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漁業安全生產基層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024-05-09 08:30王小龍張春鵬
新農民 2024年10期

王小龍 張春鵬

摘要:本文將圍繞漁業安全生產基層管理現狀以及不足之處開展分析,并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包括落實崗位責任制度、積極運用現代化科技、改造相關漁船基礎設施、增強海上執法力度,以此強化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保證海洋資源合理運用,實現資金的科學規劃,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消除潛在安全隱患,推動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本文研究,為相關行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應急救援體系;海洋漁業生產;基層管理

海洋漁業是指從事捕撈、養殖的生產事業,由于我國海岸線較長,沿海存在一定暖寒流交匯,港灣偏多,漁業發展更加成熟。但近年來,漁業資源因自然天氣等因素影響,逐漸匱乏,導致漁船需要航行至危險海區作業,且漁船抗風能力較為薄弱,加大了漁業生產安全隱患。為此,相關基層管理部門需要立足工作實際,解決安全生產中的普遍性問題,制定系統全面的應對措施。

1 漁業安全生產基層管理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 現狀

根據實際調查顯示,海上捕撈作業環境條件極為惡劣,導致大量的青年人員選擇上岸轉業,現有的捕撈從業人員,年齡偏大且文化教育水平較低,謀生技能不夠熟練,只能單純完成捕撈作業。且漁船本身的材質使用不夠合理,木質漁船的規格較小,穩定性不足,難以保證可以有效承受風浪的沖擊。一旦遭遇嚴重撞擊,很容易出現沉船事故。另外,船用設備也較為落后,設計標準不足,電路簡陋老化,不適合遠航作業。從漁港方面來看,服務范圍有限,數量較少,大部分漁船只能??吭谕2袋c上,安全設施難以起到實質性作用,無形中提升了安全管理難度。

1.2 問題

1.2.1 管理責任模糊

漁業基層生產管理體系主要由漁業生產者、縣區、城鎮、街道等層級組成,一旦各層級的職責任務分配不夠清晰合理,很容易影響監管效果。通常來說,縣級生產管理部門更多以監督、管理等工作為主,各部門之間尚未形成有效合力,經常出現管理交叉的問題。至于村鎮層級,則負責大量綜合性業務,人手調配較為緊張,沒有設立專人負責安全生產屬地監管,責任難以充分體現。而生產者也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主體責任,只是機械化地進行日常檢查。

1.2.2 科技建設不足

對于小型漁船來說,其能夠承載的終端裝置有限,只能搭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船載智能終端等必要性設施,科技設備的配比較低。另一方面,漁業安全通信網絡、值守站臺等設施也不夠健全,無法有效發揮定位救援,遇險報警等功能,系統集成化水平不足,導致監管部門難以第一時間進行管理、調度、指揮。

1.2.3 配備設施落后

對于漁業基礎設施來說,部分漁船停泊點沒有配備相關安全裝置,一旦漁船產生事故問題,難以保證救援工作的有效開展,且漁船的停泊也較為分散,不利于監管部門落實管控工作。雖然國務院在促進海洋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應逐步實現老舊漁船的淘汰與清理,更多發展鋼質漁船。但由于漁船升級對資金成本的需求量極高,若想嚴格遵循以舊換新,以木質換鋼質的原則,只會加大財政部門的經濟壓力,導致漁船改造項目進度緩慢。

1.2.4 執法力量不強

目前,我國漁業的安全執法人員結構組成不夠合理,數量偏少,且設施不夠齊全,無法真正意義上起到監管效果,且我國海洋漁業本身存在漁船數量眾多,海岸線較長的特點,進一步加大了安全執法作業的開展難度,過于繁重的任務,容易造成安全隱患的排查不到位,加大“帶病”漁船出海作業的概率。甚至許多船長,在未配備齊全救生設施的前提下,便違規出海,試圖逃避監管,沒有開啟漁船上的AIS(船舶定位)系統,嚴重危及出海船員的生命安全。

1.2.5 生產意識落后

對于沿海區域的漁船生產人員來說,更多采用家庭經營的模式。因此在漁船生產時更注重經濟效益的提升,安全意識相對淡薄,為了提高經濟收入,經常出現冒險作業的情況,甚至為了減少經營成本,沒有配備救生設施、消防設施,部分漁民更是無視氣象海況,即便在超抗風的情況下仍堅持出海捕撈。

1.2.6 缺少應急救援

一般情況下,海上救援體系主要包括政府以及社會救援團隊,前者更多由縣區執法機構組成,而后者則是當地的漁業協會專業人員。由于海上作業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與復雜性,一旦出現安全事故,救援活動容易出現進展緩慢的問題?,F有的海上救援力量無法有效契合實際需求,其救助資金的來源較為單一,社會力量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進一步加大了漁船參與救援的顧慮,不利于救援體系的可持續推進[1]。

2 漁業安全生產基層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筆者將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措施。

2.1 完善責任體系

對于漁業安全生產來說,在管理體系的編制過程中要充分遵循責任落實的原則,切實增強人員的安全意識以及崗位職責。目前我國海洋漁船的水上安全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對于生產設施的基礎建設仍存在不足之處。為此,相關部門應做好安全監管工作,劃分好人員的工作任務,加強對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視度,明確各方權責,從管理人員到基層人員,從縣區街道至村鎮社區,開展層層遞進的精細化任務分配。對于縣區主管部門來說,應承擔部署、調度安全生產作業的職責,督導安全隱患的整改作業,定期召開活動會議。而村鎮社區層級的管理部門,則要在實操環節打造更加完善的網格化監管體系,保證漁船協管員作用的充分發揮,加強風險點與隱患點的識別與排查,適當結合數字化設備、信息化手段,構建動態監管平臺,使工作人員可通過手機程序上傳相關信息資料,報告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問題的解決效率,彌補以往縣區行政監管存在盲區的不足。至于海洋捕撈人員,要切實承擔生產主體責任,不可過度追求生產效益的增長,應注重思想意識的健全,簽署漁業安全生產承諾書,一旦產生人員失蹤或死亡等事件,須依法追究責任[2]。

2.2 運用現代技術

良好的通訊交流是預防安全事故形成的基本保障,也能為后續海上救援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因此管理人員需要充分運用微信、QQ等信息交流渠道,發布預警信息,將信息接收對象確定為海洋漁業管理人員、船員。發布內容以通航預告、軍事演習等數據為主,并嚴格執行“海上風力超過7級,禁止航行”的原則,抵制超漁區捕撈行為,推行漁船身份識別系統、北斗導航的使用,提高漁船的動態管控質量。同時,還要積極與海事部門開展協作,禁止漁船在商道航線捕撈作業,并查處漁船是否配備齊全的終端設備,是否及時開啟導航程序,規范漁船的通行行為。對于涉外漁船來說,則要協同海警等部門做到共同執法,通過網格化監管系統,保證每艘漁船的管控到位。而釣魚船的管控方面,應將禁止載客出航作為審查重點,尤其在活動期間,需要適當提升巡

查頻率。

2.3 升級漁船設施

依照漁港管理規定,需要將技術評定工作作為規劃重點,注重漁港的港界邊線確認,做好港內的視頻監控,及時升級優化應急救援設施,以此達到增強漁港、漁船管控效果的目的。同時,還要在漁港內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比如建設北斗衛星系統,注重信息資源的線上傳輸,設計快速反應的指揮系統。并對供油、供電等設施進行安全防護,要求作業人員嚴格遵守防火規定,排查安全隱患,設置好停港漁船的間隔距離,并實行簽證制度,核查人員與證件的匹配情況,判斷是否存在艙室亂接線的問題,將發現的問題隱患及時解決,保證漁船的出海順利。在安全設施的投入方面,要適當增加資金支持力度,預防事故發生,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有關部門應做好漁船的定期檢驗,確認漁船采用的設施技術是否滿足實際需求,并定期進行程序系統的升級改造。通過編制漁船更新計劃,對老舊的漁船進行適當更換,提高鋼質漁船的使用占比,保障漁船的捕撈生產能力[3]。

2.4 強化海上執法

海上漁船的現場執法是指主管部門利用常態化執法行動,打擊違規違法行為,約束漁業從業人員的行為,通過專項整治項目,保障生產作業的有序落實。其主要職能表現為依法對管轄海域進行巡航監視,查處侵犯海洋權益,破壞海洋資源的行為。

根據委托與授權執行監察工作,對于執法檢查強度提升的有效策略,可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推行海上執法常態化,優先檢查漁船的安全情況,判斷漁船是否違規占用商道,是否存在違規載客、垂釣的情況,相關人員是否穿戴救生衣且具備上船資質,做到即查即改,無法在現場第一時間進行整改的漁船需要勒令回港。二是要做到專項整治,對于漁船來說,需要將檢查整治重點放在艙室電線布設情況,導航裝置的配備情況以及消防設施的安裝情況;對于漁港來說,要將檢查整治重點放在停港漁船的防火、用電作業狀況;而對于海上漁民來說,要將檢查整治重點放在漁民是否持證,是否根據相關安全標準配備救生裝置。三是要確立執法檢查臺賬,準確記錄相關執法督查信息,并建立電子檔案,結合數據信息,分析檢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統計具體數據,為日后的執法作業提供數據支撐,做到有的放矢,從根本上消除安

全隱患[4]。

2.5 落實應急救援

在開展漁業安全生產救援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強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做好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的調配,注重應急體系與指揮系統的有機協調,強化應急救援團隊的人員搭配,最大程度保障漁民的生命健康,避免財產損失,促進漁業安全生產作業的有序落實。一方面,相關部門可運用人工智能手段,結合云計算技術,搭配網絡平臺、數據庫,構建搜救方面的專家系統,儲存大量的成功救援經驗,發揮專家系統的技術優勢,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保證應急處置能力的優化與創新。同時,還要進行應急救援團隊的人員整合,進行救援船只的設施裝備升級,積極招納志愿者,并不斷增強培訓力度,若條件允許可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情景演練,保證從業人員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能夠實現基本自救。另一方面,則要做好財政保障,設置專項資金,將其劃分在財政預算當中,并構建人員的成長機制,設置應急救援基金,對海洋漁業突發事故中參與救援的社會力量給予一定的資金鼓勵,以此激發社會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與熱情,達到增強海上救助力量的目的。此外,還要不斷健全設備保障,豐富物資儲備量,做到物資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打通各層級之間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產生,構建物資調用的供應渠道,即便出現突發事件,也能第一時間進行應急物資的供給。

2.6 加強安全宣傳

漁業安全生產的培訓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強化人員的安全意識,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主管部門應定期制作安全宣傳培訓視頻,編制培訓計劃,通過授課、講座等教育形式,幫助管理人員、基層人員、從業者,豐富理論知識儲備,了解工作重點。培訓內容則要以相關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操作流程、人員的責任權屬、漁業安全的督導檢查方法為主,不斷增強管理人員的監管能力,強化從業者的主體責任,通過事故警示教育,使人們能夠約束自身行為,調整出海規劃,做到安全捕魚。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利用伏季、休漁期、安全周,開展內容易懂、令人印象深刻的安全宣傳活動。對此要注意豐富活動形式,比如發放傳單、視頻滾動播放公益片,站在親情利益等層面,圍繞家庭意識、生命意識,幫助從業人員認識到安全生產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從而促進安全生產工作的有序落實[5]。

3 結論

文章通過探討漁業安全生產基層管理現狀與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期可以提高基層管理水平,推動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保證漁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漁戶經濟收入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張文新.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減量增收,富裕漁民助推漢臺漁業再上新臺階[J].漁業致富指南,2023(1):9-11.

[2] 王向仁.小型漁船漁業船員管理面臨的問題和對策以及對漁業經濟影響的探究[J].新農業,2022(22):66-69.

[3] 馮經緯.莆田市扎實推進漁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創新動態監管系統夯實漁業安全基礎[J].安全與健康,2022(11):20-21+25.

[4] 張念華,徐浩.短波多媒體通信系統在漁業安全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2,24(6):6-8.

[5] 黃應邦,許明監.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系統分析與設計[J].漁業信息與戰略,2020,35(4):243-25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