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征、成因及治理策略*

2024-05-10 15:44王永鳳茍悅萱
實事求是 2024年1期
關鍵詞:虛無主義社交受眾

王永鳳 茍悅萱

(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4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對“五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P43)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甚囂塵上,危害極大,呈現出傳播內容迎合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效果放大化的新態勢。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歪曲模糊、否定抹殺歷史的方式消解主流意識形態,妄圖達到否定共產黨執政歷史合法性、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等目的,對該思潮的消解是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任務。

現階段,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者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多集中在對該思潮本身歷史演進、危害影響、形成原因的分析及理論批判層面,鮮有“傳播”視角的引入,少量涉及傳播問題研究的論文中,論述對象多為“網絡環境”“新媒體時代”等宏觀主體,沒有針對細分傳播領域及現象作進一步的探析,而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以至在社會掀起波瀾是離不開傳播的,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意識形態斗爭陣地轉向網絡空間,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提出了挑戰。其中,社交媒體作為基于用戶關系產生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2]以其開放、交互、去中心化等特點為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中聚集著大量三觀未完全形成、鑒別能力較低的青少年,稍有不慎就會受到錯誤思潮的侵蝕。因此,引入傳播視角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點,既有利于針對性用好“批判的武器”,又有利于錘煉“武器的批判”瓦解其現實根基。

一、社交媒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征

我國現階段的社交媒體諸如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大都朝著多功能聚合平臺方向發展,較為突出的是以下功能:一是作為媒體平臺的功能。社交媒體具有信息發布及時、內容形式多樣、發布者平民草根化、傳受雙方自由轉化的特點。二是作為社交平臺的功能。人們在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實現多種多樣的關系組合,既可以是現實生活原有社交關系的延續或者在長期“關注”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關系,也可以是偶然在熱門或熱搜中通過“轉贊評”形成的較為松散的關系。三是作為溝通平臺的功能,即媒體通過聊天框、群聊、微博等滿足基本信息交流需求。四是作為營銷平臺的功能,即商家借助微博、抖音等平臺的影響力、便捷性等進行營銷推廣。歷史虛無主義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現狀與社交媒體本身的功能特點息息相關,也正是上述功能拓展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渠道,強化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效果。

(一)傳播內容迎合化:意圖對內容的單向制約

迎合指通過對他人心意的揣度以達到影響他人的目的。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者罔顧善惡、不分良莠,從標題到敘述呈現、構成機理無一不透露著對流量之道的把控,對平臺傳播規律、受眾接收規律的曲意迎合。首先,內容標題獵奇化、庸俗化。歷史虛無主義信息的撰寫者為在浩如煙海的社交媒體信息中吸引關注、誘導受眾點入鏈接,喜用夸張、誘惑性、誤導性詞句表達,多采用“翻案”“反思”“曝光”等字眼,得出所謂顛覆性結論,如較為常見的《課本騙了我們七十年》《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不是除了一針一線其他全部拿走》等。其次,內容呈現細節化、隱晦化。歷史虛無主義的文本故事在講述時通常會利用細節描述來增強可信度,比如在編造故事時,詳細到每個具體人物的語言、語氣、動作、心理活動等。隱晦化常常體現在內容多以隱喻義傳達,形式上可分為圖像符號與文字符號,前者以沉浸式景觀場景構建與符號表意的開放性與模糊性更為隱秘地傳達曲解之義,一些表述雖還不至于涉及歷史虛無主義,但也內嵌某些意識形態傾向,以弦外之音的方式出現,極易與錯誤政治思潮相耦合,為錯誤思潮的傳播推波助瀾。再次,內容構成碎片化、去語境化。歷史虛無主義喜歡截取某個歷史橫截面,或者將多個不相關聯的事件拼湊在一起下結論,用部分代替所有,用現象代替本質。比如會拿奸臣、漢奸曾做過的好事甚至是虛構的好事來作翻案,也會將功臣良將、英雄、領袖等出現的錯誤夸大化,形成一種“好人不好、壞人不壞”的庸俗結論。去語境化主要表現在不把人物事件還原至歷史背景之中,而是用現代人的眼光、標準去衡量,或者故意與其他時代相混淆,比如站在現代化交通的視角質疑革命年代在交通不便的曲折山路迂回輾轉前行的紅軍戰士,得出紅軍長征遠不到兩萬五千里的結論。

(二)傳播渠道多樣化:技術與內容的互馴

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轉向網絡空間以來,平臺技術特性使其虛無信息隨智能算法被廣泛傳播于社交媒體之中進行內容推薦,多樣的傳播渠道使歷史虛無主義信息傳播速率更快、影響更大、危害更深。

一是“圈子”傳播。費孝通先生形容中國社會結構為圈子社會,在社交媒體環境下,平臺內既有基于傳統血緣和地緣的社會關系,又有新型網絡虛擬關系,社交媒體“圈子”成為網民群體所依附的重要棲息地,是個體基于共同的價值訴求或情感認同的圈類集合。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特殊的潛輿論,很容易經由現實生活中零散的歷史虛無主義信奉者通過網絡結社的方式,在扁平化的社交媒體平臺形成“網絡社團”,讓信息在圈內集結。此外,在社交媒體平臺內,歷史虛無主義信息通過用戶在轉發評論時附加個人觀點情感,特別是一些意見領袖利用自己的輻射區域,通過轉發聯動在不同平臺之間實現一對多的N次傳播。

二是算法推薦傳播。社交媒體通過對用戶媒介痕跡捕捉、轉化與分析,勾勒興趣圖譜,向用戶推薦個性化內容,改變了傳統信息流動從點到面的信息傳播模式。歷史虛無主義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迎合算法邏輯,鉆營受眾偏好,從符合大多用戶瀏覽偏好的娛樂化、生活化等內容中借力,賺取受眾關注。比如某知名漫畫賬號以娛樂段子的形式發布戲謔侮辱董存瑞與葉挺烈士的短視頻以收獲高點擊率。此外,算法聚類推送為歷史虛無主義內容的傳播提供技術支持,對異質內容進行過濾,并根據受眾特點進一步精準化炮制內容,使部分用戶反復接受同質內容,從而進入歷史虛無主義的信息繭房。

(三)傳播效果放大化:真實與虛假的雜糅交織

歷史虛無主義以歷史支流取代歷史辯證法,以所謂“價值中立”混淆歷史事件發生的特定環境,以道德評價代替價值評價,以濫用實證分析的方式杜撰等,擾亂人們的歷史觀,顛覆集體歷史認知,遮蔽“我們從何處來”,模糊了“我們何以成為我們”,混亂了“我們是誰”,[3]動搖國家認同,通過認知層面的改變進而影響人們的態度及行為,可謂貽害無窮。

社交媒體平臺放大了這種危害性,使之影響更深、監管難度更大。一方面,信息波及范圍更大。歷史虛無主義信息一經發布,經由轉發、評論、點贊及平臺推送機制等引起大量的討論與轉發,導致錯誤思潮日益侵蝕網絡空間。另一方面是遏制傳播難。如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所言,人際交往強關系群體內部容易產生較強的信任感和認同感,[4]一些依靠強聯系建立起的社交媒體平臺本就具有較強勸服效果,受眾一旦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觀念的擁躉就很難得到糾正。當前,由于平臺關鍵詞屏蔽技術等措施尚不能做到完全及時管控,通過關鍵詞字母化、信息圖片化等方法仍可規避網絡監督,加大了監管難度。

二、社交媒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成因

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生往往與特定的國際國內背景相關。一方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盵5](P4)西方敵對勢力依仗文化霸權,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炮制對他國不利言論,激化各種矛盾,大打“輿論戰”“心理戰”,試圖顛覆他國政權。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矛盾叢生,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生長提供了可乘之機。歷史虛無主義信息為什么能在社交媒體中大幅擴散?筆者認為,無論是內容構成還是資本算法邏輯都是對網民的一種符合傳播規律的引誘,而平臺的監管不力、網民群體性心理的滋生與網民媒介素養的欠缺使得他們恰好落入了圈套。分析社交媒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成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對象選擇、表達敘事處處設“套”

對象選擇大眾化、發布時機針對性與表達敘事的模糊性是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擴散的主要手段。歷史虛無主義選擇攻擊的對象大多為大眾所熟知的,比如列入小學教材的狼牙山五壯士等,天然具有更廣的受眾覆蓋面;在時機選擇上,往往與周年紀念日、熱點事件相聯系,為內容增添了更多的關注,比如在《長津湖》熱映時發布侮辱烈士的信息、在抗戰勝利紀念日發布貶低共產黨抗日貢獻的言論等。在模糊化的表達方面,比如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轉向圖片為主,因為圖片不同于文字在表意上的相對封閉性,面對表意的圖像,不同人往往能讀出不同的涵義,這為含沙射影的表達提供了很大的灰色空間,而且還能躲避相關互聯網監測技術。

在主題選擇方面,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者也是處處設套,如在遣詞造句方面用“翻案”“重新解讀”“反思”之類言語嘩眾取寵,既契合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又吸引人們進一步點擊。在信源選擇方面,有意選擇所謂“當事人”的口述,偽造出歷史原件或像《炎黃春秋》拿出重要政治人物的題詞,利用人們相信權威的心理造成“威信效應”。在內容敘述方面,通常真假混雜,先敘述公認的史實,再悄然將虛無的內容滲透進入,利用歷史的某一橫截面下定“新”結論,再如一些去語境化的分析,用現代眼光去批判具體條件下的歷史,借助符合現代人認知的部分,利用“名片效應”強化與受眾的相似性以縮短心理距離,消除受眾的防范心理,達到傳播錯誤思潮的目的。

(二)網民:群體性心理、素養不足恰中其“計”

群體性社會心理是導致歷史虛無主義滋生的重要原因。其一,歷史虛無主義借由網民間情緒的共振進行意見交互,比如大肆傳播詆毀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的言論引起輿論發酵,意圖激發群體性對黨和國家的不信任情緒。其二,正如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所說,群體中成員的個性、才情與智力大多會被群體效應抹平,表現出沖動、易受暗示等特點,[6]即便是錯誤言論也容易被輕信和傳播,而群體效應又會助長受眾不負責任的行為。其三,受“沉默的螺旋”之類群體壓力的影響,使弱勢方的意見不斷減勢。其四,在“回聲室效應”的影響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者和受眾雙方由于長期處在相對排他性的環境之中,容易產生狹窄的意識形態集群,使受眾難以接收到外界信息而不斷強化自身的錯誤認知。

此外,網民的媒介素養欠缺也是造成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原因之一。社交媒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受眾可以瞬間轉變為傳播者,一些博主看到后不加甄別,沒有質疑論證的精神,奉行“拿來主義”,通過轉發博文把錯誤信息傳播給更多的網民,造成錯誤言論的擴散,尤其是在以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為主體的社交媒體空間,傳播者的煽風點火與精心炮制很難被識別,往往使青少年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迷失信仰和方向。

(三)平臺:資本算法邏輯、監管不力雙面埋“坑”

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網絡社交平臺的監管不力難辭其咎。一是社交媒體平臺的資本邏輯、算法黑箱的助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當貨幣與商品建立起等價交換之后,貨幣便一躍而成為商品世界中的統治者和上帝。[7](P173)娛樂化的精神文化產品與此相聯系亦會被貨幣控制,擠占嚴肅敘事的空間,消解掉歷史本該具有的厚重,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幫兇”。與資本邏輯相應和,算法技術也難辭其咎。一方面,由于算法運行過程中存在取值失當的情況,即把“熱度”指標所內含的獵奇、興趣等指標視為信息重要性指標,[8]容易助長歷史虛無主義信息的傳播熱度。另一方面,在“技術中立”的掩護下,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算法不斷挖掘用戶心理、塑造認知,通過后真相時代慣用的“情理倒序”占據傳播先機,導致傳播圈層固化,破壞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渠道,進而在潛移默化積微成著中影響意識形態導向。二是社交媒體平臺監管不善的助推。以微博平臺為例,近年來微博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打擊力度可謂越來越大,通過開設歷史虛無主義專項投訴通道,利用關鍵詞屏蔽和審核制度,運用圖片識別技術予以及時屏蔽等手段已經使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大為減少,但也促使歷史虛無主義信息以更加隱蔽、隱晦的方式進行傳播,比如涉黨政言論的代碼化表達、以娛樂表情包載體隱性傳播等,很難通過技術檢測識別,而人工審核人員又難以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及時發現不良信息,這也使得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有機可乘。

三、社交媒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治理策略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盵9](P176)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性,不僅剖析與批駁了歷史虛無主義,也對歷史學習和正確歷史觀的樹立提出了要求,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治理指明了方向。針對社交媒體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我們要從價值引領、技術支持、法治保障、受眾參與、平臺建設等方面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一)價值引領:以正確輿論導向凝聚共識

首先,要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在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歷史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0](P9)要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信,在對中西方文明形態的比較中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經實踐證明的,符合我國國情、順應世界及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道路,澄清“西方中心論”中內含的虛無話語陷阱,破除“西方至上”這一歷史虛無主義思維誤區。

其次,要引導網民樹立“大歷史觀”與掌握正確的歷史評價方法?!按髿v史觀”之“大”主要體現為認知主體的歷史視野的“大”,將歷史放置在廣闊的時空縱深中分析評價,以更為宏觀的視角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引導受眾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針對網絡中以偏概全的內容,也要從黨“自我革命”的角度出發,引導受眾正確認識和理解當前存在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11](P694)從而始終把握歷史主動。

(二)技術支持:以信息技術賦能平臺治理

有效防范歷史虛無主義,一方面要通過技術的革新和機制的健全阻斷傳播路徑。社交媒體平臺要肩負起治理責任,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加強對錯誤思潮的監控識別,在歷史虛無主義傾向隱蔽傳播的當下,要特別加強圖片、代碼方面的甄別能力,盡量將其扼殺于萌芽狀態,同時要注重輿論分析,為精準把控輿論場的動向提供技術支持。針對正在擴散之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信息,要建立風險處置機制,制定多層次、動態化的處置策略,比如通過多方面辟謠推送、及時刪除屏蔽等方式盡可能減少傳播擴散面。此外,還需要建立反饋機制進行系統研判與跟蹤調查,根據每次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擴散的不同情況,進行深度分析,不斷優化調整技術處理模型,提高防治的效率及精準度。另一方面,要不斷健全治理和應對機制。網絡安全部門要加強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加強對社交媒體平臺商業算法的輿論引導,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以支持平臺優化算法和人工審核團隊。如果平臺一味縱容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相關部門應當予以懲戒,以不斷凈化網絡生態環境。

(三)法治保障:以法治思維筑牢法治防線

法治思維包含著具體價值判斷,追求更高規則理性。[12](P24)《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出臺實施的五年間,丑化、褻瀆英雄烈士的網絡言語信息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尊敬英雄、崇尚英雄的社會輿論氛圍得到加強,這充分體現了法治對于規范傳播行為的意義。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構建科學有效的網絡法治治理體系,并依據發布信息的類型及危害程度科學定級,使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在法律的監管下得到有效遏制。雖然我國已經有網絡安全法、英雄烈士保護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法律法規,但執法不嚴的情況仍然存在,相關法律法規在實際生活中沒有得到充分落實,違法越線的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在“破窗效應”之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仍在繼續,因此今后要更加注重嚴格執法,違法必究。此外,從法律制度的運行到法治秩序的形成,需要包括“法律人”在內的全社會的合力,[13](P5)因此,強化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法治化治理,還要在全社會形成遵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將網絡環境中的法治教育宣傳制度化、常態化,加強普法力度,提升網民法治意識。

(四)受眾參與:以素養提升破除虛無迷思

社交媒體場域是多元思潮的匯集地,也是多種意識形態交鋒之地,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蝕,受眾必須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對于網絡信息和所處的媒體環境如何看待,如何面對處置,如何降低智媒時代的負面影響等都涉及媒介素養。要提升網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審慎客觀、理性判斷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揭露和批駁,在社交媒體平臺展示歷史虛無主義常見傳播套路、傳播手段、傳播方式,引導受眾明辨是非。另一方面,社會要形成媒介素養教育的協同機制,政府、學校、媒介和家庭等主體都要承擔教育責任。尤其要加強青少年群體的歷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五史”課為抓手,厚植青少年愛國情懷,引導青少年立場鮮明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侵蝕,敢于且善于與錯誤思潮作斗爭。

(五)平臺建設: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一要通過議程設置主動引導輿論。媒體議程設置雖然無法直接左右受眾思考方式,但可以引導其主動將議題納入思考范疇,比如通過可視化形式呈現議題,利用媒體聯動形成的媒體間共鳴效應提高議題覆蓋度與影響力,或者通過“互動”設置議題,讓網民在討論互動中形成更完善的歷史認知圖景。二要重視培養網絡意見領袖。一些社交媒體中的意見領袖具有較高的聲望和影響力,能夠對網民的情緒與認知施加影響,因此,需要著力培養一批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深厚歷史涵養,敢于并且善于在重大事件面前“亮劍”的意見領袖以引導輿論走向。三要適時調整傳播方式方法。當前,智能算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獲取的內容信息,主流意識形態要提高覆蓋率就需要有算法思維。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盵14](P117)在需要流量加持的情境之下,主流意識形態宣傳也要注重改變以往說教型線性敘事,取而代之以具有情感感召力的表達方式與超線性、互動式、具象化的敘事方式,拉近情感距離,增強情感認同,提高傳播效力。要著眼于信息傳遞受眾的接收場景、信息情感期待、社交網絡特征等,在傳播內容上兼顧知識價值與受眾偏好,根據算法以及傳播效果對傳播內容與形式作及時調整,例如對優質內容提高推送頻率,調整信息資源的配比等,從而不斷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能。

猜你喜歡
虛無主義社交受眾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社交距離
舉旗亮劍遏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堅定道路自信 理直氣壯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必須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