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人才配置策略促進東北鄉村經濟振興

2024-05-09 09:05
東北亞經濟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東北人才農業

馬 旭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61)

引 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東北三省現有耕地面積4.48億畝,占全國的23.4%,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糧食產量占全國1/4,商品糧占全國1/3,糧食調出量占全國40%。2010-2022 年間,東北三省糧食增產8001.5 萬噸,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6.9%。[2]因此,東北鄉村振興對于保護我國糧食安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東北鄉村經濟振興是東北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有必要從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現狀出發,找到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的阻礙因素,分析影響東北鄉村經濟的因素。

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保?]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五個振興”任務之一,要牢牢把握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促進東北鄉村經濟振興。

一、東北鄉村經濟振興成果

自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沈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強調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東北振興。五年來,東北地區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東北地區鄉村經濟穩定向好,使東北鄉村經濟振興取得新進展和新成效。

(一)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東北鄉村的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體現在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電商和農業觀光旅游三個方面。農產品深加工成為東北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品質要求的提升,農產品深加工逐漸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東北地區以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基礎,加大了對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支持力度。傳統的農產品在經過深加工后,可以增加附加值,延長保鮮期,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例如,通過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把莊稼菜、糧食等轉化成蔬菜干、粉絲、面條等加工食品,滿足了消費者對方便、健康食品的需求。

農村電商在東北地區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農村電商作為新型的零售模式,為農產品的銷售打開了新的渠道,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積極推廣農村電商,并提供相應的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勵村民參與電商平臺,推動農產品線上銷售。通過農村電商,農產品可以直接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消除了傳統銷售中的時空限制,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農村電商也為村民提供了創業就業的機會,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來源。

農業觀光旅游在東北地區迅速興起,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農田資源,以及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農業觀光旅游將農田、農村風貌和農事活動作為旅游資源,結合農產品體驗、鄉村文化展示等形式,打造了一批特色農業觀光景區和鄉村旅游線路。這不僅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增收機會,提高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還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特別是冰雪經濟,是東北地區的獨有資源,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為東北地區冰雪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二)農村農業生產智能化、數字化、科技化

農村農業生產智能化和數字化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東北地區積極開拓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來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東北鄉村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逗邶埥 笆奈濉鞭r業科技發展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科技隊伍達4.7 萬人,建成國家大豆工程中心等科研平臺84 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17 個,培育“雙高”品種“東農豆252”、全國馬鈴薯第一主栽品種克新1號等大批優良品種,“龍粳31”品種覆蓋率占適宜區70%以上,打破了“空育131”的主導局面,禽流感疫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都质 笆奈濉蓖七M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農業衛星數據云平臺實現縣域全覆蓋,益農信息社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4.8%,農村電商、手機信息化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2021 年,吉林省被認定為國家級5G 智慧農業綜合示范省。2022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 年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5G 基站2.5 萬座,“星火·鏈網”超級節點落地沈陽,16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行。

(三)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通過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的改革措施。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改善農產品供給結構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促進農業持續增長、提高村民收入、保障農產品安全。東北地區為了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措并舉,通過科技手段提高糧食產量,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以促進東北鄉村經濟振興。

1.保障糧食安全,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東北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以耕地保護為立足點,以科技進步為著力點,為未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生產指明了發展方向。[4]東北地區著力于改善和提高現有的農業生產環境,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應用,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力度,鼓勵村民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勞動力質量,促進農業生產的規?;蛯I化,極大程度上提高了鄉村的經濟水平,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十四五”發展規劃》顯示,截至202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6775.1萬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長19.5%;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61.8萬臺,同比增長2.7%;1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7.7萬臺,同比增長162%,拖拉機結構比例明顯改善;聯合收獲機械達到18.9萬臺,同比增長43.7%;水稻插秧機達到34.5 萬臺,同比增長31.7%。據《2022 年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顯示,吉林省大力推廣智能高端安全農機,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哆|寧省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不包括漁船)2642.1 萬千瓦,比上年末增加78.8 萬千瓦?!哆|寧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遼寧省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466 萬千瓦,聯合收割機、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等農業機械保有量分別達到3.29萬臺、58萬臺和80.48萬臺(套),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其中1個市和19個縣(市)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全國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市、縣。

2.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可持續化發展。吉林省致力于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化農業,并啟動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在2022 年,新建的棚室共計2.99 萬畝,冬季地產新鮮蔬菜自給率達12%以上。2022 年,吉林省肉牛飼養量達到652.6 萬頭,同比增長12.4%。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王立春科研團隊用了10年時間攻關創新的技術——西部玉米水肥一體化產效雙增技術,在吉林西部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平均每公頃增產5400—6000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頃綜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5]

近年來,遼寧省為提供農產品的質量,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展示,遴選一批農作物優良品種,并持續擴種大豆;借助地理位置優勢,通過優化調整養殖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

黑龍江省以市場為主導,種植特色經濟作物,例如由種植單一糯玉米向甜玉米、甜加糯型發展;食用菌由黑木耳一支獨大,向木腐菌、草腐菌并行推進發展;水果種植由傳統的蘋果、梨、李子等水果向草莓、葡萄、櫻桃等高效益水果轉變。并注重品牌化運營,轉變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精細產品包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3.加強體系化建設,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方法?,F代化的農業經營方式是通過引入科技創新和現代管理理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的一種經營方式。東北地區不斷探索先進的農業經營管理方式,推進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促進東北鄉村經濟振興。

(1)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截至2020年,吉林省積極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探索土地有償轉讓和退出體制機制,將土地經營權有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不斷完善宅基地的流轉制度,置換閑置宅基地,處置廢置宅基地,盤活農村閑置的資產。2020年4月開始,遼寧省農村產權交易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戶的土地產權流轉交易提供免費服務,有效對交易過程實施全過程、全方面的監督,保護交易安全和土地產權安全,2021年1月出臺《遼寧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笆濉逼陂g,黑龍江省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全省頒證409.8萬本,頒證率達94.7%。[6]

(2)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至2020年,吉林省將農村集體資產分為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進行“三塊資產”改革,全面活化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加強“三資”監督管理,并且建立省市縣鄉村統一聯網聯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方便經營主體和農戶獲取閑置的各類資產和土地產權等信息,促進農村產權的流轉。截至2020年5月20日,遼寧省確定農村集體成員1838.93萬人,量化資產總額332.54億元,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數12065個,完成登記賦碼頒證的村9276個,分別占全部行政村總數的90%和70%以上。[7]“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成立了黑龍江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中心,有51個縣級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市場。[8]

(3)農村金融改革。截至2020 年,吉林省建設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站3000 個,打造金融服務站示范點50個,加快構建“銀保擔”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優化“保險+期貨/期權”金融服務模式。[9]2022 年,農發行吉林省分行自“十四五”以來累計審批農地類項目近40 億元,投放貸款17 億元,拓寬了農地類項目獲取資金的渠道。[10]截至2019 年年底,黑龍江省探索推廣農業保險模式,全省種植業政策性保險承保1.3 億畝,種植業大災保險承保面積1025 萬畝;養殖業政策性保險承保65 萬頭。[11]截至2020 年3 月,“螞蟻金服”普惠金融項目為黑龍江省農村的金融服務提供重要支撐,在全省9 個市(地)36 個縣(市、區)上線,為144 萬人授信164 億元,累計為17.4萬人提供111.8億元的純信用貸款。[12]

二、東北鄉村經濟振興阻礙要素

(一)第一產業建設科技含量不足

東北地區的第一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但仍存在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村民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往往依賴傳統經驗和常規操作,缺乏科學的種植和管理知識。這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耗能高、勞動密集度大等問題。東北地區在農業科技研發和應用方面相對滯后,缺乏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和設施,如無人機、遙感技術、精準農業等,無法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對于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應用較少,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東北地區的農業從業人員大多數是年齡偏大的傳統村民,他們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乏對現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同時,農村人才流失問題也比較嚴重,年輕人才較少參與農業生產,限制了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的能力。東北地區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相對薄弱,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完善,缺乏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限制了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能力。

(二)民營經濟動力不足

東北鄉村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缺乏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產業,導致村民收入水平難以有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在新興行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無法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東北鄉村創業環境相對困難,創業成本較高,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措施,創業者面臨著融資難、市場準入門檻高等問題。同時,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也限制了創業的發展。東北地區長期以來存在人才流失問題,年輕人普遍傾向于外出就業或選擇在城市定居。這導致了鄉村勞動力的減少和缺乏創新創業的動力,進一步削弱了鄉村民營經濟的發展潛力。東北鄉村民營經濟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相對薄弱,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和創新意識,限制了鄉村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力。民營企業總體來講,經濟體量較小,對產品的科技投入較少。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82 年《糧食及農業狀況》的報告中指出,80 年代中期世界各國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平均值約為1%,發達國家一般為2%,北美國家高達3%。而吉林的農業科研經費占到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是0.4%。[13]

(三)農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

在中國的農村改革過程中,東北地區相對較早地進行了土地制度改革,村民獲得了相對較多的土地承包權,但也帶來了農村土地流轉不暢、規模經營困難等問題。相比其他地區,東北地區以重工業為主,農業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較弱,村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相對滯后。農村產業結構單一,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缺乏多元化經營和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集體經濟組織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限制了其發展的規模和效益。由于東北鄉村地區的青壯年從事農業所獲的經濟報酬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紛紛前往城市或者其他地區工作。至2020 年,東北三省80%的村為“空殼村”。人口外流使得許多農村村莊只剩下老年人和兒童,無法維持正常的農村社會和經濟運行,形成了惡性循環。

(四)高層次人才缺失

東北鄉村地區存在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來的困境。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顯示人才聚集性流向一線城市,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流出。東北地區有大連、沈陽、長春、盤錦、大慶等城市位列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前100 名,排名最高的城市為大連,排名第40 名。[14]2023 年,國研中心發布的《從東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看東北人才流失問題》考慮面向全國招生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等因素,選取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等20 所代表性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上述20 所高校2019 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按畢業生總數和東北生源口徑統計,畢業生流失率分別高達63.46%和26.45%,流失畢業生多前往華南、華東和華北地區就業。[15]由此可見,東北地區的人才吸引力相對較弱。

同時,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城市的工作機會比鄉村更多,城市的生活條件比鄉村更好,城市的工作酬勞比鄉村更豐厚。因此,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人才主要流向城市,導致了鄉村無人建設的困局。

(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

就第一產業內部而言,東北地區農村第一產業內的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發展相對分散,互相之間缺乏協調,融合度不高。就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而言,對農業的科研投入較少,導致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影響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長。就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而言,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程度不高,還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廣泛發展田園養生、研學科普、農耕體驗、休閑垂釣、民宿康養等休閑農業新業態。當前,東北地區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仍然聚焦于發展核心產業,但是相關的支撐體系,如信息、金融、研發、人才、營銷、物流、廣告等,卻顯得落后。

同時,不管是在基層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缺乏相關的專業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來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規劃,導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管理,難以形成產業配套和優勢互補。

(六)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高

由于,東北地區的“空心村”較多,很多原有的基礎設施無人維護,日漸荒廢,而修建新的基礎設施成本過高,使用率低。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不便,限制了鄉村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拉開了城市與鄉村的差距。東北地區的一些鄉村地區交通條件較差,道路狹窄、崎嶇不平,交通工具少,難以滿足村民的出行需求。自來水、電力和天然氣供應不穩定,影響了村民生產和生活的正常開展。一些鄉村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村民難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

三、優化人才配置對于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意義

東北鄉村經濟振興是東北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是解決東北鄉村問題的前提。因此,實現東北鄉村振興的第一步是實現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產業興旺是經濟發展和振興的基礎,而產業發展中需要人才,需要優化人才配置,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與創新,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些年東北鄉村地區經過建設和發展,經濟情況總體向好,但是目前的人才儲備情況和人才建設情況并不能實現東北鄉村經濟振興。

(一)解決高層次人才短缺問題

鄉村衰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青壯勞動力留在鄉村、建設鄉村。鄉村經濟振興不僅需要青壯勞動力,更需要創新型、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吸納高層次人才回東北鄉村地區就業創業,補充東北鄉村地區缺乏的勞動力,發展產業,建設鄉村。鄉村的產業發展起來后,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當鄉村產業給予的報酬多于在城市務工獲得的報酬,會吸引一部分強壯勞動力回流鄉村,發展鄉村產業。

(二)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保?]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容和要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保?6]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使鄉村的各種資源充分利用和流轉,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有利于增加村民收入,促進村民共同富裕。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探索不僅要依靠從事農業和相關產業的村民、企業家、基層工作者,還需要具備制度設計、物權流轉、公司股權等知識的高層次人才。因此,人才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建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村民”的人才隊伍,為發展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撐,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可靠保證。[17]

(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滯后表現為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于城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消費支出比為1.9∶1。[18]農業生產率、農業效益、農產品競爭力是農業現代化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鄉村居民收入問題是農村現代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農業現代化的實質就是要不斷推進和實現農業的變革,使之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生活需要。[19]農業的變革,不管是提升農產品的產量質量,還是延長農業產業鏈,都需要以科技為核心,引進創新型、技術型人才,將創新型、技術型人才研發的技術成果投入到農業種植和農產品生產中,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滿足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需求。

農村現代化的真實內涵是,在社會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維持農村社會的延續,并通過不斷地變遷與發展以與現代社會總體發展相協調、相融合。[19]也就是說,農村現代化需要在保留鄉村精神內核的前提下,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健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鄉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讓村民過上現代文明生活。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要發揮管理型人才的領導、組織、協調能力,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用法治思維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引導鄉村居民共同制定和遵守村規民約?;A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需要創新型、技術型人才創新相關產品,建立健全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等標準體系,實施并完善建設、運行維護、監管、服務等標準。

四、從優化人才配置角度探索促進東北鄉村經濟振興路徑

人才是引領鄉村經濟振興的動力和源泉,要解決目前東北鄉村經濟振興存在的問題,必須牢牢抓住人才要素,實施人才引育工程,優化人才配置,以人才振興引領支撐鄉村經濟振興,打造一支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解決東北鄉村人才少的突出問題。

(一)推動農產業科技創新

東北鄉村經濟振興需要有強大的科技支撐,要引進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型人才,推動農產業的科技創新。政府應設立農村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協作平臺,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科研經費,并鼓勵專家學者參與農村科技創新項目,為鄉村科技創新提供統一的組織協調和技術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高校注重學術研究與現實需求相結合,建立研究中心和實踐基地,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投入到農產業技術革新中,研究新型農業種植技術,包括垂直農業、無土栽培、溫室種植等,可以在東北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提供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通過基因編輯、轉基因技術等手段,改良作物的抗逆性、產量和品質,并研發適應東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新品種。

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增設技術研發崗位,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提升農產品加工技術,利用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和保鮮技術,延長農產品的保鮮期,提高附加值,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整合農田管理、氣象預測、市場信息等數據資源,為農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等環節提供支持,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鄉村要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吸納年輕干部到鄉村歷練,為其他村委會成員和農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引導其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例如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和自動化操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二)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東北鄉村經濟振興,需要優化鄉村產業空間結構,使涉農企業下沉,形成縣帶鎮、鎮帶村的多軸聯動發展格局,推動鄉村經濟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型升級。為了實現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具有新觀念、新技術的創業者在縣、鎮、村發展實體經濟,使鄉村的產業發展能夠跟緊時代的腳步,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民營經濟的經營策略,改進產品質量,將農產品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政府要做好民營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制度規劃,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機制,提供創業者所需的融資、稅收優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吸引青年創業者來東北鄉村地區創業,讓青年創業者看到東北鄉村地區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心和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幫助青年創業者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活力和動力。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剛起步的民營經濟“十分脆弱”,需要龍頭企業帶動其共同發展,加大產業鏈合作。

(三)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要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要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者具有政策法規、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創新管理、農業技術等知識。目前東北鄉村地區缺少高素質、高層次人才,需要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雙管齊下,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撐。首先,要引進管理型人才,提升組織管理水平,在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其次,在鄉村培養了解鄉村實際情況、具備學習能力的基層工作者,定期對鄉村基層工作者開展培訓。再次,充分尊重人才的主體地位,尊重管理型人才在制度上的創新成果,勇于嘗試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制度。拘泥于固有的制度模式,既會壓制管理型人才的創新欲望,也會使現有制度跟不上社會和國家發展的腳步,阻礙東北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最后,完善人才選拔和晉升機制,為管理型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和良好的晉升機會,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激勵他們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升級。建立農產品加工園區,東北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占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要充分利用東北的資源優勢,將糧食加工業做大做強。東北地區的畜牧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 年)》顯示,2020 年全省畜牧業產值為1604.7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5%;全省規模以上畜產品加工企業超過1000家,年加工能力1500 萬噸,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00 余家,有上市公司2 家。因此,要著力提升畜牧業產業化水平,鼓勵企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整合資源,將初級加工產品轉為精深加工產品。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是天然寶庫,有豐富的中藥資源,可以打造大健康產業基地。結合東北鄉村地區的現實需求,企業要大力引進技術型人才攻關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推動農業機械化生產,提高產品加工的精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改善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2.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濟。東北鄉村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政府要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提升鄉村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適度,為吸引游客和發展第三產業提供物質基礎。政府和企業應該努力將生產、加工、銷售、娛樂和各種服務行為結合起來,使東北地區知名商品品牌化,如盤錦大米、吉林玉米、五常大米等,借助旅游經濟銷售產品,打開產品知名度,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技術,在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介紹東北鄉村景觀,銷售農產品,實現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穩定健康發展。同時,抓住東北鄉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核心優勢,例如以冰雪資源為依托,開展冰雪運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相關產業活動,打造東北鄉村旅游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加大宣傳力度,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同時以品牌力量吸引投資,助力東北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3.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按照國家統計局新發布的行業分類,生產性服務業分為10 個大類、35 個中類、171 個小類,包括倉儲和郵政快遞、人力資源管理、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為東北地區的制造業和其他產業提供更加高效的支持和保障,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和可持續增長。東北鄉村的核心產業發展,需要相關生產性服務業配合,為核心產業發展提供便利,提高核心產業的競爭力。目前東北鄉村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無法滿足現代產業建設的要求,與生產性服務型產業相關的專業人才就業意愿多在東南沿海、京津冀地區。因此,政府和企業需要引進和培養從事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人才,既可以在頂層規劃東北鄉村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大方向,又能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過程中踏實做好本職工作,切實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五)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

要加強生產類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鄉村產業可以正常生產?;A性、普遍性的生產類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無法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產同樣需要借助科技力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鄉村要建設有研發技術的基地和使技術能夠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得以運用的配套設施,進而產生經濟效益。政府應積極投資于改善和優化信息、科學、交通和物流領域的基礎設施,規劃和部署先進的超算、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寬帶互聯網,聘請研究相關領域的人才,為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上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措施不僅可以促進重大的科學研究和發展,還有助于培養和支持鄉村的科學研究和發展。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振興是東北鄉村振興的關鍵。本文從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的現狀出發,總結東北鄉村經濟振興取得的成果,分析阻礙因素,找到促進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的關鍵,并從優化人才配置角度,結合阻礙東北鄉村經濟振興因素,提出推動農產業科技創新、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等措施,期望助力東北鄉村經濟振興,為促進東北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東北人才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人才云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大東北的春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