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史

  • 話體批評與民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述范式的創構
    古典文學研究 文學史 文學批評史 史述范式〔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3)09-0040-12在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術譜牒中,文學史、文學批評史等史述類著作無疑占據了重要位置。其中,因“草創”而面目各異、褒貶不一的早期中國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更因其多元范式而備受矚目。傳統解釋中國早期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書寫范式的創構,多以西學(日本)影響為主要依歸,黃人、林傳甲、謝無量、胡適、陳鐘凡、郭紹虞等先哲的史述實踐也

    人文雜志 2023年9期2023-10-16

  • 網絡文學的文學史書寫
    存在爭議。傳統文學史家與激進的網絡文學研究者,都對此持有否定態度。而網絡文學史的書寫實踐之中,也形成了“視野融合”下的新的文學史觀念。筆者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屬于新媒介影響下的通俗類型文學,即“新類型文學”,它應該被放置于“新世紀文學”的時間維度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歸屬之下,進行分析和討論,而它在“中國經驗”與“媒介先鋒”之間的二重性,是其文學史實踐的關注點。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史;當代文學;學科歸屬;中國經驗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網絡文學已從一個“文學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9-01

  • “詩與真”的追求
    詩論;詩與真;文學史;價值與啟示梁宗岱(1903—1983),20世紀20—40年代我國有影響力的詩人、詩評家、翻譯家、比較詩學學者,其主要的詩論著作是1935年和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與真》與《詩與真二集》,兩本小冊子加起來不過百十來頁,卻在中國詩壇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它曾被西南聯大中文系指定為必讀書目之一。梁宗岱的核心詩學觀點,倡導“純詩”,曾經借用“花”的隱喻,提出詩歌創作如同“出水芙蓉”般的生命力,卻不見雕琢的痕跡,這一最高藝術境界的標準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9-01

  • 敘事的文學史:可能和限度
    近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編撰的探索和革新,具體表現為文學史寫作對敘事性元素的吸納,以之抵消整全文學史的本質化傾向?!豆鹦戮幹袊F代文學史》是“敘事體”文學史的一次有意義實驗,該書以敘事對“整體”“本質”的文學史寫作發起挑戰,在以往的文學史結構之外開發了巨大的可能性。然而,敘事的文學史亦有其限度,將敘事元素納入文學史,須以事實為基礎,警惕利用敘事創造的氛圍感、真實感來“偷渡”似是而非的判斷。理想的“敘事體”文學史不是為給定的理論判斷提供敘事包裝,而是從裁定的理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9-01

  • 敘事的文學史:可能和限度
    近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編撰的探索和革新,具體表現為文學史寫作對敘事性元素的吸納,以之抵消整全文學史的本質化傾向?!豆鹦戮幹袊F代文學史》是“敘事體”文學史的一次有意義實驗,該書以敘事對“整體”“本質”的文學史寫作發起挑戰,在以往的文學史結構之外開發了巨大的可能性。然而,敘事的文學史亦有其限度,將敘事元素納入文學史,須以事實為基礎,警惕利用敘事創造的氛圍感、真實感來“偷渡”似是而非的判斷。理想的“敘事體”文學史不是為給定的理論判斷提供敘事包裝,而是從裁定的理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8-13

  • 網絡文學的文學史書寫
    存在爭議。傳統文學史家與激進的網絡文學研究者,都對此持有否定態度。而網絡文學史的書寫實踐之中,也形成了“視野融合”下的新的文學史觀念。筆者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屬于新媒介影響下的通俗類型文學,即“新類型文學”,它應該被放置于“新世紀文學”的時間維度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歸屬之下,進行分析和討論,而它在“中國經驗”與“媒介先鋒”之間的二重性,是其文學史實踐的關注點。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史;當代文學;學科歸屬;中國經驗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網絡文學已從一個“文學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8-13

  • “詩與真”的追求
    詩論;詩與真;文學史;價值與啟示梁宗岱(1903—1983),20世紀20—40年代我國有影響力的詩人、詩評家、翻譯家、比較詩學學者,其主要的詩論著作是1935年和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與真》與《詩與真二集》,兩本小冊子加起來不過百十來頁,卻在中國詩壇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它曾被西南聯大中文系指定為必讀書目之一。梁宗岱的核心詩學觀點,倡導“純詩”,曾經借用“花”的隱喻,提出詩歌創作如同“出水芙蓉”般的生命力,卻不見雕琢的痕跡,這一最高藝術境界的標準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8-13

  • 網絡文學的文學史書寫
    存在爭議。傳統文學史家與激進的網絡文學研究者,都對此持有否定態度。而網絡文學史的書寫實踐之中,也形成了“視野融合”下的新的文學史觀念。筆者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屬于新媒介影響下的通俗類型文學,即“新類型文學”,它應該被放置于“新世紀文學”的時間維度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歸屬之下,進行分析和討論,而它在“中國經驗”與“媒介先鋒”之間的二重性,是其文學史實踐的關注點。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史;當代文學;學科歸屬;中國經驗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網絡文學已從一個“文學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8-13

  • 敘事的文學史:可能和限度
    近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編撰的探索和革新,具體表現為文學史寫作對敘事性元素的吸納,以之抵消整全文學史的本質化傾向?!豆鹦戮幹袊F代文學史》是“敘事體”文學史的一次有意義實驗,該書以敘事對“整體”“本質”的文學史寫作發起挑戰,在以往的文學史結構之外開發了巨大的可能性。然而,敘事的文學史亦有其限度,將敘事元素納入文學史,須以事實為基礎,警惕利用敘事創造的氛圍感、真實感來“偷渡”似是而非的判斷。理想的“敘事體”文學史不是為給定的理論判斷提供敘事包裝,而是從裁定的理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8-13

  • “詩與真”的追求
    詩論;詩與真;文學史;價值與啟示梁宗岱(1903—1983),20世紀20—40年代我國有影響力的詩人、詩評家、翻譯家、比較詩學學者,其主要的詩論著作是1935年和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與真》與《詩與真二集》,兩本小冊子加起來不過百十來頁,卻在中國詩壇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它曾被西南聯大中文系指定為必讀書目之一。梁宗岱的核心詩學觀點,倡導“純詩”,曾經借用“花”的隱喻,提出詩歌創作如同“出水芙蓉”般的生命力,卻不見雕琢的痕跡,這一最高藝術境界的標準

    網絡文學評論 2023年4期2023-08-13

  • 文學史書寫的困境和出路
    內容摘要:重寫文學史是近些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最強勢的話語行為之一。時下多元的價值標準體系,無所適從的荒原處境、沖突騰挪的時代氛圍更刺激了文學史研究者尋找真正文學史的書寫沖動。面對文學史書寫的“迷霧重重”,只有破除一元論模式、重寫樹立人的價值、緊扣“審美性”和“文學性”、避免人為糾葛和奇幻化、夸飾化書寫、把握健康理性有效的書寫方式,才能為文學史書寫找到堅實的基石,從而建構一種“現代性”個人主體的合法性和理論性的文學史。關鍵詞:文學史 書寫 困境自80年代末

    文學教育 2023年7期2023-08-10

  • 王靖《英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傳記模式研究
    :王靖的《英國文學史》是中國人編寫的第一部英國文學史,這部文學史的編寫不以作品文本為中心,而以傳主(即作家)為中心,自覺運用了傳統中國人所熟悉的史傳模式,力求將外來學術話語與中國本土學術傳統相結合。文學史與傳記模式相結合,舊識充當了新知的媒介,比較成為與世界對話的途徑,作為中西文化在劇烈碰撞之時中國文人的一種特殊的話語策略,既顯示出一種自發的比較意識,也反映了過渡時代傳統文類的一種新變。關鍵詞:文學史 傳記模式 王靖 《英國文學史》20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2023-08-08

  • 傳媒研究背后的文學史觀照
    構建較為立體的文學史。一方面,以文學傳媒回應文學史,針對“先鋒轉型”等文學史重要討論話題,從現象命名、創作者分歧、編輯部轉型等細節,站在文學傳媒的角度提供全新的解答思路。另一方面,站在文學史的立場考察文學傳媒,在當代歷史的宏觀角度下觀察文學史的長期變化,以秦兆陽等編輯和丁玲等作家的前后差異為對比,揭示文學史視野下文學傳媒的被動性,并為“丁玲轉型”等爭論開辟新的研究視野。同時必須注意到,文學傳媒背后更深層次的媒介變革的到來,對文學傳媒發起了新的挑戰。文章認為

    藝術科技 2023年14期2023-07-18

  • 基于文學史的文本閱讀教學模式
    有重要意義。從文學史出發開展有效的文本閱讀引導活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于世界的無限探索精神,從而愛上閱讀,并通過閱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成長助力。關鍵詞 文學史 文本閱讀 教學模式文學史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博大的視野,從文學史出發開展文本閱讀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讓中學語文學習更好地回歸學生的本質需求,同時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與理解。在文學史背景下開展有效的文本

    中學語文(學生版) 2022年8期2022-10-14

  • 文學史走向文本的縱深
    陳德福關鍵詞:文學史 文本 群文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整本書閱讀蔚然新風。以《水滸傳》為例,說它是經典,幾乎很少有人提出異議,但若真讓你選出一篇作為課文,特別是選出一篇綱舉目張的文章來,就頗費一番腦筋。似乎哪一篇也難以獨立擔綱,總也達不到我們所想的好來。所以,多年來對于教材所選《智取生辰綱》,筆者總覺得是對《水滸傳》的唐突。幸而,整本書閱讀猶如教壇的一絲新綠,將課程由孤立的碎片走向文本的全體,但筆者認為即使整本書閱讀有時也難以觸及作品的精神內核,如果再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7期2022-07-16

  • 王小波年譜的編撰
    王小波 年譜 文學史 愛情 分手信一、王小波年譜現狀作家年譜廣為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治學者所編撰與使用,是重要的學術研究參考依據。作家年譜的完善也往往呈現了學科發展到一定程度逐漸歷史化的進程。隨著當代文學的發展與當代文學研究的深入,當代作家的年譜編撰逐漸進入學術視野。近年來,在程光煒、林建法等學者的倡導下,學界掀起了當代作家年譜編撰的熱潮?!稏|吳學術》自開辟“當代作家年譜”專欄起現已刊載包括余華、蘇童、阿來、史鐵生等三十來位當代作家的文學年譜。在此基礎上出版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分析
    展;文化傳承;文學史我國作為擁有五千多年發展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古至今傳承下來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學史從古代文學發展到現代文學,雖然一直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但許多現代文學都是受到古代文學影響產生的,現代文學繼承并發展了古代文化的精華,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的重要體現,只有不斷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才能讓優秀的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一、 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聯系中國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界點為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之前,都可以稱之為古代文學,五四運動到19

    民族文匯 2022年7期2022-04-02

  • 解放前后文學史中女性詩人詩歌的缺席及原因
    ”,女性詩歌在文學史中一直處于缺席的地位。 關鍵詞:文學史 女性詩人 缺席 檢視三四十年以來新出的各種版本的文學通史(一般亦作高校教本),能看出和古代文學史的女性缺席狀況沒有根本性變化,文學首先是人學,而女性是一半。古代文學史的女性缺席,無論如何都是重大缺陷。本文論述了解放前后女性是人缺席文壇的歷史一慣性等原因。 一.解放前女性詩人、詩歌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明清之際,才女層出不窮,她們大量出版自己的詩集以謀求自己的社會話語權,同時,當時的男性文人積極維護這些

    文學教育 2022年3期2022-04-01

  • 歷史縫隙處的《重逢》
    一個較為模糊的文學史位置。對《重逢》“發表—論爭—獲獎—入史”的歷史性考察并非沉渣泛起吹毛求疵,對相關史料的鉤沉與分析提示看似環環相扣脈絡清晰的當代文學史也存在著不少的縫隙,同時也更顯示出這種“具體研究”的特殊價值,從而豐富、拓寬我們對新時期伊始駁雜歷史面貌的認識與理解。關鍵詞:金河;《重逢》;新時期;文學史金河是新時期文壇中一閃而過的“流星式”作家之一,其小說《重逢》(1979)、《不僅僅是留戀》(1982)、《打魚的和釣魚的》(1984)接連獲得同年全

    當代文壇 2022年2期2022-03-07

  • 文學史學“理論機制”的“中國話語”建構
    )20世紀中國文學史寫作的龐大文本事實已然成為文學史實踐的聚焦性表征。文學史寫作的“內容體系”指涉文學實踐史的描述,“史學體系”指涉文學史實踐的呈現,“經驗體系”指涉文學史理論的整合,它們共同隱匿著文學史家對三重元話語范疇的歷時性理解、構建、繼承、斷裂與重構的流變形態,支配著文學史這一文學經典化裝置的敘述方式、美學法則、歷史認知和遴選機制,一并充當著將文學史寫作文本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史學”的學科主體內容。百年來,由文學史寫作文本所構成的“史學事實”蘊含著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21年5期2021-12-28

  • 文學史述史的合法化反思
    言為了回答“文學史是什么”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文學史本體進行理論建構與反思。文學史理論的本體論,包括界定和論證文學、文學觀、文學史、文學史觀、文學哲學、文學史哲學等基本范疇、內涵及其內在關系。文學史哲學是文學史理論的基礎理論,它對文學史進行哲學反思,深入探討文學史述史的歷史觀念、邏輯線索以及合法性等根本問題。其中,文學史述史的合法化包括文學史能否被正確地認識、文學史敘述的運行條件和機制、文學史的認識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文學史述史與現實社會的關系、應該如何進

    社會科學 2021年10期2021-11-25

  • 文學史的譯介模式與內生模式 ——中國的日本文學史譯介及對日本文學史的建構
    00204)“文學史” 這一概念是近代日本從西方引進后又傳入中國的。最早的 “中國文學史” 也非中國人所著,而是日本學者末松謙澄于1882 年出版的《支那古文學略史》。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文學通史是日本人古城貞吉于1897 年編撰出版的《支那文學史》。同年,笹川種郎又編著了專題文學史《中國小說戲曲小史》。正因如此,中國學界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日本的文學史著述,也不斷地將日本學者的文學史類著作翻譯后引入中國,其中既包括日本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也包括日本的日本文學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01-17

  • 文學史闡釋體系建設的進路探索 ——讀《魏晉南北朝大文學史
    史,一直是中國文學史寫作中首先需要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自現代學術興起以來,面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如何撰作一部全面、客觀、準確反映中國文學歷史發展的文學史,一代一代的學人不僅在理論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在實踐層面進行了多向度的嘗試。一、文學史寫作范式的固化與大文學史概念的提出現代學術意義上的中國文學史寫作,開始于20世紀初,這時正值古典學術向現代學術轉換的過渡時期,在引入和使用西方傳入的現代學術觀念與方法的同時,傳統古典學術觀念與方法依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影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2020-03-03

  • 論大眾的、民間的、活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
    張麗軍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書寫,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重要話題。從1985年開始,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等提出來“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概念,其目的是想打通現代和當代,以一種總體性的框架,以“現代性”維度來恢復五四精神,可以說具有內在合理性和邏輯性?,F在看來,“20世紀中國文學史”這一概念的有效性在逐漸減弱。1988年,上海的王曉明、陳思和等提出要“重寫文學史”。他們提出的“重寫”,不僅是現當代文學史,而是重寫整個中國文學史,即以一種審美的、歷史的框架,打破意識形

    文藝評論 2018年5期2018-09-28

  •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正確的、恰當的文學史觀”?如果有,它又來自于何處?這是喬國強在《敘說的文學史》中,一開始就提出的一個巨大的“文學史之問”。這恐怕也是所有文學史寫作和研究都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某種意義上,《敘說的文學史》一書正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文學史學的語言學模式海登·懷特曾說過:“《元史學》是西方人文科學中那個‘結構主義時代的著作,要是在今天,我就不會這么寫了。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本書對于更具綜合性的歷史著述理論有所貢獻,因為它認認真真地考慮了歷史編纂作為一種書面話

    中國圖書評論 2018年5期2018-06-20

  • 文學史規律的深度揭示 ——評張榮翼、李松的《文學史哲學》
    30072)?文學史規律的深度揭示 ——評張榮翼、李松的《文學史哲學》王冬梅(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文學史與歷史是什么關系,文學史與文學的歷史之間有何區別,怎樣理解文學史與文本之間的關系,文學與經典有何聯系,文學史撰寫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哪些可能性,文學史的述史模式、述史機制是什么,文學發展的歷史規律是什么,文學史研究中存在著哪些對話關系,如此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在中外學界關于文學史研究的大量成果中看到,但是,從體系建構和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7期2016-03-16

  • 現代文學史的書寫及省思
    陳岸峰現代文學史的書寫及省思陳岸峰新文學運動期間,胡適所書寫的《白話文學史》掀起了百年文學史的高潮,此書開白話文學史書寫之潮流,更引來無窮的思索。其后,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與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雖姿態互異,各具心思,均先后對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及其文學史觀作出挑戰與修訂。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現代文學史之書寫成為政權確立之政治論述,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出版后,不為官方所接納,招來無盡批判,遂有唐弢等人奉命集體編寫之《中國現代文學史》,而海

    關東學刊 2016年7期2016-03-15

  • 文學史的構架與敘述方式問題 ——“重讀《世界文學史》筆談”主持人語
    鄒建軍文學史的構架與敘述方式問題 ——“重讀《世界文學史》筆談”主持人語鄒建軍俄羅斯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編撰的八卷《世界文學史》,是有史以來人類規模最為龐大、體系最為完備、構架最為宏偉的世界文學史之一,據說當初共有九卷的編寫計劃,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有八卷十六冊,只就這八卷而言,已經足以讓我們嘆為觀止,甚至是心馳神往。集百位學者之力、以數十年之功,撰寫這部關涉人類有史以來整個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各國家、各語種之文學發展歷史的大著,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惠及千秋

    世界文學評論 2014年4期2014-11-14

  •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研究·劉醒龍專題】
    按】眾所周知,文學史豐富復雜的狀貌是由眾多作家的創作組成的,因此,作家研究理應是文學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各種新潮理念的興起,在當下的文學史研究中,作家研究逐漸被拋棄,文學史研究也隨之陷入到大而空的困境。這種現象在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為革除當下文學史研究的弊端,重開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新路,我們特開設“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研究”專欄。專欄嘗試重新以作家研究為基本單元,切入文學史的敘述肌理,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精深個案。專欄每期聚焦一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2014-04-01

  •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的個人文學史寫作——兼評集體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00)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科意識的形成與新的文學史方法論的指導,為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時期以來,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著作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筆者擬選取兩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進行研究。一、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集體編寫熱潮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寫始終伴隨著文學史編纂觀念的探索和國內政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建國以來,國內的政治環境使得20世紀50至70年代成為集體編寫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大爆炸時代。許多適應高等教育需要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首部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史研究著作——評張軍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敘述研究》
    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而文學史研究中,除了對文學史材料的梳理、描述,也即文學史撰寫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文學史理論,也稱文學史學。關于“文學史學”過去有多種解釋,但是在我看來,對“文學史學”最簡單的描述就是:它是關于文學史研究的“研究”。如果說文學史家的任務是從某種立場、觀念、理論出發去整理、描述文學史現象,那么文學史理論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對已有的文學史實踐進行總結與反思,它必須回答:什么是文學史?對它的研究對象、目的、內容、性質等一系列問題做出定義

    濰坊學院學報 2013年5期2013-08-15

  • 建構文學史寫作的價值評判標準
    1002]建構文學史寫作的價值評判標準⊙張 瑜[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濟南 250014; 河北大學文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在多元化重寫文學史的倡導下,文學史寫作與研究仍需遵循一定的規范和價值評判標準。本文就文學史寫作與研究的價值評判標準之建構的必要性進行論述——這不僅是文學史研究“問題意識”的驅動,而且是文學史家自身治學規范性的內在要求和打造學術個性的必經之途,更是潛在讀者閱讀期待的必然要求。重寫文學史 價值評判標準 規范性作為一門基礎學科,

    名作欣賞 2011年11期2011-08-15

  • 能夠寫出一部什么樣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關于“重寫文學史”的再思考
    科史”,“重寫文學史”是無法繞開的話題之一。在198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視野里,當下乃至更早的中國文學史(著作)成為“一部部”有諸多“問題”的“文學史”。在當時支持“重寫文學史”的學者看來,這些“問題”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尤其是極左政治思潮對文學研究和文學史書寫的宰制?!白屛膶W(史)回到文學(史)自身”,成為1980年代重寫文學史在理論探討與書寫實踐上的共識。同時,它也被視為是對一種“真實/客觀的文學史”的回歸。如果說在1980年代的歷史語境中,以“回到文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5期2010-02-10

  • 重寫中國文學史的三大困境
    程 石 超中國文學史研究在20世紀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研究視域不斷開闊,研究方法與學術理念不斷變革、創新,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并逐漸走向成熟、完善,為我們后學之士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開拓了新的渠道。近年來,受文化熱、方法論熱的影響,我國文學史研究界掀起了文學史理論與文學史觀的多視角研究熱潮,如許總所評述的:“人們已不滿足于對舊的僵化模式的突破,而是更多地將著眼點集中到對新的觀念的建構上,其突出表現為在引入多種思維與參照體系的背景上,從哲學、美學

    文學教育 2009年6期2009-09-19

  •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
    朱易安《文學史學原理研究》,董乃斌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40.00元中國文學史的種類繁多,據說至少已有1600多種,但從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算起,恰好一個世紀。寫文學史有沒有規律?什么是文學史的范式?如何認識和表述文學史發展軌跡表現出來的規律性現象?構成文學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等等等等,真是應該“清算”一下,以便對眾多的文學史成果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從理論上對文學史學科進行科學的總結。2008年6月,董乃斌先生主編的《文學史學原理研究

    博覽群書 2009年3期2009-04-20

  • 寫“活”當代文學史
    前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著作多達百余種,其中不乏較高的學術含量,但也存在著彼此重復、新意不多的缺憾。一些評論家和學者也在思考在當下多樣化語境下,如何實現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多種可能性。 “不及人”的文學史和“不在場”的文學批評 關于現有的當代文學史文本,不少當代文學研究者對它的單調、重復和單薄頗有擔憂。陳福民認為,在傳統的一些文學史寫作中,往往更多地用力于表面的敘述和生發,而扎根于文學史最基礎的細節即史料的真實,卻顯得較少。劉錫誠分析認為,當代文學創作量大,而很

    文藝報·周五版 2009年14期2009-04-13

  • 文學史》叢刊
    社新近出版的《文學史》叢刊第一輯,由陳平原、陳國球主編。作者大多為在大陸、港、臺及海外的學人,叢刊具標準的學院派風格?!?span class="hl">文學史》設“文學史理論”、“思潮·流派”、“作品與接受”、“文化與文學”、“文學史著檢討”、“舊籍新評”、“翻譯·評介”諸欄目,體現一種融合中外、古今、文史、論證的學術追求,并提倡一種老實讀書、認真作文的風氣。廣告

    讀書 1993年9期1993-07-15

  • 有個性的文學史
    同志的《插圖本文學史》深感鄭先生的文學史不是擺著冷面孔說教,而是在論述中傾注了全部熱情的,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使讀者倍感親切,讀有所得。就這一點來說,后來一些多人合著的文學史怕是略見遜色。當然,寫文學史自應有多種手段與風格,這是無可非議的。但使文學史著作的寫作能更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文如其人”的個性色彩,恐怕是應該提倡的吧。在這方面,合著恐很難盡如人意。如果學有專長的同志能多寫出一些有真知灼見,說自己話的文學史著作,象《插圖本文學史》一樣,一讀就知道是

    讀書 1984年1期1984-07-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