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及消釋策略

2024-06-05 04:15張洪鈺陳東瓊
理論導刊 2024年5期

張洪鈺 陳東瓊

摘 要:近年來,網絡民粹主義作為民粹主義和互聯網技術耦合生成的“新變體”,已靶向深度嵌入青年網民,對其理想信念、愛國情感、情緒表達、線上行為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谇楦猩鐣W視角,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主要表現為:情感依附→情感共融→情感導航→情感約束。為此,需要依循公平正義和關心愛護的基本原則,與青年網民置身同一情境場域,在削弱情感依附、消解情感共融、監控情感導航、解除情感約束的邏輯演進中,采取善用技術賦能、增進身份認同、預判風險走向、凝聚價值共識的消釋策略,實現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科學治理。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青年網民;情感程序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5-0061-08

基金項目: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從認知到信仰: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的機理研究”(21TZTSKB006);共青團中國農業大學委員會2023年度青年研究課題一般項目“網絡民粹主義思潮下大學生價值觀培塑研究”(TQL-Y2023005)。

作者簡介:張洪鈺(1996—),男,山西長治人,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陳東瓊(1970—),男,河南信陽人,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會變革時代,社會思潮本質上是不同階層或群體出于對自身利益的選擇而對社會變革走向產生的不同思想情感[1]。在“萬物皆可媒”的時代,紛繁蕪雜的社會思潮暗流涌動、激蕩交織,通過網絡新媒體刻意公開“唱響”自己的思想理念、價值訴求和行動實踐,在吸引廣大群眾注意力的同時,試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發起進攻”。網絡民粹主義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思潮之一。近年來,網絡民粹主義將“希望”寄托于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年群體,經由靶向發力、重點施策,一定程度上解構并重塑了部分青年的價值觀,對其健康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目前,學術界已開始研究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群體的負面作用及引導策略,但主要基于宏觀層面,對微觀層面的網絡民粹主義影響青年網民的內在運行機理則觀照不足,尤其是未能從社會思潮本質——“思想情感”的角度,透視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诖?,結合社會思潮的本質,本文嘗試從情感社會學視角入手,探討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并提出相應消釋策略,以期更加準確地認識和應對網絡民粹主義。

一、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施為的突出表征及負面效應

網絡民粹主義以獨特的反精英、反權威、反主流導向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權威,以戲謔、娛樂、自嘲、反傳統的話語特征深受青年網民青睞。在網絡民粹主義誘惑下,部分青年網民迷失并受困于這一社會思潮的“情感藩籬”,理想信念虛無化、愛國情感模糊化、情緒表達偏激化、網絡參與娛樂化。

(一)理想信念虛無化

網絡民粹主義深諳網絡信息技術傳播規律、青年網民心理發展規律、網絡輿論生成走向規律,將現實的主體、客體、時空場域全部擬態化。這一社會思潮依舊標榜“崇尚人民”“人民至上”,用“人民的名義”惡意編造“人民”和“敵人”的標簽式話語,并賦予其所謂的“正義感”“高尚感”,煽動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期的青年群體形成“為我”的“民意”,通過“多數人即正義”的錯誤理念,蓄意制造青年與政府、社會精英等的二元對立。譬如,在抗疫戰疫時期,鐘南山院士對疫情防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部分青年對此并無崇敬之情,反而在網絡民粹主義唆使下,質疑并抨擊鐘南山院士“門診掛號費”偏高,不斷宣揚“人民”根本“看不起病”的偏激言論,一度形成線上話語圍攻之勢,對鐘南山院士的名譽造成嚴重損害。正是在網絡民粹主義的主導下,部分青年網民與其他階層之間的距離不斷拉大,理想信念進一步虛無化。

(二)愛國情感模糊化

愛國是一種更深沉、更持久的情感力量,是個人對祖國依賴關系的反映,也是基于人們對祖國的全面認同而產生的一種肯定性心理傾向,它涉及祖國的一切要素,體現為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整體愛[2]。網絡民粹主義通過“自我”與“他者”的身份識別、夸大社會少數問題等,將青年這種“整體愛”充分撕裂;在與民族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主義、極權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初步生成“排外、仇富、閉關”三種極端傾向[3],不斷沖擊青年網民的愛國情感。網絡民粹主義有目的地煽動青年網民的民族主義情緒,使其一味抵制外國產品,在群體性事件中如曾出現的打砸日系車等極端行為;再如江西某初中生自縊事件一度被“定義”為政府不作為,嚴重歪曲了事實真相。由此可見,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愛國情感形塑產生的不良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三)情緒表達偏激化

網絡民粹主義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低門檻、低成本、低束縛等突出特點,以網絡群體性事件為導火索,動輒對重點群體和社會現象施以“泛道德化批判”,使部分青年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其話語泥淖。加之二元對立的情緒渲染和網絡空間的“放大鏡”效應,部分青年憤怒、怨恨、焦慮等負面情緒被“點燃”,侮辱謾罵、詛咒諷刺、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廣場審判”等混亂失序現象時有發生,形成了矛盾集聚和情緒宣泄的媒體癥候,青年網民的情緒表達在眾多不良社會思潮的“里應外合”中走向“群體極化”。

(四)網絡參與娛樂化

娛樂化主要以消費主義為內核。網絡媒介的空洞戲劇化濫情表演,使人們緊張而敏感的神經得以緩解,人們沉浸其中并享受著其帶來的戲謔化快感。網絡民粹主義宣揚的大眾文化與當前存在的這種娛樂化現象共同催生了“飯圈”文化。相關調研發現,有70.36%的受訪者認為“飯圈”與網絡民粹主義的關聯度最高[4]??梢钥吹?,近年來在網絡上出現的諸如“飯圈”追劇亂象、“飯圈”干擾體育賽事結果等負面事件,無不是在娛樂化話語的影響和單一化的意識輸出中誤導青年網民對事實真相辨別的結果,降低青年網民的文化品味,弱化青年網民的是非判斷能力,加劇了青年網民網絡參與的娛樂化傾向。

二、建構“情感程序”: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

從情感社會學角度看,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主要表現為四個關鍵環節:情感依附→情感共融→情感導航→情感約束。正是在這種層次分明、逐次遞進的邏輯推演下,網絡民粹主義生成了“青年化”的情感敘事,構建了一套系統完備的“情感程序”,形成了網絡空間施為的閉環論證。

(一)情感依附:在靶向探尋與解碼群體的雙重錨定中準確固位

情感依附是情感主體為了灌注自己的思想意識而主動選擇情感客體,將其再塑為新的情感主體的能動過程。網絡民粹主義精準探尋和選擇青年群體作為情感客體,在借助算法推薦技術較為全面地摹畫出他們趣緣畫像的基礎上,成功解碼這一群體,由此開始“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

第一,靶向探尋并確認“情感母體”。網絡民粹主義因缺乏“核心價值”,便企圖借助網絡空間不斷嘗試探尋可以寄生的“有機體”,而青年網民恰恰成為網絡民粹主義的“孵化器”。一方面,成長性青年群體(以在讀大學生為主要代表)正處于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社會閱歷尚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在虛擬空間中容易被網絡民粹主義所蠱惑。邊緣性青年群體(以新生代農民工、小鎮青年等為代表)由于社會資源較少、經濟收入不高、受到的社會關注較低,難免會心生焦慮和憤懣,這些負面情緒正好與網絡民粹主義僭用的“人民的名義”幌子不謀而合,順勢給網絡民粹主義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中的青年群體數量龐大且活動異?;钴S,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民粹主義的關注,在綜合分析和反復推敲中,網絡民粹主義確認了將青年群體作為“情感母體”的可能性、可靠性和必然性,并開始深入“解剖”這一群體,使輸出思想變量變成現實常量。

第二,精準剖析并解碼青年網民。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主要生活棲息地,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價值理念的樹立、交往方式的多元、行為習慣的塑造都受其影響。正如尼葛洛龐帝頗有感慨地評價道:“計算機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保?]“Z世代”作為互聯網“土著”,諳熟各種社交軟件,他們既是虛擬空間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又是媒介內容的生成者和加工者,其發揮的巨大網絡勢能正加快推進這一世代邁入現代代際關系的中心地帶。此外,“Z世代”不再受到時空場域的關系網限制,而是以個體為中心,隨心所欲地將個人情緒、觀點、訴求映射到整個網絡圈,使交往關系更加趨于扁平化。網絡民粹主義借用算法推薦技術嗅觸到“Z世代”的群體氣息,然后對其進行深入而細致的解碼操練,較為全面地呈現出“Z世代”的形態畫像。特別是近年來網絡上經常出現的諸如“精神內耗”“內卷”“躺平”“佛系”等充滿負面情緒色彩的標簽式話語詞匯,在凸顯當代青年矛盾心態和精神狀態的同時,也為網絡民粹主義標識青年“位置”,施展策略性同情,爭奪這一群體,壯大民粹主義陣營提供了極大“便利”。

(二)情感共融:在情境描摹與共情話語的交互變換中引發共鳴

不同情感個體在最短時間內匯聚成統一的情感群體是社會“情感程序”運行的重要前提。網絡民粹主義通過創設特殊擬態情境描摹出符合青年群體的情感體驗,將青年網民首先置移到自己的情感空間。同時,杜撰特定話語內容,模式化地展開共情敘事,引發其與青年網民的情感共鳴,在交互變換中實現兩者的“情感共融”。

第一,創設擬態情境描摹情感體驗。美國心理學家瑪格達·B.阿諾德等人認為,情感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傾向,而這種傾向為一種相應的生理趨避模式所強化”[6]。網絡民粹主義之所以能在虛擬空間中恣意橫行,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針對性地構造出恐懼或焦慮的情感場景,通過表演和解釋腳本,不斷“欺騙”和刺激青年網民的敏感神經。青年則將“他者”境遇想象為“自我”境遇,這種境遇代入的角色適配使個體在“特殊經歷”和“特定目標”的驅使下進行自我“情感評估”,并在第一時間作出本能層的生理應激反應,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一方面,臆造創傷情境激發青年網民功能性反抗。網絡民粹主義在虛擬空間中將青年群體形塑為飽受社會欺凌的“被害者”,把自己冠為“同情者”,選擇性站在青年群體一邊,以博得他們的情感認同。這一思潮擅用社會熱點事件、突發事件等社會公共事件來調動青年情緒,激起青年內心的不滿,使青年網民在事件中群情激憤、一擁而上。另一方面,組織象征儀式賦予青年網民特定角色。在虛擬空間中,沉浸于傳播時代的民粹主義者以網絡“舞臺劇”為表演形式,大幅提升表演情節的觀賞度,強化信息的傳導功能,使民粹主義的理念和情感易于被青年人所接納[7]。由此,原本作為“觀賞者”的情感客體的青年網民被內在置換為現場表演的情感主體,經多主體間的“表演性聚集”,產生出1+1>2的“舞臺節目效果”。

第二,杜撰特定話語嵌套共情敘事。網絡民粹主義的觀點不但以網絡話語的樣態存在,而且其已形成套路化的運作模式,依托話語運作在實踐中發揮作用[8]。網絡民粹主義形構的話語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對立認同話語敘事。美國學者肯尼斯·博克認為,對立認同是言說者為了與受眾拉近關系、結成同盟,往往通過建構大家一致反對的某種東西或者塑造“共同敵人”,以達成凝聚人心與聯合行動的一種動員策略[9]。這是網絡民粹主義的慣用伎倆。網絡民粹主義首先將青年網民(平民階層)預設為社會生活的弱勢群體,將精英階層預設為社會生活的強勢群體。在此基礎上,刻意強調青年網民與精英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階層對立,通過“堅定”維護青年網民立場,將自己“包裝”成為代表青年網民意志的可靠“發言人”,最大程度地凝聚起青年網民的情感共識。二是悲情刻畫話語敘事。網絡民粹主義形成于價值判斷先行的“后真相時代”。有學者指出,“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緒,哪里就有民粹主義”[10]。網絡民粹主義以悲情敘事刻畫抽象的弱者悲慘形象,時刻渲染青年網民的焦慮和相對剝奪感,喚起他們內心的憤懣等情緒,使謾罵、詛咒、吐槽、戲謔等極端情狀充斥于網絡空間并彌散至更大范圍,由此匯集成一股裹挾民意的泥沙洪流翻涌而出。三是誤導勾連話語敘事。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瞬時性等特征,部分議題會因為受到眾多網民的關注而在第一時間成為熱點話題。這時,網絡民粹主義便利用特定話術將相關熱點話題的焦點以話語勾連的方式轉向社會腐敗、司法不公等負面問題,使青年網民誤以為事實即如此,因而使這些熱點話題在情緒怨憤的過程中發酵為“要求立即解決”的輿情事件。

(三)情感導航:在網際聚合與輿論裹挾的聯袂輸出中主導走向

情感客體的情感朝向往往受制于情感主體的情感導航。當情感主體以各種方式對情感客體的情感施加影響時,情感客體就會成為情感主體的“情感附庸”,受情感主體的控制。網絡民粹主義基于情感依附和情感共融兩大前提,通過情感導航,既可實現與青年網民的網際聚合,又可進一步控制輿論走向。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對此形象地隱喻道,“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湮沒了”[11]。

第一,網際聚合的程式生成。為了推銷自己的“思想意識”,網絡民粹主義將自我情感轉托到能夠掙脫傳統枷鎖束縛的青年網民身上,通過社會化工具的鏈接,夯實兩者的共同愛好、愿景、體驗,實現同頻共振、集體行動[12]。在網絡民粹主義反復強調“人民”的情感導航下,青年群體將自身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的各種不公不自覺地延伸到對政府、精英、富人等群體的憤慨上。由此,民粹化的個體話語生成,并趁勢把其他分散的、零碎的具有同等傾向的民粹主義話語整合起來,完成了網際間的群體聚合。如果說網絡民粹主義達到網際聚合就“心滿意足”的話,那么這股思潮釋放的動能只能微乎其微,想要觸及網絡空間這個巨大的“能量場”更是虛妄,可事實遠非如此。僅憑單純的點贊率、評論量、發言量表明自我觀點、個人立場是無法填滿網絡民粹主義“欲望鴻溝”的[13]。網絡民粹主義憧憬的是:變線上的熱點輿情為線下的政治參與,變青年網民的負面情緒為現實生活的抗爭運動。進而,不同群集間相近的情感基調聚合為相同的情感體認,打造出感知維度的群體極化景觀,使整個社會的價值共識與政治共識難以形成和存續[14]。

第二,輿論裹挾的情勢走向。網絡民粹主義花大氣力對青年網民進行情感植入的重要手段就是裹挾并主導輿論走向。具體來講,網絡民粹主義精心制造符合自身主張的特定新奇議題,吸引青年網民參與其中,通過網絡空間濡染加快“節奏輸出”,不斷扭曲議題事件真實性,夸大事件本身嚴重性,進而形式輿情壓力。同時,草根大V、明星等為了賺取流量也直接或間接為網絡民粹主義推波助瀾,持續性跟蹤、議論、轉發這些特定議題,使網絡空間一時間成為網絡民粹主義及其追隨者的輿論“狂歡場”。由此,針對特定議題的“圍觀者”紛紛成為“廣場審判”的工作者,社會的公平正義被他們“理所應當”地確證為“弱者無罪”“精英罪不可赦”。其間,與網絡民粹主義不同的觀點被攻擊、謾罵、打壓,理性意見和其他異見因難以承受洪水猛獸般的沖擊,被迫消逝在“沉默的螺旋”中。而官方權威的媒介報道揭開的事件真相,也成為網絡民粹主義圍剿的重點對象。在一些特定議題中,部分青年網民甚至將網絡民粹主義的消息奉為圭臬,公然質疑和抨擊官方發布的權威消息,“顛倒黑白”,深深打上網絡民粹主義的“極端烙印”,輿論走向就此被主導。

(四)情感約束:在集體記憶和算法推薦的有效實施中強化認同

認知心理學認為,情感與心理調控的努力密切相關。網絡民粹主義“努力”讓青年網民在虛擬空間中時常溫習創傷的集體記憶,不斷強化其情感穩定性;“努力”利用算法推薦技術,按照網絡民粹主義的情感意圖將青年網民的個體情感拼接起來,形成精準束控青年網民情感的行動取向,實現對這一群體的整體約束。

第一,溫習集體記憶強化青年網民角色認同。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15],不僅書寫過去,也記錄和建構當下。網絡空間作為新媒體時代記憶的重要載體,發揮著保存、選擇、展示記憶的特殊功能,而集體記憶的保存與構建往往是通過對創傷記憶的選擇、過濾、詮釋和體驗實現的[16]。對青年網民來說,創傷記憶的生成主要源于現實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阻礙產生的焦慮和相對剝奪感。在時間延伸性作用下,他們把這些負面個體情緒的“數據信息”儲存在大腦深處的“時間島嶼”中。一旦有類似的境況出現,個體的創傷記憶,便會從大腦的“數據存儲庫”中被提取出來。當然,這里的創傷記憶并不與彼時的境遇完全相同,更多是個體在時間沉淀下以意義懸置狀態對創傷的詮釋與建構。為了持續性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網絡民粹主義化身“程序員”代攝青年網民的認知圖式,使他們在更長時段內溫習創傷記憶,強化集體記憶,確保青年網民與其觀點一致。

第二,“巧用”算法推薦精準束控青年網民情感。算法推薦是一種借助信息過濾機制對信息內容進行標簽化處理和對用戶行為、社交關系施以大數據分析,經信息聚合為用戶推送精準化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智能技術[17]。在網絡空間中,算法推薦技術以“用戶個人價值為中心”,廣泛運用于短視頻、社交媒體、娛樂資訊等平臺,并通過監測來分析網民的認知需求和內容偏好,幫助他們更快地尋找到最適配的信息,影響其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心理選擇”[18]。運行過程中,算法推薦技術為了最大限度滿足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而選擇進行實時過濾和動態糾偏,使信息聚化、情感共通、自我確證達到峰值。網絡民粹主義“巧妙”利用算法推薦技術的工具理性,對青年網民的情感精準束控。一方面,選擇微博、B站、抖音等媒體場域全息化再現創傷情境、悲情話語敘事等,動態激活青年網民面對情緒化信息習慣性“先入為主”的心理選擇機制。另一方面,持續性輸出多樣化的情感內容,賦予負面信息更大權重,使受縛于“信息繭房”中的青年更加確證個體認知圖式協調,從而在閉環論證中不斷強化和印證網絡民粹主義的情感價值。

三、情感解構策略:消釋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

網絡民粹主義憑借網絡空間建構了一套專門針對青年群體的“情感程序”,獲取了青年網民的情感歸依。而我們亦可在同樣的情境場域中,以善用技術賦能、增進身份認同、預判風險走向、凝聚價值共識“四位一體”的解構策略,消釋網絡民粹主義對青年網民的施為機理,使網絡民粹主義“現出原形”“無處遁形”。

(一)善用技術賦能:以規范算法和創設空間削弱情感依附

網絡民粹主義在虛擬空間中對青年網民產生如此巨大影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算法推薦技術的推波助瀾作用。因而,應當在充分了解算法推薦技術的基礎上,規范算法“推薦池”,創設算法“紅色地帶”,著力增強青年網民的情感黏性,不斷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

第一,規范算法“推薦池”,精準摹塑青年網民群體畫像。算法推薦歸根結底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當代表現,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現實化。網絡民粹主義充分利用了算法推薦的工具理性,將青年網民精確化、圈層化,隨之推向群體極化,對維系社會公共秩序造成不小沖擊。對此,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和評估算法推薦對青年網民產生的重大影響,科學把握算法推薦的運行規律,深化對算法推薦的本質認識,準確摹塑青年網民群體畫像,推廣適合青年網民的優質信息,破除“信息繭房”束縛。另一方面,善用技術反制,研發信息溯源技術、認知圖式集約技術、算法偏見糾錯技術、算法推薦監督技術等,彌補算法推薦存在的漏缺,打破網絡民粹主義生產情緒的場域,以“良芯”驅動算法運行,進一步彌合青年網民和算法推薦之間存在的信息裂隙。

第二,創設算法“紅色地帶”,不斷擠壓網絡民粹主義生存空間。面對日益流行的算法推薦趨勢,固守一隅的陳舊網絡思維已然難以應對網絡民粹主義的迭變,更不用說解決其對青年網民的意識滲透和思想輸出了。為此,需要大力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切實轉變對待網絡的傳統觀念,積極創新算法推薦對傳播生態的結構功能,不斷拓展算法“紅色地帶”。具體來說,一方面,建模黨媒算法,通過充分發揮《人民日報》、學習強國、官方權威公眾號等主流媒體傳播效力,確保信息精確推送至青年網民。優化黨媒算法界面設計,提高信息內容的生動性和易感知性,“零門檻”地與青年網民的認知圖式和趣緣圖譜“無縫銜接”。推動黨媒算法與市場化平臺有機融合,著力打造“紅色資源”模塊,持續性、“大體量”地輸出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形成巧借算法技術勾連生成優質內容、聚合高質信息、完成準質推送的“紅色景觀”。另一方面,阻斷網絡民粹主義蝸居的“黑色地帶”,壯大并唱響主旋律。譬如,利用算法推薦在精確摹塑青年網民群體畫像的同時,提高對網絡民粹主義敏感信息(詞句、圖像、鏈接、文件、視頻等)的識別和過濾;對已過濾和屏蔽的數據信息要加以回溯分析,及時對關涉網絡民粹主義者注冊的賬號平臺進行封鎖刪除,第一時間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與此同時,積極鼓勵青年網民舉報相關信息,推動青年與主流媒體之間良性互動有利局面的形成。

(二)增進身份認同:以平等對話和了解訴求消解情感共融

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保?9]一些青年網民之所以愿意加入網絡民粹主義陣營,除了后者迷惑鼓動外,更重要的是自身利益訴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應秉持平等的態度,與青年網民進行充分的情感對話,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其利益訴求,消除其消極情緒,逐步打破與青年群體之間的“情感壁壘”。

第一,建立健全對話溝通機制,與青年網民實現平等對話。在現實社會中,由于一定程度上存在話語表達權重差異,導致部分主體的話語表達高頻次出現,而部分主體的話語表達被選擇性過濾,由此呈現出話語結構的失衡態勢。這種情況下,互聯網的突然出現與教育的普及,使數以億計的普通民眾直接涌入公共領域和政治的競技場,開始對國家的公共問題發表意見、表達訴求、施加影響[20]。然而,對于普通民眾,尤其是青年網民來說,其在巨大“輿論場”表達的意見易被網絡民粹主義裹挾,并隨特定事件的發生逐步走向極端??梢钥吹?,青年群體并非有意制造話語爭端,而是囿于自身發聲渠道限制,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從而讓網絡民粹主義在虛擬空間中“搶得先機”。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對話溝通機制,暢通對話渠道,以“服務者”“知心人”“熱心人”的姿態與青年網民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使青年網民切實感受到理性而又正義的權威之聲就在身邊。

第二,做深做細調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青年利益訴求?!罢{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保?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社會思想變得更加多元化、關系更加交互化、利益更加復雜化,青年群體的利益訴求通常很容易被忽視。久而久之,青年群體便會產生負面情緒并進一步放大為民粹主義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充分發揮調查研究“傳家寶”優勢,及時關注青年群體心理動向,適時回應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焦點問題、敏感話題,以及利益訴求。一方面,當前的青年群體幾乎都面臨就業、婚戀、住房、醫療、教育等現實問題,客觀壓力堆積催生青年群體心理焦慮。上述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部分青年就會訴諸網絡空間,以譏諷、謾罵等極端方式暢抒內心的憤懣,而網絡民粹主義恰恰貼附青年群體的焦慮情感,成為青年群體的“情感庇護所”。這就要求我們重點關注青年群體,通過網絡征集意見制度、定期尋訪制度等,第一時間收集、整理、掌握青年群體利益訴求,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網絡民粹主義經常利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諸如官員腐敗、政府不作為亂作為、社會貧富差距大等問題進行事件炒作,使之演化為政府與廣大民眾之間的矛盾、社會精英和普通群眾之間的矛盾,以此歪曲事件真相,遮蔽青年視野,“點燃”青年偏激情緒,破壞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對此,應及時回應青年群體關切,在還原事件真相的基礎上,揭露網絡民粹主義的不良居心,整合青年對事件本身的碎片化理解,消弭青年群體對黨和政府的疑慮。

(三)預判風險走向:以議題生產和輿論轉向監控情感導航

對于社會思潮,尤其是寄網而居的社會思潮來說,不僅要關注其線下運動,還要留意其線上活動;不僅要關心既有態勢,還要預測未來走向。就網絡民粹主義來說,要在全程關注攜帶負面情緒的議題生產和重點追蹤熱點議題的輿論轉向中預判風險走向,防止青年網民“因情動情”,形成群體極化現象。

第一,全程關注攜帶負面情緒的議題生產,確保青年情緒穩定。網絡民粹主義往往以“正義之師”自居,不僅對已有熱點議題進行扭曲宣揚,還自制包裝議題,通過算法推薦的可見性邏輯,將青年群體情緒無形卷入其話語陷阱中。這一思潮“費盡心機”地在標題擬定、內容呈現等方面將話語符號標簽化、情緒化,使青年群體一旦接收其“地址信息”,情緒便發生轉化,產生負面甚至極端情緒,進而左右議題發展走向。對此,必須對網絡民粹主義的選擇性議題生產(包括涉及青年群體的關鍵詞、標簽式內容),尤其是帶有負面情緒的議題進行準入“體檢”,要特別警惕OGC(職業內容生產)轉向。只要在網絡空間中發現相似議題,就應立即啟動糾察反饋程序,在全程關注的基礎上,實時向青年群體公開,讓青年能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明辨網絡民粹主義的議題生產手段,做到自覺抵制網絡民粹主義的操作窠臼。

第二,重點追蹤熱點議題的輿論轉向,避免青年走向群體極化。熱點議題會因參與個體或群體關注、點擊、瀏覽、評論量較多而霎時成為一定時段的“焦點”,不可忽視的是,網絡意見領袖和資本力量在其中的助推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而網絡民粹主義夾雜其間,通過“帶節奏”扭曲事件真相,左右青年網民情感。為此,一方面,應特別關注網絡意見領袖在議題分布中的情緒觀點,一旦發覺他們有民粹主義傾向,及時糾正并溝通協商。如果多方證實其確為民粹主義者,應在教育引導的基礎上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當然,對于知錯就改者,仍可讓其在網絡空間中發揮正面作用,為培塑青年群體正確的價值觀“添磚加瓦”。另一方面,應看到資本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要嚴防資本與網絡民粹主義利益勾連,尤其是以MCN(多頻道網絡)為代表的商業機構對網絡民粹主義在內容制作、運營、營銷等方面給予的數據庫和AI技術支持,對這些方面要進行嚴格監控、查處和懲戒。應建立健全資本市場監管制度,規訓資本行為,使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效益,真正使其成為助推青年群體身心健康發展的正向能量。

(四)凝聚價值共識:以教育引導和關心指導解除情感約束

“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22],青年群體渴望被社會關心、關注、關愛。這就需要從教育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和關心指導他們形塑網媒素養兩個方面下功夫,最大程度凝聚青年群體價值共識。

第一,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保?3]網絡民粹主義將青年網民作為自身滋長的“情感母體”,其施展的一系列“情感程序”不僅阻礙了青年價值觀的正確形塑,還破壞了社會共識的有效凝聚,更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因而,必須進一步凝聚青年網民共識,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講深講透講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來源、核心要義、實踐進路等,使青年真正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自身人生價值實現的科學指導性。另一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對網絡民粹主義理論進行溯源、情感進行糾偏、行動進行規制,不斷提升青年網民對網絡民粹主義“施法”的理論批判力、情感控制力、行動反制力,使其更加全面透徹地認識網絡民粹主義的本真面相,從而最大程度消釋網絡民粹主義主張的錯誤思想觀點。

第二,推進和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關心指導青年形塑網媒素養?;ヂ摼W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網絡空間的生態秩序亟須構建和完善。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年來說,理應重點關心和保護。一方面,要以青年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鼓勵他們學習網絡法律法規。比如,在社交類平臺、短視頻類平臺宣傳網絡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既讓青年利用碎片化、原子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又搶占網絡民粹主義輸出話語的表達空間和時間。在此過程中,可以設置排位競賽的抽獎答題環節,吸引青年網民的情感注意力。除此之外,以“網絡安全周”為重要契機,大力宣傳網絡法律法規及安全知識,確立青年群體邊際意識和底線意識,使其自覺養成網絡法治意識。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實名制、網絡懲戒機制等,提高網絡主體參與門檻,規范網絡個體行為。構建一套完備的專門針對青年群體的網絡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推進超前立法,實時關注并預測網絡民粹主義輿論動向,及時將法律法規建設轉化為治理效能,持續念好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緊箍咒”。

參考文獻:

[1] 林泰.問道: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思潮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7.

[2]吳潛濤,本刊記者.準確把握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訪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潛濤教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21-29.

[3]賈立政.網絡民粹主義帶來的挑戰及其應對[J].理論探索,2021(6):39-44.

[4]賈立政,王慧,石晶.對網絡民粹主義的感知調查及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24):68-73.

[5]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等譯.??冢汉D铣霭嫔?,1997:15.

[6]ARNOLD M, GASSON J. The human person:an approach to an integral theory of personlity[M].New York:Ronald Press,1954:294.

[7]哈羅德·D.拉斯韋爾.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M].張潔,田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7.

[8]鄭敬斌.網絡民粹主義:存在樣態、運作模式與治理路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48-56.

[9]肯尼斯·博克.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判[M].常昌富,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61.

[10]SHILES E.The torment of secrecy: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M].London:Heinemann,1956:101.

[11]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戴光年,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0.

[12]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胡泳,沈滿琳,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

[13]林紅.西方民粹主義的話語政治及其面臨的批判[J].政治學研究,2018(4):68-79.

[14]吳金花.青年網民網絡民粹主義的發生機理及其消解:共情理論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2(9):52-62.

[15]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16]王延隆.網絡空間集體記憶的構建: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22(6):155-160.

[17]喻國明,韓婷.算法型信息分發:技術原理、機制創新與未來發展[J].新聞愛好者,2018(4):8-13.

[18]周源源.算法推薦環境下的大學生認知心理困境及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2(10):91-96.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20]叢日云.中國網絡民粹主義表現與出路[J].人民論壇,2014(4):54-56.

[21]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G].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19-220.

[22]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70.

[2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責任編輯:張曉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