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機制探析
——基于4000 余例大學生的調查研究

2024-05-09 18:00趙敬儀邊雪營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中華

趙敬儀 邊雪營

(山東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的家國情懷培育工作,他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廣大青年要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不負時代,不負華年?!盵1]從邏輯語義上看,“家國情懷”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國”,一個是“情懷”。因此,歷史地看,家國情懷與普遍意義上的愛國主義相比,有其特殊的情感基礎和價值存在。首先,就“家國”而言,它發端于中國古代家國一體同構的宗法制度,其生成基礎是根植于傳統農耕文明的血親倫理而形成的以“家國天下”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親緣共同體;其次,就“情懷”而言,它不單是一種政治性的、理性的契約關系,更是突出“忠孝”的倫理價值和“祖源意識”的深沉眷戀與情感表達。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國情懷轉化為“以國為家、家國一體、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博大胸懷和價值追求”[2]174-180。家國情懷根植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價值意蘊

從理論思維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盡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涵育功能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其溫潤心靈、培塑國民,尤其是對涵養知識分子“國家至上”“家庭為本”“立德修身”“經邦濟世”等優秀品格的價值意蘊從未改變。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家國一體的共同體意識、勇擔中華民族復興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充實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內容的客觀要求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其蘊含的修齊治平的理想追求、誠意正心的道德養成、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推己及人的仁愛之情、忠孝節義的愛國精神等,都是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寶貴資源,但囿于通識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乏,使傳統文化在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方面收效甚微。從歷時性來看,近代家國情懷的產生在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社會建設、政治認同等方面發揮著積極、正面的作用,這得益于歷史的記憶承載著過去,啟發著現在,昭示著未來,是全體人民對一個國家、民族歷史延續性的認知與認同。換言之,家國情懷是主體對于歷史文化、家國關系、民族精神等通過情感體驗、情感想象所產生的認識能力和價值判斷的結果。因此,不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的思想根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以及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獨特創造,主體就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家國情懷的培育也難以徹底展開和深入。

(二)創新高?!凹覈閼选迸嘤绞降钠惹行枰?/h3>

目前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多以政治教育、思想灌輸等方式進行,但是家國情懷的培育更多地體現為一種道德認知的思維培養,即“道德知識”,石中英先生稱之為“緘默知識”[3]101-108,是與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明確推理獲得)相對立的知識。道德知識與普遍意義上的科學知識具有同一性,都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機制經驗,但與科學知識的傳授又有所差異,更多的是通過認識、反思、感官、直覺而獲得。傳統家國情懷的養成強調修身自省、以身示范、情感體驗、價值領悟、身心感通等教育方式,它是從個體出發,在“親親”倫理的基礎上,認可“家”是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進而擴充到心懷天下的家國認同,這種方式對于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實踐提供了重要借鑒。

(三)提高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質量的必然要求

家國情懷培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大學生在自覺改造主觀世界、提高思想覺悟的同時不斷完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主要體現為個體對祖國、人民表現出的內發于心的情感認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內驅動力,和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從情感維度來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家國情懷精神價值的正確認知,增強民族和家園意識,以及個體存在向群體凝聚耦合的倫理超越中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穩定性的內在行為傾向,自覺承擔時代使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創造和成就人生價值。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對家國情懷培育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引導下,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不斷增強,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以問卷星APP 設計、發放問卷的方式深入了解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現狀,調查范圍囊括了山東省、北京市、南京市等8 所本、??聘叩冉逃盒?,專業涉及理工類、文史類、醫學類、藝術類等;調查內容涵蓋了培育內容、培育方式、培育體系等方面,共設計20 題,收回有效問卷4311 份。分析結果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育內容的全面性不足

首先是學科課程覆蓋不全面。大部分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主要課程,尤其是理工類高校,通識課程或必修課程相對較少,或基本沒有,導致大學生對于家國情懷的內涵模棱兩可,缺乏清晰的認知。例如在問卷調查“您對家國情懷的了解程度”時,有6.13%的學生認為“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調查“您認為古代的‘忠君愛民’與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是一樣的嗎”時,有12.09%和11.92%的學生認為“完全一樣”“完全不一樣”;其次是受教育者覆蓋不全面。例如,問卷調查“您目前所在學校有無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教學”的結果顯示,認為“全部年級都有”的占69.96%,“部分年級有”的占14.31%,還有3.5%的同學認為其學校并沒有將傳統文化融入家國情懷教學;再次是教育環節覆蓋不全面。大部分高校側重于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開展較少。例如,在問卷調查“您所在學校主要通過什么形式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時,結果顯示“思政課”“文體活動”等雖均有所涉及,但整體上仍以課程學習為主,占到93%以上。

(二)培育方式的創新性不足

首先是重顯性教育輕隱性教育。例如在問卷調查多選題“您所在學校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方式”時,超過90%的大學生認為是“課堂教育”“專題性理論講座”,而認為“校園文化環境”的占比還不足60%;其次是重言教輕身教。例如,在問卷調查“在你成長過程中,如果你做了有違家國情懷的事,長輩會如何教育你”時,結果顯示,認為“口頭提醒”的占6.05%,還有0.67%的學生認為其長輩對此選擇視而不見;再次是重理論傳授輕情感體驗。例如在問卷調查多選題“您認為下列哪些方式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比較有效”時,結果顯示,認為“參加觀影活動”“投身志愿服務”的人數居多,分別占76.22%和73.05%,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還是以理論傳授的方式為主,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較少,或者根本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家國情懷教育更傾向于形式化,甚至對這種教育方式表示反感。例如認為“形式化,學不學都一樣”與“能拿到學分就行”的分別占6.66%和1.97%,表現出大學生對于這種教育方式興趣不足。

(三)培育體系的系統性不足

首先是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例如在問卷調查“您所在學校開展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狀況”時,2.11%的大學生認為其學?!皼]有開展”,3.94%的大學生并不清楚;其次是家庭的協同教育不夠。部分家庭對于孩子家風家訓家教的教育認識還不夠深刻,家國情懷的培育意識也較為薄弱。例如在問卷調查“您認為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在哪一領域存在的問題比較大”時,有61.29%的學生反應“家庭影響不夠”,其占比僅次于選擇最多的“個人認知能力不足”;最后是社會氛圍不夠濃厚。主要表現在缺乏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的宣傳力、影響力。例如在問卷調查“當您得知國家在某些高尖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時,您會有強烈的心理波動”時,認為“有,且立志要付諸行動”的大學生僅占71.93%,近24%的認為有心理波動,但不愿付諸行動,還有1.64%的大學生沒有任何心理波動。通過調查問卷分析結果可知,大學生對于家國情懷的認知、情感、意志、行動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校正和加強。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實現機制

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內外結合,也需要學校、家庭、政府以及社會之間實現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打造全員育人共同體。當前,應著力從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內容設計機制、載體機制、協同機制三個方面入手,優化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實踐路徑,推動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向縱深發展。

(一)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設計機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4]203。這就決定了在甄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對于那些可以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精神繼承和發揚起來,同時對那些不適應時代需求的、落后的、過時的內容加以改造、補充、完善,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工作融合發展,務必把好內容關,確保所甄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符合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塑造理想人格、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等育人目標。

首先是以理想信念為教育重點,突出政治性。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人們的政治立場、態度與方向的集中體現?!靶摭R治平”思想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政治理想的基本范式,對于當今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仍具有重要價值。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家國情懷并不僅限于“家”與“國”的二元關系上,而是依賴于“個人-家-國-天下”的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社會、社會與國家、國家與天下的完整的關系鏈條?!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這既蘊含了從個人修身到家國天下的“內圣外王”的向上超越路徑,同時也包括從天下國家到個人修身的向下實踐路徑,兩者共同完成了“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的天下一體思想。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不僅成功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而且激勵著每個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努力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盵5]334因此,將“修齊治平”思想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能夠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價值信念和遠大的理想追求,不斷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與角色擔當,厚植家國情懷。

其次是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突出思想性。道德不僅對人們的行為舉止起到約束規范作用,還對人們的精神思想起到激勵導向作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通常被稱為“八德”,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凝練與總結,其中“孝悌忠信”是為人之本,是調節家庭、社會與國家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抖Y記·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比收呷市?,是人之所以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人只有首先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才能將仁心外推,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泛愛眾”(《論語·學而》)的倫理表達??鬃釉唬骸熬又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盵6]128由此完成了由孝而禮,由禮而敬,由敬而忠的家國一體的情感共同體。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盵7]260其中,孝是基礎,忠是升華?!凹摇鳖I域中對父母的“孝”,與“國”領域中對君主的“忠”,無疑具有同一性,這與當今的“家國情懷”不謀而合。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盵8]“孝悌忠信”的倫理思想在歷史上對道德教化和大一統的政治倫理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今天逐漸演變為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將“孝悌忠信”思想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風,又能在愛家的同時,實現愛國情感的統一與升華。

最后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突出價值性。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價值旨歸,但“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變成現實”[9]165-171。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高度契合,共同寄托著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愿景?!按蟮乐?,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是中國人特有的天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以“仁義治天下”道義觀念的彰顯?!渡袝虻洹分兄v:“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边@里所說的堯之“德”就是要讓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協調百姓,以實現社會和睦;社會和睦之后再協調各邦國的利益,讓各邦國都能夠和諧合作,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具有的強烈的“天下和合”的愿景和追求?!靶聲r代中國青年深刻地認識到,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園建成一個命運與共的大家庭?!盵10]24因此,將“大同”理想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培植“命運與共”的天下情懷,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這是新時代家國情懷的更高境界,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繼承延續。

(二)加強環境育人作用,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載體機制

環境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感染人的作用,良好的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同時,環境育人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育人理念。就荀子而言,他十分重視環境因素對人的影響,認為人能為環境所熏染、同化,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11]172馬克思認為人和環境都有受動和能動方面,兩者實際上是相互創造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應挖掘好隱性教育載體,優化教育環境,以充分發揮環境氛圍在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中獨特的影響力、感染力。

首先要借助文化載體,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力持久以及生動、形象、直觀等教育特點。物質文化載體方面,高校應將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校園實體文化建設中,如建設專門的歷史文化博物館、諸子先賢雕塑文化景觀、愛國名將的文化長廊、掛置具有鼓舞人心作用的警言名句等,都屬于學校物質性隱性課程的載體,以此實現物質背后所承載人文精神的有效傳遞,營造美好文化氛圍。精神文化載體方面,校風校訓最能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也是一所學校辦學思想的內核凝練。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校訓有關的典故以此勵志,通過正校風以促學風,營造有利于學生修身立德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制度文化載體方面,制度建設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保障,高校應通過相關規章制度的出臺,將家國情懷培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線任務,明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職責義務,對于存在有違家國情懷的言行舉止的教師、學生應加以懲戒,確保教師嚴守師德底線、學生筑牢思想防線,打造強有力的校園制度文化氛圍。

其次要借助活動載體,營造文明健康的社會環境。文化認同的過程是從個體到家、國、天下的文化體驗過程,每個社會成員的文化記憶中都涌動著深厚的家國情懷。節日是凸顯文化認同、塑造強烈集體歸屬感和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例如端午節,可以開展賽龍舟等傳統民俗活動展演,組織學生參加端午節科普知識競賽、詩歌朗誦等系列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家國情懷培育中。再如孔子文化節,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學習儒家自強不息、修己安人、憂國憂民、浩然正氣等精神品格,傳承家國情懷的民族精神。另外,具有凝聚情感共識、利于家國情懷培育的廣場文化實踐活動、民間團體文化實踐活動、藝術展覽文化實踐活動、觀影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重要活動載體。

最后要借助大眾傳播載體,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眾媒體的普及,不良社會思潮的泛濫,“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解構著整個社會的凝聚力,推崇個體成為現代社會中不需要對他人負責的孤立的個體?!盵12]11-14這導致部分大學生泛娛樂化嚴重、理想信念坍塌、歷史虛無主義橫行、愛國情感淡化等問題突出。因此,必須結合當下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現狀,構筑互聯網發展傳播陣地。包括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新聞媒體對社會道德風尚、英雄模范、最新國家政策、國內國際時事等的宣傳。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為教育實踐平臺,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共同熔鑄成的中國精神,讓中國精神成為支撐大學生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強大力量。

(三)強化協同育人作用,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協同機制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既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又要加強家庭、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盵13]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越來越需要多元支撐,形成家校共育、社會參與的培育模式。

首先應發揮好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思政課是推動家國情懷教育縱深發展的主渠道,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提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盵14]這就要求教師要能講理、會講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把道理講深,重要的是理論要深。教師要講清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精神追求、道路選擇等,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中華文化結合起來,才能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為涵養家國情懷筑牢思想根基。把道理講透,關鍵要結合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國情懷培育并非單向學生灌輸理論,而是要推動教育客體主體化,增強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性,結合學生實際關切,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解釋困惑,啟迪學生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思考、解決當下問題。把道理講活,特別是要找對方法。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數字教學、慕課、虛擬課堂等方式激活授課內容,善于運用鮮活的事例,將深刻晦澀的道理融入生動的故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講好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家國情懷文化。

其次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儒家思想認為,個體家庭的美好繁榮與國家穩定和諧的秩序存在緊密的關系,因為任何道德認識的發展都是始于某些情感的體驗,而家庭是各種美德誕生的地方。青年大學生處于拔節孕穗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家長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大學生正確認識家與國的關系,培養為家盡責、為國擔當的寬廣胸襟和世界視野,把愛國與愛家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家長要率先垂范,在子女面前規范自身言行舉止,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無私奉獻、敢于擔當的習慣,發揮好榜樣的力量;再一方面,家長還要正確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塑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通過“禮”“孝”“仁”等習慣或行為模式塑造大學生的良好品格,并以微妙的方式促使與他人建立鏈接,進而由對父母親人深沉的感激、敬畏和愛擴展到他人,這是家國之間的同理心和成員間彼此認同的價值根基。

最后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社會教育資源,確保政府保障有力,社會多元參與。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社會教育更加突出實踐性。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既能鞏固專業知識、培養實干能力,又能為社會發展做貢獻。一方面,政府應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多元化實踐育人平臺,加強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親和性的特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建好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基地和實踐研學基地,以沉浸式體驗提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增加“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耦合性,將社會大課堂中的時代榜樣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引入課堂,促使學生對榜樣人物的動機、品行產生深刻認同,進而激發個體的情感共鳴,并外化為對家國情懷自發的行為傾向,在實際行動中強化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盵15]無疑,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統一性的重要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即使遭遇挫折也牢固凝聚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家園,同樣也是青年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的寶貴土壤,在現代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爱斍?,我們正昂首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就是每個中華兒女為‘中國夢’拼搏奮斗的豪情壯志,就是把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富強、為民族謀復興、為天下謀大同作為人生奮斗的目標?!盵16]82-89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需自覺把個人發展與祖國命運融合在一起,“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盵17]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中華
贛鄱情懷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家國兩相依
家國情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略談“家國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