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西游原旨》的金丹大道與文學技法*

2024-05-10 15:30劉世明
關鍵詞:金丹西游記

劉世明

(山西大同大學 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西游原旨》是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劉一明的著作,其通過對《西游記》綱目、情節、詩詞、人名、地名、兵器等的解讀,來闡釋道教內丹學中的金丹大道,而他評點《西游記》所采用的技巧方法,也可為后世文學理論提供一定的資鑒?,F就此兩大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西游原旨》的金丹大道

《西游記》第五回的回目為“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第三十九回的回目為“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間生”,第八十三回的回目為“心猿識得丹頭,姹女還歸本性”,可見,《西游記》本身便與金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劉一明的《西游原旨》正是以抽絲剝繭、窮流溯源的方式,將其中的奧秘揭開。以下便從三方面對其進行詳細闡說。

(一) 性命雙修,功夫兩段

所謂修命,乃煉精煉氣,節欲保身;而修性,則是養心養靈,集虛化神。劉一明在總結《西游記》前七回要義時說:“金丹之道,性命必須雙修,功夫還要兩段。兩段者,一有為,一無為。有為所以了命,無為所以了性。性命俱了,打破虛空,方是七返九還金液大丹之妙旨?!盵1]107可見,由了命到了性,自有為入無為,是兩段功夫,須循序漸進,方可成功,若性、命只是單修,則均難達道。因此,劉一明在解讀菩薩嘆息悟空被壓五行山時才會說:“或了命而未了性,或了性而未了命,俱是修行者之短處。故大圣道:‘是誰揭我的短哩?’”[1]121然了性,只完得父母生身之初本來面目,還未見得父母未生之前的狀態。所以,了性之后,又須了命,性命雙修,才是正途。而具體操作方法,則可分為以下三步。

首先,去假存真。真假意識,一直是《西游記》原著強調的問題。如第三十八回的回目“嬰兒問母知邪正,金木參玄見假真”,第五十七回的回目“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等,皆是如此。假者為邪,真者為正,去假破迷,存真悟道,正是劉一明的主張。于是,其對于《西游記》中的旁門外道,皆一一批破,如寂滅頑空、避世著書、卜算數學、星占風鑒、女鼎金石、心腎交合等,皆恨得痛切,罵得熾烈。他認為,道士不可默朝上帝,僧人不得默想西方,整日持經念佛、參禪打坐,只以一空為修,難以成仙,也無法成佛。而旁門之中,尤以御女閨丹與爐火燒煉為甚。唐三藏誤入盤絲洞,即掉進純陰鬼窟;多目怪服黃芽白雪,即煉藥燒茅。若不將盤絲洞燒毀、黃花觀搗滅,直以采戰為內丹、爐火為外丹,將來必后悔莫及。故其言:“修煉大丹,還系圣賢事業、丈夫生涯,依世法而修道法,不拘在市在朝。非等夫采戰、爐火、閨丹、頑空執相,一切雞鳴狗盜暗渡陳倉之輩?!盵1]448此為至真妙道,一字一句,皆在提醒學人。然“金丹大道,得其真者,一氣成功”[1]447,故棄假還須得真。真者為何?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正如《悟真》所云:“若能一念合真修,滅盡恒沙罪垢?!盵2]195劉一明指出,《西游記》或借假發真,或棄假救真,或除假得真,或用假保真,或示假破真,或悟假求真,總之,棄假是了命功夫,修真是了性事業,去假存真,正是性命雙修。

其次,知行一體。要去假存真,還須有開悟的知覺。故而三藏弟子分別喚作悟空、悟能、悟凈。悟,即是感知的能力。然而,知又離不開行。知者明理,行者成道。無論何種事業,非知之艱,行之艱也。于是,劉一明便在《西游原旨》中說:“金丹之道,須賴于悟,尤貴于行。頓悟之后,不妨漸修之功,是在苦力勤勞,勇猛精進,下學上達,自卑登高也?!盵1]815悟空,混名“行者”,乃示人悟得還須行得,若只空空一悟,而不能身體力行,反欲上西天見佛祖,如同緣木求魚、畫餅充饑也。由知到行,即是自頓悟而漸修。頓悟,是漸修的起點;漸修,是頓悟的結果,二者相互依存,體用俱備,不可分割。正如五莊觀一回,“大仙按落云頭,搖身一變,變作個行腳全真”[3]308,劉一明馬上評道:“此變妙哉!前推倒仙樹,是徒悟一空而不知實行;今變作行腳全真,是以實行而全其真悟。悟所以為行,行所以成悟,才是袖里乾坤的手段,提攜傀儡的機關,乃培植靈根之大法門、大手段?!盵1]309由此可見,內外相通、知行并用,亦為性命雙修之法。

最后,滅人心,存道心。在《西游記》第八十五回中,悟空曾傳于唐僧四句頌子,其詞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盵3]1041唐僧隨之緊承道:“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盵3]1041于是,后人多認為《西游記》是心學之作。然而,心又有人心、道心之分,不可一概而論。人心有昏有惡,修之無法得丹。正如《西游記》中悟空所遇六賊之名——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劉一明直言此六賊即六欲:“喜、怒、愛、思、欲、憂,皆從人心而出。欺心,則人心用事而六賊猖狂;不欺心,則道心用事而六賊自滅。提綱‘心猿歸正,六賊無蹤’,是道心發現,六賊自然無蹤?!盵1]194-195可見,人心欺心,一旦發作,必至于死地。而道心則不然,它是行者、金公、真心、本性、靈根的代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可以合四象、攢五行,最終成就金丹大道。須菩提祖師所居之地有一石牌,上寫“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后人多言斜月是一勾,三星為三點,合起來便是一個“心”字,故而《西游記》終以修煉人心為本。劉一明卻認為,此心并非人心,乃是天地之心。其解石牌之字曰:“這個心,即靈根之光輝;這個光輝,系一點陽剛之正氣……即天地之心也,亦名道心。道心為成仙作佛之真種子,為修性立命之正祖宗?!盵1]32-33其與人心相較,真有“上下床之別”。人心是二心,有善有惡,為妖為魔,屬后天識神,隨時可能吞噬本真;道心是一心,純善無惡,為神為圣,乃先天元神,時刻在救人。一假一真,一陰一陽,二者本不相同,不可錯認人心為道心。道心一現,人心自滅;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那么,學者當如何修持?《尚書·大禹謨》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盵4]132只有精一執中、神清性穩,才能化人心為道心。劉一明在《悟真直指》中言:“金丹之道,虛心實腹,兩般事業。虛心者,虛人心,修性之事;實腹者,實道心,修命之事?!盵5]137可見,滅人心存道心,亦是性命雙修、功夫兩段。

以上,從假到真、由悟至行、去人心存道心,都是性命雙修、有為無為之法,非如此,不可得金丹大道。劉一明講求先了命,再了性,但了性之后呢?貞下起元、循環往復,又開始了新的更高層次的了命。這便是劉一明在《西游原旨》中指出的另一話題——了性為玉液還丹,了命為金液大丹。

(二) 還丹有象,大丹無形

劉一明認為:“金丹之道,有還丹、大丹二事?!盵1]68還丹者,精氣神三全,人已達到生身之初的本來狀態。之后,再加向上功夫,重新安爐立鼎,將還丹溫養。十月胎熟,脫去法身,便成大丹。二者的區別在于:還丹是后天中返先天,屬地仙之事,為修行者前半功夫;大丹是先天中之一氣,屬天仙之事,為得道者后半事業。如《西游記》中,悟空曾兩次大鬧天宮。第一次,因蟠桃盛會王母未曾邀請,而偷仙丹、盜御酒,反下界去;第二次,則是“八卦爐中逃大圣”,直鬧到通明殿里、靈霄殿外。劉一明對此評道:“前之大鬧,還丹之事,因有陰而大鬧,尚出于功力,故在鼎爐鍛煉之先;今之大鬧,由純陽而大鬧,已歸于自然,故在鼎爐踢倒以后?!盵1]103-104然欲得大丹,須由還丹起腳。結合《西游原旨》,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煉己筑基,堪破世事。還丹者,還其本也?!独献印ざ苏隆吩?“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盵6]73-74這里的“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便是道教還丹之本。入此門戶,先要牢把念頭、立志長久,時時慎獨,片刻不能懈怠,此之謂煉己筑基。除此,還要擺脫聲色名利的誘惑,做到心清性穩、明心見性,這便是堪破塵世?!段饔斡洝分械男∥魈?有一座山,名喚“七絕”。劉一明評曰:“‘七絕’者,七情。言情欲能絕滅其真性也。人生世間,惟貨利是圖,而錮蔽其靈竅;惟情欲所嗜,而堆積其塵緣。填滿胸懷,積久成蟲,其污穢惡臭,尚忍言哉?”[1]765可見,情欲污穢,妄念傷真。若不及早斷欲忘情,必被色網所縛,終生碌碌無為矣。又《西游記》魏征夢斬涇河龍王一回,原著言:“君臣兩個對弈此棋,正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魏征忽然俯伏在案邊,鼾鼾盹睡?!盵3]120劉一明當即評道:“蓋言人恩愛牽纏,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一往直前,不肯回頭,自謂百歲不老,那知大限若至,一盤殘局勝負未分,而早已鼾鼾盹睡、長眠不起矣……嗚呼!人生一世,猶如一夢,不到此地,不知才是一夢也?!盵1]146由是可知,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功名利祿尚且是一場空夢,又何必貪圖粉色骷髏,為情欲所困?對此,劉一明《西游原旨》有二詩正可作結:

人生在世是浮漚,背理違天誰肯休。任爾堆金多積玉,怎能買得命長留?

——《西游原旨·第十回》

水性漂流最誤人,生情起欲陷天真。此中消息須看破,斷絕貪癡靜養神。

——《西游原旨·第四十三回》

其次,金木同功,性情相合?!段饔卧肌吩?“金丹大道,大火里栽蓮,泥水中拖船,從有為入無為,由無形生有形,陽神出現,身外有身,皆系真著實用?!盵1]527這里,“蓮”屬木,“船”屬金,水金與火木,共同構成金丹大道。從《西游記》的回目中可以看出,悟空是金公,八戒是木母,沙僧是黃婆。而劉一明卻認為,悟空乃水中金,八戒為火中木,沙僧是中央土。他們三家攢動五行,合成一個太極,即是唐僧。這樣一來,三家相會,五行攢簇,渾然一中,金丹就結成了。而在五行之中,劉一明尤其強調金木之間的和合作用,將其稱作“金木同功”。如在烏雞國,悟空令八戒去馱死去的國王,劉一明評析如下:

行者捉弄八戒馱死人,八戒捉弄行者醫活人,并非捉弄,實有是理。非八戒不能馱出,非行者不能醫活。馱出正以起其死,醫活正以回其生。八戒木火,行者金水,外而金木交并,內而《坎》《離》相濟,死者可生,生者不死,為起死回生之真天機。詩曰:向生身處問原因,子母相逢便識真。金木同功真寶現,法財兩用返元神?!段饔卧肌さ谌嘶亍?/p>

此中情節,如云棧洞悟空收八戒、豬八戒義激美猴王等,皆可看出二者聯系緊密、不可分離。悟空是水金,乃修煉之大藥,運火鍛煉,能夠剝去群陰。八戒是木火,輔佐行者,使人明白有戒有行、戒行兩用的道理?;氐饺松?金公屬情,木母屬性,性情相合,才可成就金丹。朱紫國中,“二人攜手相攙,徑上街西而去”[3]834。劉一明評曰:“蓋八戒者木火,屬性,為真陰;行者金水,屬情,為真陽。性主乎內,情營乎外,內外相濟,陰陽合宜,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此乃以己合人之大法,燮理陰陽之天機?!盵1]778可見,悟空與八戒和睦共處,西天早晚可到,真經自然可得。而沙僧作為真土,起調和之作用,亦不可缺少。只有兄弟三人齊心協力共保唐僧,才可完成取經大業。而從劉一明的視角來看,也只有金木同功、性情相合,才能做到仁義并行、陰陽相交,最終結成嬰兒。這是還丹的方法,五行一氣,歸于太極。

最后,返本還元,逆運成仙。劉一明言:“金丹之道,須于生我處窮其源,于死我處返其本?!盵1]1063窮源返本,歸根復命,就是還丹。如悟空學藝之后賣弄手段,須菩提祖師讓他“去罷”,“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師道:‘你從那里來,便從那里去就是了?!盵3]23每個人都從父母處來,皆須回到父母之處,故劉一明才會說:“返本還元之要,即父母生身之道?!盵1]136不被俗世所迷,復歸父母生身之時的狀態,這叫嬰兒本象。劉一明言:“金丹大道,唯是配五行、會三家。三家會而五行攢,嬰兒有象,渾然太極,真經到手?!盵1]1136這種還丹本象,其法在于能從后天返先天。如師徒四人到寶林寺各賦詩一首,八戒曰:“我說你取經還滿三涂業,擺尾搖頭直上天?!盵3]450劉一明立刻注道:“用火得宜,毫發無差,取真消假,擺去后天陰濁之物,復還先天根本之性,即可以出凡籠而入圣域矣?!盵1]416許多人的真性被后天污濁所染,而“不知先天為至清至靜之稱”[7]61。能從后天返先天,回歸到人生之初的最本真狀態,無私欲,亦無雜念,便是返本還元。它的效果,在劉一明看來,即是物我歸空,身外有身,可如行者一樣長生。當然,返本還元的整個過程,道教有一專用名詞——逆運成仙。人一出生,由嬰兒、少年到壯年、老年,慢慢趨向死亡,這是順則生人之途;而從老年、中年回到嬰兒樸素無為的狀態,便是逆運成仙之道?!段饔斡洝返谝换氐幕啬拷小办`根孕育源流出”,于是悟空迸裂而出,據水簾洞稱王。劉一明注曰:“靈根具有先天真一之氣,又名先天真一之水。此水順則生人生物,逆則為圣為仙?!煻磋F板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橋門’,是逆則生仙之道。但人只知順行,不知逆運,更明明朗朗一座鐵板穩妥之橋,而人當面不識也?!盵1]31其是說水簾洞洞天福地,人人皆有,不須他求,只要懂得顛倒逆運之理,勤加修持,便可還丹。對此順凡逆仙的道理,在《西游原旨》中處處都可見到。如《西游記》“四圣試禪心”之后,有《西江月》一詞,其文曰:“只有一個原本,再無微利添囊。好將資本謹收藏,堅守休教放蕩?!盵3]290劉一明注解為:“‘只有一個原本,再無微利添囊’,語淺而意深,讀者須當細辨。蓋此原本,乃生天生地生人之根本,順之則死,逆之則生。修道者不過修此本,返本者不過返此本,還元者不過還此本,歸根者不過歸此本,復命者不過復此本?!盵1]295欲成金丹,須逆而修之,與天地爭權,與日月爭光,最終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即是返本還元、金丹有象。然而,金丹結成,并不是修道的終止。因為結丹只是第一步,丹結之后,還須急脫;還丹事畢,大丹才正式起手。正如《西游原旨》所言:“還丹之終,即大丹之始,大丹之功不到純陽無陰、壽與天齊之地,不得休歇?!盵1]69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劉一明的大丹之說。

大丹,是金丹修煉的最高境界。還丹之后,溫陽圣胎,不可滲漏。轉而別立乾坤,再造鼎爐,最終打破虛空,方為了當。修行者,自有為而無為,再開始新的有為;從了命到了性,再回復到下一輪的了命,道教稱此為“貞下起元”?!吨芤住で浴吩?“元亨利貞”[8]1。還丹已頓脫群思,達到“貞”的地步?,F在又重頭起腳,貞下起元,開始修煉大丹。它的指向是先天,即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最終有為入無為、勉強歸自然,功到自成,無須強作。而大丹成熟的狀態,又可從純陽和虛無兩方面來說。其一,剝盡群陰,體化純陽?!胺蚪鸬ぶ?陰陽之道?!盵1]525修煉大丹,首先要以陽決陰。劉一明在評析孫悟空七兄弟皆稱大圣時說:“修持大丹,以陽決陰,趁時而動,先天而天弗違,自主而不由天主也?!盵1]7這個過程要謹慎小心、綿綿用功,潛藏默運之下,逐漸點化群陰,最終成為純陽之體。正如《西游記》“唐三藏路阻火焰山”一回,開篇便說:“收來安放丹爐內,煉得金烏一樣紅。朗朗輝輝嬌艷,任叫出入乘龍?!盵3]723劉一明對其評析如下:

言先天大藥,須隨時采取,收歸我丹爐之內,用天然真火煅煉,剝盡群陰。如一輪紅日出現,朗朗輝輝嬌艷,圓陀陀,光灼灼,體變純陽,為金剛不壞之身,入水不溺,火火不焚,步日月無影,透金石無礙,隱顯莫測,出入自便;不為陰陽所拘,而乘龍變化,與天為徒矣?!段饔卧肌さ谖迨呕亍?/p>

這個“與天為徒”的經過,就是在修煉大丹。群陰剝盡,體化純陽,“陰盡陽純,自可超凡入圣”[9]55。其二,先天一氣,打破虛空。還丹,是后天返先天,從陰陽中取;大丹是先天中之一氣,從太極中化。劉一明認為,“《西游》大道,乃先天虛無之學?!盵1]13金丹由先天一氣凝結而成,無影無蹤、無聲無臭、純粹至精。道教內丹學將此操作稱之為“脫法身”。人之身體,屬于后天五行,為幻身。經過精氣神的鍛煉,還丹成就,身外有身,稱之為“法身”。如《西游記》第九十八回,師徒四人至凌云渡,“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尸。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私湟驳?‘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他們三人,也齊聲相賀?!盵3]1189其中道理已明,死尸是幻身,真人為法身。故詩云:“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凈當年六六塵?!盵3]1189而劉一明認為修行到此還不夠,必須將幻身、法身俱棄,達到與太虛同體的境界,方才罷休?!吧w金丹之道,以調和陰陽為始基,以陰陽凝結為中途,以打破虛空為盡頭?!盵1]549這個盡頭,人心絕跡,道心渾化,一切歸于虛無之境,即是大丹模樣。

由上可知,金丹之道,有還丹、大丹兩階。還丹是凝結圣胎,成地仙之體,最后露出法身本象;大丹是脫胎出神,得天仙之本,最終打破虛空,復歸大道、無象無形。這一思想,是劉一明解讀《西游記》的精髓,也是他所闡釋金丹大道的關鍵,不容忽視。

(三) 三教同源,渾然天理

“金丹大道,三教一家之道也?!盵1]976儒、釋、道三家,門雖不同,其理則一,它們都教人修德立身、行善度人。以下便從三方面對其進行簡要評說。

首先,三教一家,仙佛同源。劉一明《西游原旨讀法》曰:“《西游》貫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釋則為《金剛》《法華》,在儒則為《河》《洛》《周易》,在道則為《參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經,發《金剛》《法華》之秘;以九九歸真,闡《參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師徒,演《河》《洛》《周易》之義。知此者,方可讀《西游》?!盵1]12可見,《西游記》融會三教之旨,得之者,在儒可以為圣,在釋可以作佛,在道可以成仙?!段饔斡洝分许毱刑嶙鎺煹菈_講,妙演三乘之教,“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3]15。原來金丹之道,虛靈不昧,說的即是三教合一之論。天竺妙旨、猶龍《道德》、泗水心法,都是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門雖殊,道則同。劉一明言:“太上金丹之道,即孔圣中庸之道,亦即佛祖圓覺之道,一道也;且儒之道義之門,即道之眾妙之門,亦即釋之不二法門,一門也;儒有存心養性,道有修心煉性,釋有明心見性,一性也;儒之執中精一,道之守中抱一,釋之萬法歸一,總是一也,總是三教之一理也?!盵1]1135道、門、性、一,三教同理。它們要人從根本上下功夫,下學上達,從而歸于自然之境。劉一明怕人走錯路,對禪家頑空寂滅之法、道門執心著相之修、儒士尋章摘句之學,進行了激烈的批駁,望人早醒回頭,知仙佛同源、真履實踐的道理。所謂“同源”,指先天之一氣,即《西游記》首回之“靈根”?!段饔卧肌氛f:“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見,中藏先天之氣,生天生地生人,為仙佛之源頭,天地之根本?!盵1]169此氣,在儒為精一執中,在道為九還大丹,在釋為教外別傳,名不同而理同。如唐僧四人到達玉真觀,金頂大仙來迎接。悟空言:“師父,此乃是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盵3]1187劉一明即批:“仙即是佛,佛即是仙。仙者,金丹有為之道;佛者,圓覺無為之道。佛不得金丹不能成佛,仙不明圓覺不能成仙,一而二,二而一,靈山雷音即金頂大仙,豈可以仙佛歧而二之乎?”[1]1110然其又說:“金丹之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盵1]380這又明顯是儒家窮理盡性之言,出自《禮記·中庸》篇。悟空曾對車遲國國王說:“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盵3]579劉一明說:“蓋偏心,則道自道、僧自僧、儒自儒,而非精一執中之理,信何有焉?三教歸一,無偏無倚,無過不及,至中不易,信在其中,而大道在望?!盵1]535這里所說的無偏無倚、無過不及,也即“中庸”??梢?儒、釋、道三教一脈源流,都從先天祖氣而來,最終要達到“中庸”的狀態,讀者不可不曉。

其次,修德立身,清凈中正。劉一明說:“先窮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性命俱了,渾然天理?!盵10]4而天理的具體表現則在于儒、釋、道三家都提倡身體力行、真履實踐,度己與度人并重。欲度己,先修德?!段饔卧肌吩?“金丹為至尊至貴之物,教人急須積德,以為輔道之資?!盵1]984去除毒惡,積功累德,才可以立身。西天路上有“鳳仙郡”之地,劉一明釋曰:“‘鳳’者,南方朱雀之象,麗明之義。仙而能明則必剛,剛則以柔接之,剛柔得中,則水火相濟。水火既濟,則資生萬物,能為天地立心,能為生民立命,而天德具矣?!盵1]985為百姓、為自然、為萬物,付出自己的所有,稱之為“天德”。天德具,人身立。努力用功,勤加修持,才有望達道。以德扶道,以道行德,道與德相輔相成,是劉一明強調的修真要訣。然欲成仙道,先修人道,這是次序上的要求。如《西游記》中,猴王漂洋過海抵達南贍部洲,學人穿衣、說話、行禮,最終才能來到西牛賀洲、尋見靈臺方寸之山??梢?去獸心而修人道,人道盡而仙道修,這是修道的不同階段。劉一明認為,無論人獸,只要修身立德,皆可成仙作佛,也就是說金丹人人有份?!段饔卧肌吩?“金丹大道,以清凈為本,出污泥不染,而借真經修養也?!盵1]562這是說,修身的狀態為一片清凈中正的面貌。正如祖師口訣“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3]19。心無所染,虛室生白,而神明自來。劉一明將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視作邪火為害,躁火妄動、根本不清,才須觀音菩薩用甘露收服。原著說:“這妖精已是降了,卻只是野性不定.等我叫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方才收法?!盵3]527劉一明即評道:“是頓悟之機,功以漸用,不到至清至凈之地,而不可休歇罷功?!盵1]488這種至清至凈的境界,又離不開“中正”二字?!段饔卧肌吩?“金丹大道,乃執兩用中、剛健中正、純粹至精之道。若失中正,則非至精,正是妖精?!盵1]793太上老君有一件寶物,喚作“金鋼琢”。劉一明釋曰:“太上老君為乾之九五,為剛健中正之物,因其剛健至中至正,故有金鋼琢。金鋼者,堅固不壞之物,至正之義;琢者,虛圓不測之象,至中之義。剛健中正,主宰在我,妄意不得而起,能主其意,不為意所主。格物格到此地,方是格之至;致知知到此地,方是知之至?!盵1]592可見,修德立身、清凈中正,乃格物致知的最佳狀態。主宰在我,自然天理在此,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生命的主角。

最后,行善釋厄,真經度人?!段饔斡洝?又名《西游釋厄傳》,乃教人走出困境、超脫苦難。天理昭彰,善惡分明,真經不僅可以度己,還可以度人。儒、釋、道三家共同之理,都是導人向善。正如劉一明所言:“金丹大道,非真僧不傳,非孝子不救?!盵1]978猴王勸樵夫修行,樵夫卻說:“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賣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盵3]1劉一明即評道:“金丹之道,萬劫一傳,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得,非大忠大孝之人不可傳。行孝君子,與神仙為鄰?!盵1]32人若不念父母、不知報恩,與禽獸何異?翻開《西游記》,兩界山前,劉伯欽為父超度;滅法國后,孫悟空救樵子見母,都是告訴世人,孝乃百行之源,人不可不為善?!吧茻o大小,而善量無窮?!盵11]31正如《西游記》原著第十一回開場詩所言,“古來陰騭能延壽,善不求憐天自周”,一部真經,就是要勸人從善,集義以成仁。殷溫嬌江流棄子,讀來一字一點血、一句一行淚。劉一明說這是“仙翁慈悲,借‘小姐棄子’一段,激出著作《西游》度世苦心,不可不知”[1]134??梢?行善釋厄、度己度人,乃《西游記》旨歸,無論儒、釋、道主張若何,總是三教一家、渾然天理。

以上,性命雙修、還丹大丹、三教同理,便是劉一明《西游原旨》所倡導的金丹大道。其言看似玄虛,其意卻誠懇真實。讀《西游記》,就是要不攀衣、不擇食、不昧良心,自然中正、行己有恥,堂堂正正地去做人。

二、《西游原旨》的文學技法

除了金丹大道之外,劉一明《西游原旨》一書還有許多獨特的文學技法。下面,我們依然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 三五合一,尋眼辨脈

三五合一,本是道教基本原理。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曰:“三五與一,天地至精?!盵12]270張君房《云笈七簽》曰:“三五合氣其本一?!盵13]1643張伯端《悟真篇》又曰:“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盵2]24此理論,眾說紛紜,未成定論。劉一明認為,五行中金水是一家,木火是一家,土自成一家,三家五行合成一個太極,便是“三五合一”。其將這一術語運用到《西游記》的評點之中,尋眼搜骨、探究來脈,為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此方法,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三五一家,以一馭萬”。劉一明在《西游原旨讀法》中說:“《西游》三藏喻太極之體,三徒喻五行之氣。三藏收三徒,太極而統五行也;三徒歸三藏,五行而成太極也。知此者,方可讀《西游》?!盵1]16小說中,孫、豬、沙三徒,總是一個“三五”?!拔魉慕?北一水,合為一五,一家也,行者有之;東三木,南二火,合為一五,一家也,八戒有之;中土戊己,自成一五,一家也,沙僧有之。三藏得此三徒保護,即‘三家相見結嬰兒’,正‘三五一都’之妙旨,五行攢簇之法門?!盵1]1137此法三五一家,得一者,得天下。老子《道德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盵6]106譚峭《化書》云:“一能貫五,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盵14]68曾慥《道樞》又云:“天也,地也,人也,若得一則皆為之大?!盵15]312于是《西游原旨》才說:“儒、釋、道三家合為一家,執中精一,抱元守一,萬法歸一,一以貫之?!盵1]524如“五莊觀行者竊人參”一回,劉一明便用此理論解析“人參果”三字:

“人參果”者,“參”與“生”同音,猶言為人生之結果。又“參”與“參”同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言人與天地為參之結果。此果在儒門為一善,在釋門為一義,在道門為一氣。是一者,乃生人之原本,得此一本,散之而二儀、三才、五行、八卦,萬事萬物無不流行;歸之攝萬而八卦,八卦而五行,五行而三才,三才而二儀,二儀而一本。正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于一本??傊?一在五中,五在萬中;萬本于五,五本于一。此人參果出于萬壽山五莊觀也?!段饔卧肌さ诙幕亍?/p>

人參果,是人生之結果。其中,“參”(Shen)又與“參”(Can)同體,有“參悟”“領會”之義。只要參透天、地、人三才與善、義、氣三旨的關系,就可以找到根源,以一本來馭萬殊。如此評點文學作品,看似世間罕見,其實質則是歸一。即為《西游記》一書確立主腦,尋見作者立言之本意。細究之下,又可分為尋眼與辨脈兩途。

其一,冠首尋眼,收束有骨。冠首,即開頭,包括提綱回目與開場詩詞。劉一明認為,《西游記》每一回的文眼皆在此處。正如《西游原旨讀法》所言:“《西游》每回妙義,全在提綱二句上。提綱要緊字眼,不過一二字。如首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根’即上句字眼,‘心性’即下句字眼??梢婌`根是靈根,心性是心性,特用心注修靈根,非修心性即修靈根。何等清亮!何等分明!”[1]13可見,首回要義即是“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文眼為“靈根”與“心性”。因分別道出,說明靈根不是心性。在劉一明看來,靈根乃先天虛無之一氣,只有修心修性才能從后天返先天,回到最初的本真狀態。只要抓住提綱文眼,任篇中言語千變萬化,總不離其宗?!段饔卧甲x法》又言:“《西游》每宗公案,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皆在分案冠首已明明題說出了?!盵1]13例如第五十回,回目是“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那么,此樁公案主旨為何,即可從冠首詞中窺得一斑。詞曰:

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莫教坑塹陷毗盧。本體常清凈,方可論元初。性燭須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馬氣聲粗。晝夜綿綿息,方顯是功夫?!段饔斡洝さ谖迨亍?/p>

劉一明評曰:“冠首《南柯子》一詞,叫人心地清凈,掃除塵積,拋去世事,綿綿用功,不得少有差遲,方能入于大道?!盵1]571此又從開場詞中拈出“清凈”二字,來引出后文唐僧“沒甚坐性”,因貪圖口腹而被擒。除冠首外,劉一明還注意到《西游記》每回末尾之句,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其言:“《西游》每宗公案,收束處皆有二句總結,乃全案之骨子。其中無數妙義,皆在此二句上著落,不可輕易放過。知此者,方可讀《西游》?!盵1]13如第一回末句為“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將猴王出世指向先天鴻蒙;第五十八回末句為“神歸心舍神方定,六識祛降丹自成”,明確指出六耳獼猴乃人之六識,元神復歸,大丹可成;第九十八回末句為“見性明心參佛祖,功完行滿即飛升”,可知幻身已脫,正照應提綱“猿熟馬馴方脫殼”之旨。全篇骨子,歸納總結,盡在收束之處。劉一明對此也刻意模仿,于《西游原旨》每一回的最后都賦七絕一首,百回百首,用心良苦。由上可知,《西游記》每回冠首與結尾,都有深奧妙義,讀者不可不察。

其二、探源溯流,辨清來脈。對于《西游記》中的許多情節,劉一明總要探究一下它的原因,看它從何而來、因何發生。事情的出現,總有一個根源,那就要尋出這個根本來。如鎮元子要唐僧還人參果樹,劉一明說:“靈根為作佛之根本,不知還靈根,將何而見佛?”[1]317又如南山大王把唐僧綁在樹上,劉一明說:“正示其有根本實學,而未可在末節搜尋也。根本為何物?即本來一點真知道心?!盵1]969而尋本探源,必須反向推求、辨清來脈。例如悟空大鬧幽冥地界,在十代冥王面前強銷生死簿。此事根由為何?劉一明探究曰:“悟空之銷生死簿,并不在見十王時銷之,已于打死兩個勾死人時銷之矣;猶不在打死兩個勾死人時銷之,已于睡著時銷之矣;猶不在睡著時銷之,已于放下心時銷之矣??傊环畔滦?早已了帳,不伏閻王管了?!盵1]61銷生死簿,由見十代冥王推至打死勾死人,再推至睡著覺時,最后落腳于放下心來。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反向探尋,必要找出源頭之所在。這種逐層逆推的方式,就是在辨清來脈、溯本窮源,不得不說劉一明思維之縝密精細。以上,便是《西游原旨》中的三五合一、尋眼辨脈之法。

(二) 拆字解音,環形對照

劉一明評點《西游記》極其細致,他對書中的人名、地名、仙名、妖名、山岳、川流、兵器、情節、綱目、詩句等都做出了解析。如解釋“狐阿七”大王,“狐者,疑惑不定之意。阿七者,七情也”[1]408,這是直解;又如解釋百花羞公主的兩個孩子,“兩個小孩,一個食性,一個色性,乃食色之性也”[1]368,這是分解。而最能凸顯《西游原旨》解析特色的乃是拆字解音與環形對照二法,現簡要闡述如下。

其一,拆分字體,探究音義。即把每個字拆開分析、將每個音重點強調,看它們背后的深層含義。如“天竺”二字,“‘天’為二人,‘竺’為二個,乃真陰真陽相會之地”[1]168;又如“趙寡婦店”的“趙”字,乃“‘小’、‘月’、‘走’三字合成,言人自先天一點真陽走失,形雖男子,一身純陰”[1]957。由此擴展,拆詞、拆句、拆物件等,都是劉一明慣用的評點技法,此處不再贅言。而解音之法,相當神奇,具體可分為同音異字和同音同字兩種情形。同音異字就是諧音,如“‘蠅’與‘嬰’同音”“‘針’與‘真’同音”“鈴兒者,靈兒”等,皆屬此類。遍讀《西游原旨》,劉一明運用此法最頻繁者,莫過于第九十回“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蔼{”與“師”、“授”與“受”、“盜”與“道”、“纏”與“禪”,皆同音異字。此回妖怪名為“九靈元圣”,是太乙救苦天尊座下的九頭獅子。劉一明說:“師心未可以盜道,纏禪才是靜九靈。纏禪即在盜道之中,盜道不在纏禪之外也。然則欲盜道,不可不求師傳;欲靜九靈,不可不先歸一?!盵1]1020這里以“獅”比“師”,以“盜”同“道”,元神歸一,九靈自靜。簡言之,九頭獅子為邪師,孫、豬、沙三人不應好為人師。欲求大道,須訪明師,此為道家修煉法門,不可不知。而同音同字表現最為明顯者,則是一個“觀”字。劉一明解讀“觀音”曰:“‘觀’者,靜觀密察之謂;‘音’者,陰陽消息之機。能觀其機,而或順或逆,抑陰扶陽,無不如意。此‘觀音’二字,不特為此回(第六回)之眼目,而且為全部之線索。故西天取經,以觀音起,以觀音結,則知作佛成仙,惟在能觀其天道耳?!盵1]91“觀音”之“觀”,同于“觀察”之“觀”。只有靜觀密察,才能徹悟妙理,故西天路上觀音常來救苦救難。這不僅是原著的一條線索,還是道家自我修持的另一法門??梢?拆字也好,解音也罷,其目的都是為了挖掘蘊藏在字、音深處的深刻內涵。

其二,連環頂針,雙關對照。劉一明解讀《西游記》,層層推進,環形相連,最后又能回到原始的出發點。如唐僧為百花羞公主捎書以救其脫困,劉一明對此解讀說:“唐僧之為公主稍書通信,正以自通其信;公主之為唐僧解救,正以自救其生;不但自救其生,正以救金公,使金公救唐僧,而并救己?!盵1]345唐僧欲捎信救公主卻被黃袍怪所擒,黃袍怪在寶象國飲酒打傷白龍馬,白龍馬點撥八戒請悟空出山,悟空出山救公主亦救唐僧。沒有公主托唐僧捎信,就沒有悟空回到取經團隊,所以劉一明才說唐僧救公主、公主救金公、金公救唐僧。他們三者連環頂針,形成一個環形。又如“圣僧恨逐美猴王”一回,劉一明評曰:“金公之去,非出本心,乃唐僧之再三逐去;非唐僧逐去,乃八戒之讒唆逐去;亦非八戒逐去,乃尸魔之戲弄逐去;亦非尸魔逐去,乃唐僧因食色自戲自讒,自逐自去耳?!盵1]329先否定,后照應,從唐僧逐悟空起步,又落回到唐僧身上。頂針連鎖,環形歸己,邏輯實在縝密。而評析人物關系,除了環形推進外,《西游原旨》還有雙關對照之法。即一語雙關、相互照應,表面稱謂之中含有深刻的寓意。如觀音禪院中的廣智、廣謀二僧,教唆師傅焚燒人馬奪袈裟,到頭來,卻是損人害己一場空??梢?廣智、廣謀不僅是僧人法號,還指代智謀本身。千般算計,以假為真,反害了金池長老性命。又如,青龍山玄英洞有三個牛精,分別換作辟寒、辟暑、辟塵。劉一明評曰:“辟寒、辟暑、辟塵,成精千年,假佛偷油,要煎吃唐僧肉,以見雖能修得一己之性,而遂偷閑自在,辟寒、辟暑、辟塵,自謂佛即在是,終是精靈哄眾,而非真佛降樣,究與先天大道無涉?!盵1]1029由此讀來,辟寒、辟暑、辟塵,不僅是妖精稱號,還借指頑空寂滅、一己獨修之術,雙關對照、妙不可言。以上,即為《西游原旨》中的拆字解音、環形對照之法。

(三) 主體介入,言不空發

《西游原旨》一書,融入了劉一明太多的情感,其不僅要借此書闡發金丹大道,還時刻提醒后人從正學、走正路,不可墮入迷途。劉一明認為《西游記》每一句皆有意味,讀者須細細品味。對此,亦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

其一,主體介入,警醒世人。劉一明讀老黿“我若真情不送唐僧過此通天河,將身化為血水”[3]614之句,感慨萬千,評曰:“我思古人,不禁慘然淚下。彼地獄種子,而猶毀謗圣道,甘入下流者,其不將身化為血水者幾何?”[1]563本是解讀《西游記》,卻思念古人、潸然淚下,其主體精神已然滲入到文學評點之中。又如“荊棘嶺”一回,“薜蘿纏古樹,藤葛繞垂楊……為人誰不遭荊棘,哪見西方荊棘多”[3]783,劉一明說:“此實言也。前古后今塵世之人,盡被荊棘所纏繞,而不能解脫?!盵1]737此又為主觀介入之法,感嘆世人被心中荊棘所絆,千慮百智、計謀妙算,總不得清凈自然。劉一明在評析《西游記》時,對貪圖口腹、戕害性命、持經念佛、輕妄鄙俗、執著皮囊之行徑,一一開口責罵,將主觀情緒完全噴發了出來,真是至情之人。當然,主體介入,其目的還是要警醒世人。他勸世人不可空活一場,不要貪圖富貴、留戀美色,更不能虛度光陰、誤了前程?!白怨偶敖?恃小慧而耗費自己資財,獨取觀望于外,不知收斂于內者,每每到老無成。一旦油涸燈滅,髓竭人亡,空過一世矣?!盵1]1028“吾勸有志之士,急速猛省,勘破這些野狐,速訪明師,求問真訣,苦志修煉,以報師恩?!盵1]1135生命有限,時間寶貴,若只是忙碌于歧途,一事無成,實在可惜。劉一明一片良苦用心,旨在警醒學者、報答師恩,的確令人欽佩。

其二,言不空發,不解而解?!段饔卧甲x法》曰:“《西游》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一句有一句之意,一字有一字之意。真人言不空發,字不虛下。讀者須要行行著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輕放過去。知此者,方可讀《西游》?!盵1]12這是讓讀者處處留心、行行著意,不可放過一字。有些句子看似平常,卻內含奇妙道理;有些地方看似有紕漏,實則卻另有深意。如唐僧出生時為貞觀十三年,十八年后為父母報仇,已是貞觀三十一年??伞段饔斡洝分行书L安城講法、領通關文牒、準備出關西行等時間,卻仍為貞觀十三年。最后一回,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磨難回到東土,可通關文牒仍以“貞觀十三年”示唐王。多數人認為這是《西游記》的疏忽,劉一明卻以為其中用意非常。他說:“生身之道在此,修真之道亦在此?!段蛘妗吩?‘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涿钤诤醴e陰之下,一陽來復,貞下起元之時,正貞觀十三年之奧妙。若以閑言過文看過,埋沒古人度世婆心?!盵1]132在他看來,生身之處、修道之處、返本還元之處,都追求的是先天一氣,所以時間都是貞觀十三年?!吨芤住で浴返摹霸嗬憽?積陰之下,必定會“貞下起元”。而貞觀十三年出發,歷十四年取得真經,就是貞下起元的明證。劉一明以此解讀原著中的時間錯位現象,雖有隱晦、過度之嫌,但最終還是要告訴世人《西游記》言不空發、字不虛下,讀者應當處處著眼。除此,對于原著難解的地方,劉一明采取了一種“不解而解”的方法來與讀者交流。例如烏巢禪師傳授唐僧《多心經》后,吩咐道:“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盵3]239唐僧不解其意,劉一明評曰:“‘三藏不解得’,非三藏不解得,言此等妙理,天下學者皆不解得也。行者以為罵了兄弟兩個一場,而非講路;三藏以為講西天大路,而非罵。罵兩個正是講大路,講大路而故罵兩個,罵之講之,總說西天大路。此不解之解為妙解,學者解得乎?”[1]246此中石猴是水中金,野豬是火中木,水怪是中央土。三五合一,打開心中門戶,必定可通向西天大路?!傲R兩個”與“講大路”,“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16]47。唐僧不解,劉一明卻稱其為妙解,即是“不解而解”之法。含蓄蘊藉,意在言外,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劉一明的評點視角,見于《西游原旨讀法》四十五條之中。無論是三五合一、拆字解音,還是環形對照、主體介入,都是以一己之見來結識天下知音。以上文學技巧,不過是《西游原旨》中的冰山一角,但卻為中國小說史、文學史、批評史等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可謂有功于后學。

三、結語

《西游原旨》是一部以道教內丹學視角評點《西游記》的奇書,書中所提及的金丹之道,大多可以在原著中尋見痕跡,其中由悟到行、自假歸真、從人心至道心,都屬于性命雙修的范疇。此外,靜心修持,還須兩段功夫:第一,是通過逆運的方式回到嬰兒狀態的還丹;第二,是沖破法身、純陽無陰,脫化為與太虛同體的大丹,最后回歸現實。劉一明認為儒、釋、道三教一家,門雖不同,其理則一,即以誠為本、導人向善,做人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另外,《西游原旨》一書畢竟是解讀《西游記》之作,其中三五合一、尋眼束股、拆字解音、環形對照、不解而解等文學技法,在文學批評史上閃爍著異樣的光彩。當然,劉一明的評點手段遠不止此,細讀《西游原旨》,定能從文學的角度尋出大量的寶藏??傊?以不同的眼光閱讀經典,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即是本書宗旨所在。道理雖然簡單,實踐起來,卻也并非易事。

猜你喜歡
金丹西游記
淺述劉壽山驗方接骨紫金丹輔助治療骨質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經驗
苦瓜爬滿墻
徒把鉛汞煉金丹
西游記
西游記
利用資源組建抗挫救援團
西游記
從張三豐《道要秘訣歌》看我國的金丹太極文化(一)
西游記
邊緣地區異族沖突的復雜結構——圍繞1891年“金丹道暴動”的討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