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社區建設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發展其核心素養。

馬分產: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協同育人提供了無限可能。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手段,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和成長軌跡,為家庭教育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我校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定期向家長推送學生學習報告,從而讓家長更加有針對性地教育輔導孩子。同時,學校還定期舉辦線上家長會、教育講座等活動,如最近學校在線上為家長詳細解讀了新高考政策,助力學生、家長理性選科,科學規劃未來。

學校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拓展教育空間,使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校外信息,比如線上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等,讓學生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此外,學校還組織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如線上讀書會、線上研討會等,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交流學習的平臺。

主持人:《意見》提出,堅持育人為本,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那么,在教育強國新征程、人口變化新形勢、人工智能新樣態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呢?

劉斌: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提升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

一是專業培訓與成長。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協同育人培訓,如家庭教育指導、社會資源整合與利用、創新教育管理等方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讓教師更好地引導教育學生。

二是跨界合作與交流。鼓勵教師參與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活動,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拓寬教師的視野和思維,從而增強其協同育人的能力。

三是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指導和學生管理工具,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質量,支持教師更好地開展協同育人工作。

四是建立反饋機制。建立學校內部和外部的評估反饋機制,及時收集教師在協同育人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為教師提供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持續提升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

五是鼓勵創新實踐。支持教師開展創新教育實踐項目,如家校合作課程設計、社區服務等,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推動協同育人工作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支持。

常亞琳:首先,加強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不僅要注重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還要注重培養其跨學科素養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與家長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增進合作,豐富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溝通與合作渠道。學校應該與家長、社區等建立緊密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與家長深入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同時,學校應主動和社區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

再次,利用技術,提升教育教學的智能化水平。學??梢岳萌斯ぶ悄芗夹g,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和評估,為教師提供更加精準的教學指導和建議。同時,還可以通過智能化教學平臺,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馬分產:一是關注社會發展趨勢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變化。教師首先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掌握好政策,才能更好地助力家校社協同育人。

二是提升專業技能。教師只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浪潮,主動了解各行業信息,并將其轉化為實用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是加強品德修養。在數字時代,教師應形成新的知識觀和教學觀,比如可以制定一個教學準則:“凡是人工智能擅長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凡是人工智能不擅長或者無能為力的知識和能力,要多教或重點教?!?/p>

四是增進家校溝通,合作育人。學校應充分借助數字技術,根據個體差異,及時調整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定向培養專業型人才。在此基礎上,家校合作溝通,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責 編 林 嵐)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家庭“煮”夫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戀練有詞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協同進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