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理論視角下“圖書館+地鐵”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研究*

2024-05-09 09:57汪全莉萬茹捷
圖書館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乘客圖書館空間

汪全莉,萬茹捷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1 引言

2021 年出臺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文件中均提到要在都市商圈等區域,引入社會力量,創新打造公共閱讀和藝術新型空間,以擴大公共文化覆蓋面,增強實效性,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期待?,F代社會,地鐵因其便捷、高效、準時等特點,日益成為多數城市居民出行首選。其人流廣眾、空間尺度大等特點,使之成為極具優勢的潛在公共文化服務載體空間和新的服務場景;在強調物質文明發展、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現代中國,地鐵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和競爭力,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注入。在此大背景下,思考如何將圖書館服務推向更廣空間、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儼然已經成為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許多圖書館將其提供的服務延伸至地鐵空間,充分利用地鐵公共空間建設公共文化空間。在滿足地鐵文化建設需求的同時,也擴展著圖書館空間文化服務的場景。

圖書館與地鐵正在進行著許多合作嘗試。一是在地鐵建設閱讀服務空間。如建立地鐵圖書館,將圖書館開在地鐵站或者車廂內,為地鐵乘客提供書籍借還閱讀服務。1981 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地鐵圖書館,之后國內外紛紛開展各類地鐵圖書館建設,如東京地鐵驛文庫、中國第一個地鐵圖書館——早期上海地鐵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相同的地鐵圖書館,如南京金陵地鐵圖書館;自助式地鐵圖書館,如長沙地鐵24小時自助圖書館;地鐵數字圖書館,如國外首個“地鐵電子圖書館”設在圣地亞哥地鐵6號線的伊內斯?德?蘇亞雷(Ines de Suarez)站,國內的北京“M 地鐵·圖書館”也同樣僅提供在線閱讀資源……各地地鐵圖書館因地制宜地選擇與本城市相適應的服務模式和資源配置內容。杭州地鐵在2016年開展為期一個月的“24小時地鐵書房”活動,在地鐵站為乘客開辟一個閱讀空間,所有書籍都不得帶離書房,只能現場借閱或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電子書閱讀[1]。二是將地鐵視為宣傳空間,并利用該空間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如打造閱讀主題車廂,2017 年8 月,杭州地鐵2 號線駛出閱讀專列;2019年10月,廈門推出“乘著地鐵去閱讀”主題專列。在地鐵站內設小型展館,如2016年10 月北京M 地鐵·圖書館“品紅之道——生活中的《紅樓夢》”專題,就在地鐵站內開設了“紅樓專館”;2023 年1 月又推出“探尋文明的印跡”主題,在地鐵站內舉辦微展覽,展出4個專題的文物仿制品11 種。此外,還借助地鐵空間舉辦圖書漂流、新春書寫春聯等活動。

國內學者對于圖書館與地鐵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集中在“地鐵圖書館”這一主題上,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現狀調研關注其建設發展,探討服務模式[2][3]、對比服務效果[4]、探討存在問題、總結建設經驗[5],并預測以自助服務模式為主的[5]地鐵數字圖書館[6]、智慧地鐵圖書館[7]是未來建設的主要方向。圖書館與地鐵合作進行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可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態不單只有地鐵圖書館;場景本質是更高級形式的文化空間,也是融合物質、審美、價值觀和人的活動的綜合體,是一種強有力的概念工具[8]。而將圖書館和地鐵看作一個整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景的相關研究較為少見,對于如何創新打造“圖書館+地鐵”公共文化服務具體場景也缺乏理論指導。鑒于此,本文提出“圖書館+地鐵”這一公共文化融合服務場景的概念,并引入場景理論,根據場景理論的合法性、真實性、戲劇性三個維度,從價值提升、空間打造、體驗改善等角度出發,為“圖書館+地鐵”公共文化服務場景構建提供建設理論支撐,通過創新公共文化空間場景建設,在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的同時,為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2 相關概念解析

2.1 場景與場景理論

“場景”具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即場景產生以物質空間為載體,與物理空間形態及基礎設施有著密切聯系,是獨立的文化設施或單獨物理空間,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供人們進行文化體驗的文化服務設施[9];第二層含義是場景的存在形式逾于物理空間。在特定的文化空間,文化信息與群體之間會產生內在聯系、意識及觀念,這些意識及觀念會反映在文化設施建設中。

芝加哥學派克拉克教授基于城市文化空間研究提出場景理論,聚焦于城市中空間設施及設施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和價值觀,以研究城市發展動力。該理論認為場景由鄰里、基礎設施、多樣性人群、前三個要素及其活動集合、場景孕育的價值五個基本要素構成,包括客觀結構和主觀認識體系兩部分??陀^結構就是指物理場域;主觀認識體系是其構建的對場景進行分析的解釋框架,根據人們對文化空間的主觀感受提煉出主觀認識體系的三個維度:真實性(Authenticity),描述人們對具有文化意蘊的真實文化場景所產生的直觀感受;戲劇性(Theatricality) ,是指人們在真實性的基礎上,為場景表現所吸引而去體驗文化氛圍或者進行自我表達;合法性(Legitimacy) ,是人們在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求認同和提升[8]。

2.2 “圖書館+地鐵”

在公共圖書館的實踐領域,“圖書館+”的服務創新發展探索,已經有了相當長的一段進程[10],其合作對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非營利性單位,如博物館、檔案館等文化事業機構,政府機關,學校,城市文化空間;營利性單位,如社交媒體、網絡平臺、各類文化旅游產業單位及便利店、咖啡店等地理位置優越的單位[11]。地鐵同樣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本文認為“圖書館+地鐵”是為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廣度,創新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形式,由圖書館與地鐵運營方等社會組織機構合作,借助地鐵這一物理場域,兼顧空間建設與深層文化呼應,打造契合地鐵環境和乘客高品質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景。

3 場景理論與“圖書館+地鐵”公共文化服務的契合

3.1 理論契合

3.1.1 場景理論的適用性

場景理論雖是由社會學家提出,但自傳入國內后,為經濟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許多學者將該理論應用于各種類型的文化空間營造和價值提升研究中,如對公共文化空間[12]、圖書館[13][14]、城市閱讀空間[15],農村文化空間[16]、農家書屋[17],虛擬文化空間[18]等進行實證或場景構建研究。從場景理論被應用的研究領域來看,不難發現其在指導文化空間建設時的獨特價值,其通過構建整體系統多樣的空間研究視角,創新了空間人文價值的內涵。因此該理論對于地鐵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建設也同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在場景理論的定義中,凡是具有文化符號意義的空間均可進行場景化服務。從場景組成的五個要素來看:鄰里,或稱為社區,場景理論認為社區體量的場景更容易捕捉到內外部的區別,位處城市不同區域的地鐵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該區域的人群聚集特征;基礎設施,即具體呈現的景觀,無論是地鐵站還是地鐵車廂基本都有一定的空間面積,是理想的客觀的物理場域;多樣性人群,即由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群體集合,地鐵站一般為所有市民開放,人流量大,乘客類型眾多;前三個要素及其活動集合,在“圖書館+地鐵”這一場景中即是發生在地鐵中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事件;場景孕育的價值,即場景中蘊含的價值觀和價值選擇。

3.1.2 發展邏輯的一致性

場景理論通過加強文化建設,促進多元群體的文化認同和消費,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最終達到推動城市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目的。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也意味著需要于實踐中不斷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以滿足群眾多樣需求,鼓勵公眾文化參與,從精神文化層面提高公民素養。以場景理論為指導,豐富圖書館與地鐵的合作內容和形式,在地鐵站為乘客提供可視、可聽、可感知、可交互的閱讀場景,讓乘客在乘車的碎片時間中,也能深刻感受人文魅力,尋求價值認同,培養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充實精神世界?!皥D書館+地鐵”空間設施與市民交互組合成蘊含和展示價值觀的場景,不同的價值傾向又會吸引市民并影響其行為選擇,促進產生更多元、多形態、高品質的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發展。

3.2 價值契合

3.2.1 有利于打造新型文化空間,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覆蓋

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與公共文化空間數量不足、服務不全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時代發展與自身發展需求迫切要求圖書館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加快服務轉型升級。隨著時代發展,多元文化主體層出不窮,人們獲取文化知識的渠道不斷拓寬,作為傳統公共文化場館之一的圖書館處境尷尬,讀者的到館量、文獻借閱量等服務效能數據已進入難以持續增長的階段[19]。圖書館需要更為積極地提供服務,主動深入人群,將目光投向人群聚集的空間場所,合作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以提升服務效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同時也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圖書館延伸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能夠突破傳統圖書館建筑的局限,讓公共文化服務主動走近群眾,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覆蓋人群。

3.2.2 有利于融合圖書館與地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在不斷拓展覆蓋面,圖書館與地鐵運營方建立更為密切的合作,能夠讓習慣了“圖書館服務活動應該發生在圖書館”、“地鐵除了指向牌就是廣告”的人們眼前一亮。地鐵作為勾連著城市與市民學習生活的“城市地下大動脈”,不應只是冰冷的物理空間,需要更活躍地跳動起來,彰顯其蓬勃生命力。在城市中地鐵不僅僅以簡單的交通工具的形態出現,更是以一種城市文化的形態出現,成為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部分地鐵站會通過壁畫、燈箱等站內裝飾展示文化藝術,建設地鐵圖書館提供閱讀服務,但這只是少數。觀察我國多數地鐵站,簡約明亮現代化,卻也單調冰冷商業化。地鐵站和車廂中,通常充斥著大量的商業廣告和少量的公益廣告,商業廣告是對地鐵宣傳窗口功能的認可;而公益廣告也從一定程度說明地鐵運營方并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還愿意承擔社會責任。被商業氣息桎梏的地鐵站,需要更多文化力量的注入。地鐵對文化的呼喚,讓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表達場域;其車廂及地鐵站內開闊的空間,賦予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全新的空間形態。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使地鐵馥郁人文氣息,為地鐵“聚人氣”。二者優勢互補,讓乘客行在路上也有書為伴,將人們送達目的地的同時,也將人們送至閱讀世界的彼岸。

3.2.3 有利于構建“圖書館+地鐵”場景,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內涵

總體而言,我國就“圖書館+地鐵”融合發展研究仍處在探索階段,雖然在地鐵圖書館以及地鐵閱讀推廣活動的策劃上都分別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但少有研究將其作為系統整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景進行文化建設。場景作為特定空間,能夠折射群體價值觀,培育場景獨特價值觀、顯現別樣生活味[20]。圖書館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借助地鐵這一空間載體,向眾多的乘客提供便捷專業的閱讀服務,豐富了其閱讀體驗,充分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讓乘客于繁忙的通勤、上下學途中能有所收獲,在愜意的旅游出行中充實自己,使乘坐地鐵的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具有傳導性,這種性質使得其能通過文化符號增強特定場景內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皥D書館+地鐵”這一公共文化服務場景如能得到公眾的充分認同,除了服務已有乘客,還能吸引更多的讀者慕名前來,增加地鐵客流量,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積極的社會影響,共同完善和豐富場景內涵,達到1+1大于2的效果。在萬物都可互聯互通的時代,圖書館與地鐵的這一組合大有可為。

鑒于此,本文嘗試在場景理論的指導下,以人為中心,根據主觀認識體系的“真實性維度、戲劇性維度、合法性維度”3個主維度,淺述“圖書館+地鐵”公共文化融合服務創新思路,將“圖書館+地鐵”看作一個有價值意義的公共文化場景,通過挖掘深層的價值內涵,泛在營造文化氛圍,能讓乘客在體驗文化時有更深刻的文化認同,從而達到閱讀推廣、增強群眾文化素養、促進文化發展的目的。

4 基于場景理論的“圖書館+地鐵”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維度

“圖書館+地鐵”場景的物理空間,可以是地鐵站內所有不妨礙通行秩序的可用空間,包括立面燈箱、宣傳欄,以及地鐵車廂等,將這個空間環境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載體,為開展圖書館建設、閱讀專列車廂打造、各類閱讀推廣活動的宣傳等提供空間。對于乘客讀者而言,他們對文化活動的認知順序是知道有這個客觀存在(對應真實性),然后被場景表現出的某個特質吸引,而參與到這場文化體驗中(對應戲劇性),在體驗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場景所要傳遞和表達的價值內容(對應合法性),來決定自己是否繼續參與。而從場景構建視角考慮,理想狀態是希望吸引絕大部分公眾持續參與,在交融碰撞中產生新的內涵,推動場景發展,因此,在構建和優化“圖書館+地鐵”場景服務時,首要是從合法性出發塑造場景價值,并在具體的構建中一以貫之,整體系統地推進資源建設、空間環境建設、活動建設。

4.1 場景合法性:塑造公共文化服務內蘊價值

高質量發展階段,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只關注“有沒有”,更要看“好不好”[21]。在構建場景、打造空間、開展活動時不能“為了建而建”、“為了有而有”,需要賦予有深意的價值內涵。當一個場景有了價值,就有了主心骨,通過價值引領、理念先行,系統有序布局,從而避免盲目、無效建設?!皥D書館+地鐵”場景價值表達可以從國家社會、地域區域、個人社群3個方向展開。

4.1.1 充分彰顯社會公共文化價值理念

現代社會中,宗教制度、超自然信仰以及與此有所關聯的事物相對來說已變得不太重要,社會成員越來越趨向于現實性、理性化,越來越重視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普遍而強烈的世俗化現象對現代化建設、人的成長有積極推動作用,其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化思想、價值觀念集中體現著我們國家、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著我國文化建設發展。圖書館要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并將其貫徹于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始終,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相關主題展覽、遴選主題書單等主題活動以彰顯文化自信,價值自信。如上海地鐵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過程中,結合地鐵實際,以“永遠跟黨走”為主題,通過一系列紅色文化車站、列車、長廊、廣播播報等形式,讓紅色文化成為地鐵公共文化的底色,打造可閱讀、有感悟、振精神的城市公共文化第二空間,讓百年榮光伴隨市民乘客的腳步行以致遠[23]。

從促進文化繁榮角度來看,合理、科學、創新、包容、多元、開放等價值理念能為文化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各類文化激蕩交融,百花齊放,豐富著“圖書館+地鐵”場景價值內涵?!皥D書館+地鐵”場景應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努力營造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社會人文環境。要把和諧理念貫徹于營造地鐵公共文化服務這一社會人文環境的全過程。如《地鐵上讀書的人》以微紀錄片方式呈現“地鐵上的讀書人”,共有十期主題,每個主題分別探討諸如“媒介在變,閱讀的本質不變”“品位閱讀,從選對好書開始”“經典閱讀的價值”“克服閱讀中的偏見”等話題。也通過對各色人物的閱讀記錄,表達著地鐵閱讀“沒有年齡的界限,沒有性別的差異,沒有觀點的偏見,自由、包容、開闊”。

4.1.2 著力展現地方地域文化價值特色

基于共同的歷史傳統、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居住在同一區域范圍內的人們,會形成其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即地域主流群體價值觀[24]。這種地域特色鮮明的價值觀念具有強大的傳承性、親和力和滲透力。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不能脫離公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以廣為當地群眾所熟知且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塑造“圖書館+地鐵”這一文化場景,能夠得到最多數公眾的文化認同。圖書館也有義務對地域特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館藏文獻以及收集整理的地方文獻,通過研究當地文化事件、文化名人事跡,城市記憶、建筑,群眾生活,對當地文化脈絡進行整理,了解地域文化的過去、現在并洞悉其未來,凝練出專屬于地域的價值觀念,使地域的歷史特色、當代特色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和內容里得以顯現,嵌入“圖書館+地鐵”場景建設,喚起當地人的記憶和歸屬感,增強場景吸引力,實現更多數人的文化參與。以南京為例,南京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人文氣息濃厚。南京每條地鐵線路都設置了不同的文化主題,因《紅樓夢》與南京的不解之緣,成為其三號線的文化主題,如大行宮站的文化墻上就展示了“金陵十二釵”的壁畫。其地鐵站名的設置也別有講究,所以南京地鐵站內南京地鐵與金陵圖書館聯合推出的“地鐵里的金陵”專欄,向讀者講述地鐵站名背后的故事,并推薦《南京地名故事》等相關書籍供讀者線上閱讀。無論是空間環境營造,還是活動內容表達,都與南京的地域價值相契合。

4.1.3 高度尊重個人獨特的文化價值表達

公眾參與文化活動之后,思想會與場景所表達的內容產生碰撞和交融,可能會難以認同場景所要表達的東西,也可能會產生新的立意概念?!皥D書館+地鐵”這一公共文化服務場景所要展現的價值觀念不一定能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是需要尊重和聽取不同的價值觀點,繼續完善場景的價值內涵?;ヂ摼W時代,受社交網絡影響,上網和關注社群已成為網民群體的日常習慣。社群是思想、知識、信息的交匯地,網民樂于在社群中與志同道合者分享、學習和交流,相互影響,共同進步。閱讀作為公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交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地鐵讓人群匯集,“圖書館+地鐵”場景中最不缺乏多樣性人群,所以在強調閱讀的同時,也需要強調交流,不能忽視創意人群聚集的價值[25]?!皥D書館+地鐵”場景中可通過設計交互性活動如讀者交流區、讀者留言板、讀者社群等,邀請乘客共創文化活動,鼓勵群眾參與文化,在活動中與社會交互,讀者能夠通過發表評論,分享、交流閱讀體會,獲得關注,擺脫個人閱讀的孤獨感;建立讀者社群,幫助讀者在閱讀的旅途中尋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獲得認同感;并在共同閱讀的同時與其他讀者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認識上的交流,促進文化發展;同時要善于從群眾的表達中發現最能打動他們的活動特質,不斷改進“圖書館+地鐵”服務內容和水平,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南昌地鐵就為市民推出了共讀功能,乘客可通過共讀功能與他人一起分享書籍,交流讀書心得。在向公眾推薦了很久的主題書單后,2020 年北京M 地鐵·圖書館舉辦“科技閱享生活”主題活動,由國家圖書館精選《時間簡史》等20本中外名家的科技類作品作為基礎書單,邀請讀者選擇最想閱讀的書籍,與乘客共同擬定書單。充分尊重讀者的閱讀表達,豐富了讀者的參與體驗。

4.2 場景真實性:固牢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基礎

從真實性維度構建場景,就是要讓場景切實存在,尋求多方合作,保障資源續航,合力探索建設高質量的現實場景。

4.2.1 尋求社會合作凝聚強效合力

場景內的空間營造、活動開展需要資金、人力、信息資源的支撐,單靠某一方的力量很難做到專業且全面。既然是圖書館與地鐵融合服務場景,建設主體自然也應以圖書館和地鐵運營方為主。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可以積極尋找第三方參與合作共建,提供更專業、地道、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服務活動。對象不限于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單位、社會組織、各類企業單位,甚至是市民群眾,內容不限于管理、資源、宣傳,聚合軟硬件設施服務,更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提供更具彈性的公共文化服務;調動投入經濟和管理資源以增強場景內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可持續性。如與文旅部門合作,制作當地文化旅游攻略手冊;與報紙、雜志社合作聯合創辦地鐵圖書刊物;與文學組織合作,整合專題資源,精選推介內容,如與經典文學、兒童文學、科幻文學等各類文學研究組織合作,并根據不同乘客類型向公眾分級推薦精品書單和閱讀材料;與有聲閱讀平臺合作,豐富閱讀形式,2019 年北京M 地鐵·圖書館創新引入喜馬拉雅音頻分享平臺,形成“電子書閱讀+有聲閱讀”的雙閱讀模式;與移動通訊商合作,為乘客減免使用公共文化服務時所需流量,以提升乘客使用公共文化服務意愿,“鎮江市智能公交數字閱讀推廣項目”設想通過與微信捆綁,下載數字資源所消耗的流量由電信、移動和聯通公司贈送,令市民下載更加隨心所欲[26];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合作,全媒體多渠道地宣傳報道,能吸引更多的潛在讀者前往場景進行文化體驗;招募閱讀活動志愿者,參與活動策劃管理、秩序維護,以及地鐵圖書館的書籍捐贈。

4.2.2 確保資源長期及時有效供給

根據每個“圖書館+地鐵”場景的定位,權衡經費權重,調整資源結構。地鐵圖書館建設中不同城市可根據地區特征,因地制宜選擇最為合適的地鐵圖書館運營模式。傳統地鐵圖書館以提供實體資源為主,但在地鐵站內空間有限、移動閱讀被現代人所接受、實體書籍投放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許多地區會選擇建立數字圖書館,以提供數字資源為主。不論是紙質資源還是數字資源,書籍的選擇要緊跟時代潮流,與人們當下的閱讀需求相契合。在地鐵上閱讀時間是碎片化的,閱讀內容零碎松散就更難以形成結構化的認識。圖書館需要在向乘客提供閱讀服務前,深耕已有資源,進行專題整合。通過專題形式,向地鐵乘客推薦圍繞主題整合的資源,也能達到建立系統結構化知識的目的。一方面,需要與環境特征相適應,人流特征分布明顯的如在臨近行政單位附近的地鐵站,可以增加政治類、法律類書籍的投放;臨近商圈的地鐵站,可多投放金融、時尚雜志;在臨近工業企業園區附近的地鐵站,可以供應管理類、技術類書籍;在臨近學校附近的地鐵站,可以注重投放科學類、課標推薦閱讀、教輔類書籍;在臨近旅游景點附近的地鐵站,可以放置地理類、人文類、歷史類書籍[27]。如智利地鐵圖書館在提供圖書時,將國內和國際知名作者的作品視為首選。類型主要包括少年文學、校園文學、智利小說、國外小說等,以娛樂性圖書為主,因為電子圖書館的基本目標是提高非閱讀人群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需要合乎時宜,在具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如各種節日、紀念日,適時推出關聯活動、推薦相關資源。

地鐵智能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服務宗旨仍然應該是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紤]到用戶的差異性和圖書館設施的使用水平,造價不菲的多媒體設備對于不精通電子設備的公眾來說形同雞肋,即便用戶有電子設施的使用學習能力,要在有限的地鐵候車時間內完全掌握自助借書機的使用還是很困難。所以各地地鐵圖書館應根據當地實際,選擇盡可能簡便且容易上手的設備,并適當保留一些較為傳統、能為大眾接受的操作方式,便于乘客使用閱讀服務。資源設備也需要管理與維護,尤其是自助式地鐵圖書館,要保障所有自助設備正常運轉,定期維護,及時修理。

4.3 場景戲劇性:渲染公共文化服務外顯表達

場景對乘客有吸引力,需要契合乘客行為習慣,需要有“沖擊力”。這種“沖擊力”既要是表現在視覺、聽覺等器官上的感官沖擊,也須是體現在內容思想層面的心靈震撼。

4.3.1 以現代美學為風向,不斷完善地鐵空間建設

空間建設包括線下實體空間和線上虛擬空間,虛擬和現實的融合統一,才構成完整的“圖書館+地鐵”場景。

地鐵站內空間建設要能夠滿足人們視覺上的愉悅,還要能滿足功能性和審美性的和諧統一。對于大多數爭分奪秒趕時間出行的乘客而言,他們并不會過多關注在行進過程中出現的景象,只有在等待或乘車時才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周圍環境。所以國外最早的地鐵圖書館就是設在地鐵站臺旁邊,讀者可以從圖書館直接進入車廂里。而當人漫無目的地行走時,最容易關注到的就是帶給其視覺沖擊的景象,一味追逐物理空間的“空殼”或者千館一面,顯然難以吸引到重視個性表達、美學情懷的公眾[28],所以要強化空間美學特色?!皥D書館+地鐵”場景內實體空間建設應綜合公眾、社會和環境等公共要素,“特色”從何處來?可以從圖書來,北京M地鐵·圖書館曾“承包”北京地鐵四號線,開出“童車專列”主題專列,活動推薦兒童文學史上出版時間跨越百年的10 本童書著作,并以此次活動推薦的童書里的角色和插畫場景為設計素材,特別裝飾6節創意車廂,登上列車,仿佛置身童書的海洋,各種經典作品的角色在眼前游動、漫步,與乘客“對話”“交流”,吸引乘客走進書籍,品讀經典;也可以從根據地域特色、從周邊景點來。場景可根據地域發展水平、人民審美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多元、多層次地完善場景虛實空間建設,也可以與周邊景區相呼應。長沙烈士公園地鐵站以紅色文化為基底,進入站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浮雕設計,通過將LED 數字屏幕向乘客推介習近平總書記著作,整個站點紅色文化氛圍濃郁,配合著烈士公園這一著名紅色景點,讓紅色文化印象深入乘客心中;場景內公共文化的展示還可以引入新媒體,地鐵實體圖書館使用高科技設備,會給乘客帶來新奇體驗,運用新媒體藝術,借助數字影像、感應裝置,結合聲光電等元素進行類型多樣的場景空間設計,吸引乘客主動參與交互。在虛擬空間中,因其容量基本不受限,各類型的資源都能在虛擬空間得到展示。利用感應技術,根據人員密集程度、移動速度形成不同的視聽影像內容,利用VR、AR、HR技術增強乘客與場景空間的溝通和對話。

在移動閱讀不斷發展的今天,“圖書館+地鐵”場景的虛擬閱讀空間建設也顯得尤為重要。移動閱讀平臺可以被包含在地鐵或圖書館移動端App、小程序中,也可以是獨立網頁鏈接。如南昌地鐵在其地鐵App“鷺鷺行”內推出“云圖書館”,乘客在開通個人碳減排服務后,就能免費閱讀“云圖書館”中的5000冊正版電子圖書;紐約地鐵圖書館通過地鐵站內WiFi 接入圖書館網站,向乘客提供所有免費的公共圖書館線上閱讀資源;而北京M 地鐵·圖書館通過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后直接跳轉至其獨立的地鐵圖書館網頁中。在移動閱讀平臺中,除了基礎的閱讀服務,還可借助各類信息技術實現個性化服務。如通過大數據,對乘客特征信息進行分析,發掘用戶喜好,能實現資源資訊精準推送;實時進行場景匹配,為用戶提供生動的場景化服務。

4.3.2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持續創新文化服務形式

差異性不大的服務內容和千篇一律的服務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務容易陷入趨同困境,往往只能達到短期性熱度。所以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需常常求變,時時更新?;顒涌梢陨钊胫寥罕娙粘I?,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品牌是企業存在與發展的靈魂,是產品質量和服務的特有標志,是消費者選擇的重要依據,代表大眾對產品的認同。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中要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精”,以提升讀者對閱讀活動的持續關注,使讀者認同、喜愛圖書館的活動品牌[29]。北京“M 地鐵·圖書館”以主題形式整合推送優質數字閱讀資源,從2015 年啟動至今共開展24期活動,每期都有不同的主題,活動類型豐富,吸引眾多乘客讀者參與,取得良好社會反響。佛山市圖書館與地鐵合作,借助地鐵車廂宣傳公共圖書館最基本的免費公益服務理念、服務內容、如何獲取圖書館服務,為讓讀者更有參與感,佛山市圖書館還在主館一樓大堂復刻了一列地鐵專列。地鐵里宣傳圖書館,圖書館里復刻地鐵,也是某種程度意義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 結語

創新與融合是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根據場景創新和打造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可以有效擴大公共文化覆蓋面,增強實效性,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向往。地鐵空間因其人流廣眾、空間尺度大等特點,成為極具優勢的公共文化服務載體空間和新的服務場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可充分利用人們地鐵出行場景,堅持價值引領,在夯實場景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加速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乘客圖書館空間
嫦娥五號帶回的“乘客”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最牛乘客
圖書館
飛躍圖書館
車上的乘客
高鐵丟票乘客索退款被駁回
去圖書館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