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

2024-05-09 18:00陳偉宇伍志燕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象學直觀本質

陳偉宇 伍志燕

(1.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回到事物本身、直面歷史本質是歷史現象學的基本要義。不同于康德感性直觀的本質不可知,也不同于胡塞爾本質直觀顯象的先驗還原形式,歷史構境視域下的現象學理論,進一步指認出歷史顯象的變化特征和邏輯脈絡。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即是一種社會關系領域中的現象學分析方法,本文旨在從“實踐直觀”“社會關系”“辯證方法”“資本解蔽”這四個核心內容來具體闡述歷史現象學的理論脈絡。

一、實踐直觀:歷史現象學的前提澄明

“現象”一詞,可推本溯源至古希臘詞匯φαινομενον,海德格爾對此概念進行了明確的定義,“φαινομενον 等于說:顯示著自身的東西,顯現者,公開者?!盵1]40事物的“如其所是”,是貫穿于現象學理論脈絡的基本原則,其最早的方法論出自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一書,后經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等人的發展,逐步演變成一種社會化的哲學運動,就其衍生出的哲學思想而言,基本都側重于對事物本身的審視與研究。但無論是黑格爾描述的意識辯證運動,還是胡塞爾闡述的先驗意識還原機制,或是梅洛·龐蒂提出的意識構造,又或是海德格爾以“在”為本體論的現象學方法,都未能深入探究人在現實情境中的實踐意向結構,未能追溯歷史演變的發生機制。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塞爾的現象學原理中,“直觀”是其理論脈絡的基礎原則,被視為認識的合法性“始源”,但這種理論在“原初直觀”“本質直觀”“范疇直觀”的彼此交匯中卻缺乏同一性的構成要素,存在經驗材料與邏輯范疇、直觀對象與直觀內容的中介環節缺場問題。而就這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直觀”形式則擁有更為完備的同一性理論架構與歷史構境的現象學意蘊,它通過探源人的生存結構與歷史的發生機制,使得直觀與思維、主體與客體在“實踐直觀”中尋求到同一的基礎,進而在現象澄明中顯示出“社會關系”這一人類歷史的隱性本質。

所謂“實踐直觀”,就是基于現實情境的對象性結構來把握人的生存形式的本質屬性與變化邏輯,其理論視域突破了傳統的先驗論架構與機械的經驗直觀形式,為解決思維與存在之間的脫位、斷層問題尋求到了統一的基礎。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盵2]57現象學的實踐轉向為理論的明見性尋求到了確定的歷史根基,而物質活動的對象性結構也使主體意識的能動性鑲嵌于物質世界之中,二者綜合為“一”,其本質在實踐中得以直觀。就主體而言,物質活動的對象是客觀世界,客觀物因意識的能動性而被打上主體的“烙印”;就客觀物而言,主體亦是客觀物之對象,客觀物在被改造的同時,也會促進主體意識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就從多元主體的異質性和實踐程度的不同而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實踐直觀”的現象學澄明:即客觀物作為一種“實然”狀態,因主體的活動來顯現自身,其顯現出的內容與意義又因主體的異質性、實踐的程度而不同。這種對象性結構的認知模型類似于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實踐直觀”本身就囊括了以同一性基礎來把握現象的意向結構,從相互關聯中綜觀事物本質,但追求絕對明見性的形而上學導向卻使胡塞爾現象學最終囿于意識先驗論的泥濘之中,而從發展脈絡上來看,這種對象性認知模型更多源自于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歷史實在性改造,意在現象的澄明與假象的剝離。

“實踐直觀”作為歷史情境構建的理論基石,合理論證了人類歷史的生成性與實踐性,不僅為理性的根據和范圍劃清了界限,同時也為世界歷史的價值生成奠定了基礎,促進了知識論哲學向價值生存哲學的轉化,確立了以“實踐活動”為本真、目的的人本主義歷史觀。在《1844 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類存在本質之“勞動活動”的異化形態進行了深刻的考察與批判,使人之存在的現象學意蘊凸顯。物質生產活動雖是“存在者”的顯現形式,但無論其怎樣發生變化,人都是“社會存在物”,而“社會存在物是人在變更中的同一者,即現象學本質直觀中作為‘純粹可能性’的‘本質’”[3]55。異化勞動現象顯現出非人的存在者,人的主體本質地位受制于經濟規律這種抽象關系,變成了被動的客體,然主體本質的復歸只有借助存在形式的揚棄才能得以解決,而這邏輯指向必然涉及“社會關系”客觀含義的終極探索。馬克思通過這種“實踐直觀”的方法,指認出人的類本質所具有的意向性結構,在對異化形態中勞動主客性顛倒現象的假象剝離與本質還原中,開啟了“人之所存”深層基礎探究的現象學思索,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確認了“實踐”在哲學世界觀變革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的相關論述,傾向于人之所存的現象學澄明和哲學立場的邏輯指認,是對人的生存境遇的價值思考和歷史哲學基石的理論創構,并非本體論意義上的哲學實體,但它卻深刻地推進了“歷史之所思”的客觀性審視進程,為建構以“社會關系”為本體論的歷史現象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因此“實踐直觀”是歷史現象學理論構建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二、社會關系:歷史現象學的本體架構

本體論是現象學的基礎理論支架,處于哲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耙驗楸倔w論問題關涉的是哲學所要回答的前提問題,關涉的是哲學家對于這個世界終極問題的前提理解?!盵4]21哲學的本體含義,是世界之起始、存在之根據,代表著一門哲學所關切的終極原因以及研究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實踐本體論”一直占據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首要理論位次,但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實踐”意旨主客體同一結構的實現形式和類存在物的顯現樣式,是人類本質直觀的實現路徑,而本體作為一種超經驗的隱性本質,必然是對“實踐”的普遍性、多維性的綜合審視,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57這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的存在論架構并不在于實踐的本體論化,而是基于“實踐直觀”觸發的“對象性結構”中所顯現出的主客同一的“社會關系”場境上,這也代表著現象學的“人之所思”最終要回溯至“歷史之思”,從歷史的現實結構及現象的分析中,探明“此在”的“異在”。就從這一點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象學理論闡釋應稱之為歷史現象學,而非人學現象學。

“物質活動”所具有的中介性質,隱現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這種抽象層面上的合理性基礎,具有一種天然的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的本體探究路徑?!吧鐣P系”作為“實踐”的產物以及人的類本質的隱性顯象,是人類社會存在之根基,也是歷史現象學探究的存在實體(即本體)。立足于實踐活動隱性顯象的邏輯前提反溯,歷史的現象學反思超越了傳統知性思維的局限,使得本體對立的“兩極”得以辯證綜合起來,而流變性質的客觀本體定位顯現出歷史生成、演化的動態影像,同時“當社會關系發生變化之后人的現實本質隨之而變,使得人的本質呈現出歷史性”[5]6-7。這樣人的歷史主體定位便與作為歷史客觀實體的社會關系形成了歷史顯象的“同一結構”,為歷史的本質還原找到了邏輯前提和理論基石。依據這條現象學線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人的異化形態之解放在于社會關系的變革,“只有在這個階段上,自主活動才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而這又是同各個人向完全的個人的發展以及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相適應的?!盵2]210誠然,社會關系的現象學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理論品格,對于歷史現象的批判考察必然引向世界歷史的價值規定,其“實然”的歷史脈絡與“應然”的價值規定匯通一處。

社會關系本體論蘊涵著人與歷史發展的同向時空序列,是一種相互解釋、相互印證的多維立體圖景,具有自循環式的詮釋路徑,關聯著事物復雜的本質要素,通過綜觀人與社會的關系圖譜,反觀人與社會之本質。這種辯證理解的相互存在范式,使得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根據置于相互關聯之中,在實踐對象中反觀自身?!叭伺c社會只有在二者內在關聯的關系中和相互規定中才能獲得自身的規定,自身的規定包含著相互規定?!盵6]27因而,社會關系的本體論詮釋,既是對人的社會歷史性的現象澄明,也是歷史進程中屬人性質的解釋,這也意味著,“實踐”背后的交互關系圖譜才是在普遍一般意義上的真正本體,人的本質存在的顯現形式與歷史進程中生產關系的特定樣態相互印證,勞動關系的異已形式之消滅必然由生產關系本質性的變更來引起,人的歷史性價值導向在社會關系的運動中得以規定。社會關系的存在基礎塑型,蘊含著一種歷史發生學意義上的詮釋力,經濟交往關系作為社會存在的重要理解范疇,具有海德格爾意義上“此在”開顯的直觀本意,三相時間性、先在可能性、關系意蘊性寓于其中,但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截然不同的是,歷史現象學立足于歷史情境建構的辯證方法,對現實與可能、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等邏輯范疇去蔽求明,澄清歷史發生、運動、變化的物質前提。也正是基于歷史規律的前提澄明與邏輯范疇確認,勞動顯象場境之顛倒的異化狀態才能回落至具體的生產關系場景中得以被詮釋,而這種特定歷史階段的關系圖譜顯現出一種主客體關系錯位的物化偶性表象。

三、辯證方法:歷史現象學的基始構境

基礎邏輯的理論構建,是一門哲學理論區別于其他思想體系的又一本質規定,關聯著認識論、方法論等相關重大問題。從基始性構境的原理上來看,歷史現象學同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有著批判繼承的關系,屬于辯證現象學的范疇,其與胡塞爾的現象學相比較,前者重視事物認識的生成性、歷史性、間接性;后者則強調核心概念的絕對明見性。在某種意義上,胡塞爾現象學是康德先驗哲學的延續,試圖通過“個體化想象”消解康德遺留下來的“物自體”“二律背反”等問題,但因其囿于先驗意識結構的自我封閉中,最終導向了“唯我論”的境地。海德格爾雖敏銳洞察到胡塞爾理論的缺陷,“但是,在為現象學尋找存在意義的疆域過程中,海德格爾把邏輯推理、理性認識的一切內容都舍棄掉了,這就使得他的領會說和神秘的宗教體驗不無相似之處?!盵7]27現象總歸是歷史的現象,直接給予的現象是事物本質結構中的一個特定存在,而非恒定、既定的真理,辯證法作為歷史規律的一般原理,反映出經驗現象在自否定原則和交互聯系中被具體的把握,而海德格爾由于拒斥辯證方法的理性加持,其對“此在”的考察往往缺乏社會性質和屬人內容,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形而上學性。

就方法論而言,辯證邏輯是歷史構境的首要條件,經驗現象的時間連續性、空間交互性是通過辯證統一結構呈現出來的,關于這一點,黑格爾是最先意識到并進行詳細闡發的哲學家。將實體本質寓于經驗現象的綜合理解中,有效辯駁了傳統哲學家單純研究現象的先驗結構而割裂與本質實在聯系性的主觀唯心論觀點(如休謨、康德、馬赫等人),指明了現象學的真正趣旨是從外求內,以現象探本質。歷史法則的否定本性使得知性理解的二元靜態對立模式,活化為動態發展的必要環節,經驗現象作為特定的存在,潛藏著事物本質的存在內容,待自否定環節的辯證綜合與具體展開,本質內容的縱觀得以使“絕對”被歷史的把握。因而,辯證法與現象學視域不僅不相抵觸,反而還發揮著基始性的構境作用,辯證法賦予了經驗現象以歷史性、情境性的意向對象,內生的不安定試圖突破主觀的掩蔽,揚棄外在的反思形式?!昂茱@然,辯證法是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方法論,也是哲學史上著稱的一種可自行深入的思辨方法論,可由感知現象層面依循確定性邏輯訴求而逐步深及精神層面,將變幻莫測的可感知式現象世界轉換為精神世界的淺層次確定性現象?!盵8]92雖然黑格爾在現象學領域中探究到辯證方法的基始構境意蘊,但其唯心論立場使得歷史的本質淪為了意識的依附表象,現象的本質含義顯象成無人身的“理性運動”,具有強烈的神秘主義性質,這種倒立著的景象無疑是本末倒置的。

“實踐”所天然具有的歷史情境構境,是理性邏輯無法抗拒的“現實羈絆”,唯有將現象置于真實情境之中進行具體審視,才能真正奠定現象學的客觀性與歷史性。一方面,物質活動的時空場境嵌入契合了理性邏輯的客觀化訴求,使得辯證法基始創境效用升華為現實的、歷史的規律,歷史不再淪為邏輯關系中的“謂詞”,而是如其所是的那樣顯現著自身的“存在者”;另一方面,辯證法本身就蘊含著時間的持續與空間的交互,其總體性、自否定性的特質反映出歷史結構的完整性以及歷史進程的發展性。歷史實在的現象學轉向,通過“主謂邏輯關系”的顛倒與“歷史假象”的剝離,能夠將歷史的偶性表象還原至社會歷史的本質規律中?!霸谵D向的意義上去理解顛倒和剝離,最重要的是要清晰地認識到從什么樣的哲學形態中轉向出來?!盵9]32歷史唯心論者游離于現實的歷史場境而抽象地談論現象的先驗結構,顛倒了歷史的主體地位與合理基礎,使得現實視域籠罩在“意識形態幻象”之中。而歷史現象學的本質還原方法——“主客體關系顛倒”“歷史現象解蔽”——以實踐的辯證法為基礎,構筑起現實的、具體的場境,將觀念回溯至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繼以規定“此在”的價值存在基礎、恢復現實社會的“實然”面貌、指明歷史發展的“應然”走向。從理論邏輯上來說,歷史現象學就是批判意義上的哲學理論,它明確審察了現象學的疆域和界限。

四、資本解蔽:歷史現象學的核心內容

對主客錯位關系的物化幻象進行解蔽是馬克思歷史現象學的理論導向,唯有將資本表象還原至現實的生產關系中,方可破解資本邏輯的“理性狡計”。古典經濟學家通常采取“實證”的自然主義態度和立場來研究經濟活動,因囿于直觀化、具象化的層面去理解資本關系,致使“抽象的形式規定”懸隔于事物的本質考察之外而單純視“物”的自然現象為其根本屬性。于是“物性存在”似乎是資本先天具有的價值增值魔力,經由流通形式之對立兩端的重復換位來顯象,就好似斯密所說那樣:“利潤的多少與資本的大小,恰成比例?!盵10]41基于這種理論起點,資本被設定為價值關系中的“自為存在”,通過循環流動將利潤從自身中實現出來,資本的邏輯外化為直觀的生產資料、商品、貨幣等具象物質的運動,物理形態掩蓋了經濟形式的抽象本質,而與此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亦嵌入了事物化的價值屬性,衍生出對“商品”“貨幣”“資本”的崇拜觀念。實際上,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已然觸及至物化現象的本質,畢竟勞動力才是利潤的真正“誕生地”,但由于古典經濟學家們受制于資產階級立場的理論視野,有意擱置價值實體的內在形式規定,而強調外在的物質運動為利潤形成的必然過程,致使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物象化偽境,現象與本質、外在與內在等邏輯范疇頭足倒置著,唯有在真正科學的歷史現象學視域中才能得以破解,而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發展的必然導向和核心內容。

物化表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外在形態,它以一種“顛倒著”的形象僭越現象的直觀體驗,將自身的循環運動表征為價值生成過程。顯然,這完全混淆了資本作為“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與本質規律,資本只能是歷史的產物,且在特定的場境中才能被稱之為“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言:“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盵11]123具體來說,商品價值的自我生成與實現并非是資本物質外殼的自循環運動過程,而是源于工人活勞動的吸納與積累,但由于這種社會關系的抽象性與隱秘性被混淆為物質活動的自然形態,導致直觀的物象屬性掩蓋了資本邏輯的社會性質。同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產品的價值增值與使用價值的權利讓渡須采取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領域中進行交換方可實現,而這種“物”與“物”之間的聯動,無疑加劇了物化現象,進一步掩蓋了資本是“社會關系”這一歷史事實。一旦貨幣被確立為價值交換形式的中介環節,資本的主體性根基便牢牢扎根下來,抽象勞動的社會性質被價值形態的物化表象完全掩蓋,貨幣量成為了財富的化身,交換媒介與價值物化形態的合流,使得“資本”“商品”“貨幣”等生產要素躍升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絕對“自為性”,工人的主體性地位異化為經濟規則的被動客體,實際體現為“物”對“活勞動”的支配。

資本主義價值形態的物象化表象,不僅遮蔽了“社會關系”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同時也掩蓋了價值增值的秘密,與此相應的意識形態幻覺裹挾著“資本”對“勞動”的支配與占有,其權力的話語中心始終圍繞著雇傭勞動在生產方式上的“永恒存在”。就資本循環的價值增值過程而言,即是對無支付勞動量的占有,對于剩余價值合法性掠奪的關鍵就在于資本主體性力量的指認以及與此相生的觀念話語的絕對主導。因此,資本存在的邏輯就是以對勞動的支配權力為基礎和目的,資本關系作為主體性的“自為存在”,吸納、吞吐“活勞動”的自循環過程才是其真正的趣旨,所謂等價交換關系的同一性邏輯不外乎是剝削實質的掩蔽,以期將歷史的發展進程先驗地設定為“物”的自然規律。顯然,這種顛倒著的物化表象是非科學、非歷史性的實證主義產物,唯有將其放置于歷史的括號之中,加以擱置起來,才能破除它“永恒存在”的幻象。因而,歷史現象還原法,就是對現有的歷史范疇、現象抱有存疑的態度,進而將其追溯、還原至“社會關系”這一歷史的同一結構中,印證其存在根據,將“顛倒的表象”再次顛倒過來,這種現象學方法具有鮮明的革命性與批判性,使得資本關系統轄的“物化世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中。

五、結語

歷史現象學的邏輯時間軸,源于實踐直觀形式呈現出的“此在”之“異在現象”的價值思考,在確立了“社會關系”客觀存在論后,完成了歷史現象學這一最終現象學形態,其中辯證法的基始性構境作用貫穿于整個理論的發展過程始終。這套現象學理論直面歷史現象本身,訴諸人的現實境遇與社會客觀規律,具體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現象,闡釋了物化意識形態幻覺的產生原因和發生機制。歷史現象學作為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開辟了批判哲學的歷史視域,展示出自身明確的歷史現象學邏輯脈絡,這對于理解資本邏輯、解蔽物化現象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

猜你喜歡
現象學直觀本質
數形結合 直觀明了
簡單直觀≠正確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根據計數單位 直觀數的大小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對“如是我聞”的現象學詮釋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幾何直觀,相時而動有講究
學習共同體的現象學闡釋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