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思考*

2024-05-09 23:23劉承波董立平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產教職業院校體系

劉承波,董立平,陳 陽

(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北京 100088;2. 廈門理工學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24)

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2023 年5 月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以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能力為基礎,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有序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要求[2]。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在強國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職業教育從“層次”教育到“類型”教育,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已經具備了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基礎,因而需要進一步把握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獨特規律,堅持類型發展,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助力強國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一、堅持類型發展,進一步推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既是“不同類型、同等重要”,又是密切交融、交匯、貫通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根據職業教育的屬性特征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明確各個層次職業教育的功能及定位,實現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貫通和銜接,暢通學生多樣化成長成才的渠道,構建多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一)暢通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等“縱向貫通”體系

作為類型教育的職業教育體系需要構建并形成由中職、???、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機銜接教育體系。首先,需要進一步夯實中等職業學?;A地位,體現職業高等學校的主體作用,發揮本科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其次,需要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從原來單純的“以就業為導向”轉向“就業與升學并重”,為高職???、職業本科提供生源;強化高職院校的就業導向,強化職業能力培養,增強履職、升職、轉業、轉崗、創業的能力;同時,大力發展本科職業教育,以目前國家公布的40 余所職業技術大學為龍頭,示范與引領我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再次,需要通過分段銜接與聯合培養相結合的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繼續完善和探索中職與高職“3+2”、中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3+4”、高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3+2”“2+3”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職業教育本科院校與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聯合培養技術技能型本科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打造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與多通道。

(二)完善“普職融通”體系

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通過學分互認、升學轉學、橫向融通,構建高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3+2”“2+3”的融通教育體系。首先,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建立健全普職融通、產教融通、校企融通、學歷教育與培訓融通、師資融通、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融通等橫向融通的制度體系。其次,建立本科畢業生就職前或就職后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縱向銜接的制度,實行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和普通教育研修相互配合,實現學科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術技能訓練提升的橫向融通,同重點領域專業技術骨干培訓、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等制度貫通,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再次,創新實施學分制改革,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建立職普融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以學分制改革為突破口,細化學分互認標準、對學生已有技能成果進行學分互認,學生實行彈性學習時間;推進職業教育領域的國家“學分銀行”建設,進一步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3]。

(三)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

密切聯系新發展格局,瞄準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補短板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職業人才培養體系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職業教育發展各個領域以及教學全過程,設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全方位多層次地增強專業與產業發展適應性,在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創新實施人才培養過程新形式。從人才培養過程校企合作入手,探索實施“學校教育+企業培訓”“學校教育+社會培訓”“學校教育+企業培訓+社會培訓”等多元主體參與的人才培養過程新形式,彰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類型化特征。

(2)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中國特色的學徒制。一方面,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雙修、育訓并舉,適應新發展格局“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近年“現代學徒制(教育部主導)”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主導)”試點的基礎上,職業院校要認真總結經驗,融合創新,實施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中國特色學徒制[4]。

(3)完善“1+X”證書制度。近年來,全國職業院校已經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內容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重構了“1”與“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重考證輕教學的簡單式、放任式的目標管理,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要進一步總結經驗,積極做好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的對接,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深度融合,完善相應配套制度,將“1+X”證書制度推向深入,做出實效。

(4)加強職業文化建設。職業人才高質量發展需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能力和開拓創新的意識。同時,職業文化有助于受教育者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培養技術技能及獲取優秀品格和精神,職業文化的核心是將個人命運與企業發展牢牢建立在一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守正創新等。這些都要求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受教育者長期價值和長遠利益的關注,以便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

(四)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

優先在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組織知名專家、業界精英和優秀教師,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學實踐。做大做強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重點項目,擴大優質資源共享,推動教育教學與評價方式變革。面向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廣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技能型社會建設。

職業院校應把教育數字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并引起多方關注。當前,在國家相關政策及項目的引領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新時期職業教育數字化也面臨學生的學習力與能動性需要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程度有待深化、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水平仍需更新與提升、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服務能力亟待提高、數字化支撐保障水平有待加強、數字化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等諸多挑戰。因此,我國職業教育亟需通過提高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認識與發展站位、樹立理性發展觀、明晰思路與策略來實現數字化發展水平的躍升。加強職業教育數字化建設,一是要重塑信息時代的技術學習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二是創新教學模式,全要素推進教學數字化轉型;三是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創新能力,滿足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新要求;四是推進管理與服務數字化轉型,促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五是加強數字化基礎支撐條件,打造職業教育數字化新生態;六是健全數字化體制機制,保障數字化轉型有序開展[5]。

(五)建立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

職業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屬于不同類型,因此,改革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建立公平、科學、完善的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職教高考制度是勢在必行的重要工作。首先,要打破普通高等教育優先錄取的格局,職業高考與普通高考逐漸分離;其次,要擴大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實行不同于普通高考的多面向的招考制度,如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方法面向應屆高中和中職院校畢業生招生,提高生源質量。建立“工作經歷+職業技能”的考試方法面向在職社會人員招生,增加不同類型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可能,從而建立起面向每個人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6]。在這方面,各省市要在國家相關文件精神指導下,積極探索,大膽改革,建立起促進本地區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職業院校招錄制度。

二、構建職業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在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無疑起著最重要的領導、規劃、保障與促進作用。

(一)職業教育發展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職業教育要納入各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完善相應的政策體系,做好預算保障,發揮好職業教育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適應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新形勢,針對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新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發展。其次,將產教融合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同步規劃、實施和升級,關注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趨勢,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再次,優化職業教育布局,在各區域的工業園區建設職業教育園區,縮小空間距離,使其融為一體;同時,要引導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產教融合園區,引導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并產生高效益。

(二)政府要充分發揮統籌職業教育的主導作用,打造省域、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關系,要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統籌、引導職業院校發展,對應區域化、城市群等不同特色的發展戰略,健全與之緊密對接的學校和專業分布,實現職業教育差別化、錯位化、特色化發展。同時,要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引導職業院校通過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合作科研等途徑,提升職業院校對產業經濟的服務貢獻度,從而調動相關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圍繞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等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立足于本?。ㄊ?、自治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需求,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部省協同推進機制,在職業學校關鍵能力建設、產教融合、職普融通、投入機制、制度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制定支持職業教育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就業和收入分配等激勵政策,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生態,形成富有本?。ㄊ?、自治區)區域特色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范式。

(2)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各地市政府要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打造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立由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實行實體化運作,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職業學校專業規劃、人才培養規格確定、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共商培養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學業考核評價,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臺,推行產業規劃和人才需求發布制度,引導職業學校緊貼市場和就業形勢,完善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促進專業布局與當地產業結構緊密對接;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升級。

(3)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職業院校應立足于本校實際與本地區產業行業特色與發展規劃,優先選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高端儀器、航空航天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能源電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與龍頭企業一起聯合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匯聚產教資源,制定教學評價標準,開發專業核心課程與實踐能力項目,研制推廣教學裝備;依據產業鏈分工對人才類型、層次、結構的要求,實行校企聯合招生,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行業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2]。

為此,政府要為產教深度融合搭建便捷的服務平臺,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技術、信息、資金、法律等服務。同時,政府要為產教融合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要制定稅收減免等相關政策,促進企業積極承擔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引導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就業崗位。政府還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協調處理有關部門、學校與企業的關系,為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做好頂層設計。

(三)根據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構建產教融合專業體系

專業是職業院校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是學校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載體和平臺。按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專業規劃需要進一步加強,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形成緊扣產業鏈的專業生態鏈,推動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同時,要建立行業和企業參與的專業設置評議制度,形成根據社會需求、學校能力和行業指導科學設置新專業的機制。專業建設要對應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急需、緊缺的專業。專業調整、培養規模等需發揮行業組織對人才需求的預測、用人單位對職業能力的評價作用。

(四)加強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的載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系下,專業課程建設要與產業發展需求深度融合。在校企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重構職業類型特征鮮明的課程體系,對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至關重要。首先,要切實從行業企業需求出發,校企合作構建體現行業企業工作流程和任務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其次,要充分落實“1+X”證書制度,將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內容相融合,與職業崗位標準相對接。第三,校企合作開發既符合學校實際、體現專業特色,又能融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標準的校本課程和教材,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職業院校在開展職業教育一流核心課程建設方面,應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以專業核心課程改革為切入點,面向地方行業重點領域,建成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職業教育一流核心課程,并與校企共同開發一批典型生產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在真實職業環境中學習應用知識和職業技能。

(五)依托產業培養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素質的“雙師型”隊伍建設是高水平職業院校發展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首先,職業院校要充分落實教師企業實踐要求,安排專業教師到生產一線進行實踐訓練,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方法,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勵教師面向行業企業,直接參與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培訓。其次,要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制訂相關制度,促進校企人員雙向交流與流動。職業院校應設置靈活的用人機制,采取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的方式,支持職業學校公開招聘行業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任教;設立產業導師特聘崗,按規定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員、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職任教、合作研究、參與項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三、探索與拓寬人才培養校企深度合作途徑

(一)探索拓寬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途徑

(1)深化校企融合,建設一批混合所有制性質的產業學院。產業學院是目前高職院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的組織形態。產業學院的構建,需以市場需求、行業標準、職業標準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教育教學改革方案、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地方經濟,服務行業,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契合度。

(2)校企共建一批工程師學院。工程師學院以校企共建為主要途徑,幫助學生提升有效技能,提升教師自身智慧及業務能力,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工程師學院在企業、學生、教師之間構建多維的供求關系,形成一種相互需要的良性循環系統。

(3)推進產教研的深度融合,搭建研究平臺。一方面,建設一批混合所有制性質的協同創新中心,發揮院校專業技術人才優勢,有針對性地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項目研發,為企業進行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項目推進、課題研究、科研攻關等方面提供人力支持和技術咨詢、開發和轉讓等服務,促進校企協同攻關,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的速度和效益的最大化;企業技術骨干到職業院校擔任專業教學任務,組建專兼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優秀教學團隊,為學校的教學服務推進產教研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建設產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運共同體,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鼓勵支持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專業、辦二級學院,推動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一批職教集團、企業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建設一批開放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實踐中心。

(二)探索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是實施辦學模式多樣化。(1)職業院校要積極牽頭組建一批職業教育集團,形成集人才培養、技術積累與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集團化合作辦學模式;(2)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資源集聚作用,整合多方資源,吸引行業、企業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建設;(3)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訂單班、冠名班的人才培養,定向為企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7];(4)校企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整合資源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實施,高質量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探索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1)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和鼓勵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的企業等社會力量建設“廠中?!薄靶V袕S”[8],依托辦學機構、辦學項目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孵化平臺、中試及工程化基地、職工培訓中心,圍繞生產服務一線需求開展校企協同創新,在產教融合型企業等項目遴選中,對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的企業予以政策傾斜。

(2)深化“政產學研金介”的有效協同?!罢a學研金介”是以政府主導、產業為主體、學研輸出、金融助力、中介服務為一體的有效協同創新體系,深化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9]。政府部門要不斷健全技術市場,鼓勵采取各種形式開展成果對接,形成一批多渠道多類型的科研生產聯合體系和技術貿易機構??萍脊芾聿块T、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技術中介和社會金融之間需加強聯系和合作,大力開展各類科技洽談會、交易會、發布會、合作集市等,提升有效協同率,實現集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專利技術信息、交易合同簽訂以及法律法規咨詢等一站式服務。

(3)加強技術轉移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技術轉移成果轉化體系,可以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通過平臺,教師可以圍繞市場需求,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研究,聚焦知識、信息、情報的深度挖掘,精準確定創新方向與突破口,完善創新成果的管理和運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生產力。同時,該體系還可通過成果轉化反哺教學,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師能力的提升。

四、打造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平臺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10]。目前,第一期“雙高計劃”即將進入驗收階段,“雙高計劃”院校及其它職業院校應積極總結實施經驗與不足,在二期階段縱深推進“雙高計劃”,全面提升“雙高計劃”院校整體辦學水平與辦學質量。

(一)“雙高計劃”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2018 年初,教育部提出“雙高計劃”,2019年先后印發《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11](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12]和項目申報通知,各省2019 年5 月完成推薦?!半p高計劃”強調學校主動作為,引領帶動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入選“雙高計劃”院校需著手綜合改革和集中攻堅,找準高質量辦學的突破口和增長點,聚焦學校整體辦學能力提升和專業群配套供給能力建設,圍繞《實施意見》提出的“1 加強”“4 打造”和“5 提升”,科學制定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目標,規劃建設路徑,健全責任機制,持續深化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改革,健全德技雙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率先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探索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引領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需求辦學,形成中國特色類型教育模式,打造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品牌?!半p高計劃”實行動態調整,有進有退,優勝劣汰。高質量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共同的目標和方向,“雙高計劃”不僅限于入選的197 所學校和253 個專業群,每所學校都應在高質量目標引領下,找準自身發展定位,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辦出特色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構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適應性評價體系,是基于全面分析職業院校建設績效指標,根據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設標準,充分挖掘“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和專業群的大數據價值而構建起的測評指標體系。在測評過程中,這一體系還可根據預期績效和建設單位實際情況,合理優化調整項目績效指標,還可突出如下特色:

(1)突出對立德樹人的成效評價。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這為“雙高計劃”的評價指明了方向,要求我們在“雙高”評價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認知和感受,重在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使“雙高計劃”的建設成效真正落到人才培養上。

(2)突出對服務國家戰略的成效評價。評價“雙高計劃”建設不能單純考量學校發展水平,更要將評價重點扎根中國大地,注重項目建設對推動國家重點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發展的服務度,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的支撐度,對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的貢獻度。

(3)注重對成果和收益的評價?,F行的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對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資源相對少的學?;驅I群并不公平?!半p高計劃”建設的十項改革任務聚焦高職教育發展的若干核心領域,要在評價指標設計上注重對學校發展潛力和趨勢等成長性的評價,注重對學校、專業群建設投入產出比的評價。

(4)注重分類和多元評價。一方面在方式上做到分類評價。評價方式上應實行多維多層的分類評價,通過個性化評價指標來衡量不同類型學校的建設模式與建設成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多元評價。在評價建設成效時,尤其要吸納多元評價主體。政府智庫、同行專家及行業、企業界人士、資深媒體人士等,都可對院校建設成效進行綜合獨立評價。同時,學生、家長、教師、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方,也要發揮其在建設成效評價中應有的作用。

五、創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治理體系

(一)構建政府主導、校企雙主體一體化辦學的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

從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運行體系以及評價體系入手構建校內外治理體系框架,完善大學章程,科學分配內部治理結構和利益相關主體的責權利,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優勢,推動校內外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校內健全內部治理體系,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體系,形成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機制,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校外健全完全公立的高職院校、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完全私立的高職院校董事會,建立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協同聯動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使多元利益主體能夠基于平等協商共同治理。

(二)依法改革校內管理體制,擴大辦學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

在管理體制、專業設置、教師待遇、職稱評聘、校企合作、教師招聘等方面,依法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由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部機構、設置崗位、確定用人計劃、確定招考標準、內容和程序,任免中層基層一線干部。改革績效工資制度,科學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公辦職業院??冃ЧべY水平由學校結合實際情況自主確定,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學校對外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結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師勞動報酬,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管理。

(三)確立從“單維”管理理念轉向“多元”治理理念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13],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要求,以破“五唯”為導向,從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教育質量需確立“類型理念”。按照總量與增量相結合、數量與質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普適與特色相結合、全面與典型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質量需確立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過程理念”。同時,完善由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機構等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與改進的多元治理的“主體理念”。

(四)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

持續辦好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和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推動成立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立足區域優勢、發展戰略、支柱產業和人才需求,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平臺?!敖屉S產出、產教同行”,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化的職業學校,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開發一批教學資源、教學設備。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推進專業化、模塊化發展,健全標準規范、創新運維機制;推廣“中文+職業技能”項目,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和中國企業走出去,培養國際化人才和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總之,職業教育是支撐起個體走向幸福生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萬能鑰匙。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個體重塑認知,掌握和傳承技術技能,培育職業素養,拓寬社會資本等的有效手段,是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及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從戰略高度看,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大有可為。

猜你喜歡
產教職業院校體系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職業院校不能僅培養一線普通工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