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自己的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建構與路徑選擇

2024-05-10 08:13張明皓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農戶

張明皓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24/content_5733398.htm。。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2)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現代化,旨在突破西方中心主義和“一元性”之現代化,具有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意蘊。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敘事語境中系統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演進規律,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體系,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充分的現實必要性。一方面,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矛盾構成農業農村現代化最直接的啟動因素。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滿足億萬農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另一方面,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應對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生態和資源約束趨緊、城鄉經濟循環不暢等問題的重要手段(杜志雄,2021),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壓艙石”。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仍面臨國際國內諸多挑戰,必須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全面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與西方“串聯式”現代化發展路徑不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出典型的“并聯式”特征(劉吉雙等,2023)?!拔覈r村、農業、農民如何進入現代化,需要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路”(杜潤生,2008:1154)。綜合文明形態創新和現實發展視野,“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部理論和實踐的出發點,這意味著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在自身國情和獨特的歷史邏輯展開中把握“中國特色”,在理論上破除西方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經典理論預言,秉持多元化的理論視角,在非西方世界經驗語境中建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和自主話語體系。同時,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須在實踐中貫徹獨立自主原則,探索農業強國之路。本研究以“走自己的路”為統領性概念,深入探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和理論意涵,旨在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迷思,為世界范圍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全新道路選擇。

二、“走蘇聯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邏輯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置于長時段的歷史視距,在“走什么路”的問題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走蘇聯的路”到“學會自己走路”再到“走自己的路”,日益展現出農業農村發展的自主性和文明形態的開拓性。

(一)走蘇聯的路:以“技術為主”的農業現代化范式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學習蘇聯經驗。以蘇聯經驗為范本,我國開啟了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部署。自1953年完成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后,我國開始探索農業現代化的道路。195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的農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1a:503),并提出依托重工業和合作化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1b:423)。這一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基本遵循蘇聯農業現代化“技術為主”的模式,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合作化為主,以農業機械化、化學化為核心,注重將現代生產要素應用于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生產力躍升,盡快擺脫落后農業國地位??梢?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制度和“技術為主”發展模式的統合使我國農業現代化初步具備了獨立的生產條件。但蘇聯農業現代化模式暴露出的農業管理體制集中和工農比例失調等嚴重問題,引起了中央的進一步思考。毛澤東指出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毛澤東,1976:3),并提出“工農并舉”的思想(毛澤東,1957:37)??梢哉f,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實踐雖然總體遵循蘇聯“技術為主”的發展范式,但仍然保持對蘇聯農業現代化模式的清醒認識,“工農并舉”的發展思路雖然在這一時期尚未得到根本貫徹,但仍然對后續中國共產黨的“三農”思想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也逐漸在“走別人的路”的過程中積蓄自省性力量。

(二)學會自己走路:以“市場化改革”為主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范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現代化逐漸從經驗效仿轉向自主探索。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1c:229)。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集體化農業逐漸轉變為市場化、產業化農業。在生產經營體制方面,我國確立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與商品化改革相結合的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發展轉向依托市場經濟提質增效,農業現代化實踐呈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因循市場化改革方向,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s://www.gov.cn/ldhd/2007-10/24/content_785431.htm。。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實踐中,我國逐漸探索出一條現代農業和小農戶家庭經營多元并行、以工促農、循序漸進、穩中求進的發展路向,適應市場化改革背景下多種農業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實際。同時,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范式中逐步兼容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具體的政策指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統合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的一次深刻農村改革實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現代化的嶄新開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國實現了從“走別人的路”到“學會自己走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互支撐,催生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融合設計與實踐。

(三)走自己的路:多維融合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范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統合性概念,深刻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規律,在農業現代化向農業農村現代化轉變過程中實現了從單維到多維、靜態培育到動態交互、追求數量到注重質效的轉型(李明星,覃玥,2022)。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指引下,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并設計、一體推進(6)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從具體內容上來說,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出多維目標融合模態,實現了從市場化農業的單維范式向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范式轉型。一方面,農業農村現代化內含農業生產力的優質提升;另一方面,鄉村治理、生態宜居、城鄉融合發展等內容也涵括于農業農村現代化之中,側重鄉村主體性的維續和內涵式發展,是生產關系的合理優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交互作用,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現代化合力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折射,體現出多主體參與、多線條并行的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技術觀、市場觀、要素觀、社會觀和生態觀的有機統一。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提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境界和文明視野不斷躍升,日益突出超越西方中心論現代化普世話語、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鮮明意蘊,為世界范圍內農業農村發展轉型提供了全新樣態選擇??傊?基于“大國小農”國情,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內含多重目標,具有鮮明的文明示范效應,已經具備“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出場邏輯中,我國實現了從“走蘇聯的路”到“學會自己走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由“技術為主”的單維范式轉向多目標融合的整體性范式。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產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創新邁向新階段,為打破西方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迷思提供了可行方案。

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構建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構建同樣需要面向“中國問題”,詮釋“理論中的中國”,破除對西方理論原型的路徑依賴,提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自覺性。

(一)建構起點:對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的批判

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現代化是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而展開的,在現代化理論和話語的支配下,“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馬克思,恩格斯,2009a:36),一切民族被裹挾進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之中。資本邏輯主導的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方案因此具有了強勢話語權。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資本主義主導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秩序不同。

第一,從理論建構原點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旨在突破資本為軸心的剝削本質,消除“只見物不見人”的異化局限(唐亞林,2021),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內含產業觀、技術觀、生態觀等多維目標取向,以共享富農和農民現代化為根本宗旨,是蘊含物本主義、人本主義和生態主義的綜合性現代化(劉金海,2023)。同時,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具備了統籌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資源融匯、多戰略目標協同的典型特征,并以“新型舉國體制”保持對農業農村發展領域的“資本駕馭”(孫德超,李揚,2022),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最大制度優勢??梢哉f,制度設計和領導力量的建構前提不同,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建構呈現出與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的迥異性。

第二,理論建構的社會基礎不同。理論建構依托社會存在,國情意識是理論建構最大的支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應遵依自身的國情條件和資源稟賦,而非硬套“一元現代性”之分析框架(朱云漢,2015:7)。世界范圍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礎存在“大國大農”“小國大農”“小國小農”“大國小農”四種類型?!按髧筠r”主要對應美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表現為土地資源遼闊,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高,機械化程度高,工農協同互促能力強?!靶筠r”主要對應英格蘭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其通過“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最終塑造為規?;霓r業生產方式。而“小國小農”的主要代表為日、韓等國家,人地關系緊張,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稀缺,農民體量較小,易被工業部門吸納,從而反哺農業生產率提升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則對應的是“大國小農”國情,人地關系高度緊張和農業資源稀缺,且存在規模巨大的小農戶,即使城鎮化率達到70%,仍將有4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唐仁建,2021),農村“穩定器”和“蓄水池”的地位在短期內不會得到改變(賀雪峰,2022)。不同的約束環境和歷史機緣使世界范圍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呈現出殊異性,因此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理論模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建構既無法朝向西方農業經濟學中規?;洜I的效率邏輯,也無法套用城市化和工業化較為成熟條件下的小農現代化模式,社會存在的不同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探索必須保持獨立。

第三,從理論模仿結果的“后傳式”角度上看,在西方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的強勢影響下,諸多亞非拉國家開始對西方理論經驗進行模仿,最終結果是農業生態破壞、農業農村發展受制于外國資本控制、農民邊緣化、城市“貧民窟”等問題,陷入農業農村發展失活境地。例如巴西通過多次農業技術革命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但由于忽視農村現代化,造成農村凋敝和嚴重的城鄉差距,產生城市“貧民窟”和兩極分化問題(蔣永穆,2020)。盲目的西方理論模仿實踐使發展中國家難以擺脫農業農村發展“衰敗陷阱”。制度設計和領導力量的根本差異、國情基礎的不同以及理論模仿實踐的失敗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建構必須“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大國小農”國情基礎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體系,在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方案弊端日益顯現的當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謀求獨立自主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型理論選擇。

(二)理論內核: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的創造性轉化應用

制度設計、領導力量和國情農情的不同,決定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建構的路徑也不同。構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需要深入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內源性機制層面?!稗r政”(agrarian)概念源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指農業、農地、農民和農村這四個方面關于生產與再生產、物質資料與政治權力等方面的社會關系或階級關系(葉敬忠,吳存玉,2019)?!稗r政問題”作為學術概念由考茨基正式提出(Kautsky,1988:12),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政變遷與轉型理論具體關注農業生產形式、農地所有權形式、農民群體分化和農村社會管理與治理等方面的變化(葉敬忠,2018)。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的創造性轉化運用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基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本身具有整體性,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協同性、綜合性和聯動性相互契合,即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交互規律的整體層面窺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規定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對于研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子系統內容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強調農業勞動的“自然基礎和前提”地位(馬克思,恩格斯,1972:28-29),這一思想與中國共產黨一直強調“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是一致的,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起點論”。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注重分析農民階級的內部結構及階級分化規律,探求農民階級的歷史性作用和改造方案。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則吸收了組織農民的思想,注重組織小農戶將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論”。再次,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消除資本主義農業的剝削制度,實施土地公有制和規?;洜I,推行“自由的聯合的勞動”(馬克思,恩格斯,2009b:198),這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性質提供了內在理據,構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向論”。最后,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注重“城鄉的融合”(馬克思,恩格斯,2009c:689),城鄉融合思想為“四化同步”提供了理論指導,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協同論”的思想基礎。上述觀點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深度契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創造性轉化,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走向新境界。

在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框架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了多元農政思潮的兼容并包,其中實體主義、新古典/新制度經濟學、生計框架和后現代/后結構主義的合理元素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建構提供了思想資源(葉敬忠等,2019),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對話國際農政思潮開拓了空間。同時,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擁有深厚的文明根基,農耕文明具有連續性和包容性,并且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實現了現代轉化??傊?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建構的基本內核和總體引領,實體主義等國際農政思潮的合理元素被納入其中,農耕文明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綿延展開的基因密碼,多元性理論融合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呈現出鮮明特色。

(三)理論特質:通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開新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具有通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特質。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特質,是傳統農耕文明現代復興的關鍵環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五個基本特質。

一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小農戶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當前,全國小農戶數量仍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在現代化進程中促進巨量級的小農戶發展成為緊迫任務,是任何國家都沒有面臨過的難題。這反映于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特質則表現為兩點。其一,堅持小農戶的主體地位。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首先解決“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要樹立小農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依靠小農戶、為了小農戶,使小農戶真正成為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其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在于小農戶組織化,變小農戶“數量優勢”為“質量優勢”。實現小農戶組織化,就是要推動小農戶技能素質、心理狀態和發展理念的整體更新,推動“人的現代化”,凝聚小農戶的內生動力,為驅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力基礎。同時,要順應小農戶老齡化和人口結構失衡趨勢,構建支撐小農戶的民生保障體系,使小農戶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不掉隊”??傊?要把巨量級的小農戶轉化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優勢支撐力量,使小農戶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彰顯。

二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共享富農的現代化。其一,共享發展是先導理念。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將共享發展理念貫穿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全過程、全環節、全領域,不僅要注重城鄉差距的縮小,而且關注農村農民內部收入差異的平衡。其二,共享富農的根本在于構建多元主體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要從整體層面上打通城鄉經濟循環體系,有序引導城市資源要素下鄉,營造工農互促、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從微觀層面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耦合發展,健全保護和支持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小農戶,實現共享富農。

三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產業興旺和鄉風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然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這需要農村產業興旺的支撐。要深入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其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現鄉村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創造性轉化,實現鄉風文明。鄉風文明反映出農村整體性的精神面貌,是全體農民精神富足的顯著標志。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深入基層文化根脈,尋求“以文化人”的可行路徑,破除農民的精神貧困,真正實現“人的現代化”。其三,要深刻把握產業興旺和鄉風文明的交互規律,助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堅持物質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統一原理,在產業興旺的堅實基礎之上,不斷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創造富民潤心的生活環境。在鄉風文明的濡化中,增進農民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自覺行動力量,為產業興旺提供內源式發展動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出產業興旺和鄉風文明的互構式現代化典范路徑。

四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人—業—生態”和諧統一的現代化。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旨在中斷“生產—生態”的失衡發展狀態,構建“人—業—生態”交互式發展方式。其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具有生態理性的人格主體為立足點,著重將綠色理念轉化為農民自覺性的生產生活方式,筑牢生態責任基礎。其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包含“業”與“生態”的有機整合,是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耦合驅動,包含維護農業多樣性功能,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生態化改造與多產業體系循環對接,深度促進農村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徹底盤活農村生態資源,釋放農村生態紅利。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以生態優先理念為牽引,著重實現“人—業—生態”有機聯合,內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義。

五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共享農業農村發展機遇的現代化。中國積極向國際社會分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經驗,將本國發展機遇轉化為國際社會的發展機遇,積極推動農業對外援助,促進世界各國農業農村發展進步,真正體現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擔當。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世界提供了一條“去依附”、共發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上文分別揭示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動力、目標旨歸、綜合要求、生態支撐和對外傳播的基本維度,形成了全面完整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邏輯展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建構呈現出“走自己的路”的邏輯定向,即在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批判基礎上,根植于中國農業農村之歷史傳統和現實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創造性轉化應用,從而開辟出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全新理論方案。

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出發點。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應立足國情、農情,探索自我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時空條件:平衡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差速”

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不同步必然會造成二者的“發展差速”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中國方案是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進行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從二者相互關系上看,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現代化的邊際貢獻先遞增后遞減(陳明,2022)。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初始動力,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將會帶動農民收入水平提升,從而反作用于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但農業現代化也會釋放出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造成農村老齡化和空心化,城鄉差距加大,形成對農村現代化的阻滯作用。在現代化中后半程,農村現代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反哺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加快,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帶來龐大的市場機會,農產品上行通道打通,農業附加值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資源要素和技術裝備擴散將持續反哺農業現代化,助推農業現代化提質升級。中國正處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交疊期,人口外流、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仍是主要趨勢,但也應看到中國步入現代化中后半程的時代重心轉變,農村人口外流趨勢減緩,縣城作為城鄉發展的“第三極”地位日益突出(桂華,2022),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發展輻射效應漸趨強化。在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交疊的歷史機遇期,一是,要著重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系統謀劃和全盤考慮,結合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地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規劃方案,使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有所依據;二是,彌補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短板領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子系統多元整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子系統包含“物”的現代化、治理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要重點關注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構建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要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發展農村基層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構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切實提高農村治理效能。另外,要將促進“人”的現代化作為根本宗旨,以現代化農業技能知識武裝農民,以鄉村優秀文化滋養人心,促進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豐富農民精神世界,促進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子系統實現有機協調??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深入解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交疊”產生的現實性問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各子系統耦合協調,構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傳導機制,真正使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相互支撐(王春光,2021)。

(二)實踐基點:以村社集體再造推動小農戶組織化

改革開放后,我國改變了農村生產經營“統得過死”的束縛,確定了小農戶家庭經營的合理地位,激發了農村經濟的活力,但“分得太過”又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阻礙,以小塊土地為基礎的小農戶家庭分散經營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村集體統籌組織功能弱化,進而衍生出小農戶與大生產、小農戶與大市場兩對矛盾。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無法僅靠分散的家庭經營實現,需要村社集體的組織化整合。因此,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立足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的內生優勢,重構村集體統籌和治理功能,實現小農戶再組織化,向“第二個飛躍”邁進。一是,推動土地經營權的內生性整合,強化適度規模經營的資源基礎。針對小農戶與大生產之間的矛盾,由村集體統籌推動地塊整合,統一提供農業基礎設施和對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統一耕種和規?;夹g使用,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王海娟,胡守庚,2022)。村集體要強化需求識別和利益協調,促進村莊的公共性建構,使小農戶家庭經營組織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合力。二是,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破除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障礙。合作社是小農戶組織化的現實載體,也是提升小農戶議價能力、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關鍵平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賦能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實現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的有機耦合,避免下鄉資本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張龍,張新文,2023)。同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有助于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定向,推動農業品牌建設,提升農業產業收益和市場競爭力,保證小農戶可持續穩定增收??傮w而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以村社集體再造賦能村莊內生發展,打破小農戶與大生產、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將小農戶有組織地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探索出一條保留小農戶家庭經營特色基礎上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真正體現社會主義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顯著優勢。

(三)重點突破: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縣域已經被視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把握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這一關鍵環節,打破城鄉經濟循環障礙,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一是,以縣城城鎮化為重要載體,打造均衡的城鄉空間分布格局??h城是“農頭工尾”,在城鄉發展綜合體中處于核心地位。推進縣城城鎮化,首先要發揮縣城的統籌規劃功能,按照城鄉演變規律和人口集聚特點,減少城鄉建設不合理空間,統籌規劃縣城、城鎮和農村聯動性空間網絡體系,重視城鄉空間功能的互補性,克服城鄉同質建設問題,以城鄉一體化規劃啟動縣域城鄉空間融合發展。二是,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協同為支撐,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布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鮮明的現實互需性(張明皓,2022)。二者協同發展的重心在于推動城鄉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與轉化,整合城鄉地域系統的資源、產業和技術等要素,深化城鄉全產業體系建設,促進城鄉一二三產協同化發展。同時,優先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城鄉醫療、教育、交通和物流等方面普惠聯通,打造城鄉公共服務共同體。三是,堅持穩中求進原則,推動縣域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要穩中求進,尤其避免劣質城鎮化和過度“經營”村莊(夏柱智,2023),防止大規模合村并居和“農民上樓”,違背農民意愿,消耗農民家庭積累,將縣城城鎮化推向“高消費、高社會風險”的境地。同時,要嚴格規范資本下鄉,避免過度經營村莊,以“整村推進”為名實施農村的“旅游化”和“景區化”,這種盲目催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景觀”,無法真正激發村莊內生動力,聯農帶農機制尚不穩固,易發生工商資本“跑路爛尾”的情況(周振,2020)。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切實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傊?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突破口,在于以縣域為實踐切入點,以縣城城鎮化為主要載體,在城鄉空間格局優化、城鄉要素流動和公共服務配置等方面推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激發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動能。

(四)共建保障: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愛社會的三元驅動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調動全社會之力推動。中國共產黨建構了“領導—發展體制”“使命—責任體制”(唐亞林,郝文強,2023),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根本性的領導力量,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開辟了持續發展的動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愛社會“三元驅動”支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效運轉。一是,發揮有為政府的制度建構功能,形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完備制度體系和資源支撐體系。政府“有為”意味著政府要積極發揮引導職能,在涉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規劃設計和標準設定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統籌安排,保證農業農村現代化梯度有序推進。同時,在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農村生產經營制度等關鍵制度領域均需要適時優化調整,這離不開有為政府的制度建構功能。另外,地方政府也應當積極作為,協調配置農業農村發展資源,保證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但有為政府不等于全能政府,不是大包大攬,政府要明確“元治理”角色,統籌協調多元主體,釋放多元主體合作效能,更好助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二是,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效的資源支撐和回旋空間。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國際市場,這構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穩步前進的重要支撐。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建立統一的農業支持要素、農村勞動力和農產品商品市場,消除地方市場分割壁壘,以區域產業功能協調分工和資源互濟支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同時,健全具有安全保障的農業農村多元投融資制度,推動資本主體下鄉合規經營,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資源。構建高標準的市場就是要破除城鄉和區域市場壁壘,優化資源配置,使農業農村發展有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之中。三是,強化有愛社會組織化的公益支持,構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資源補充機制。社會力量的組織化介入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源性動力生發的關鍵條件。慈善社會組織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主體,形成對市場初次分配和政府再分配的合理補充。要完善慈善社會組織激勵機制,以稅收優惠和項目化支持引導慈善社會組織積極介入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領域。同時,構建全過程慈善捐贈資金監管網絡,確保慈善捐贈資金精準化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慈善社會組織的第三次分配功能具有濃厚的農村道德基礎。質言之,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愛社會的三元協同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全方位的共建保障。

總體而言,因應國情之基和時代之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平衡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差速”,同時立足中國特色村社集體制度,推動小農戶組織化賦能,并把握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這一重點突破口,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內生為源、外生聯動”式發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以中國特色政府、市場和社會關系為支撐,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愛社會三元協同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共建保障。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構了全方位和綜合性的路徑體系,實現了自我更新和可持續升級。

五、結論與討論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層支撐。從歷史視域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經歷了從“走蘇聯的路”到“學會自己走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內生性演化,實現了從“技術為主”的農業現代化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再到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范式轉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回應“理論中的中國”之時代議題,在反思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農政理論與中國國情、農情有機結合,探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開新特質,在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野中把握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意涵。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具有“走自己的路”的鮮明品格,打破了西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思維框架束縛,為渴望獨立自主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

在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語境中,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須深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有機耦合,以中國特色村社集體制度推動人口規模巨大的小農戶實現組織化,探索出一條保持小農戶家庭經營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同時,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堅持內外聯動思維,推進縣域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另外,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驅動力量必須依托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愛社會的多元協同共建保障。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久久為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支撐。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