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山區或丘陵地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2024-05-09 04:01楊嫣
新農民 2024年10期
關鍵詞:玉米

楊嫣

摘要: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飼料及工業原料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作物之一,在世界上的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和大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一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各地對玉米產量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科學的栽培技術對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貴州省山區或丘陵地帶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提出了山區或丘陵地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關鍵詞:山區或丘陵地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玉米作為全球性的重要糧食作物,對確保糧食供應安全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山區和丘陵地帶,玉米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主食來源,也是他們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這些地區的復雜地形、多變氣候以及相對落后的農業技術,使得玉米種植面臨諸多挑戰,產量和質量往往難以保證。因此,探索和推廣適合山區、丘陵地帶的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對于提升當地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 影響玉米高產的主要原因

1.1 種植模式不合理

在山區丘陵地區,種植模式的不合理是影響玉米高產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地區地形復雜,土地分散,導致種植戶往往難以采取科學的種植模式。傳統的種植方式往往缺乏合理的密植、輪作和間作等措施,使得玉米植株之間競爭激烈,光照、水分和養分等資源分配不均,從而影響了玉米的生長和產量。同時,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區難以實現機械化種植,也影響了種植模式的優化,這種不合理的種植模式不僅限制了玉米產量的提升,還可能導致土壤退化、病蟲害加重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玉米生產的困難。

1.2 病蟲害發生嚴重

山區丘陵地區的玉米種植面臨著病蟲害發生嚴重的挑戰。這些地區的氣候多變、溫差大,為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是由于地形的復雜性,部分地區難以進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導致病蟲害在玉米田間迅速蔓延,病蟲害的發生不僅直接危害玉米植株的生長和發育,導致葉片枯黃、莖稈折斷、果穗腐爛等癥狀,間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此外,蟲害還可能成為傳播其他病害的媒介,進一步加劇玉米生產的風險[1]。

1.3 施肥不合理

山區丘陵地區的土壤性質各異,肥力分布不均,要求種植戶在施肥過程中必須根據土壤條件進行合理的配比和用量。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施肥指導和技術支持,部分種植戶往往憑經驗施肥,導致肥料種類單一、用量不足或過量等問題。不合理的施肥不僅無法滿足玉米生長對養分的需求,還可能導致土壤污染、土壤結構破壞等環境問題,進一步影響了玉米的生長和產量。

1.4 機械化程度低

山區丘陵地區的地形復雜,土地分散且不規則,使得機械化作業難以實現,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不僅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還難以保證種植質量的均勻性和一致性,同時由于缺乏適合山區丘陵地區的小型機械化設備和技術支持,種植戶往往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進行耕作和收獲等作業,這種低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不僅限制了玉米產量的提升,還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投入,進一步加劇了玉米生產的困難。

2 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2.1 前期準備工作

2.1.1 種子選擇

在山區丘陵地帶,選擇適合的玉米品種對于確保高產量和優質種植成果至關重要,考慮到這些區域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質特征,必須精心挑選適應性強、性能穩定的玉米品種。針對山區丘陵地區的環境,推薦種植“瑞普909”“德潤9001”“群策8號”“登海3329號”以及“金玉308號”等品種。這些品種經過嚴格的選育,特別適合在山區丘陵地帶種植。例如,“瑞普909”和“德潤9001”以其出色的抗旱性和高發芽率而聞名,即使在干旱條件下也能保持較高的生長勢頭。同時,它們對常見的玉米病蟲害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有效減少了防治病蟲害的成本和勞動力投入?!叭翰?號”“登海3329號”和“金玉308號”等品種同樣表現優異,它們不僅適應性強,而且產量穩定,品質上乘。這些品種的種植將為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民帶來可觀的收益。

此外,甜糯玉米在山區丘陵地區也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類玉米口感香甜、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通過種植甜糯玉米,可以豐富當地的玉米品種結構,為農民開辟新的增收途徑。

2.1.2 做好土地準備工作

為了確保玉米在山區丘陵地區的順利種植,土地準備工作至關重要,必須徹底清除田間的雜質,包括石塊、樹根等,并將其運至指定地點集中處理,以防對玉米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對于坡度較緩的區域應積極進行土地平整,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還能為后續的抗旱排澇措施奠定堅實基礎。這些細致入微的土地準備工作可以為玉米的高產穩產創造有利條件。

2.1.3 肥料和光熱準備

在山區丘陵地帶種植玉米之前,肥料的施加和光熱條件的準備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鑒于這些地區氣候的多樣性,種植者必須根據具體的氣候狀況和環境溫度來制定管理策略。通過采用覆膜技術等先進手段,可以為玉米生長創造理想的條件,確保其在整個生長周期內獲得充足的熱量和水分供應。同時,合理施加底肥也是關鍵一步,它能夠顯著提升土壤的肥力水平,為玉米的健康生長奠定堅實基礎[2]。

2.2 玉米播種

2.2.1 控制定植密度

控制定植密度對于提升玉米生長質量至關重要。在確定定植密度時,必須綜合考慮多個因素,玉米品種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定植密度,對于晚熟品種,由于其生長周期較長,需要為其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因此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相反,早熟品種的生長周期較短,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此外,種植季節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春玉米在種植時,由于氣溫逐漸升高,土壤條件較為適宜,因此可以增加種植密度;然而對于夏玉米來說,由于夏季高溫多雨,土壤濕度較大,過密的種植容易導致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因此需要適當降低種植密度。

除了品種和季節因素外,土壤條件也是決定定植密度的重要因素。在土壤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玉米植株生長旺盛,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在土壤環境較差的地區,則應降低種植密度以避免植株之間過度競爭導致生長不良。在具體實踐中,寬行種植是一種有效的定植方式,通過保持平均行距在60~65 cm、株距在27~30 cm的范圍內進行單粒點播,并同時施加種肥,可以實現留苗

3 500~4 000株/667 m2的目標,這樣的定植密度既保證了玉米植株的通風透光需求,又有利于授粉和后期的田間管理。同時,推廣適時晚播和淺播技術也是提高玉米生長質量的重要措施,當5~10 cm地溫穩定在10~12℃時即為最佳播期。根據盤州市的氣候特點,中部地區適宜在4月20—5月5日播種,而東西兩山地區則適宜在4月15—4月25日播種,這樣的播種時間安排可以使地溫迅速升高并保持穩定,從而加快玉米出苗速度,縮短種子在土壤中的存放時間,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進而減輕病害的發生。

2.2.2 田間管理

(1)清理雜草

雜草的清除對于山區玉米田的管理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若放任雜草滋生,它們將掠奪玉米所需的養分,導致玉米生長受阻,甚至可能引發一系列病蟲害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可以根據山區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物理清除或化學清除的方法。物理清除主要是通過翻耕土地來有效地控制雜草的生長,這種方法環保且安全,不會對玉米植株造成任何傷害;化學清除則是借助除草劑等化學物品來迅速消滅雜草,然而使用化學清除法時必須格外小心,因為不當的使用可能會對玉米生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損害整片土地的健康。因此,在山區玉米田的管理中建議優先采用物理清除法來控制雜草,如果物理清除法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可以慎重考慮使用化學清除法進行輔助,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化學藥物的選擇和使用劑量,以確保玉米和土地的安全。

(2)水肥供應

在山區玉米的田間管理中,精準控制水肥供應至關重要,由于玉米生長過程中需大量吸收水分和養分,特別是在其關鍵生長階段,如苗期和結果期,水肥管理尤為關鍵。施肥時,務必根據山區土壤的具體條件選擇合適的肥料,如農家肥、有機肥和微量元素肥等,以確保土壤養分均衡。同時,水分供應也需因時制宜,充分考慮玉米各生長階段的水分需求及當地降水情況,合理安排灌溉,避免在雨季過度灌溉導致玉米倒伏等問題。

3 山區或丘陵地區玉米病蟲害的防治

3.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山區和丘陵地區玉米種植中極為常見且具有破壞性的病害之一,該病主要侵襲玉米的葉片,但在病情嚴重時,它也會攻擊葉鞘和苞葉,給玉米生長帶來嚴重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大斑病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內都有可能發生,尤其在抽穗期前后,其發病率和危害性更是達到頂峰。玉米大斑病的顯著特點是在葉片上形成水漬狀的初期病斑,這些病斑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擴大,顏色也由初期的淡黃色轉變為黃褐色或灰褐色,病斑的邊緣通常帶有一圈黃色的暈圈,這是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癥狀之一。在病斑上,常??梢钥吹揭粚雍谏拿箤?,這是由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成的,這些孢子通過空氣傳播,進一步加劇病害的擴散。

為了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是兩種常用的方法。在農業防治方面,選擇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是預防病害的關鍵,此外,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等措施也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在藥劑防治方面,一旦發病應迅速采取措施進行噴霧防治,常用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每隔7~10 d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擴散,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應交替使用不同的藥劑進行防治。

3.2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也被廣泛地稱為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發的嚴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莖、葉、穗以及根部,給玉米的生長帶來巨大的威脅。這種病害的特點是在發病初期時受病部位會出現白色或淡紅色的瘤狀物,這些瘤狀物在病害的發展過程中會逐漸由淡轉深,最終變成灰褐色至黑色,瘤內充滿了黑色粉末。這些粉末實際上是病菌的冬孢子,它們會在適宜的環境下萌發,進一步傳播病害。玉米黑粉病的危害不容小覷,受病植株的生長會受到嚴重抑制,表現為生長矮小,果穗變小,甚至畸形,這不僅大大降低了玉米的產量,還嚴重影響了玉米的品質。

為了有效防治玉米黑粉病,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兩種方法雙管齊下是必要的。在農業防治方面,種植抗病品種是首要之選,通過選擇那些經過長期培育和篩選,具有較強抗病性的玉米品種,可以在源頭上減少病害的發生。此外實行輪作和深松土壤也是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輪作可以打破病害的循環鏈,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積累;深松土壤則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創造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環境。在藥劑防治方面,播種前的拌種處理和生長期間的噴霧防治都是有效的手段,拌種時可以使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重量的0.3%~0.5%的比例進行拌種,這樣可以在種子萌發前就為其提供一層保護,而在玉米的6~8葉期可以使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1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重點噴施玉米的中下部葉片和莖基部這樣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擴散和發展[3]。

3.3 玉米螟

玉米螟,這一玉米作物的主要害蟲,其幼蟲形態對玉米的心葉、莖稈以及果穗進行蛀食,給玉米生產帶來了嚴重的損失。這種害蟲的存在直接威脅到玉米的健康生長,進而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收入。玉米螟的幼蟲階段是其最具破壞性的時期。這些幼蟲身體呈淡黃色或乳白色,體背上有著數條褐色的縱線,以玉米植株為食,會在心葉內取食葉肉,形成不規則的半透明薄膜窗孔或穿孔,不僅損害了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還可能導致葉片的早衰和脫落。同時,這些幼蟲還會在莖稈內蛀食,破壞莖稈的組織結構,影響到養分的正常運輸。更為嚴重的是,它們還會蛀入果穗內部,造成果穗的腐爛和籽粒的不飽滿,從而大大降低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可以通過在玉米螟產卵期釋放赤眼蜂等天敵進行防治,既能夠控制害蟲的數量又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藥劑防治也是在害蟲發生嚴重時采取的一種應急措施,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或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等進行防治,但需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4]。

4 結語

山區丘陵地區玉米種植面臨著諸多病蟲害的挑戰,其中玉米大斑病、玉米黑粉病和玉米螟尤為突出,為了確保玉米的健康生長和高產穩產,種植戶需密切關注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等手段能夠有效地抵御病蟲害的侵襲,為山區丘陵地區的玉米種植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陸代平.山區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3,41(18):48-50+63.

[2] 陸代平.山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7):60-62.

[3] 陳海銀.寧南山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6):28-30+41.

[4] 鄒燦,劉飛.淺談丘陵山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47-48.

猜你喜歡
玉米
掰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苗發黃怎么辦
玉米接連暴跌 真的要崩盤?
當前玉米追肥要注意啥
玉米適當晚收好處多
童年的烤玉米
我們都是“玉米人”
我的玉米送給你
最飽滿的玉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