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闡釋

2024-05-09 21:26李澤栩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歷史

李澤栩

(浙江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光輝歷程,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爸袊伯a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深刻揭示了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始終以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解放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崇高理想與終極目標。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的政黨,新時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前行,關鍵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另一方面,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人民的主體性力量,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人民主體”的歷史觀透視

“偉大、光榮、英雄”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進的歷史征程,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輝煌成就?;跉v史觀的維度,人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的“劇中人”和“劇作者”,是社會發展的真實動力和實踐主體。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主體的認知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的。這一淵源我們可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中找到。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2]馬克思曾發問道:“德國能不能實現有原則高度的[à la hauteur des principes]實踐,即實現一個不但能把德國提高到現代各國的正式水準,而且提高到這些國家最近的將來要達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3]9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切必然要上升到人的高度,站在現實的人的立腳點才可能實現“有原則高度的實踐”。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洞察了歷史發展主體的重大問題,深刻揭示了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并致力于把人類從被壓迫、被剝削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基本訴求。正如馬克思所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411而這一科學理論得以實現的基礎離不開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唯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我們才能從存在論原則高度真正把握社會—歷史運動的現實主體,即“現實的個人”及其物質實踐活動。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3]133“感性活動”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在新的存在論原則高度同“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了區分與劃界,既堅持了人的主體地位,又肯定了人的能動性。人們為了生存,必然要進行物質生產和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由此得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135這一重要論斷是對存在論基本原則的高度概括與把握。馬克思依據感性活動即實踐原則厘清了社會生活成為可能的原始動因,歷史在人的感性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源頭,現實被真正納入思想的領域,“現實的個人”被提升為歷史的主體?,F代物質文明的極大發展也印證了人類活動能取得的成就,彰顯了人的活動的優先性。在馬克思之前,以理性形而上學為依據的唯心史觀,把理性、自由意志視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少數英雄的意志品格,抑或是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視為決定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原始動因,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卻從未在全部歷史運動的思考中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諸如鮑威爾等人就從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出發,將改造社會的事業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4]293馬克思在對鮑威爾等人的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中以人民群眾取代了精神主體,論證了人民為主體的具體內容。隨著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的創立,“人民”被提到了更為突出的位置,尋常百姓、人民大眾被視為歷史的真正英雄和創造者,“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4]287人民群眾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人類社會歷史的展開過程恰恰是歷史主體的自我創生過程?!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3]146由此,“有生命的個人”構成了歷史的前提。那么,這些“有生命的個人”又是在何種意義上來談論的?在馬克思看來,這些個人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也不僅僅是動物般消極適應環境而獲得與自然統一的人,而是通過對環境的積極改造,基于“人們的活動”而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即人們通過自身活動、自我創生,不僅“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3]147從更深層次來講,社會關系起源于生產勞動以及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罢麄€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4]196人的勞動是創造歷史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和“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人類現實生活過程便是由勞動推動自然與歷史統一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切社會形態賴以建立的基礎,并深刻影響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只有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人的社會性才能得以體現?!案行曰顒印奔础皩嵺`”因此構成了人的生存本體和存在方式。當然,人民群眾對社會歷史的推動并不僅限于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層面。在馬克思對鮑威爾的批判中,我們可以得出,真理的主體并非“超凡脫俗、脫離物質群眾的主體”,也絕不僅僅是“面向‘心靈的深處’”,“‘完完全全’在人的唯心主義的腸道中‘蠕動’”而獲得的認識,真理存在于“去接觸住在英國地下室深層或法國高高的屋頂閣樓里的人的粗糙的軀體”中。[4]285-286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真理是掌握在人民群眾手中的,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堅持的人民歷史主體,不同于西方傳統人本主義的抽象個人和工具理性,而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人民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樣也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與變革。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之日起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運用其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5]并將這一思想發展為具體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一直到解放戰爭,毛澤東同志在實踐中踐行了人民主體思想,并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印證了人民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重視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指出,“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時解放全體勞動人民”。[6]江澤民同志繼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指出,“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7]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認為社會的發展應當立足于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8]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治國理政的主線,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耙匀嗣駷橹行摹钡乃枷胍彩橇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中“人民創造歷史”的觀點,而且立足中國國情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思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人民”一詞共出現86次,“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始終?!叭嗣袷菤v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薄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盵1]這些足以凸顯出“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也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梢钥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始終如一。

從堅持“人民主體”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正是對人民創造精神和主體地位的肯定與尊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堅守和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傳承與發展,是在新時代語境下對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作出的時代解答與深刻認識?;赝h的百余年奮進征程,中國人民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輝煌歷史,傳承并發展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揚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進入了實現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階段,而這一偉大歷史壯舉必然離不開人民的偉大力量,只有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人類新型文明才能夠在思想和現實領域中綻放。

二、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的價值目標

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通過物質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同樣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實現和滿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訴求。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的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9]風雨百年,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如磐;鑒往知今,“人民”主線貫穿始終?!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中國共產黨以如此鏗鏘之音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時代之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肯定了人民是社會發展的利益主體和評價主體。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十分關注人民的物質利益問題,透露出對人民利益的關懷。在擔任《萊茵報》主編之前,馬克思受到黑格爾的影響,肯定理性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改造作用,堅信理性對于社會生活或物質利益的決定性作用。在擔任《萊茵報》主編后,通過對林木盜竊法案、摩塞爾農民狀況以及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等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與研究,馬克思遭遇了“物質利益難題”,開始重新思考理性和物質利益的真正關系,即是物質利益支配理性而不是理性決定物質利益。因而,對于“物質利益難題”的思考促使馬克思對理性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也成為強化其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內在動力。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在國民經濟學那里視為自然存在的私有財產以及他們竭力維護的私有制,探賾在私有制掩蓋下的經濟活動的諸生產要素的關系,從而揭示出當時的經濟事實實際就是工人的異化勞動,而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就必須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消除異化勞動。勞動作為人的“生命活動”,始終構成人的本質以及人的現實存在方式,人獨立于自然界的“類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生產勞動”。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不僅肯定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還指出人民利益的實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在鮑威爾等人看來,歷史上一切偉大運動失敗的原因在于迎合了群眾的利益以及群眾對該事件的參與,將“群眾對這些活動表示關注和懷有熱情”[4]286視為歷史發展的阻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上的革命活動不成功的根源在于革命的原則僅僅是一種“觀念”或“思想”,是一種流于表面的熱情,并沒有真正地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實際利益,而“‘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4]286深刻揭示了現實的物質利益才是推動人民斗爭的動力,而并非抽象的思想原則。革命活動的開展必然要以符合群眾的實際利益為前提,進而依靠群眾的偉大力量取得成功。這一思想也在《共產黨宣言》中得到了體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批判了代表封建貴族利益的封建社會主義、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代表德國小市民利益的“真正的”社會主義以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這些社會思潮都不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訴求,只有科學社會主義才是真正以人民為利益主體,最終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聯合體。此外,《共產黨宣言》向世界宣告“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411而且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3]413沒有任何與其不同的利益,如此馬克思指明了無產階級政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肩負著領導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

“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3]9-10人類文明的進步,重中之重在于堅持人的主體地位,關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關心人民在勞動中的生命健康問題,維護人的勞動尊嚴,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將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和幸福作為社會良善治理或者社會發展的最高標準。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同樣也是實現個人解放、獲得尊嚴的手段,當然,這里所說的乃是具有快樂性、享受性和合意愿性的自由勞動。在勞動中激發人的創造性,迸發勞動活力,實現勞動引領資本而非資本統治勞動的根本轉換,由物與人的對立、物對人的統治轉向物為人的發展服務,因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擺脫資本抽象統治,實現由“物的依賴關系”向“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實質性轉變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做到了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人民”二字時刻銘記在心,人民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利益主體和評價主體,人民利益始終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風雨如磐,篳路藍縷,從革命戰爭年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使人民擺脫了剝削與壓迫;堅持改革開放,推進生產力發展,致力于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根本利益的關注并沒有因歲月流逝而消退,反而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兼收并蓄、歷久彌新,“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無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還是新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基本工作的根本標準,聚焦人民群眾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共同富裕接續奮斗,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從扶貧道路上的“一個也不能少”到抗擊疫情的“一個也不放棄”,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寫照,“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信條也將始終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過程。

三、“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世界歷史意義

所謂世界歷史意義,在黑格爾看來:“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階段上承擔起世界歷史任務,由于這種任務在世界歷史中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因而便展現出它的世界歷史意義?!盵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富有原則高度的偉大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了從追趕現代性到致力于引領新型文明的歷史性跨越,合理解答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時代問題,無可辯駁地向人民和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構筑了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經驗。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對于當今世界發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破了“以物為本”的西方發展邏輯,彰顯出“以人為本”的價值旨歸,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并不是僅僅以滿足社會及人類的需要為目的的,出于貪婪的資本本性,實現自我增殖才是其最高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被當作“經濟人”登上歷史舞臺,并在資本原則的主導下犧牲自身的時間、空間來實現資本的利益,人的發展建立在對物的依賴的基礎之上。也正是這種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11]的社會形式下,人的“對象性活動”所創設的“對象性形式”背離了人的“對象性本質”,人被鍛造為“物性”的人,生活世界彌漫著“對象性本質的異化”。[4]216

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設計與制度架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建立在資本原則之上的,代表的是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在馬克思看來,“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自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12]12明確表示,“喪失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即具體勞動的等級”乃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12]100-101由此肯定了人民在政治國家中的重要地位,人民立場才應該是政治國家進行制度架構的根本原則。對這一原則的說明是馬克思深入現實生活領域,從“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即“資本和勞動的關系”[13]出發訴諸勞動的說明?,F代社會生活之所以出現階級對立、貧富分化的矛盾,關鍵在于資本與勞動這對關系出現了問題,沒能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而資本與勞動矛盾的實質便是資本對勞動的占有,并在這種占有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增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彰顯其制度優勢,以勞動為原則引領社會生活,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勞動,并在現代化建設中積極探索人類新型文明。我們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貫穿始終。社會生活組織原則的不同,決定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實踐所能達到的原則高度的根本不同。從本質上來看,文明是人民創造的,任何脫離人民的文明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發展理念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文明,它不僅吸納了現代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東西,同時也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以資本增殖作為最高目標的文明理念。

當然,社會生活變革的關鍵不在于讓資本銷聲匿跡,而在于把資本關進“籠子”里,遏制資本的無序擴張,恰當地擬定資本有助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合法存在范圍。因而,以人民為中心并不是否定物的重要性,以物質生產為支撐的經濟發展仍然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經濟的發展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我們仍然需要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不動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必須經過第二階段也就是物的積累,如果擺脫“物的依賴關系”,“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名義上的,本質也只是貧窮與落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正確認識到底是人為經濟服務還是經濟為人服務:一方面,要重視資本對于社會穩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立足國情大力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要拒斥資本的抽象統治,反對一切為獲得財富而不擇手段的活動,走出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發展新路。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新秩序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實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既順應了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并將這一思想內涵從中國人民推及世界人民,將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緊密連接,揭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終極關懷是人,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實現世界范圍內的更大發展。

馬克思在破解現代性難題和超越現代性的探索中,以勞動為原則,提出了一條植根于現代社會的“新型現代性”道路。這一“新型現代性”以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為目標,以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運動為實現途徑,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統治,以勞動原則為導向建立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

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原則為導向的共同體制造了“個人”與“共同體”的緊張關系,在那些“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自由僅僅存在于“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是一個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虛幻的共同體”。更為糟糕的是,在這個虛幻的共同體內,不同的階級聯合起來反抗與之相對的另一個階級,那么,對于那個被壓迫的階級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桎梏”。[4]571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所談及的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不過是一些虛假的概念,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不僅個人不能稱之為完整的人,共同體也并非真正的共同體。要克服“個人”與“共同體”的分裂與對抗,馬克思認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做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4]188要建構真正的共同體,并不是單純地站在“個人”或“共同體”的哪一方,既不是以個人犧牲來抵抗利己主義,也不是以個人利益來反對集體主義,關鍵在于找到這個對立的根源,從而實現二者的總體性整合。共產主義運動實際上是人們對于以資本原則為基礎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異己力量的重新占有和自覺分配,并使之服從于個人的現實發展,把人從資本增殖的客體與工具關系中解放出來,使個人成為歷史活動的主體和目的本身,從而順應生產力社會化發展的歷史趨勢。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這一歷史運動不僅變革生產關系,同樣也是對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文化及其他關系的全面變革,從根本上來看,它實則關系到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安排,是以消滅私有制和克服異化為路徑,以保障和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為旨向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共產主義。唯有以共產主義超越虛假的共同體,以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拯救片面發展、利己主義的殘缺的個人,才能實現并建構起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聯合體。

因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不僅要解放自己,同樣還擔負著解放全人類的重任,世界歷史發展的終極目標便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的“人民”范疇超越了國家和地域的限制,是一個世界性概念。同樣,中華民族的和平主義傳統所彰顯的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必將引領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實現整個人類文明的新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黨,不僅擁有著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同樣也擔負著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使命和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1]展現了中國對各國人民共同尊嚴和福祉的尊重以及對人類命運前途高度負責的態度。

當今世界,各國聯系愈加緊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地緣政治對抗中,我們不僅要以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為重,同時也應承擔起大國責任,提升國際話語權,為了人類共同福祉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思想?!叭祟惷\共同體”理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眾多國家的廣泛認同,它所倡導的是一種開放包容和新型合作關系,反對零和博弈,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代表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這一倡議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渴望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世界的愿望。長期以來,中國與世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項目給予大量的資金與技術支持。眾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從大范圍響應到廣泛認同,再到共同行動。開放的中國與開放的世界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已然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從中國倡議到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引領下,中華兒女譜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實踐,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也必然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旨歸。從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發,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到最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將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眼于時代發展大勢,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實現人類文明的新發展接續奮斗。

猜你喜歡
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新歷史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