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安全學:生成邏輯、體系創新與未來展望?

2024-05-09 09:25劉治辰
國際安全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安全觀學科體系

肖 晞 劉治辰

【內容提要】 國家安全學的設立既是呼應新時代發展課題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安全總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時代賦予國家安全學現實土壤,戰略賦予學科建設內在動力,交叉是學科產生的關鍵內核,作為戰略性新興學科的國家安全學在時代與戰略的共鳴下應運而生。國家安全學在總體思維和交叉思維的指導下,在學科體系建設上提高站位、科學錯位;在學術體系建設上立足國情、注重內涵;在話語體系建設上言之有理、言之有道,不斷探索國家安全學的體系創新,逐漸發展出一條中國國家安全學建設的獨特路徑。面向未來,需要牢牢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探索學科基礎研究范式為主線,立足學科自身的交叉屬性、戰略屬性和政治屬性,推動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與學術共同體建設,促進學科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引 言

國家安全學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服務國家重大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撐。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從戰略層面帶動了中國學界對國家安全的新一輪反思。自2018 年教育部提出要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以來,全國多所高校響應國家需求,積極探索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之路。2020 年12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中國教育部網站,2020 年12 月30 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xwgl_xwsy/202101/t20210113_509633.html。這標志著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正式進入制度化、規范化新階段。

一個新學科的誕生往往是為了順應對某一領域知識體系化、理論化的迫切訴求,滿足人類對某一特定領域新變化、新發展的認知需要,服務于解決某類新興關鍵問題的實踐需要。中國國家安全學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方法,系統研究國家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規律,提高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交叉學科。②《國家安全學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網站,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其誕生根植于當前中國面臨的內外安全新形勢,依托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戰略擘畫,順應問題導向、交叉融合的學科發展態勢;其發展致力于實現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自主創新,回應國家面臨的重大安全戰略需求。中國國家安全學以重大問題為導向,以國家戰略為指導,在學科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自上而下進行學科建設,學科建設路徑在世界學術史上前所未有。這不僅是中國解決國家安全重大問題的自主探索,更是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的大膽創新。

當前,國家安全學建設蒸蒸日上、方興未艾,學位點布局與人才培養體系初步確立,各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形成學術共同體,國家安全學相關學術成果產出勢頭良好,國家安全學專業建設反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取得了種種可喜的成就。但與此同時,國家安全學在深化學科內涵建設、完善人才培養路徑、夯實師資隊伍建設、健全學術保障機制等方面仍面臨著種種挑戰。因此,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周年之際,回顧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總結學科發展的體系創新,并針對學科當前面臨的挑戰進行反思和展望,對于更好地服務國家安全戰略需求,開啟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新征程有著重要意義。

一 中國國家安全學的生成邏輯

客觀來講,一個學科的成熟需要知識的積累與時間的沉淀,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學正處于學科發展的上升階段。國家安全學的誕生所蘊含的邏輯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內外安全形勢與國家安全戰略的共鳴,時代給出前提,國家提出命題,學界進行答題,國家安全學應運而生??梢哉f,國家安全學的出現符合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且具備獨特的時代性、戰略性和交叉性。

(一)設立國家安全學是呼應新時代發展課題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雹佟吨醒雵野踩瘑T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政府網,2014 年4月15 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4-04/15/content_2659641.htm。歷史地看,中國所處的內外環境均發生了重大轉變,隨之產生的新的國家安全問題亟待解決。國家安全學的誕生有其時代屬性,既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智力支撐,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重要保障,回應中國在新時代的安全和發展訴求。

從外部安全環境看,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0 頁。國際環境中存在一系列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不穩定性因素。第一,在國際格局結構性轉變的態勢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持以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為核心的霸權安全觀,將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視為體系性威脅,在軍事同盟、前沿科技、經貿往來、安全話語等領域建起“小院高墻”,以遏制的姿態威脅中國發展安全。第二,當前俄烏、巴以、紅海等世界熱點地區沖突懸而未決,地區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問題長期持續,臺海、南海、朝鮮半島等中國周邊不穩定因素間歇性發酵,對中國主權、領土與海外利益安全構成極大挑戰。第三,當前全球治理機制仍未能高效應對全球性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挑戰。例如,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的穩健性和有效性仍待加強;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領域的國際規則仍然缺位,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體系與能力仍待加強。

從內部安全環境看,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倭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1 頁。然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仍面臨一系列內部安全壓力。首先,國內意識形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近年來,多元社會思潮的涌現、國外勢力的惡意滲透均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構成極大挑戰。其次,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期和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期疊加,仍需切實促進實體經濟優質高效發展、防范經濟金融風險,防止經濟與民生問題外溢為社會安全問題。最后,應對國內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能力仍待提高,中國在科技安全、糧食安全、礦產資源安全等領域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從國內安全的視角看,安全問題和發展問題往往是一體兩面,發展問題若未能妥善處理,很有可能演變為危害國家重大利益的安全問題。

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提出新的發展任務,也面臨著新的發展與安全難題,而這些難題和挑戰具有涉及國家重大安全利益的共性特征,而且各領域安全問題深刻聯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時代之問、時代之困、時代之需迫切要求中國學界對國家安全學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學術層面思考中國當前發展階段面臨的內外安全挑戰的共性特征,在時代背景下對國家安全及其衍生概念進行哲學反思,對于破解重大國家安全問題來說至關重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需要一個學科提出針對國家安全問題的戰略性研究新范式,對國家安全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和整合,國家安全學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

(二)設立國家安全學是國家安全總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進入新時代,中國國家安全總體戰略布局愈發完善,這既是國家安全學誕生的戰略前提和基礎,也提供了學術服務戰略的方向性指引。

第一,對國家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從戰略的視角看,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審議通過《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國家安全戰略(2021—2025 年)》,在戰略層面不斷加強國家安全布局。進入新時代,歷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國家安全”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②據筆者統計,“國家安全”一詞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到18 次,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到29 次,而往屆黨代會報告中對國家安全的提及均不超過5 次。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4 頁。中共二十大報告著重對國家安全進行了專章論述,并提出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52 頁。從制度的視角看,2013年11 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搭建起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總體性制度框架。從法治的視角看,中國先后通過或修訂《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網絡安全法》《國家情報法》《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保守國家秘密法》等法律,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快速推進??梢哉f,新時代中國在戰略、制度和法治等層面給予了國家安全前所未有的重視。

第二,中國對國家安全的內涵認知不斷深化。首先,在國家安全的定義上,2015年的《國家安全法》以立法的形式界定了中國對國家安全內涵的認知,明確了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國政府網,2015 年7 月1 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5-07/01/content_2893902.htm。國家安全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能力。其次,國家安全所涵蓋的重點領域不斷拓展,由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及核安全等11 種安全,拓展至包含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數據安全、糧食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等安全領域的20 種安全,中國的國家安全內涵觀也隨著時代發展與國家需要動態演變不斷拓展。

第三,中國對國家安全的戰略謀劃不斷系統化。這集中體現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中。2014 年4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不僅是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的重大創新,也標志著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理論化程度達到了新的時代高度??傮w國家安全觀以總體性為引領,兼具系統性、全面性、辯證性和統領性,①袁鵬:《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的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系》2021 年第7 期。重點把握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的“五大要素”的同時,統籌協調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的“五對關系”。2020 年12 月11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將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要求系統概括為“十個堅持”,即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指導,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堅持把防范化解國家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堅持加強國家安全干部隊伍建設,為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實踐提出了系統的方法論支撐。②《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新華網,2020 年12 月12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2/12/c_1126852702.htm。

由此可見,新時代中國對國家安全愈發重視,對維護國家安全的思考愈發深入,國家安全戰略布局也愈發系統。國家安全學的誕生與國家安全戰略布局一脈相承,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重要保障。從體系層面看,設立國家安全學是完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是為了滿足國家安全專業化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的要求;從能力層面看,設立國家安全學是總結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寶貴經驗,解決重大國家安全問題,提高國家安全治理能力的智力支撐。因此,國家安全學的誕生蘊含著重要的戰略屬性。

(三)設立國家安全學是交叉學科解決安全難題的路徑支撐

國家安全學的設立是為了滿足中國國家安全需求。從目的論的視角看,國家安全學作為一門學科,誕生于國家安全的時代需求與戰略需求中;從方法論的視角看,以系統統籌的思維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實踐需求則是國家安全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的誕生邏輯。維護國家安全的時代需求和戰略需求進一步催生了交叉需求。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指出,交叉學科是多個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的新學科,具有不同于現有一級學科范疇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體系,已成為學科、知識發展的新領域。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中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112/t20211203_584501.html。國家安全自身內涵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系統性要求以交叉學科的路徑對國家安全學進行系統統籌和研究。

第一,國家安全是一個涉及領域眾多的巨系統,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是需要多個學科共同攻關的研究范疇。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②錢學森等:《論系統工程》(新世紀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4 頁。而國家安全涉及領域眾多,各領域安全問題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傳導、層層遞進,蘊含著嚴格的內在邏輯,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為當前緊迫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國家安全是任何一個現有一級學科都無法單獨覆蓋的領域。從現有的學術研究分工看,很多學科都會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然而國家安全既非傳統學科的主要研究范疇,單一的傳統學科也無法刻畫國家安全的關鍵全貌,因此需要一個“魯班鎖”式的、以“榫卯”結構有機鏈接的交叉學科建構,在立體維度上緊密聯系、環環相扣、交叉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范式,形成一個多學科交叉統合的國家安全學科。

第二,特定領域的安全問題往往需要多個學科協同解決??此茊我活I域的安全問題,往往不能單一對待,而要考慮整體和系統的安全,需要妥善處理與其他安全領域的關系。例如,作為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安全危機的新冠肺炎疫情,從表面看是醫學門類下公共衛生專業的研究范疇,但其衍生聯動的問題,往往涉及社會穩定、經濟民生和全球治理等領域的關鍵國家安全問題,需要政治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協同進行論證攻關。因此,解決某一國家安全問題,需要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方式,兼顧戰略需求和戰術需求,戰略指導戰術、戰術反哺戰略,協同解決國家安全問題。

綜上所述,國家安全學并非沒有研究根據的政策學科,也非簡單將傳統學科拼湊而成的拼盤學科,而是特征鮮明的時代學科、戰略學科和交叉學科,時代賦予了孕育國家安全學的現實土壤,戰略賦予了學科建設的內在動力,交叉是學科產生的關鍵內核,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新時代國家安全學的誕生。

二 中國國家安全學的體系創新

對于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設來說,建立自主知識體系乃當務之急,立足系統思維,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角度探索中國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中國國家安全學發展的核心路徑。①肖晞:《中國國家安全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探索》,《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 年第7 期,第127 頁。自國家安全學誕生以來,學科的三大體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總體思維和交叉思維的指導下,國家安全學在學科體系建設上提高站位、科學錯位;在學術體系建設上立足國情、注重內涵;在話語體系建設上言之有理、言之有道,不斷探索國家安全學的體系創新,逐漸發展出一條中國國家安全學建設的獨特路徑。

國家安全學的本體論特征決定了學科建設的方法論要求。在國家安全學體系創新的過程中,總體思維和交叉思維作為國家安全學發展的核心理念始終貫穿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傮w思維強調了國家安全學研究范疇的系統性,牢牢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地位,在復雜龐大的國家安全體系研究中做到神形不散、脈絡清晰;交叉思維則側重各領域國家安全的聯系性,將相關學科的技術、方法、手段融入國家安全學的建設,以交叉學科思維探索國家安全學發展范式。牢牢把握總體思維與交叉思維的對立統一,以系統和聯系的視角進行學科建設的體系創新,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國家安全學體系建設中的具體應用,也體現了中國國家安全學的體系建設中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特征。

(一)提高站位與科學錯位:國家安全學學科體系的創新發展

學科體系是國家安全學建設的四梁八柱,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其中人才培養是首位,學科架構是基礎,戰略服務是使命,有機團結是要求。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國家安全學在學科體系創新中堅持提高站位,找準定位,科學錯位,有所作為,完善了國家安全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搭建了聯動交叉的國家安全學學科建構,貫徹了國家安全社會服務職能的學科使命,構建了合力引領的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

1. 完善國家安全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確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地位。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率先在公開的政策文件中提出要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②《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中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13_333028.html。2019 年7 月,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單位(不含軍隊單位)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名單》文件,全國首批10 所院校先行試點建設二級學科。①《教育部公布高校自設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名單》,中國教育在線網,2019 年7 月24 日,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1907/t20190724_1673992.shtml。2020 年12 月,教育部正式發布《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由此國家安全學實現了從研究方向到二級學科再到一級學科的轉變,正式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首批一級學科(學科代碼為1402)。

其次,高效完成全國范圍的學位點布局。2021 年5 月,教育部正式開展增列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工作。同年10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增列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的通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國防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等10 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為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單位;國際關系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外交學院、陜西師范大學等4 所院校獲批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②舒洪水:《中國國家安全學學科之立、學術之變、話語之建》,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 年4 月10 日,https://www.cssn.cn/gjaqx/202304/t20230410_5618759.shtml。中國人民大學于2023 年自主設置成為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博士點?,F全國共有11 家博士學位授權點、4 家碩士學位授權點,形成了“11+4”的國家安全學學位點布局。此外,2023 年10 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新設510 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名單中,吉林大學、南京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三所院校成功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安全學博士后流動站,確立了貫穿“碩士—博士—博士后”的國家安全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院校盡管并非國家安全學學位授予點或博士后流動站點,但仍設立或在原相關研究單位的基礎上組建了國家安全相關的學院及研究機構。例如中央民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鄭州大學等設立國家安全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設立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等,為國家安全學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當前,國家安全學學位點集結了一批學科發展的后備力量,可以穩定為國家輸送具備國家安全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國家安全學人才培養體系穩步推進,系統化程度不斷提高。

2. 搭建聯動交叉的國家安全學學科架構

第一,在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下形成了橫縱交叉的二級學科架構體系。當前,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下設國家安全思想與理論、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治理、國家安全技術四個二級學科,分別在縱向上從國家安全的理論支撐、戰略謀劃、治理能力和技術應對四個方面對國家安全范疇進行研究。同時,由于國家安全內涵與領域的豐富性,現有學科架構在橫向上支持各學位點院?;谧陨硖厣蛢瀯葸M行二級學科方向的建設與探索。如清華大學基于其世界一流水平的理工科研究基礎,側重安全科學的研究;吉林大學立足東北“五大安全”,圍繞國家安全思想與戰略、糧食安全、經濟金融產業安全、東北亞安全四個方向開展學科建設。

第二,從政策層面為探索國家安全學二級學科架構留出了充足的空間。國家安全學學科架構并非拘泥于學位點布局。首先,一些院校選擇在其他一級學科下設置國家安全相關二級學科。例如,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院、南開大學等院校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下設置國家安全學、國家安全戰略與管理等相關二級學科。部分高校在信息資源管理(南京大學)、公共管理(華東理工大學)、法學(西南政法大學)、公安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一級學科下設置國家安全相關二級學科。其次,一些院校選擇自主設置國家安全類交叉學科。2020—2023 年,選擇自主設置國家安全類交叉學科的院校逐年增加,并在3―5 個一級學科的基礎上進行學科建設探索,其中法學、政治學、哲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法學、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占多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安全學的政治屬性和交叉屬性。

第三,學科體系建設的交叉特性也體現在課程設置和師資背景上。當前,國家安全學專業課程設置以總體國家安全觀與國家安全理論為中心,總體性與領域性并重,兼顧政治統領與學科交叉、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與專題研討,體現了課程設置上的戰略縱深和歷史視野。師資配備注重交叉性,多領域協同發力。國家安全學作為戰略性新興交叉學科,單一專業的研究團隊無法滿足教學科研需要,師資團隊結構往往呈現多學科交叉的特征,其中教師的政治學、法學、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等背景占比較高,且專職、兼職教師協同攻關的現象較為普遍。

3. 貫徹國家安全社會服務職能的戰略使命

服務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是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重要社會職能,也是國家安全學建設的重要使命。國家安全教育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柔性力量和先導力量,《國家安全法》提出“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要求,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國政府網,2015 年7 月1 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5-07/01/content_2893902.htm。反哺國家安全教育能力建設是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當前,部分高校已著手國家安全通識課程建設。2021 年4 月,教育部啟動編寫《國家安全教育讀本》,國內多所高校均已開設1―2 學分、16―32 學時的國家安全教育通識必修課,同時舉辦常態化、多樣化系列活動。此外,相關院校面向社會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培訓。如西南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面向黨員干部、相關專業教師及企事業人員舉辦了多場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專題培訓班以及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建設專題培訓班;吉林大學舉辦國家安全學講習班,并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基地。

4. 構建合力引領的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

當前,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初步建立,依托院校特色形成合力,“評議組+院?!钡膶W科建設引領機制愈發成熟,以學術共同體思維有組織地進行學科建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作為學位設置與學科建設的評議與指導機構,聚焦專業建設、專業教材編寫、國家安全教育、專門師資培訓等學科建設重點難點問題,對重要學科建設問題定調掌舵。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凝聚學科共識,形成機制化的良性互動,促進院校之間的互學互鑒,更有助于整合優勢資源,立足特色發揮各院校比較優勢,促進團結,形成學科建設的發展合力。

(二)立足國情與注重內涵:國家安全學學術體系的創新發展

學術體系是國家安全學建設的核心與靈魂,是包含國家安全學研究范式、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議程等學術要素的知識體系,是學科核心要義和闡釋邏輯的集中體現。學術體系的發展創新也是國家安全學內涵建設的關鍵環節,其本質是自主知識體系的系統建構,其表現是關鍵研究成果的穩定產出。

中國學界對國家安全的理論性探討肇始于后冷戰的世紀之交時期,方敏、李少軍、劉躍進、嚴高鴻、何貽綸等學者較早對“安全”“國家安全”“國家安全觀”等概念進行理論闡釋與辨析,①參見方敏:《論國家安全》,《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3 年第Z1 期;李少軍:《國家安全理論初探》,《世界經濟與政治》1995 年第12 期;劉躍進:《“安全”及其相關概念》,《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0 年第3 期;嚴高鴻、張學明:《論國家安全觀的構成要素》,《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 年第3 期;何貽綸:《國家安全觀芻議》,《政治學研究》2004 年第3 期。而中國政治學、國際關系、安全科學等學科的發展也為國家安全學學術體系的建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與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設立,中國的國家安全研究迎來了新一輪高潮。近年來,國家安全學術期刊文章與學位論文數量、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安全相關立項數量均呈上升趨勢,②據筆者統計,截至2024 年2 月1 日,中國知網共收錄以“國家安全”為關鍵詞的北大核心、CSSCI 期刊論文共1 846 篇,總體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安全相關立項情況參見惠建利:《新時代國家安全學的研究特點及學科發展——基于2013—2022 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據的分析》,《國家安全研究》2023 年第4 期,第55-56 頁。國家安全學相關成果產出日益增多,研究人員積極性也不斷提高。此外,國家安全學學術陣地初步建立,以《政治學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安全研究》《國際政治研究》《情報雜志》等為代表的高水平學術期刊愈來愈重視國家安全學相關研究成果的發表,并開設國家安全學專欄;《國家安全研究》《國家安全論壇》等國家安全學專業期刊也相繼問世,國家安全學專業學術陣地逐漸鞏固。

在此基礎上,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穩步構建,學界在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產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在此過程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當前國家安全學建設的知識層面、方法層面和應用層面進行了有益的學術探索與創新。

1. 不忘本來:以扎根意識推動學術知識體系創新

第一,深入辨析“國家安全”及其派生概念,進行基礎概念創新。時代背景與國家戰略要求更具時代解釋力與理論深刻性的國家安全概念供給。當前,學界已在本體論上認可《國家安全法》中狀態和能力的二元界定,在特征上認可國家安全內涵的復雜性與結構的系統性。在此基礎上,相關學者創新理論思維,以縱深化的視角對國家安全相關概念進行再認識,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概念與理論,體現了中國學者對國家安全的自主性認識與概念創新。例如,唐士其和龐珣提出以風險而非威脅界定國家安全的綜合安全論;①唐士其、龐珣:《綜合安全論:風險的反向界定和政治邏輯》,《國際政治研究》2022 年第6 期,第9 頁。張宇燕和馮維江通過對積極安全和消極安全、絕對安全與相對安全、無意安全與有意安全等派生概念的論證構建了國家安全研究的數個理論命題;②張宇燕、馮維江:《新時代國家安全學論綱》,《中國社會科學》2021 年第7 期。余瀟楓提出基于“關系和合度”的“廣義安全”理論視角,以關系本體論探討有中國特色的安全理論范式③余瀟楓:《廣義安全的本體、視界與范式:“關系和合度”解析》,《國際安全研究》2024年第1 期。。

第二,探討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屬性與建設路徑,進行學科理論創新。學界多從國家安全學自身的獨特性入手,厘清國家安全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以及以往學科交叉實踐的不同之處,進行學科建設的路徑探討。例如,范維澄提出國家安全學是貫徹服務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綜合性、交叉性核心支撐學科;④范維澄、陳建國、申世飛等:《國家安全若干科學與學科問題的思考》,《國家安全研究》2022 年第1 期,第65 頁。唐永勝認為,國家安全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具有政治屬性和戰略屬性;⑤唐永勝:《加快推進國家安全學創新發展》,《人民日報》2023 年9 月18 日,第9 版。肖晞從學科緣起和核心關切的角度出發,指出國家安全學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并強調構建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性;①肖晞:《中國國家安全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探索》,《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 年第7 期,第132 頁。李文良將國家安全學的特性總結為“橫切延展性”,②李文良:《國家安全:問題、邏輯以及學科建設》,《國際安全研究》2020 年第4 期,第3 頁;李文良:《國家安全學的內生邏輯及其學科特征》,《國家安全研究》2022 年第3 期,第68-69 頁。并提出應遵循“問題→過程→結果”框架構建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③李文良:《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框架構建研究》,《國際安全研究》2022 年第5 期,第3 頁。祁昊天則從學科動力、學科內涵、學科邊界的角度,指出國家安全學跨領域甚至是超領域的特征,并需要填補傳統學科領域之間的真空地帶。④祁昊天:《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思考》,《大學與學科》2023 年第1 期,第31 頁。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許多學者提出在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框架內建設國家安全情報學、國家安全系統學、國家安全戰略學、國家安全法學、國門安全學和國家安全案例學,⑤程琳:《積極研究創新國家安全學法學建設》,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 年3 月23 日,https://www.cssn.cn/gjaqx/202303/t20230323_5615153.shtml。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系統構建國家安全知識體系需求之迫切。

第三,總結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理念與經驗,進行戰略研究創新。一方面,以國家安全的視角剖析黨和國家的戰略演進。當前,學界多以“三分法”或“四分法”論述中國國家安全觀的變化,⑥“三分法”相關研究參見肖晞、王一民:《中國共產黨百年國家安全觀析論》,《太平洋學報》2021 年第11 期;“四分法”參見張琳、趙佳偉:《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百年演進與現實啟示》,《學習與探索》2021 年第12 期。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國家安全觀從“傳統安全觀”到“發展安全觀”再到“總體安全觀”的演進,同時構建了如“安全環境研判—安全內容認知—安全維護手段”⑦凌勝利、楊帆:《新中國70 年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認知、內涵與應對》,《國際安全研究》2019 年第6 期?!皶r景—圖景—場景—愿景”⑧王妍妍、孫佰清:《中國國家安全體系的演變歷程、內在邏輯與戰略選擇》,《社會主義研究》2021 年第4 期。的國家安全戰略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國家安全思想研究愈發豐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寫的《安邦大略——中國歷代國家安全戰略思想論析》。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安邦大略——中國歷代國家安全戰略思想論析》,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 年版。同時,在學術期刊文章中不乏以《管子》《尚書》等典籍入手分析其中體現的國家安全思想,①參見周茂雄:《〈管子〉對國家安全學的思想文化貢獻》,《東南學術》2023 年第5 期;王林:《〈尚書〉中的國家安全思想初探》,《國家安全研究》2023 年第6 期。也有專門探討某一朝代國家安全思想或實踐的學術文章。②參見辛文、韓鵬杰:《國家安全學理論視角下的西周國家安全思想研究》,《國際安全研究》2020 年第6 期。由此可見,中國學界注重國家安全視角與史學方法的結合,不斷完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思想史,以視角和方法的創新不斷豐富國家安全戰略研究。

2. 吸收外來:以開放意識推動學術方法體系創新

首先,批判吸收西方國家安全研究成果??陀^來看,西方國家安全研究起步較早,體系化較強。國際關系學科誕生于一戰后西方世界對戰爭與和平的反思,至今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體系,并分化出國際安全(IS)的研究分支,國際沖突、國際秩序以及地緣政治等傳統國際關系學研究課題都有強烈的國家安全關照。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現實主義范式將權力斗爭視為維護國家安全的不二選擇,自由主義范式主張以制度保安全、以合作促安全,建構主義范式主張建立安全共同體。③參見肖晞:《安全的獲得與維持: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對安全問題的思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 年第5 期。在國際安全研究中,以巴里·布贊(Barry Buzan)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提出的安全化理論與區域安全復合體理論為學界提供了安全研究的新思路。④參見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ighton, Sussex: Wheatsheaf, 1983; Barry Buzan and Ole W?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盡管西方學界的安全理論和中國現實國情有較大差距,但仍為中國安全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抓手以及研究方法的參考。

其次,科學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與范式。多學科方法是國家安全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旨在借鑒采用其他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來研究國家安全事件和現象,⑤《國家安全學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網站,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體現了國家安全學的交叉屬性。當前,開放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式已成為國家安全學方法論研究的重要路徑。例如,王逸舟借鑒自然科學中的“層化”學說,提出國家安全研究要注重要素之間的動態關聯,注重疊加構造的有機演化;⑥王逸舟:《國家安全研究的理論與現實:幾點思考》,《國際安全研究》2023 年第2 期,第18 頁。王秉等學者借鑒復雜性科學的范式對國家安全范疇進行考察,提出運用隱喻法、模型法、復雜網絡法、仿真模擬法、計算法等研究方法進行國家安全復雜學的研究;①王秉、史志勇、王淵潔:《復雜性時代的國家安全學新范式:構建國家安全復雜學》,《國際安全研究》2023 年第4 期,第80 頁。尹繼武結合政治心理學相關理論,從認知過程的角度分析了國家安全認知的影響因素,搭建了國家安全的認知邏輯框架。②尹繼武:《國家安全的認知邏輯:一項理論性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3 年第14 期,第14 頁。此外,近年來還有學者從區域國別學的視角研究美國、俄羅斯、德國和日本等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為國家安全研究提供了區域國別研究方法的啟發。

3. 面向未來:以問題意識推動學術應用體系創新

國家安全學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解決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國家安全問題,有強烈的問題導向。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③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14 頁。問題的出現往往可以在應用層面反向推動學術體系創新,問題意識也是學科面向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現實問題研究中的國家安全視角越來越清晰,并通過資政服務的路徑豐富應用層面的知識積累。

一方面,國家安全已成為現實問題研究的重要維度?,F有研究中,與國家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相關的成果愈發豐富。在縱向上覆蓋社會治理、安全教育、法制建設等議題,旨在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層面的建設;在橫向上覆蓋糧食安全、資源安全、生物安全、大數據與網絡安全等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旨在提高應對各領域安全的能力。此外,國家安全也已成為法學、教育學、農學、地學、情報學等傳統學科的重要研究視角,結合本專業的知識與方法解決關鍵性國家安全問題,在應用層面使國家安全學學術體系更為豐富和系統。

另一方面,以咨政路徑反哺國家安全學術體系創新發展。當前,國家安全學智庫建設蒸蒸日上。通過對相關單位的調研發現,國家安全學相關研究機構面對國家戰略決策需求,能夠做到快速反應、有的放矢,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戰略咨詢建議,一大批咨詢報告得到中央有關部門、省部級相關單位的采納。咨政路徑的優勢在于能夠更加清晰具體地把握黨和國家的戰略需求,體現了學術體系建設的現實性與實用性。

(三)言之有理與言之有道:國家安全學話語體系的創新發展

話語體系在國家安全學建設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是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方式,①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社會科學》2019 年第5 期,第4 頁。關乎受眾對于特定知識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國家安全學不僅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也擔負著傳播中國國家安全理念和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任。②肖晞:《中國國家安全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探索》,《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 年第7 期,第146 頁。一種話語一旦為人接受,便能使思想的力量轉化為物質的力量,因此話語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建設國家安全學話語體系,在國內層面能夠凝聚共識,更好地指導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實踐與學術研究;在國際層面能夠傳播理念,準確表達中國的國家安全主張,展示積極的國家形象,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話語體系建設主要涉及話語的內涵體系建設與話語的傳播體系建設。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學話語建設立足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理念,在“說什么”層面言之有理,牢牢把握中國主體意識,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為指導夯實話語內涵建設;在“怎么說”層面言之有道,學術話語與政策話語、對內話語與對外話語等不同維度的國家安全話語能夠做到靈活轉化,對內通過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對外通過積極參加全球安全治理,努力搭建多平臺多渠道的國家安全學話語傳播體系。

1. 言之有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學話語內涵體系

在國內層面,構建了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統籌發展與安全的系統安全話語??傮w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既是中國國家安全學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國家安全話語的重大自主創新。

第一,總體國家安全觀是跳出西方思維范式、具有馬克思主義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是其最大特色,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內涵中的“五大要素”與“五對關系”是唯物辯證法矛盾重點論和事物聯系觀的集中體現,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國家安全戰略的重大理論創新。

第二,總體國家安全觀是超越傳統安全認知、以系統和動態視角考察國家安全的認知話語體系。在國家安全內涵愈發豐富的今天,總體國家安全觀在認知上超越了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二元劃分,以系統思維辯證把握各領域安全之間的關系,并在國家安全的內涵認知上根據國家戰略調整不斷加入新的領域安全,是符合新時代國家安全特征的認知表達。

第三,總體國家安全觀是跳出理論藩籬、兼具現實與實踐導向的戰略話語體系??傮w國家安全觀并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以“十個堅持”為核心對維護國家安全的實踐提供方法論指導,已成為契合時代國家安全戰略需求的思維范式與方法。

在國際層面,構建了以全球安全倡議為基礎、以構建安全共同體為路徑的共同安全話語。一方面,中國提出維護國際安全的原創性概念,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提供了中國答案。2022 年4 月21 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 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提出“六個堅持”,①即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參見《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人民網,2022 年4 月21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1/c1024-32404959.html。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明確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課題。②王毅:《落實全球安全倡議 守護世界和平安寧》,《人民日報》2022 年4 月24 日,第6 版。另一方面,構建了突破西方傳統冷戰思維的共同安全話語,以共同體意識保障國際安全。2020 年,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安全共同體,表明中國認為安全并非零和博弈與權力斗爭的產物,這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深化拓展,也是對西方冷戰思維下安全同盟話語的突破。③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 深化團結協作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2020 年11 月10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1/10/c_1126723118.htm。

2.言之有道:構建立體精準的國家安全學話語傳播體系

針對國內受眾的話語傳播層面,以國家安全教育體系鞏固國家安全話語的國內傳播。當前,在通識教育層面,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形成了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以及進網絡的全面態勢;在學術研究層面,總體國家安全觀所蘊含的總體和系統的思維方式已成為中國國家安全學研究的主要范式;在專業教育方面,相關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均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設置相關的專業導論課程??梢哉f,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的發展促進了國家安全話語的國內傳播,實現了學術話語、政策話語、教育話語三者的有機統一和靈活轉化:學術話語反哺政策話語,政策話語引領學術發展,二者通過適當手段轉化為民眾易接受、入心入腦的國家安全教育話語,提高了國內受眾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對國家安全概念體系的理解。

針對國際受眾的話語傳播層面,以塑造全球安全治理體系促進安全話語的國際傳播。話語的傳播是話語設計與話語實踐的雙重互動,受眾需要“聽見”話語的內容,也需要“看見”話語的落實,好的話語實踐能夠推動話語傳播。當前,中國注重在國際安全機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國際安全治理的重要平臺中積極提出原創性的中國理念;以實際行動踐行共同安全觀,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擔大國責任,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地區安全;積極打造北京香山論壇、世界和平論壇等平臺,以開放心態促進交流,聆聽世界聲音,發出中國聲音,超越話語霸權,促進交流互鑒??梢哉f,中國以國際安全話語指導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實踐,以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國方案鞏固國際安全話語的傳播,全球安全治理體系與話語體系彼此互構,形成了“理念—實踐”雙向話語傳播路徑。

三 中國國家安全學的未來展望

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構蒸蒸日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創新發展成果令人欣喜。然而,國家安全學作為新興交叉學科,仍面臨種種問題和挑戰,學科建設正進入“再學科化”的新階段。未來,國家安全學建設亟需厘清發展方向和發力點,明晰學科建設面臨的具體問題,找準方向、錨定問題、思考對策,推動國家安全學進一步精細化、內涵化發展,在已有“學科之名”的基礎上推動深化“學科之實”的建設與發展。

(一)找準方向:國家安全學未來發展的著力點

在時代與戰略的交叉共鳴下,復雜國家安全態勢所導致的國家安全工作的迫切需求催生了國家安全學學科。國家安全學作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綜合性、應用性核心學科,學科建設走向何處,仍需以探索學科基礎研究范式為主線,立足國家安全學自身的交叉屬性、戰略屬性與政治屬性進行破題。

立足學科的交叉屬性,要求學科建設堅持問題意識,多學科協同攻關國家重大安全問題。國家安全學是一門典型的新興交叉學科,交叉學科研究范式形成的關鍵在于凝練和解決科學問題。國家安全問題自身呈現的復雜性特征,不僅需要以多學科交叉的視角深入剖析,還要以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協同解決國家安全問題,進行學科范式探索。既要以服務國家政治安全、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為核心,又要把安全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統計學等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融入國家安全學的建設,全面提升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①肖晞:《國家安全學學科建構的中國探索——對話吉林大學肖晞教授》,“政治學人”微信公眾平臺,2022 年10 月9 日,https://mp.weixin.qq.com/s/ehmLMMndd4jitWsiHR-r9A。

立足學科的戰略屬性,要求學科建設牢牢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系統性與統領性,以系統科學的方法支撐學科建設。一方面,在當前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的形勢下,各種國家安全問題網狀交織,某一領域的安全問題很可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跨越邊界而外溢到其他領域,故而在把握國家安全問題時要堅持整體性、系統性、辯證性、統領性、戰略性和持續性思維,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另一方面,國家安全學要堅持以“政治為本、理工為法” 解決國家安全戰略與技術的關系,統籌發展國家安全思想與理論、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治理、國家安全技術等國家安全學的核心研究領域,系統整合國家安全學的研究框架,推動研究方法的創新融合。

立足學科的政治屬性,要求學科立足政治安全,以政治意識和底線思維布局國家安全學建設。從學科起源上看,國家安全研究最初的關切是政治安全與軍事安全,最早源于政治學和軍事學的研究范疇,也是國家安全相關教學科研的傳統切入點。從國家安全的內涵上看,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要始終堅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政治安全的核心命題不僅是新時代國家安全學的重要研究議程,也理應成為各領域國家安全研究的思想紅線和使命宗旨。

(二)錨定問題:當前國家安全學建設面臨的挑戰

在新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之初,費孝通先生借用中醫的理論提出學科建設的“五臟六腑”。五臟是社會學學會、專業研究機構、各大學的社會學系、圖書資料中心和社會學出版物,六腑則是社會學的六門基礎課程。①李強:《中國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反思》,《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5 期,第21 頁?!拔迮K六腑”的學科建設布局對于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國家安全學建設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在國家安全學“五臟六腑”逐步建立的過程中,其學科內涵、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科研保障等方面仍有待改進之處。

1. 學科內涵建設與配套支撐亟待強化

第一,學科基礎理論支撐薄弱、研究范式不成熟不完善。當前,國家安全學已有學科之名,然而仍需建立并加強學科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范式的共識,亟待構建“學科之實”。主要表現為:對于作為哲學層次和價值領域的安全,作為現實手段和政策工具的安全,作為人類、國家、國際體系不同層次變量所要求的安全來說,當前的概念區分尚不明晰;對于安全的獲得與維持直接的相互轉化關系,現實的安全焦慮與長期性安全共同體內在的因果關系,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整體意義上的理性認識尚不充分;對于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具體問題,宏觀戰略性研究較多,中觀、微觀層次的理論仍相對較少。①肖晞:《國家安全學學科建構的中國探索——對話吉林大學肖晞教授》,“政治學人”微信公眾平臺,2022 年10 月9 日,https://mp.weixin.qq.com/s/ehmLMMndd4jitWsiHR-r9A??偠灾?,國家安全理論層面的研究仍較為薄弱,原創性國家安全基礎理論的缺位,導致在國際學界的影響力不足。

第二,專業配套教材尚不系統,專業精品課程尚待開發。各高校自主進行國家安全叢書的編寫有主題重疊現象,也尚未有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系列教材”(簡稱“馬工程系列教材”)等可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使用的國家安全學專業系列教材。國家安全學的“教學、教研、科研”三者統合程度較低,現有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優質課程資源,仍待設計開發具有學科特色的精品課程。

第三,專業期刊數量較少,考評體系中的層次尚待提高。學術期刊是加強學術話語體系的重要平臺基礎。當前國家安全學專門期刊數量較少,且在各高校的科研考評體系中層次不高;另外,由于專門期刊影響因子較低,出于研究人員科研考評的需求,國家安全學相關文章仍多發于綜合性期刊或其他相關專業期刊,造成國家安全學專業學術陣地發展的不良循環。

2. 師資隊伍建設與考核方式亟待創新

第一,專職教師學科專業分配不均。由于國家安全學政治性和戰略性兼備的學科特點,目前國內各高校中國家安全學專職教師仍來自于政治學、法學、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傳統社會科學。然而,國家安全學交叉學科的特性要求統合各專業知識解決國家各領域安全與發展問題,理、工、農、醫等多學科背景專業師資的缺位,不利于學科交叉屬性的發揮。

第二,師資結構中兼職人員占比過高。首批國家安全學博士和碩士點單位大多整合全校力量建設交叉學科平臺,師資分散在各個學院,這表明國家安全學學科初創時期,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前期積累尚不充分。此外,兼職人員來自不同單位,往往會產生歸屬感不強的現象,不利于學科內部溝通與交流,降低交叉研究的效能。

第三,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整合度不高。一方面,現有師資隊伍建設的相關內容和具體指標往往尚未細化到學科方向和具體崗位,仍處于粗放型隊伍建設的探索階段;另一方面,現有人才管理機制難以發揮科研統合的作用。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往往仍是在各自領域進行安全研究,這與國家安全學研究的交叉屬性不符,科研力量較為分散,難以在科研人員配置上形成合力。

第四,針對交叉學科人員的考核評價機制尚不完善。一方面,針對交叉學科成果的認定標準比較粗放,操作性不強,導致部分從事交叉學科人員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科學的認定;另一方面,目前部分高校的考核評價制度主要還是以人員歸屬單位的學科專業為本位,導致兼職人員在國家安全學交叉學科產出的部分教學與科研成果無法納入原有評價體系的考核,使其付出與回報不相稱。

3. 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路徑仍待完善

人才培養是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重大使命,也是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當前,中國亟須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全局觀念、戰略思維、政治意識和能力擔當的高水平復合型國家安全人才。因此,為更好地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維護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需要在國家安全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

第一,在招生環節,國家安全學的考研調劑標準有待調整。當前,考研調劑只能在同一學科門類下進行,然而全國在交叉學科門類下招收國家安全學碩士研究生的高校不到10 所,調劑名額稀缺,未被第一志愿錄取的考生極可能“無處調劑”,這將影響未來的國家安全學專業的報考率,乃至制約學科發展。

第二,在論文送審環節,專家與學位論文的匹配度不高。當前,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論文送審平臺”無單列國家安全學學科評審專家庫,國家安全學學位論文送審時很可能影響評審專家與學位論文的匹配度。

第三,在學位授予環節,已經招入的研究生即將面臨學位授予問題。在2022 年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國家安全學可授法學、工學、管理學、軍事學學位。但目前各學位點單位的培養方案對在讀學生授予何種學位,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第四,在人才輸送環節,國家安全學專業尚未納入公務員招考目錄。2023 年為國家安全學專業首次招生,2026 年將培養出首屆畢業生。目前,國家或各省公務員招考目錄中并沒有國家安全學專業,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安全學專業的報考熱度。

4. 學術科研制度保障機制仍待優化

第一,亟待建設全國性的國家安全學會。學會的建立對于學術共同體建設來說至關重要,有益于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機制,培育健康的學術生態。建立國家安全學學會,有助于整合全國各領域的國家安全學人才,推進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組織開展國家安全學術研究和政策咨詢、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學術交流與合作等。盡管國家安全學尚未有成建制化的實體學會,但已有較好的學術共同體建設探索。例如,2023 年8 月,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吉林大學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院聯合發起首屆全國“國家安全學”院長論壇,三十余所高校共同探索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是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建設的有益探索。

第二,國家安全學科目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仍處缺位狀態。近年來,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名單中,國家安全相關研究數量逐年上升。然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3 年度課題指南》暫未設立“國家安全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①參見《2023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公告》,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網站,2023 年4 月6 日,http://www.nopss.gov.cn/n1/2023/0406/c431027-32658630.html。尚處于建設階段的國家安全學迫切需要創新性研究導向和項目支持。

第三,國家安全學尚無人才項目評審專家庫或評審委員會。根據對有關國家級人才項目評審的調研,涉及各個學科都有自身的評審委員會,但國家安全學人才項目評審專家庫或評審委員會仍然缺位,這將不利于國家安全學優秀人才的產出。

5.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精細化與系統化程度仍需提高

首先,專業建設支撐通識教育的效果仍有待加強。當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教育目標簡單化、教育方式單一化、教育內容碎片化、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優質課程資源匱乏、課程滲透乏力、形式上呈現“運動式宣傳”和“走過場”等特征的問題。這反映出當前國家安全學專業建設中推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相關研究仍然欠缺,需要通過學科建設推動國家安全教育過程中生產更多膾炙人口、入腦入心的“金課”而不是走過場、唯形式的“水課”。

其次,當前國家安全通識教育缺乏頂層設計與統籌指導。在統籌方面,在中央有關部門和教育部的指導下,《國家安全教育大學生讀本》的編制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將被納入高校公共課體系。根據《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名單》,目前高校各類公共課均設有相應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如“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等,但暫未設立“國家安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這將導致即將開設的全國大學生通識課程“國家安全教育”無從統籌指導。

(三)對策思考:國家安全學建設的相關建議

國家安全學建設面臨的種種挑戰并非孤立存在,應促進理論探索與實務經驗相結合、教學活動與科研支撐相結合、人才培養與師資培育相結合,學科建設與全民教育相結合,以系統思維應對學科建設挑戰。

1. 結合實務經驗加強學科基礎理論研究

學科元理論研究是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核心議題,往往涉及哲學層面的探討,具有難度大、周期長的特點,建議各高校加強對理論研究的資源投入與立項支持。此外,需要注重實務經驗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實踐既是理論的來源也是檢驗理論的標準,國家安全學理論研究應構建兼具專門科研人員與一線實務人員的“多主體、梯隊化”理論研究團隊,凝聚多學科、多主體的力量賦能國家安全研究,探索跨部門、跨單位立項的合作研究模式,積極搭建平臺促進科研人員與實務人員的交流,以實務經驗反哺理論建設。

2. 加強機制創新推動教學科研協同發展

在學科起步階段,促進教學發展至關重要。首先,建議各單位加大國家安全教學研究的力度,研發一批國家安全學精品專業課程,科研立項與教研立項相結合,科研支撐教研、教研反哺科研。其次,建議各院校利用好網絡慕課、學分置換等手段促進跨校課程資源共享。這有利于發揮各院校學科專長,豐富現有國家安全學教學資源,推動各高校在國家安全學教研上形成合力,提高中國國家安全學專門人才培養的成效。

機制保障對于科研有著重要的支持作用。首先,建議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指南目錄中增設“國家安全學”條目,設立專門的評審組,為學科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礎和項目保障。其次,國家安全學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議將其納入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這將有力促進各高校對相關學科的支持力度與資源傾斜,推動學科快速發展。

3. 促進人才培養與師資培育機制的完善

加強人才培養各環節的保障。第一,在研究生招生環節建議探索跨門類調劑制度,如可在法學、管理學、工學、軍事學等學科門類內調劑。第二,在論文評審環節建議進一步優化配置專家資源和信息資源,增建國家安全學學科評審專家庫。第三,在學位授予環節,允許高校根據自身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特點,自主選擇授予法學、管理學、工學等學位。第四,在學生就業環節,與國家有關部門積極溝通,將國家安全學專業納入公務員招考目錄,并盡可能擴大國家安全學專業可選崗位。第五,建議加強國家安全領域的人才項目支持,組建國家安全學人才項目評審委員會,逐步夯實國家安全學領域高端人才隊伍儲備基礎。

注重師資力量的培育。首先,通過“老帶新”青年教師導師制、教師跨學科學習計劃等方式,盤活現有教師隊伍資源,促進青年教師業務能力、科研水平、教學質量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其次,營造有利于教師成長的學術氛圍。強化學科帶頭人對中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幫扶責任,鼓勵中青年教師參與重大科研創新項目、學術交流和教學改革活動。最后,積極引進人才,增加專職教師數量,優化教師專業結構。根據各院校實際制定國家安全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縮減人才引進周期,促進專門人才向交叉學科轉型。

創新績效考評機制。首先,完善交叉學科與跨院系師資成果考評機制。作為發展中的新興學科,國家安全學的績效考評應打破“唯成果”論,將課程開發、教學成效、教材編寫等學科建設基礎性工作納入考評標準,做到體現學術性貢獻與實踐性貢獻、個人貢獻與團隊貢獻、長期貢獻與短期貢獻以及顯性貢獻與隱性貢獻的統一。其次,要處理好兼職研究人員學術成果的歸屬、權益分配的問題,明確業績評價標準和操作程序,與兼職人員所在原院系建立好溝通協調機制,保障和調動研究人員的科研積極性。

4. 立足學科建設推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第一,以學科建設為根,夯實國家安全學學科基礎。通過學科建設夯實師資隊伍和提高專業化水平。通過建立“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通識教育、素養提升”的聯動機制,完善國家安全學學科體系,健全國家安全教育體系,創新立體聯動發展體系。

第二,以專業特色為脈,發揮各高校專業特色優勢。由于國家安全教育的特殊性,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很難滿足新時代國家安全教育的需求,這要求各高校將特色學科的發展嵌入優勢學科之中,在重點領域深耕“核心產品”,創新豐富國家安全教育內容,使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更加鮮明,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以制度保障為翼,建立國家安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國家安全通識公共課即將在全國范圍內開課,成立教指委迫在眉睫。堅持教指委作為高等教育參謀部、咨詢團、指導組和推動隊的定位,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 年工作要點》,中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梢詫磳㈤_展的全國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起到宏觀把控、政策保障、協調指導的關鍵作用。

結語:中國國家安全學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中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正式建立已三年有余,在學科發展史上很少有一個學科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科的體系性建設。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學已進入學科建設的新階段,學科一路走來,需要在記錄中反思,在反思中發展;需要在不同階段反復對學科的誕生邏輯以及創新發展經驗進行總結。不忘學科建設的初心與使命,才能行穩致遠,將國家安全學建設成為經得住歷史檢驗的時代之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一個學科也在特定的時代有其獨特的使命。深化構建中國國家安全自主知識體系,建立中國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學科建設的核心議題。

第一,學科的建設既要有血肉,又要有靈魂,更要有聲音。因此,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是建立中國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框架。面向未來,國家安全學在學科體系建構上應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建設指南、以交叉融合發展為學科思維;在學術體系建構上應牢固樹立扎根意識、問題意識、主體意識和開放意識;在話語體系建構上應增強國家安全學話語傳播的科學性、引導力和穿透力。

第二,知識體系的構建是集體智慧的產物。我們欣喜地發現,國家安全學自醞釀建立之初,相關單位便秉承學術共同體意識進行學科建設,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領性作用,各院校在學科建設中互為合作關系,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形成了學科建設的良性循環,全國一盤棋推進學科建設,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在一切事業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也不例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國家安全學建設的最終目標與使命。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要靠人才,反之也為人才所用,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一批掌握并應用國家安全知識與研究方法的專業性人才,為國家培養一批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力量。

中國國家安全學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國家安全學是一座“富礦”,符合時代需求的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建構蒸蒸日上,為傳統領域的研究打開了新的研究思路,國家安全戰略需求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積極投身國家安全學建設。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學建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把握時代脈搏,擔負重大戰略使命,促進學科縱深發展,使中國國家安全學成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時代之學、戰略之學、世界之學。

猜你喜歡
安全觀學科體系
【學科新書導覽】
王毅:秉持踐行正確的民主觀、發展觀、安全觀、秩序觀
王毅:秉持踐行正確的民主觀、發展觀、安全觀、秩序觀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推動國家總體安全觀入腦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