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為本 人才興校

2004-04-29 00:44張德新張朝輝
企業文明 2004年3期
關鍵詞:留學人員帶頭人教授

張德新 張朝輝

重慶工學院實施“以人為本、人才興?!钡陌l展戰略,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按照“擴大總量、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穩定骨干、造就名師”的20字工作方針,緊緊抓住引進、培養、使用三個環節,使各類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特色鮮明、成效顯著。

引 得 來

實施《師資隊伍建設新世紀曙光工程》,“筑巢引鳳”。

早在1995年,學院制定的《師資隊伍建設新世紀曙光工程》,包含“名人培養”、“梯級發展”、“筑巢引鳳”、“借船出?!彼膫€項目,推出了吸引人才的新舉措,發揚“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精神,主動出擊、廣納賢才。當年即實現博士零的突破,爾后每年都有一批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加盟學院。目前,教師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已達到55%,高級職稱達到了45%。

創立“教授流動站”,建立靈活的人才機制。

由于人才的引進要受現行的人事、戶籍制度、辦學經費等諸多客觀條件的約束,知名專家、教授、學者不容易輕易加盟,對于發展中的普通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尤為困難。學院意識到許多退休的或工作之余仍有精力的知名專家、學者、教授希望發揮余熱,用所學本領報效祖國,他們卻苦于“英雄無用武之地”,造成社會人才資源的“閑置”,這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相背離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學院在1995年創立了“教授流動站”,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嶄新而靈活的人才機制,吸引了國內一批有真知灼見的專家、教授進站工作,拓寬了人才來源渠道。

到目前為止,已有18名國內教授先后進入“教授流動站”工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國內某高校的一位博士導師,1995年進入我院“教授流動站”,與企業聯合辦學,引入上千萬元的教育基金,創辦了車輛工程學科;在他的影響下,帶動了一批博士、教授等高層次人才來院工作,迅速提高了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他十分重視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先后培養出了8名教授?,F在,車輛學科已發展成為重慶市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取得了重慶市該學科的正教授職稱評議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并發展成為重慶市從事汽車、摩托車研究的三院兩所之一,具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

實施海外留學人員“回歸工程”,推動學院實現跨越式發展。

廣大海外留學人員是祖國人才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積極鼓勵、支持海外留學人員回歸祖國和為國服務。我院敏銳地順應形勢,緊抓機遇,把引進人才的觸覺延伸到國外,于2002年10月果斷地啟動了海外留學人員“回歸工程”,努力打造“中華學人回歸創業特區”,特事特辦,為海外留學人員搭建良好的創業平臺和施展才干的廣闊舞臺。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引進學有成就的海外留學人員和歸國留學人員來院工作,創建“重慶工學院中華學人回歸創業特區”,在“特區”開辟國際學院、產業集團、科研基地,培訓基地等四大板塊,面向國際國內,辦成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生產經營等“產學研”一體化的實體,為學院跨越式發展搭建新的臺階,培育新的亮點。

“回歸工程”正式實施一年來,已經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目前,已有生物制藥、汽車工程、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方面的24名“海歸派”高級人才加盟學院。他們同時又吸引了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到重慶考察。

留 得 住

努力改善人才生活待遇

學院通過深化院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向教師傾斜,向高層次人才和教學、科研、管理骨干人才傾斜,通過對在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給予獎勵的分配方式,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目前正在探索以知識產權、專利權、資金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提高人才收入水平。

1995年以來,學院平均每年拿出200多萬元作為各類高層次引進人才的安家費,通過住房制度改革,進一步改善教職工住房,完善物業管理,提高居住質量。

對進入教授流動站工作的教授,學院按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享受相應工資、獎金及其它有關待遇,提供配套住房和必需家具。

對短期訪問或講學的高級人才,為其在學院工作期間提供食宿安排,支付不低于國內同等專家的薪酬,并提供往返旅費。

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并鼓勵開展學術研究

1995年以來,學院平均每年拿出300多萬元作為高層次引進人才的科研啟動費,為他們建立專門的工作室或實驗室,根據需要建立研究所,配備專門的工作助手。

為鼓勵各類人才積極從事科研,提高學院科研水平,學院出臺了《科學研究獎勵辦法》,對出版教材、專著給予每部2000到10000元的資助,發表核心期刊等高水平論文,除支付版面費外,每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獎勵500元,被SCI、EL、ISTP三大檢索收錄的論文,給予2000到5000元不等的獎勵。

學院設立了院內科研基金,并對青年教師設立了專門的科研基金。學院還采取各種辦法,積極幫助他們申報國家級、省部級或橫向課題。對申報成功的項目,學院給予科研項目立項獎,國家級課題獎勵3000至20000元不等,省部級課題獎勵800至4000元不等。

科研成果獲得院級以上獎勵的,學院還將給予獎勵。對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的,給予5000至50萬元不等的獎勵;對獲得省部級一、二、三等獎的,給予1000至10萬元不等的獎勵。

學院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梢砸劳袑W院獨資、合資或合作創辦高新科技產業實體,并在稅收、用房、金融、工商注冊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學院每年評選優秀科技工作者,并積極推薦科研成績突出的優秀人才參加重慶市或國家的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對獲獎的人員,學院同時給予精神和物資獎勵。

實施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建立良好的晉升機制

結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實施專業技術職務聘用制,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實行高職低聘或低職高聘,打破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

通過實施青年教師教授、副教授工程,培養和破格提拔教學科研成績突出的青年教師擔任教授、副教授職務。

對引進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學院根據上級職改部門的文件精神,結合我院的實際,制定了專業技術職務認定辦法,不唯學歷、資歷,根據其業績、貢獻,在院內確認并聘任其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

完善人才服務功能

建立并完善學院領導、有關職能部門領導、二級學院領導與教師的聯系制度,堅持召開教授、博士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幫助教師解決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困難和問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學院出臺了相關制度,對高層次人才免費安裝電話并報銷部分電話費,提供工作用車,配備計算機,報銷部分資料費。

學院各個部門牢固樹立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觀念,強化服務意識,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以優質的服務,促進各類人才作用的充分發揮。

在實施海外留學人員“回歸工程”中,學院堅持“平等自愿、雙向選擇、合理流動、來去自由、保證待遇、權責分明”的原則,積極為留學人員的回歸創業活動當好“后勤部長”。

學院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工作,創建了一個能夠讓人才實現自身價值、能夠脫穎而出的環境,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用 得 好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我院堅持“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并重、理論與實踐統一、按需培養、學用一致、注重實效”的人才培養方針,堅持“立足國內、在職為主、加強實踐、多種形式并舉”的人才培養原則,以培養青年教師為重點,更新知識結構,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近年來,學院每年都要撥出百余萬培養費,除短期培訓外,重點送培碩士、博士研究生,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確保在“十五”期間,在編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達到60%。

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造就名師

“看一所大學,不是看有幾棟大樓,而是要看有沒有大師級的專家”。學院十分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師、后備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選拔工作,并提出了“造就名師”戰略。目前,我院有3名教師被選為首屆重慶市學科帶頭人、9名教師被選為首屆重慶市后備學科帶頭人,學院內部也選拔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他們有的在本學術界、本地區已經有了一定影響,有的已經較為知名。

學院將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推薦更多的教師進入市級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行列,進而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推薦“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甚至中國工程院或科學院院士,造就在本學術界、本地區知名的“大師級”的專家和名師。

積極創造人才事業成功的軟硬件條件

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需要,整合現有的教學實驗設備,添置較為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組建較好的實驗室,充分利用教學、科研設備,創造更大的效益。

根據科研方向,以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為核心組建科研團隊??梢試L試打破部門、學科、專業限制,以項目為中心組建科研團隊,營造自由活躍的學術氛圍,團結協作,共謀發展。

結合青年教師導師制,配備教學科研助手。對在教授、副教授崗位上的教學科研骨干,可以進行“雙向選擇”,由所在二級學院安排青年教師作為工作助手,一方面輔助教授、副教授教學和科研,另一方面鍛煉培養青年教師。對有研究生的導師,可以利用研究生作為工作助手。

建立“回歸創業特區”,為留學歸國人員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

學院與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達成了全面合作的協議,共建“中華學人回歸創業特區”。

凡學院引進的留學人員均可進入“特區”從事創業活動,在特區中,執行特殊的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主要包括:(1)根據回歸人員和學院的實際情況,可以長期居留學院,為學院工作,也可以短期訪問或講學;(2)提供科研啟動費、安家費,為他們創造較好的生活、工作條件;(3)學院鼓勵以知識產權、專利權、資金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以協議的方式實行特殊的薪酬政策;(4)建立專門的研究所(室),配備專門的工作助手,支持他們開展學術研究和轉化科技成果;(5)鼓勵他們直接參與學院的教學、科研活動和重點學科建設,根據工作實績,可確定為相關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干;(6)支持他們創辦獨立經營、管理的科技、教育及高新技術產業實體,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運行模式。海歸高級人才有了學校作堅強后盾,既可以從事教學、科研,可以引進國外高校聯合辦學,也可以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體,充分發揮各自特長。這種靈活的用人機制使‘海歸派感到如魚得水,‘進可以孵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興辦實業,‘退可以從事科研教學,再也不用單槍匹馬地碰得頭破血流。

全國政協委員、留日博士韋云隆教授被學院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深深打動,毅然決然從地處沿海的廣東省來到西部地區的重工,成為很有影響力的“海歸”人才。到學院后,他又從國內外帶進了一批碩士、博士(在重慶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11名教授中有國外留學背景的就有9名,持國外護照的原留學人員就有5名),組建了生物工程學院并出任院長。在1年多時間里,該學科的教授就有新藥產品,并獲得了國家重點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同時,以他為中介,引進了一批高層次的海內外人才。

在學院引進的國外人才中,多數回國前是國外在職的高層次人才,回國后正在為高教事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為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地方經濟服務,學院積極與西南兵工局及其下屬的長安和建設集團、以及隆鑫和宗申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聯姻,由企業提供項目、資金,與進駐“特區”的海外留學人員合作進行技術開發,實現產、學、研一體化。

實施“以人為本,人才興?!卑l展戰略,重慶工管院盤活了校內外人才資源,一支結構合理、業務優良、綜合素質較高、能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人才隊伍正在形成;并受到了教育部等上級機關、其它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重慶日報》;《中國高等教育》雜志、《當代黨員》雜志、教育部《神州學人》雜志等多家媒體相繼作了報道或發表了專題文章。2001年李嵐清副總理以及隨同的國家教育部、科技部領導在考察學院時,對學院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創新和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會采用了我院人才工作典型材料。在2004年1月召開的重慶人才工作會上交流了經驗;學院將在未來五年的奮斗中建成“重慶理工大學”,實現學院跨越式發展,順利建成“重慶理工大學”,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猜你喜歡
留學人員帶頭人教授
“逐夢青春 創贏未來”——揚中市首次舉辦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經驗分享會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江蘇省歸國留學人員實踐創新基地
肖賢梅 孤島脫貧帶頭人
徒步看家鄉活動 看亮留學人員雙眼
老兵變帶頭人助農民脫貧致富
赴美國留學人員統戰工作問題研究
貧困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養豬群體的帶頭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