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研究

2024-05-10 19:55
關鍵詞:思想道德與法治梁家知青

張 暢

(湖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經歷,也是他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實踐起點和情感起點。他曾深情回憶:“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盵1]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重回梁家河村看望鄉親們時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盵2]梁家河的“大學問”蘊含著青年人成長成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知青故事中。習近平知青故事是激勵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懼困難挑戰、銳意奮發進取的生動教材,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寶貴資源。教師運用適宜方式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打造一個民主、平等、有活力并能解疑釋惑的思政課堂”[3],能夠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課程實效?!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以下簡稱“德法”課)作為大學生本科階段必修思政課之一,是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學習的第一門思政課。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在教學中講述好、闡釋好、運用好習近平知青故事,需深入挖掘其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價值,從教材內容和要求出發探索有效融入路徑,并基于教學評價反饋和教學反思,不斷對融入路徑加以優化和完善。

一、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德法”課的教學對象基本為大一新生,這些學生剛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尚處在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期,且未通過學習高校其他思政課程,在哲學原理、歷史知識、形勢政策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理論基礎不牢、知識面不廣、思辨能力不足等問題。根據筆者教學實踐感受以及和教研室同事交流討論,大家普遍感到“德法”課教學難度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歷史縱深不夠、理論講解不透、現實引領不足等問題?;趩栴}導向,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能夠為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吸引力和實效性提供重要助力。

(一)增強歷史穿透力:以歷史縱深拓展課程教學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持續推進歷史教育,取得顯著效果。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4]的新要求。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必然涉及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段歷史的探究,并由此延伸出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相關內容。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幾乎貫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前30年歷史的全過程,是黨史、新中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段歷史時期,黨領導人民“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5]。盡管在探索過程中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6]。

教師將上述內容融入“德法”課教學,講清楚習近平知青故事的歷史大背景,教育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黨史觀、樹立大歷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的失誤和曲折”[7],能夠有效提升課程教學的歷史穿透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增強對歷史運行規律的把握,自覺從歷史源頭出發,更深入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

(二)強化理論說服力:以對比研討深化理論知識講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由此,當前“德法”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原則性導向,即著力增強教學親和力和針對性,積極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努力做到理論講授靈活不死板,生動接地氣,學生易接受。

圍繞習近平知青故事這一重要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引導大學生深入開展對比分析和交流研討,用真實故事說話,用客觀現實佐證,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有效增強理論講授的說服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認同。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青年大學生與青年習近平的成長經歷對比研討、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對比研討、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對比研討,能夠教育引導大學生從習近平知青故事中把握知青上山下鄉的特殊社會歷史背景,了解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與民生狀況,知曉國家從貧窮落后到發展繁榮的因由,懂得青年人從艱辛苦難中收獲成長的道理,進而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事業觀,立志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青春光彩。

(三)提升現實引領力:以領袖經歷強化實踐引領效果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確立和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關乎旗幟道路方向,關乎黨運國運民族命運?!暗路ā闭n是推動“兩個確立”深入大學生頭腦、心靈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能夠讓領袖形象在大學生心中更加生動、立體、可親、可敬,有助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確立核心與擁護核心的重大意義,進而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自覺將源自內心的崇敬與愛戴轉化為信仰上的堅定、政治上的堅守和行動上的緊跟。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的時間跨度為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這是他從不滿16周歲到22周歲的一段青春經歷,這一年齡跨度與“德法”課教學對象在大學本科階段的年齡跨度高度重合。正是由于相似的年齡、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與習近平知青故事相關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習近平知青故事中蘊含著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純的人民情懷、迎難而上的堅定意志、勤學善思的進取精神、務實踏實的工作作風、重情重義的優秀品格、慎獨慎微的高尚境界。這些內蘊于習近平知青故事中的黨性修養、品德操守和人格魅力以生動鮮活的故事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有助于引導大學生“追尋榜樣足跡,練就過硬本領、勇擔時代重任,積極開拓創新、矢志艱苦奮斗”[8],以青春行動踐行時代新人的使命擔當。

二、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的實施路徑

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主要以習近平七年知青經歷相關的訪談實錄、紀實文學、回憶文章、音視頻等為教學資源,按教材不同章節、從不同角度向大學生系統講述習近平總書記青少年時期上山下鄉,在黃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

由于習近平知青故事同“德法”課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高度契合,筆者嘗試在教材各章內容中,以“習近平知青故事”為主題,融入一條前后貫通的主線,并在這條主線中凝練出七對關鍵詞:“迷?!迸c“適應”“磨礪”與“堅韌”“扎根”與“立志”“勤學”與“善思”“為民”與“實干”“感恩”與“自律”“尋跡”與“循跡”。這七對關鍵詞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前后銜接、首尾貫通,與2023版“德法”課教材七個章節(含緒論)的相關教學內容和要求緊密結合,由“習近平知青故事”這條主線貫穿始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故事講述、情境對照、主題研討、實踐體悟等方法,將教材內容與對應關鍵詞緊密聯系起來,能夠從不同角度全面展現知青習近平的成長足跡,增強教學吸引力和親和力,提升課程實效。

(一)緒論“擔當復興大任 成就時代新人”融入關鍵詞:“迷?!迸c“適應”

緒論作為本課程的起點,重在闡釋新時代的意義、內涵、目標,鼓勵青年大學生立足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教材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不斷提升思想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等方面提出了時代新人的使命任務。而作為大一新生第一門思政課的第一講,緒論部分有必要適當補充對課程教學對象,即大一新生的現實關注,讓大學生對自己當下學習生活的新特點、新要求有清晰認識,在此基礎上準確理解和把握當前我國發展的時代背景,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時代責任,進而更好適應由中學到大學的轉變,順利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涯。

在課程講授中,尤其在引導大學生回憶分享初來大學報到的場景時,青年習近平在不滿16歲時作為下鄉知青初至梁家河時的相似場景和相關細節是重要的教學素材。教師通過視頻、圖片、VR等形式向學生呈現上世紀60年代北京知青赴陜北農村插隊時的真實場景,進而通過跨越時空的情境對照,重點圍繞“迷?!迸c“適應”這對關鍵詞進行講授,幫助大學生了解到青年習近平和自己一樣,初至陌生環境時同樣經歷過迷茫、彷徨階段,在激發學生共情心理的同時埋下伏筆,即“青年習近平當時怎樣完成從迷茫、彷徨到適應、融入的轉變?”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課堂討論,能夠很自然地以青年習近平初至梁家河時的適應融入過程為例,向大學生提出積極溝通交流、參與集體活動、加強自我管理等建議。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上述融入方式能夠與教材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大學生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相關要求形成良好呼應,增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認同。

(二)第一章“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融入關鍵詞:“磨礪”與“堅韌”

教材第一章重點圍繞人生觀的主要內容,即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展開。教材在“正確評價人生價值”部分,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強調勞動及其在人生價值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在“成就出彩人生”部分,強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春是用來奮斗的”[9]等重要觀點,引導青年大學生要辯證對待得失、苦樂、順逆等人生矛盾,在磨練中培養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良好品質,努力以奮斗青春成就出彩人生。這些教學內容與習近平知青故事中“磨礪”與“堅韌”這對關鍵詞高度契合。

教師在講授人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以及大學生應以怎樣的態度和行動戰勝困難挑戰等相關內容時,可與緒論部分“迷?!迸c“適應”這對關鍵詞銜接起來并加以拓展。青年習近平在初步適應農村知青生活后,仍戴著“黑幫子弟”的帽子,面臨“從負數起步”的困境,在過“五關”、入團、入黨等過程中承受著遠超旁人的艱辛曲折。對此,青年習近平不屈不撓,頑強同命運抗爭,在困境中磨礪出堅韌意志,實現了精神升華。教師通過講述上述真實事例,能夠生動回答“當代大學生面對人生挑戰時該選擇奮斗還是躺平?”這一問題;能夠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人的本質取決于其社會屬性,沒有人能具備與生俱來的本領或意志,一切改變和升華都來自現實的磨礪;能夠加深大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10]等重要論述的理解和認同,進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以奮進姿態戰勝困難挑戰,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三)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融入關鍵詞:“扎根”與“立志”

教材第二章重點圍繞“理想信念”主題,以“知—信—行”為邏輯線索展開,重在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引導青年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理想與現實、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努力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習近平知青故事內蘊的“扎根”與“立志”這對關鍵詞,能夠與教材相關內容形成良好呼應。

教師在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在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時,應著重強調:理想的確立、堅守與實現都不能脫離現實,青年大學生唯有扎根實踐、體察社會、感悟生活,才能讓理想之花絢爛綻放。青年習近平從1969年1月來到梁家河,至他1975年上大學離開時,當年和他一起下鄉的知青早都已陸續回城,他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得時間最長的一個。七年時間里,他扎根黃土地,融入普通農民的角色,同梁家河的鄉親們打成一片,真切感受農民的善良、淳樸和窮苦,體會農民對吃飽穿暖、過好日子的渴盼,進而在帶領農民干事創業的過程中立志從政,“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11]。教師以故事講述、課堂討論等方式將上述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有助于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切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人民情懷,敏銳感知時代變遷和百姓冷暖,科學把握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系,理解并認同遠大理想的確立和實現都來自腳踏實地的親身實踐,唯有沉下心來勤修苦練,在實踐中摸爬滾打,才能找準人生方向,堅定人生信念。

(四)第三章“繼承優良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融入關鍵詞:“勤學”與“善思”

教材第三章圍繞“中國精神”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主線展開,重在闡明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重要價值和弘揚路徑,教育引導大學生勇擔時代使命,努力做新時代忠誠愛國者和改革創新先鋒。本章關于“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做改革創新生力軍”等相關內容,既要求大學生學習掌握歷史知識,樹立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又鼓勵大學生增強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和知識技能,敢于突破陳規探索未知領域,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上述教學內容和要求可以很好地與習近平知青故事所蘊含的“勤學”與“善思”這對關鍵詞聯系起來。

教師在講授本章內容時應強調,青年大學生無論是繼承優良傳統,還是在傳承基礎上有所發揚創新,都離不開對既有知識的扎實掌握,離不開對各領域知識的廣泛涉獵,離不開深入地學習、思考和探索。教師通過講述青年習近平讀書學習的故事,并以此作為引導大學生探尋習近平總書記領袖魅力形成原因的重要切入點,能夠為大學生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提供諸多啟示。教師將知青習近平讀書學習的故事鋪展開來,全面梳理習近平在正定、寧德、福州、廈門、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人生經歷,總結習近平把讀書看作一種生活方式、超越個人功利而讀書、注重讀思結合和學用結合等讀書學習特點,有助于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12],堅定“依靠學習走向未來”[13]的信念,在未來學習和生活中勤于觀察思考,勇于創新求變。

(五)第四章“明確價值要求 踐行價值準則”融入關鍵詞:“為民”與“實干”

教材第四章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重點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價值共識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幫助大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彰顯的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強大道義力量,進而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述內容和要求與習近平知青故事中“為民”與“實干”這對關鍵詞高度契合。

教師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顯著特征,尤其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人民歷史主體地位,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特性”等相關知識點時,以習近平知青故事為例,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亦不能脫離實際,“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盵14]教師講述習近平知青故事,講清楚“對習近平的思想和價值觀起作用的,并不是標語、口號和高音喇叭的灌輸,而是知青歲月那日復一日艱苦的生活和勞動,是同我們農民兄弟朝夕相處的那2400多個日日夜夜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15],并由此延伸至習近平在后來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始終不曾忘記人民,正是因為在梁家河時期他就把人民這兩個字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內心。并且,教師講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等相關要求時,青年習近平懷揣著為民初心,在陜北農村同鄉親們一起挑糞拉煤、攔河打壩、建沼氣池等苦干實干的鮮活事例,能夠生動詮釋他對于“為民”價值準則的堅守和踐行,為青年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榜樣示范。

(六)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 錘煉道德品格”融入關鍵詞:“感恩”與“自律”

教材第五章重在闡釋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與原則,引導大學生在吸收借鑒優秀道德成果的基礎上,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個層面,積極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這些教學內容與習近平知青故事中“感恩”與“自律”這對關鍵詞緊密關聯。

教師在講授青年大學生應具備哪些道德品質時,可以從“對人”和“對己”兩個層面將“感恩”與“自律”這對關鍵詞融入其中。教師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和鄉親們的深情厚誼,圍繞青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為什么“人雖然走了,但把心留在了這里”[16],為什么說“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17]等問題展開課堂討論。教師一方面應講清楚梁家河的群眾無私接納、幫助青年習近平的故事;另一方面,應重點講述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時與群眾互幫互助,離開梁家河后念念不忘舊情,多次回梁家河看望鄉親,盡力幫助梁家河發展,幫助鄉親治病等感人故事,引導大學生從這些感恩故事中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教師可借習近平感恩故事向大學生強調,感恩并不是“慷公家之慨”,更不是無原則地照顧,感恩的同時也要做到自律。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時“絕對不會用公家的資源額外照顧朋友,絕不會做不公正的事”[18],離開梁家河后自掏腰包幫助鄉親治病、給鄉親們置辦年貨,這些真實故事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感恩與自律的關系,引導青年大學生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多記人之好、多解人之困、多幫人之難,牢記“打鐵還需自身硬”,努力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錘煉道德品質,涵養一身正氣。

(七)第六章“學習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融入關鍵詞:“尋跡”與“循跡”

教材第六章重點反映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義與核心要義。教師應重點闡釋習近平關于法律概念、本質、作用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引導大學生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這些教學內容能夠與“尋跡”與“循跡”這兩個關鍵詞緊密結合?!皩ほE”即從習近平知青故事中挖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源頭,并分析其歷史背景、梳理其發展脈絡;“循跡”即在大學生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涵養法治思維,遵循法治原則,為建設法治中國貢獻力量。

教師在本章講授過程中,應注意將法治教育內容同前面章節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進行銜接,對前面六對關鍵詞進行梳理總結。在此基礎上,應重點講清楚習近平知青故事的歷史大背景,講清楚文革時期“無法無天”混亂局面所帶來的慘痛教訓,并由此引導大學生深入開展“人治”與“法治”的對比思考,開展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辯證思考。相關講授內容應基于黨的三次“歷史決議”和其他權威文獻,尤其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段歷史的總結評價,可參照《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的表述:“至1981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人數共達1600多萬。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去,了解社會,接觸工農,在艱苦的環境中,接受了鍛煉,增長了才干,為建設農村和開發、振興祖國不發達地區作出了貢獻,一些人成長為各條戰線上的領導骨干和業務骨干。但是,大批知識青年失去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造成人才成長的斷層,給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帶來巨大困難?!盵19]上述教學內容既與法治相關內容有機結合,又能對前面各章關于習近平知青故事的講述進行系統總結,更重要的是,還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在豐富歷史知識、增強歷史自信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進而主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三、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的教學反思與展望

2022-2023年,筆者在教研室和教學團隊的協作支持下,嘗試依循上述實施路徑,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一線教學,并在每學期末開展教學效果評價和教學反思,以期不斷改進優化融入路徑,切實提升課程教學實效。

(一)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的效果評價

通過筆者三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以七對關鍵詞為主線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實施路徑總體可行且教學效果較好。

大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普遍給予較高評價。在課堂調查中,學生A認為:“老師加入了一些教材中沒有的內容,這些內容挺有意思,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睂W生B認為:“通過課程學習,讓我對習大大有了新的認識?!睂W生C認為:“青年習近平的故事啟示我們,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痹谡n后交流中,學生D反映:“自己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那段歷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了勞動磨礪對于人生成長發展的價值?!睂W生E認為:“通過課程學習,增進了自己對習近平總書記的了解和情感認同,提升了對國家發展成就的自豪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痹凇皩W習通APP”討論版塊,學生F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有助于我們當代青年更全面地了解總書記的過去和現在,更清晰地把握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變化和發展,更準確地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睂W生G認為:“習總書記在艱難的環境中也依然保持對知識的追求,令人動容,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僅需要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要善于從知識中汲取營養,并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p>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與習近平知青故事相關的教學內容能夠激起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知識面,增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聽課評課和課程考核情況來看,教學督導和教學團隊成員總體給予積極正面評價,八成以上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在優秀和良好兩個等級,課程目標達成度為優秀。

(二)基于效果評價和實操體悟的教學反思與展望

盡管在教學嘗試中取得了較好效果,但通過教學反思,結合教學督導和教學團隊成員的意見,筆者認為當前將習近平知青故事融入“德法”課教學的實施路徑仍有待進一步優化,至少有三個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一是如何更好地將習近平知青故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進行整理、加工和包裝,使其更自然地貼合教材各章主題,更易于被學生接受且便于實際運用,以避免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出現內容重復、形式單一等問題;二是如何進一步豐富和優化融入渠道,將“講述、對照、研討、體悟、踐行”等具體教學方式有機銜接起來,激發學生主動深入思考,更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三是如何將習近平知青故事有效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在體力勞動、鄉村實踐、創新創業,以及虛擬場景的體悟中增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認同,更好地延續和鞏固教學效果。

上述三個問題涉及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方法和實踐環節,不僅是將習近平知青故事更好融入“德法”課教學需持續探索的難點問題,也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亟待破解的重點、痛點問題。筆者及教學團隊成員擬圍繞上述問題持續深入探索,逐步形成一整套將習近平知青故事有效融入、可供教學使用的“德法”課教學資料,并通過校內外推廣,切實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供新內容新思路,為相關研究提供前期成果支撐和經驗借鑒。

猜你喜歡
思想道德與法治梁家知青
分學科教學視閾下的“思想道德與法治” 課的教學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路徑
試論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歲月
梁家河
難忘知青歲月
親親的梁家河
知青偉大的一代青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