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李覯事功思想的踐行體系

2024-05-08 07:17楊卓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安民富國利益

摘要:李覯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顛覆了當時羞于言利的傳統儒家思維,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事功思想體系。李覯遵循逐利原則,針對當時北宋的社會現狀,將思想重心置于現實生活中,力求從富國、安民、強兵三個層面踐行事功思想,以達到救亡圖存的目標。

關鍵詞:事功思想;富國;安民;強兵;利益

中圖分類號:B2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152-05

On the Practice System of Li Gou s Utilitarian Thought

Yang Zhuo

(School of Marxism,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Abstract: ?As a famous philosoph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Gou overthrew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inking at that time, which was shy of talking about interest, and constructed a unique ideological system of utilitarian though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pursuing profit and focusing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t that time, Li Gou put the focus of his thought on real life and tried to carry out his utilitarian though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pacifying the peop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y to achieve the great goal of national salvation.

Keywords: utilitarian thought; enriching the country; pacifying the people; strengthening the army; interest

《富國、安民、強兵》三策是李覯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北宋建軍南城(今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高阜鎮人,一說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人,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覯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自幼聰穎好學。5歲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以后文章漸享盛名,但科舉一再受挫,仕途渺茫。從此退居家中,奉養老母,潛心著述。他俊辯能文,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的經典著作,其事功思想的內涵也多蘊含其中。李覯的事功思想以利益導向為原則,其思想的踐行體系主要體現在他對如何安民養民、如何固軍強軍、如何富國興國這幾個層面的論述之中,其中安民養民是事功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固軍強軍是事功的軍事路徑和動力,富國興國是事功的宗旨和目標。

一、事功以富國興國

正所謂“是則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1]138。李覯主張富國興國需增加“財用”,以“財用”來富國,其增加“財用”的主張又主要體現在其“農商并行”的農商思想和強本節用的富國思想之中。

(一)農本興國

農業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產業,支撐著經濟的發展和建設?!胺蜣r人,國之本也?!保?]211農業是國家的基石,也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來源。李覯同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一樣,認為農業是富國興國之本,奉行農本主義。北宋時期,商業雖然已經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國家的生產依然以農業為主。農業賦稅作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要實現國家富強,根本的解決之策在于發展農業生產,擴大農業規模,從而增大農業稅收。李覯主張以農為本,從而帶動各經濟領域的發展。

首先,發展農業就要先解決土地的問題,沒有土地何來農業可言?!柏氄邿o立錐之地,而富者田連吁陌?!保?]141北宋時期土地兼并嚴重,土地分配嚴重不均,土地集中于官僚地主的手中,農民百姓無地可用,農業人口愈發減少。李覯指出,土地兼并的嚴重后果在于無地農民大量破產逃離,而土地富有者則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境況,故無法對土地進行有效耕種。這直接導致了良田荒蕪的問題廣泛存在,降低了農業生產的能力。李覯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主張應立刻抑制土地兼并,以恢復農業生產的良好局勢。李覯因此況境主張改革土地制度,提倡“平土均田”,以“井田制”為理想模型,試圖恢復井田,為土地分配制度增添國家法制的保障。但在當時,土地私有制已為定勢難以改變,“平土均田”的主張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強大阻力和傳統制度化形成的阻礙,無非太過理想化,在現實生活中實施起來幾乎不可能,所以更為保守的限田方案——限制私人土地的占有數量便成了當時更為有效和現實化的舉措,即限制個人所占有土地的面積,每人有一定的田地分配額度,不能超過限制。曾有人對李覯“平土均田”的主張如此評價,“在理論上是比較尖銳和深刻的,他的主要著眼點已經從分配角度轉到了生產角度對土地兼并展開批判,他指明了根源于封建土地占有關系的土地高度集中破壞了農業生產機制,造成了勞動力與土地的相互分離,從而使社會經濟陷入危機”[2]。

“人無遺力,地無遺利,一手一足無不耕,一步一畝無不稼。谷出多而民用富,民用富而邦財豐者乎!”通過實施井田、限田等一系列措施,農田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民眾都不辭辛勞地耕種,谷物產量豐富,人民生活富裕,國家的財富便因此充實了起來[1]82。同時,李覯提倡鼓勵墾田的政策,激勵獎賞農民開墾荒地,改善農民生活的同時大幅度增加農業田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種植率。

其次,李覯也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地利之食於人,博哉!農既得其時,種既得其宜,然且不熟者,水旱賊之也。水旱之災,雖天所為,至於人力亦有可及矣?!保?]83水旱等自然災害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加上農業勞作人口的缺乏又會導致抗災能力下降,兩者綜合起來會導致農業生產能力的下降。興修水利要注重人力作用的發揮,正因如此,李覯提倡重建水利,用人力戰勝水旱之災。李覯鼓勵君主重視水利建設,及時地組織農民疏通溝渠、清理河道、保證其蓄水和排水的功能。水利工程的建設既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灌溉面積,又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防天災、保收成,從而增加國家稅收,是一舉多得之措。

(二)以商富國

李覯在主張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也未曾忘記商業發展之路。李覯認為工商業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是利國且利民的,鼓勵商農并重,以農業為第一要務的同時發展商業經濟,重農而不抑商。

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業對國民經濟的不可或缺性更為凸顯。李覯認為,商業經濟的流通發展需在國家掌握市場宏觀調控權的基礎上進行,國家對商品市場的控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遇到商戶抬高物價、市場壟斷等行為時,國家需要進行嚴格的管控,控制物價的波動幅度,適時對物價進行干預行為,避免農民遭受商戶欺詐。

除此之外,君主作為“明君”,也必須承擔起保護商業秩序和負責國家財政安穩的重要責任,君主應該積極關注商業領域,掌握市場大體物價的控制權,不能允許商人在市場上肆意妄為,壓榨百姓,甚至因為不當的商業交易行為危及人民的生命。

貨幣作為商業交易流通中的交換媒介,在商業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市場上如果出現“惡錢”,必然會擾亂市場秩序,導致物價的異常波動。除此之外,有些人還肆意毀壞改造銅幣,將其制為銅器。為防止“惡錢”的流通和“改銅幣”的現象出現,李覯主張“去惡錢”“銷銅器”。他提議設定一個期限,以銅價收回“惡錢”,以防“惡錢”在市場上的快速流通。對于“改銅幣”現象的產生,李覯主張“一取而消之,勿得復用也”[1]152,將改造后的銅器一次性收回并銷毀,不得使其再次使用,從而保障市場交易的穩定。

“商人眾,則入稅多矣?!保?]155商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允許商業的大力發展會使商人數量增多,商稅自然就增多了。

李覯雖不支持商人壟斷市場,但他支持商人進行合法合理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戶間合理的貿易競爭。他認為合理的貿易競爭會擴大貿易市場規模,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商人通過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創造財富,他們所得到的利益是應當受到保護的。通過對商人的貿易勞動收入的保護和維持良好的市場貿易秩序,激發商戶的貿易積極性,讓商人從中獲利的同時保證商稅的穩定來源,保障商業經濟穩定的同時促進國家主體經濟的發展。

(三)節用足國

“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3]。由墨子之言可見節用對一個國家治理的作用甚重。關于節用方面,李覯與荀子的主張極其相似,皆認為富國需先富民,要想富民節用便是實現富民之道的重要途徑之一?!白銍溃汗澯迷C?,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保?]通過民眾循禮節用加上政府良好的管理使人民富裕,從而足國。綜觀當時的經濟背景,北宋的財政收入并不低,但為什么財政卻總是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呢?原因就在于過分奢靡的消費開支。因此,節用足國、節用理國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覯的節用思想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為其考慮的。李覯認為,所有物資的產量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對物資的使用應該適度,不能鋪張浪費,要根據國家的收入確定可用物資的數量,否則會引發民眾無錢可用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社會動蕩,所以我們不能過度奢侈。李覯認為生產和消費奢侈品是對人力和財力的嚴重浪費,而且對國家并沒有實際的益處,他鼓勵君主應“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君主不追求昂貴的異品,珍惜使用普品,才能讓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君主與國家是不可分割的,李覯認為君主應高尚無私,君主的花銷應有計劃、有限制,切忌開支隨意。但他也不支持一昧只追求節儉,不贊成讓君主像老百姓一樣生活,穿粗衣,住土房。李覯的節用論是較為溫和的,對于“禮”所規定的消費標準,應根據不同的境況對消費行為進行調整,有時可能超過規定的“禮”,有時則要嚴格遵循節約。消費的節儉程度應取決于財政用度的多少,當財政用度不足時,我們應該削減開支,嚴格遵循節儉原則。

李覯反對各個社會階層的奢侈行為,他認為各個階層對于錢財使用的限度應有所不同,每個階層應在合理的范圍消費屬于自己這個階層消費水平的錢財。例如,君主要依據國家收入的多少來確定花銷,農民百姓要依據自己的勞動收入進行合理消費。李覯既反對個人超過其所屬階層的消費限度而過度奢侈,同時也主張不低于最低限度而過度節儉。同時,李覯也認為要在符合“禮”的前提下進行消費,主張君主通過一定“禁令”對歌舞娛樂等活動的開銷進行約束,改善社會上奢侈浪費和淫亂不堪的風氣,強烈反對超出“禮”的限制的奢侈消費行為和進行過多不必要的娛樂活動。

君主需要節用,國家需要儲備,農民亦需要節余。愛奢為人之常情,但不管自身家庭狀況而奢不知節是萬萬不可的?!爸劣诔廾?,皆為人費,雖不可盡去,亦當制節使微少矣?!保?]91所以國家應以“禮”為制度對君主和民眾的消費行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規范,抑制奢侈之風的形成。君主應依據國家財政狀況進行開支,平民百姓應愛惜糧食和錢財,保證具有一定的糧食和財力儲備以防天災人禍所致的家破人亡。

二、事功以安民養民

李覯后期從儒家道德中心主義的傳統中跳脫出來,將人視為具有物質需求的現實之人[5]。李覯言:“生民之道食為大。有國者未始不聞此論也,顧罕知其本焉。不知其本而求其末,雖盡智力,弗可為也。是故土地,本也;耕獲,末也。無地而責之耕,猶徒手而使之戰也?!保?]191李覯對民生問題十分重視,李覯的民生思想和“仁政思想”孕育于事功思想之中,其民生思想的核心觀點可概括為“養民之道”,而他的“仁政”思想旨在解決百姓的民生問題?;谶@一觀點,李覯堅持以利安民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豐富的措施和主張,以解決如何養民、如何富民、如何保護民眾的合法利益、如何教化百姓以及如何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等問題。在這些方面,李覯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闡述。

(一)治民生以養民

民生是對百姓的生計保障,對國家政權的穩固、政治的穩定、社會的和諧以及人民福祉都至關重要。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滿足他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議題。

李覯認為富國富民之后,安民養民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國家對于養民安民負有重大的責任,“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如何去“扶弱濟困”便是養民的首要問題。李覯的養民政策首先針對處于弱勢和經濟困難的民眾,他提出了一系列“扶弱濟困”的政策主張和措施,如增加儲備,以防荒年、救助患病的民眾、調查公眾財產,有效管理資源等。

“古人有言曰:‘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理然也。夫能以不用為用,不急為急,物皆有備,則國不憂而民不勞矣?!保?]188李覯十分重視百姓的生存環境和國家的安全穩定,主張國家應有計劃地做好財富的積累、糧食物資的儲備,預留好救災的預算支出,以應對自然災害給民眾帶來的無妄之災。

在李覯看來,百姓生病是常有之事,但這并不代表可以被忽視。因此,君主應下達政令,給予百姓醫療治病的條件,迅速救治民病,保障民眾的身體健康。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調查民財,了解并掌握民間百姓財富的狀況,讓民眾了解和重視財富的重要性,政府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資源的管配,以維持社會的良好運作。關于李覯“調查民財,管理資源”的主張,其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讓廣大民眾清楚了解自己的財富狀況,以便進行合理的消費支出;另一方面是防止官吏的貪婪行為損害到下層人民的利益,遏制了濫稅斂財的現象泛濫而生,使人民免于饑寒之苦。他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民眾皆知惜費”,“官吏不敢厚斂”,如此便是李覯的目標所在。

“所謂安者,非徒飲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必先于教化焉?!保?]174在保障民眾的基本權益和生活的同時,李覯指出了教化對民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張重實效的教育選才?!吧浦驹诮獭保?]237,教育在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如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個體很大可能會變得無益于社會,不僅對自己造成危害,也對家庭和整個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傲⑷艘陨?,成善以教。教而不善邪,是堯、舜之民,鄙夫矣;不教而善邪,是桀紂之民,可封矣。移風俗,斂賢才,未有不由此道也?!保?]116李覯主張通過學校教育對民眾進行教化,其所言“莫若學校之宜于時也”[1]176,正是直接肯定了學校教育對民眾的教化作用。

“為朝家之計,莫若斥大七館,使薦紳之族咸造焉;增修州學,是士庶人之秀咸在焉?!保?]178李覯表明了其對選拔官吏的重視,通過教育教化和層層選拔,可以很大程度增加篩選出可與百姓間建立密切聯系的良吏的概率。他提倡通過積極推動學校建設,擴大教育范圍,招收包括普通平民民眾在內的杰出人才,使他們接受教育,然后再從中選拔具備優良品德和才能的人才來擔任官員。除了要大力興辦學校,教師的擇選也十分重要,這關系到人才的培養。師德對于平民百姓的擇優十分重要,好的老師要像明君一樣,公平公正地去對待每一位民眾,將學生培養為品格優良的君子,絕不可忘卻本心,只求自身利益而埋沒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教育中李覯特別重視日常測試的重要性,他認為接受了學校教育且通過了層層測試后脫穎而出的人便是頂尖優秀的人才。由此可見,李覯在教育中十分注重實效性,是其事功思想的生動體現。

(二)施“仁政”以安民

“民為邦本”是歷代儒家論述諸多的儒家思想之一,李覯繼承并強調了儒家傳統的思想中“民為邦本”的觀念。既然“民為邦本”,那么在君主的治理實踐中仁政便顯得尤為重要?!懊裰鶜w,天之所右也;民之所去,天之所左也。天命不易哉!民心可畏哉!”[1]168李覯認為民眾的擁護是君權合法性的基石,一旦失去民心便會動搖統治的根基?!熬诿?,猶親之于子也?!保?]103同時保護人民的利益是君主的責任所在,君主應當關切人民,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互利共存的狀態。因此,李覯主張君主以天下為公,實施仁政,通過德行來治國,實施仁政來整頓國家,提倡“明君治政”的政治主張。

既然實施仁政對于君主來說至關重要,君主的道德修養是實施仁政的重要前提條件?!笆坎灰姸Y于世久矣。古之君子以天下為務,故思與天下之明共視,與天下之聰共聽,與天下之智共謀,……天下至公也,一身至私也,循公而滅私,是五尺豎子咸知之也。然而鮮能者,道不勝乎欲也?!保?]291李覯認識到個人私欲會妨礙對公共利益的追求,堅信要真正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就必須克制個人私欲,以集體利益為重。所以,李覯認為君主不僅要心懷天下,還要廣泛傾聽民眾建議,與其他有智慧和追求公共福祉的人共同謀求國家的繁榮發展。追逐私欲、財富和權力對于君主而言是萬萬不可的,君主只有關注天下大計,將黎民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與人民共進退,共同面對挑戰和問題,才能實現國家的和諧與進步。所謂“君權神授”,天賦予君主權位,君主就須以德行來配合這份權位。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爭當“明君”,才能遵“天命”,確?;饰坏姆€固;缺乏道德修養,便是違背“天命”,違“天命”即為“昏君”,必將失天下。

在實行仁政的同時,還需注意“禮刑并用”“依法循禮”,既不能使用酷刑壓迫民眾,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的“仁”而影響到“政”。對于善良的百姓民眾絕不能用刑法壓迫,對于貪腐等行為也絕不姑息,以禮刑嚴懲。法是“禮”的一種體現,李覯主張適度用刑,反對酷刑,要求統治者遵循“禮”的原則,并用“禮”作為衡量和限制他們行為的標準,君主的任何行為都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強調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保護,在當時間接表達了百姓平等和諧的美好追求?!胺蚴貒谡?,行政在人。人不忠而亂乎政,政亂則國將從之。而且以不誅為仁,是輕國而重仁也。故明主持法以信,馭臣以威。信著則法行,威克則臣懼。法行臣懼,而后治可圖也?!保?]246如果將不執行懲罰視為仁德便是對國家輕視而對仁德重視的表現,而明智的君主會堅守法度以樹立信譽,用威嚴駕馭臣子。法度得到遵守,臣子敬畏威嚴,法律得以實施,臣子畏懼,國家的治理固然會呈現出美好的藍圖。

三、事功以強軍固軍

所謂富國強軍,富國作為首要任務,為強軍提供了物質基礎。自古以來,軍隊的建設一直是確保國家興盛發展、繁榮穩定的重要保障。針對當時“冗兵”的軍事背景和尚文抑武的政策,李覯深刻認識到強兵固軍的必要性,認為“兵者,國之大事”[1]96,并由此提出了以功利思想為基礎的治軍思想。

首先,李覯提倡“用才用長”的軍事人才選拔理念,認為挑選出精兵強將是軍隊建設的首要任務,兵將不在于數量,在于少而精。正所謂“國之所以為國,能擇將也?!保?]168國家的興旺、戰爭的勝敗,關鍵就在于良將精兵的擇選。在李覯看來,與官吏的選拔如出一轍,良將精兵的擇選并非易事,所謂的良將精兵需要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大良德,為民、為國而戰。若是將具備五大良德的精兵組合起來,一支仁義之強軍便由此誕生。李覯反對挑選有能無德的將領,認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將領的首要條件即為忠于國家。李覯認為在精擇良將的同時,要注意儲備大量的精兵強將以防突發的戰事,真正德才兼備的將領都需要經過長期的考驗。李覯為了達到擇選精兵強將的目標,在征兵制度上主張以府兵制代替募兵制。府兵從農戶中進行征兵,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或官員直接招募、管理和支付。在李覯看來府兵制比募兵制更為高效,因為招兵更加方便,同時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不會給國家財政帶來負擔。李覯改革征兵制度的理想很美好,但放眼現實卻難以實現,全國推廣募兵制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否善于用兵御兵對于戰爭的戰敗與否也至關重要,李覯對于君主和將帥在強兵御兵問題上的主導性作用進行了肯定。在選拔出精兵強將之后,還需合理地運用御兵之術來管理他們,以發揮其最大衛國護國之用。李覯言:“胡不芟其冗,轉其資,以厚敢死,使以寡勝眾,而后氣可復,庶乎強國矣!”[1]253通過獎優懲劣方可整頓士氣。李覯建議讓君主將財政盈余用于褒獎英勇衛國的戰士,善用利益來調動將領士兵的積極性,進而鼓舞士氣。這樣既能減少冗兵現象的出現,彌補兵力劣勢,又可激勵士兵們積極應戰并發奮增強自身實力。除了主張物質上對士兵進行激勵,李覯還看到了軍隊日常性的軍事演習的必要性。所謂“夫守國之備,不可以不素習也。不素習,則驅市人而戰之未足為喻也”[1]97。只有對士兵進行日復一日的操練,讓士兵長期保持強健的體魄和為國奮戰的精氣神,才可建設出一支又一支士氣高漲、戰力突出的軍隊來保家衛國。

士兵擁有強健的身體素質和精銳的作戰能力,君主將領善用御兵之策,兩者相結合必可造就強軍。在談及如何強軍固軍之時,李覯嘗試使用利益激勵的方式來實現目標。他通過引導軍隊以利益為動力磨礪自強,顯示出他對“利”的重視程度,并展現了他事功思想的根本內涵。

四、結束語

“國家利益是大利也是大義”[6],李覯作為宋代社會改革的先行者,其事功思想結合安民、富國、強兵三個層面組成體系籌建而成,其獨特的理念思維為當時的國家發展帶來了指向性的巨大影響??偨Y而言,李覯這一思想體系的成功之處在于其全面性和相互關聯性,將事功與安民、富國、強兵三條踐行路徑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對國家和社會產生實質性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李覯.李覯集[M].王國軒,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2]趙靖.中國經濟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12.

[3]墨子[M].方勇,評注.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8:192.

[4]荀子[M].楊倞,評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4.

[5]章林.李覯與儒家經濟人性論的形成[J].廣西社會科學,2021(12):95-101.

[6]汪潔.中國古代功利主義經濟倫理思想考略[J].南京社會科學,2006(2):68-71.

作者簡介:楊卓(1998—),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安民富國利益
THE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SIGN-CHANGING SOLUTIONS TO BI-HARMONIC EQUATIONS WITH A p-LAPLACIAN*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杜富國
遵義(2019年11期)2019-06-12
易安民聲
易安民聲
擱淺的富國夢——甲午戰后清政府主導的第二輪開礦高潮(1895—1899)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