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繼續教育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

2024-05-08 22:12陳丹丹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繼續教育國學課程思政

摘要: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繼續教育中國學經典課程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及評價機制單一、工學矛盾壓力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成人學生的“三觀”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等問題。新媒體視域下繼續教育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一)充分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二)構建“課內+課外”的教學模式;(三)更新教學理念;(四)豐富教學方法;(五)完善評價體系。

關鍵詞:繼續教育;國學;新媒體;課程思政;路徑

中圖分類號:G7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098-04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Chen Danda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91)

Abstract: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contain a wealth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ideas and ar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cours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have problems such as a single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low motivation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due to the pressur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work and study, and the difficulty of changing the “Three Outlooks” of adult student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1) fully exploi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2)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n-class + out-of-class”; (3)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4) enri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5)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new medi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課程思政逐漸被教師接納,已經廣泛運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本文通過分析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這一課程“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與方式方法,使學生通過對此課程的學習,真正在“潤物無聲”的教育中獲得良好的人文素養,培養有社會擔當和健全人格的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一、國學經典課程思政的現狀及意義

(一)國學經典的含義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宗教、哲學、文學、藝術、民俗、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歷史上曾長期領先于其他文化,作為人類先進文明的代表,對于人類有著偉大的貢獻。

(二)當前國學經典教育的缺乏

當前繼續教育中,除了個別專業開設了國學經典課程以外,大部分專業沒有開設國學經典課程。如廣東開放大學僅有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等個別專業開設了國學經典課程。國學經典教育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當下,一少部分人價值觀扭曲,過于崇拜金錢與權力,社會上出現一系列諸如假冒偽劣商品層出不窮、偷稅漏稅等不良現象,甚至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導致觸犯法律的事情增多等亂象。有人參加綜藝節目,公然發表“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言論。隨著國外洋節的普及與泛濫,國人注重西方節日,反而忽視了我國傳統節日。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在商家的包裝與宣傳下,這些節日的盛況甚至超過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等,讓年輕人漸漸忽視我國傳統文化。

(三)國學經典課程思政的意義與重要性

國學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对娊洝分械摹而櫻恪分芯陀袑ιa與生活關系的思考??鬃釉凇墩撜Z·衛靈公》中強調:“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2],充滿著深刻的歷史思索和分析。左思的《詠史》其二:“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3],含蓄而委婉地表現了社會不公的現象。

蘇軾的《題西林壁》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樸素道理,同時指出認識事物本質的途徑。文天祥《過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的誓言,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5]。這些國學經典名篇處處體現了豁達的人生態度、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以及家國情懷等優秀的精神和理念,將之傳遞給學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課程,可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繼續教育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團結意識、創新意識、愛國主義情懷、友愛意識、工匠精神等,使其在工作中邊學習邊成長,不斷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國學經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及評價機制單一

以往的國學教育強調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忽視課程本身對教育主體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沒有與時俱進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課程思政效果。目前評價學生學習成效主要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不夠科學與全面。

(二)工學矛盾壓力下,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繼續教育學生主體是成人,他們在職接受教育。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工作日正常工作,業余時間偶爾需要加班。繼續教育課程一般是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的時間上課,和學生的自由支配時間有時會形成沖突和矛盾。比如,休息時間有課程,但是臨時又有加班任務,這樣就導致學習時間有時不能保證。有些學生雖然人到了教室,但是因為工作壓力大,在教室里忙著工作的事情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并不少見。

(三)繼續教育學生的“三觀”已基本形成,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

繼續教育學生的價值觀處于基本成型的狀態,要對學生不正確的“三觀”進行修正不能操之過急,生硬說教,這樣起不到明顯效果。我們要采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愛國的角度切入,發掘國學經典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還要從人格塑造、品德培養、社會角色等角度挖掘“真善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德育內容。

三、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

(一)充分挖掘國學經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

國學經典課程擁有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具有“以古鑒今”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和其他課程相比,有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天然優勢。鑒于此,對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點要進行深入挖掘與具體分析,提出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程教學的策略,以確保思政理論與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要在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先賢思想精髓中的德育元素,領會其中精髓,做到國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將國學經典的優勢凸顯及放大。在具體的教學中,從實際的文學作品出發,將文學作品學習和品德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既學好了基礎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品德修養方面的培養。

例如,學習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保?]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天下?!保?]均可深入挖掘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諸葛亮的《出師表》充分體現了一種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保?]岳飛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保?]其飽含著建功立業的信念、保衛家園、積極入世的使命意識。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有利于從作品學習遷移到學生的品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二)構建“課內+課外”的教學模式

在新媒體視域下,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搭建國學經典課程資源與師生互動平臺,提升繼續教育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加有利于推動學生思想品德修養的提高。國學經典交流平臺相當于“課外”(第二課堂)課堂,和課內課堂互為補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較為有效地解決學生參與面窄的問題,共同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增加課后實踐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和要求學生除了按要求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外,還可以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融入課后的實踐環節。例如,在講到孝順文化的時候,可以安排學生完成對父母的一次感恩活動,可以是簡單地給父母打個電話,也可以是以寫一封書信等方式來表達學生對家長的感恩之情。講到“聞雞起舞”時可以聯系學生的工作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實踐每日早起打卡活動,通過課后實踐,讓學生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起到弘揚中華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的作用。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來進行。在課外舉辦“我愛記詩詞”大賽、“我與名人故居故事”征文比賽、詩詞朗誦大賽、家訓傳承故事大賽、書法大賽、紅色景點旅游征文大賽、專家講詩詞、我愛國學論壇等多個活動來啟發思維、開拓視野,提高寫作水平、背誦能力,從而達到體驗傳統文化、增強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等目的。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德育要求內化于心,對進一步端正成人學生的“三觀”具有重要意義。

(三)更新教學理念

“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深刻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保?0]繼續教育學生主體是成人,傳統教育中灌輸式的教育理念和單一的教學手段不能滿足現階段成人學習的需求。所以應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發揮成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引導成人學習者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伴_放教育實現了允許任何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選擇任何方式和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任何教學內容的學習模式?!保?1]以學生為中心不是一句口號,要落實到學習的方方面面。繼續教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線上課程,學習的自主性要比普通本科或者高職院校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如讓學生自己制訂學習進度時間表并按要求執行等,教師則負責引導和督促。

(四)豐富教學方法

1.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要更加直觀地呈現國學經典的內容,讓優秀傳統文化釋放出獨特魅力,去吸引學生和感染學生。授課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可利用圖片、視頻等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在講到韓愈貶謫潮州時,有必要展示韓文公祠的圖片或播放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韓文公的個人風采和一生際遇,以及時代背景。還可以自發地紀念韓愈,幫助學生感知人們對韓愈的尊敬與愛戴。讓學生學習不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是能入腦入心。

2.經驗分享互動教學法。將工作、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入手,說出自己遭遇的困境與感悟。比如,有些學生分享自己曾經是月光族,疫情一來,工資銳減,入不敷出,心理壓力巨大,我們可以用“廣積糧”“有備無患”等國學中的智慧來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觀可能是不正確的。有學生分享了自己在帶團隊時,下屬不配合加班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加以引導,要學會換位思考,合理地安排好工作,盡量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有學生分享因為平時沒準備,有一個競聘客戶經理的機會白白錯失了,我們就可以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來引導他。將工作、生活和國學經典學習結合起來,一方面是讓國學經典知識充分地融合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更接地氣,更容易產生深刻的印象與體驗;另一方面是任何知識學會之后都是用來實踐的,只有工學結合,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才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情景融入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忙于回復工作信息或者玩手機等情況,教師要及時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讓學生迅速投入到學習中來。不能因為繼續教育學生是成年人而忽略對他們的引導與教育。比如,當發現學生上課打呵欠、玩手機或走神等情況時,可引入鄭觀應《訓子侄》:“汝輩明窗凈幾,得讀書好地;家事不累心,得讀書好遇;少年又能久記,得讀書好時。若負此時,不盡力用功,再長數年成人,則家事起矣,又數年漸老,則精力衰矣,雖欲讀書而不能?!保?2]繼續教育學生邊工作邊學習,已經領悟到平衡工作與求學的艱難,對年事漸長,家庭瑣事多及精力不濟等情況等感同身受。設置和學生生活狀況貼近的情景,幫助學生意識到接受繼續教育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要好好珍惜時間,珍惜學習機會。既達到了知識學習的目的,又用情景融入的方法讓學生有切身感受,能深刻反省。

4.講故事法。利用學生普遍喜歡聽形象且生動故事的心理,講述國學經典相關的故事情境。通過設置具體的中華民族古老生活場景,演繹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在故事中將抽象的傳統文化思想內容一一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切理解、領悟傳統文化。例如,張英任內閣學士時,桐城老家的鄰居造圍墻占用了小巷子的通道,家人寫信向張英告狀,要求他聯系地方長官進行阻止。張英回了一首小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保?3]接到書信的張家上下立即動手,將自家的圍墻拆了重建,讓出一條三尺寬的通道。鄰家很是羞愧,將新建的圍墻也拆了,向內收縮三尺,通道變成“六尺巷”。用這個小故事,不僅教育了學生要心胸開闊,要學會謙讓,更寓教于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除此之外,可以采用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等方式來進行授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國學經典是有用的,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好了此課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思想品德素養,讓我們更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使我們成為更好的個體。

(五)完善評價體系

國學經典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的評價主要采取日常實踐成效和收集課程心得體會兩種方式。在課程中布置一些日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完成,如早起習慣養成等踐行活動,通過踐行活動落實情況來評價課程思政落實效果。在課程結束時讓學生提交國學教育課程思政心得體會,讓學生談談課程對學生在為人處世、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啟發和幫助,讓學生在學期末進行回顧與總結,踐行落實到位的地方繼續鞏固,薄弱環節可以引起重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提高與改進。

創新評價機制,不以簡單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作為評價的核心要素,以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為核心,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工作、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踐行效果為準繩來評價課程,用多元的考核和評價機制來反饋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將品德修養在繼續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呈現的指標量化。學生成績不再是以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從知識點、能力培養、品德修養等多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隨著課程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等方面的創新,評價體系也應更新和完善,更加多元化。

四、結束語

要將課程思政教育貫穿國學經典教育的全過程。首先,國學經典課程思政需要通過充分挖掘國學經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其次,構建“課內+課外”教學模式,搭建國學教育課程思政師生交流新平臺,實現國學經典的第二課堂常態化。再次,豐富國學經典教學方法。最后,完善國學經典課程評價體系。通過以上途徑,能夠有效落實國學經典課程思政的實施,實現國學經典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5468.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35.

[3]李玉明,王雅安.三晉石刻大全[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96.

[4]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39.

[5]林傳甲.林傳甲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199.

[6]孔凡禮,齊治平.陸游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135.

[7]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3:345.

[8]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229.

[9]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1246.

[10]王麗霞.高校傳統文化通識課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索[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1(6):35-41.

[11]張湘云.開放教育視閾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實踐與探索[J].公關世界,2022(4):120-121.

[12]夏東元.鄭觀應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278.

[13]姚永樸.舊聞隨筆[M].合肥:黃山書社,2011:174.

作者簡介:陳丹丹(1982—),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廣東開放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繼續教育、中國古代文學。

(責任編輯:張震)

猜你喜歡
繼續教育國學課程思政
“垂”改成“掉”,好不好?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關于促進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問題的研究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對初中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思考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