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

2024-05-10 15:44董紅琴
實事求是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國式

董紅琴

(南京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現代化是古老中華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明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議題??v觀人類現代化進程,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現代文明自詡為人類文明的終結,但卻造成了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異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基點,在馬克思主義現代文明觀的指導下,以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為文化積淀,以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探索現代文明的實踐為歷史經驗,在理論、實踐、世界維度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打破了“歷史終結論”“普世價值論”“人類中心論”,為人類文明發展創造了新的樣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兩個結合”為根本方法,構建五大文明為一體的文明結構,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與人類各文明交流互鑒。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邏輯

現代化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現代文明觀在當代中國的指導與運用,它破除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永恒性、普適性的神話,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證明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可能性、必要性、科學性,在“人本邏輯”的指引下通向共產主義新文明,是對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明傳承,汲取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建設現代文明的歷史經驗。

(一)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現代文明觀的指導與運用

馬克思主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對資本邏輯進行了批判,在理論的高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是“這個建立在勞動奴役制上的罪惡的文明”,[1](P175)并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文明“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實踐的角度證明跨越“卡夫丁峽谷”并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走向共產主義的可能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對資本邏輯的文明批判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出場邏輯。馬克思運用實踐的辯證法,闡明了批判資本主義文明的理論根據,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現實基礎并非是意識、精神,而是人的社會物質生產活動,馬克思運用歷史辯證法的原則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實質,指出資本在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成果的同時,資本主義文明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也加速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異化,造成了文明的趨同化。與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不同,作為和平性文明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它追求與人類各文明共在,提倡文明多樣化。其次,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道路確證,該理論認為一些國家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免受資本主義苦難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證明了通向現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條,其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最后,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旨歸。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社會新文明形態必然是共產主義,它既繼承了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同時又對資本主義文明發展觀進行了徹底的變革,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最根本的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論”的必然要求,它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弊端,是科學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是創建共產主義文明形態的重要前提,遵循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人本邏輯”,契合了共產主義文明的“人的解放”的價值內核。

(二)文化積淀: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涵養與吸收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盵2]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對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明傳承,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基因。

第一,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賦予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為中國式現代化涵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黨領導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汲取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在批判借鑒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中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第二,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涵育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品格,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守正創新的不竭動力。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基因,不斷賦予中華文明新的生命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是實現了中華文明的換羽新生。第三,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鞏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根基,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了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也只有在團結奮斗中才能取得成功。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第四,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拓展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內涵,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思想保障。中華文明“兼容并包”的包容性為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批判借鑒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持續推進“兩個結合”提供了文明基因,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以厚德載物的廣闊胸襟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第五,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決不搞文化霸權。同時,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賦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厚的文明內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當代傳承。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歷史證成: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建設現代文明的探索與實踐

從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追求現代文明的歷史視野出發,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實踐現代化的過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夯實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建設的深厚根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作為革命的重要目標,提出建設一個“自由光明”的新天地、“文明先進”的新中國,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內涵、實踐上進行了初步探索。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毛澤東指出,“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3](P345)在1954年毛澤東進一步提出要“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4](P350)以此為指引,黨領導全國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定,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隨之加速,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理論基礎。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推動中華文明現代轉化,凝聚了民族共識、振奮了民族精神,激發了民族力量。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邏輯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理論維度上深化了對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它既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又是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更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在實踐維度,它以“天人合一”超越人類中心論、以“共同富?!背絻杉壏只?、以“身心合一”超越單向度的人,主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維度,它打破了“歷史終結論”“普世價值論”“文明沖突論”,弘揚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理論維度:深化了對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又是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更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它激活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創新發展,深化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指引著人類文明前進方向。首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認識,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能有效消除資本邏輯主導下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造成的經濟危機、貧富分化、生態危機等痼疾,而且深刻總結了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教訓,能夠有效避免蘇聯模式的內在弊端。其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推動了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中國共產黨在追求現代化的實踐中,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也讓中華文明成為現代的,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厚植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根基。最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深化了對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指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崇尚整體、全面、和諧的人類文明發展模式,區別并超越了人類社會以往的文明形態,是對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揚棄,它既是中國的又是全人類的,推動著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不斷發展。

(二)實踐維度: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基礎

首先,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天人合一”超越人類中心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文明源于自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定位影響著人類文明能否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立足人類命運、包含自然萬物的“大文明”,它以“天人合一”為價值導向,以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文明與文明共生共在共享的生命共同體為目的,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人為自然立法”,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其次,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共同富?!背絻蓸O分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文明的發展與社會富裕水平息息相關,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秉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信念,超越了“有財而不富”的自然文明形態,突破了“有富而不公”的資本文明形態,以共享發展的人本文明形態推動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最后,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身心合一”超越單向度的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皠撛旌蛿U大文明的物質基礎的工作主要是勞動,是一種異化勞動,是痛苦的和可怕的異化勞動?!盵5](P73)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超越單向度的文明取向,平衡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凸顯人類的文明主體地位,明確人的發展才是文明發展的根本尺度,同時辯證理性看待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現實環境,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現代化建設成為可能。

(三)世界維度: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弘揚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了西方現代化不可超越的神話,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打破了“歷史終結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人本邏輯”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資本邏輯”的積弊,它以共同富裕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貧富分化,以五大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單一文明,以合作共贏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零和博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煥發的勃勃生機,用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文明不僅不會終結,而且必將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第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弘揚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打破了“普世價值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了普世價值的偽真理性和非正義,以開放共享的理念超越了西方文明的霸權邏輯,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篇章。第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了“文明沖突論”。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文明之間的矛盾不可協調,且有高低、優劣之分,這無疑使人類社會陷入了文明“達爾文主義”和“叢林法則”的怪圈之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沖突、文明互鑒超越文明隔閡、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打破了“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西方中心論”“國強必霸論”的迷思,在與世界各國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過程中致力于實現天下大同。[6]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兩個結合”,推進文明理論創新,不斷實現人的現代化。要著力構建五大文明為一體的文明結構,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標志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根本方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堅持“兩個結合”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盵2]“兩個結合”的精髓在于固本培源、守正創新,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動理論創新,實現人的現代化。

首先,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在“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邏輯起點。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為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次,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為指導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理論,是在“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創新。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文明形態論、文明結構論、文明本質論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建設的實踐,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性。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的契合之處,以實際行動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傳承與弘揚中華文明,不斷推進現代文明理論創新。最后,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培育具有文明理性、文明素質、文明行為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公民是在“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而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質上也是一項重大的教育人、塑造人、培養人的人文建設工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要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人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培育人民,培育出具有高尚文明理性、文明素質、文明行為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者。

(二)目標指向:在發展現代文明中構建五大文明為一體的文明體系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五大文明”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的有機統一體,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更加豐富的物質文明為基礎、以更加高效的政治文明為保障、以更加豐富的精神文明為靈魂、以更加安定的社會文明為條件、以更加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為前提。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高度物質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更加豐富的物質文明為基礎,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建設物質文明,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統籌“兩個大局”,繼續向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的躍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積存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更高效率的政治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更加高效的政治文明為保障,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塑造更民主化、法治化、公開化、科學化的中國式現代化政治文明,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凝聚強大合力。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以更豐富的精神文明為靈魂,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精神引領。必須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同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擴大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的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更加安定的社會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更安定的社會文明為條件,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營造和諧穩定、長治久安、繁榮發展的社會環境。其五,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更加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為前提,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堅持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統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時代命題: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推進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不同文明,事關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秉持和而不同、開放包容的心態,謀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鑒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動格局。

首先,要發揮“一帶一路”載體作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挖掘沿線各國文明的獨特價值,促進經濟發展,加強人文交流,通過經濟相互聯通,促進文化領域相互合作,建立對話交流機制,以經濟發展帶動文化融合,為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提供物質基礎,增添文明發展的新動能。其次,要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是中華民族對文明包容互鑒與合作共生作出的積極探索,這一倡議旗幟鮮明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與合作,展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大國風范。同時,要不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應有之義,是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的歷史必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要與世界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價值共識,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的優秀成果,反映了全人類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聲,推動了人類文明的融合發展。

猜你喜歡
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國式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中國式民主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當原始人遭遇現代文明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