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微探

2024-05-09 18:19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精準思政政治

吳 建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始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回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當代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多元的價值觀念,如何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新興技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個性化教育,以精準的教育教學模式使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滿足受教育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已經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突破口。本研究分析研究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難題,運用精準思維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徑,有助于提升高?!傲⒌聵淙恕钡膶嵭?。

1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1.1 教育主體間聯動不足,導致學生“畫像”的支離

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較為完備,分工明確,但部門過于細分、崗位過于細化,導致了各部門機構之間協同聯動較差,所形成的教育合力縮減,在工作中往往出現“單兵作戰”的情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結構過于復雜,在工作環節中往往導致各部門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協調各要素的功能,長期的這種工作態勢勢必造成各部門之間出現無法調解的矛盾鴻溝,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失去平衡,最終導致機制紊亂。

教育主體間聯動的不足還體現在受教育對象的數據“孤立”。在網絡時代中,每一位學生都產生豐富的數據,這是學生個體的特性體現,“但是構成學生大數據的不同部門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地方,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島’”[1]。雖然擁有這些數據的部門知道自己擁有哪些數據,但是并不清楚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同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雖然他們有數據的需求,但是不知道該如何獲取相應的數據。即使數據需求方從各部門板塊獲取相應的數據,但這些數據不會自動整合在一起而產生數據價值,而且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學的數據整合平臺機制,“許多已存在的數據相互獨立,尚未建立起有效關聯,難以產生價值共振效應”[2]。各個部門板塊所收集的信息也會因此失去意義,甚至會產生數據負擔。

1.2 教學對象陷入“信息繭房”,增加了甄別引導難度

總的來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興起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正面的、積極的,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公正,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樣,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新興技術的“雙刃性”,科學技術產生的社會效應優劣的原因在于該項技術應用是否具有適度性,即“新技術在被濫用、泛用的情況下會出現相當的社會負效應,這集中體現在‘信息繭房’這種技術造物的身上”[3]?!靶畔⒗O房”概念出自美國學者桑斯坦,他認為人們在網上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信息,在選擇這些信息的同時也會排斥、過濾掉其他許多信息,久而久之個人的信息圈會愈發局限,像蠶繭一樣不斷吸附外界同類信息,將人包裹在狹小的空間中。長此以往,人們的認知、思辨能力也會因“蠶繭”而受到影響,失去了全視角認知社會的機會。

學生主體獲取信息的動力大多來自“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既源自學生主體的個人偏好,又與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具有奇特性有關。青年學生正處于認知成長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處于塑造期,他們對信息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有待完善。網絡世界會根據他們的偏好選擇主動推送相關的信息,長此以往形成學生主體的數據畫像,學生個人也會習慣于接受被推送的信息。然而,學生如果長期處于“信息繭房”之中,便會形成較為封閉的網絡社交形態,容易接受片面的信息,甚至會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這將嚴重影響青年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

1.3 教與學主體性失衡,“大水漫灌”式收效甚微

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人類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對“主體”的認知逐漸沖破本體論上主客一體的“主體”,正如馬克思所提出的“主體是人且客體是自然”[4]。學生的主體性可以理解為:“學生能夠在明晰自身學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有意識地確定學習目標,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提高自身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并在思想和行動上實現自我批判與自我創新?!盵5]學生在生活學習實踐中個體意識不斷覺醒并顯現,自身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對課堂教學要求也在逐漸提高。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過程中,長期流行的教學模式為“大水漫灌”式教學,該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樣的教學實踐把整個教學過程簡化為一種單向式主體向客體輸送知識的機械式教學流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作為客體被動獲取知識的一種存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充分發揮主體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好學生主體性作用”[6]。傳統教學模式中“重教輕學”的主體性失衡,嚴重制約了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弱化了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效。

2 精準思政的內涵特征

2.1 教育對象的精準識別

“因材施教”在軸心時代的中國就已經開始,《論語》中不乏孔子踐行因材施教的案例。后來,朱熹將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用八個字進行概括:“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盵7]強調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不同”根據的就是學生的“材”,也就是本文中學生的“主體性”。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主體性的缺失,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種“一視同仁”的教學狀態。新時代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回到“因材施教”,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精準識別教育對象。

隨著網絡化、數字化的普及,學生個體的價值觀出現了更大的差異。同樣,千差萬別的學生主體在網絡平臺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我們可以依托智能化的網絡數據平臺分析記錄學生網上的數據信息,精細準確地分析出學生數據“自畫像”,為全面科學地了解學生提供科學嚴謹的數據支撐。這種數據樣本已經從傳統的“抽樣樣本”擴展到“全部樣本”,能讓教育工作者發現以前容易忽略或無法觸及的細節。教育者可以按照科學的劃分維度對學生進行合理科學的分類,抓住學生的“癢處”、抓住工作的“痛處”,有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朝著科學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回歸“因材施教”。

2.2 教育方式的精準施策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8]思想性、理論性的提升需要傳教者不斷學習黨的理論、優秀傳統文化等,增強自己的內功,講好、講透思政課。親和力、針對性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親和力、針對性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對思想教育規律的認知與預測。

增強親和力,首要工作就是用學生主體喜歡的語言及表達方式在管理、教學、服務等方面拉進與學生的距離。精準思政則是通過相應的網絡平臺機制,動態了解及學習學生的話語體系,例如,“人生無常,大腸包小腸”“劉畊宏女孩/男孩”等普適性網絡用語。此外,還要針對不同的專業適當選擇專業性的學生網絡用語,例如,計算機專業“程序猿”“碼農”等,將專業知識有機融進學生日常學習中。

增強針對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精細準確地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主體在網絡世界里有一個清晰的數據“自畫像”,對有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精準化服務、幫扶。但是精準思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能簡單理解為個性化教育,而是要“治未病”,走在前面。大數據的核心價值是預測,“教育數據能夠幫助教育者掌握學生思想和行為發展的趨勢或預見未來的風險”[9]。這種預測包括學生學業成績預警、學生對熱點話題的分析、學生興趣發掘、學生就業指導分析、貧困生認定等,瞄準了學生成長的實際問題需求,提高了教育者對學生認知與洞悉的深度與廣度,將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扼殺在搖籃中,使其及時回到正常軌道。

2.3 教育內容的精準供給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它是一項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是所有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思想、政治、道德等觀念上下功夫,培養符合特定社會、階級需求的社會人,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供給提出了兩層要求:一是教育者為學生提供的教育一定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教育者提供的“教育產品”能夠滿足受教育者對“教育產品”的需求。

傳統教育模式的一個痛點就是“供需失位”“供需錯位”,這也是單向式機械教育與學生主體價值多元化、差異化、需求動態多樣化之間的矛盾。精準思政對學生大數據的智能化分析,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實時了解學生的動態情形,了解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真實需求;幫助教育工作者根據學生的不同類型特點和思想狀況,尋找學生大數據背后的特征、共性和規律,并有效組織教育資源精準發力,進而提升思政教育供給的針對性、有效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因時而易、因人而異。

3 精準思政的實施要求

3.1 互通有無,連接數據“孤島”,精準抓取育人突破口

精準思政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原有因部門界限而產生的數據分割與孤立現象,整合了全鏈條中具有交叉性、關聯性的數據,實現了數據的價值延展。全鏈條、全口徑數據涉及與學生有關的橫向部門,包括招生、教學、學工、后勤等服務部門,需要對這些部門的數據進行全面采集整理。全周期數據涉及學生從進校到離校的全部數據,涉及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學習實踐、志愿服務、獎勵表彰、升學就業去向等。上述信息數據的收集需要打破部門數據界限,“打通信息孤島,使‘各為其主’的數據滿足不同需求”[10]。

精準思政要求各部門在黨委領導下形成齊抓共管的協調保障機制。學生大數據采集涉及整合部門端口、數據采集標準、數據隱私、數據倫理等問題。在數據采集完成后,對數據清洗、分析、公開及使用都要制定嚴格的管理規則和條例。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協調保障機制來實施完成。

3.2 構建科學的研判與決策系統,精準提升育人科學性

避免數據包袱,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是精準思政的內涵訴求,這就要求高校建立校本級數據處理系統。該數據處理系統除了要有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前沿自然科學成果的支持,還要深度融入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包括哲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前沿成果,以確保研判與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為思政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研判系統是在全面掌握學生真實有效數據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作出的科學判斷,既包括學生群里的整體規律性研判,又有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研判。通過研判系統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問題,特別是學生異常的思想行為。這種動態化的信息手段,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根據研判系統對學生共性與個性的科學精準研判,決策系統會自動生成學生個性成長方案。例如,可以根據學生圖書館借閱信息、學生選修課信息,分析學生群體的閱讀興趣,完善學生公選課開設目錄;可以根據學生必修課、選修課考試成績,分析學生知識結構的深度與廣度,制訂符合學生特點的成長方案。

3.3 加強思政人才隊伍建設,精準強化育人勝任力

大數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準化的核心要素。數據價值的挖掘除了依賴智能分析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前期學生大數據的有效收集、數據清洗等工作也至關重要。學生大數據收集涉及教學、教務、管理、后勤服務等不同部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全鏈條育人認識,促進多種育人數據資源聯動,樹立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數據整和原則,提升學生數據庫的科學性、有效性。另外,高校要強化教育工作者二次數據的整理與分析能力。大數據的研判與決策只是精準思政循環體系其中的一環,應根據決策系統為學生群體和個體提供定制化服務。這種定制化服務的時效性、周期性以及適用性如何,不同的群體或個體不盡相同。這些數據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續觀察跟蹤,并及時反饋以補充基礎數據庫,保證決策系統的基礎數據庫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綜合情況,確保精準思政體系閉合完整,決策系統科學有效。

4 結語

綜上所述,精準思政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呈現出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升級與創新。同時,精準思政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面臨新問題、新挑戰的必然發展結果。精準思政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支撐。因此,教育模式的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會共同推進,應在理論探索、教育實踐不斷豐富的過程中逐步推廣應用精準思政。

猜你喜歡
精準思政政治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精準的打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