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樂教學的審美意識培養與民族傳統教育

2006-07-24 23:37劉昌明
藝海 2006年2期
關鍵詞:聲樂意識民族

劉昌明

聲樂是文化蘊涵極為豐富的表演藝術。聲樂藝術實際就是通過一定的聲音技能用美好的聲音去表現蘊涵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 ,民族傳統美學思想和審美意識。歌唱藝術應是“技術”與“藝術”的完善統一。技術是指科學的發聲技巧,“藝術”是技術的升華,是一種審美體驗,是作品的民族韻味與風格的完善再現與創造!作為聲樂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在教會學生科學的發聲技巧,高尚的審美意識,良好的文化品味,讓學生植根于民族藝術的沃土茁壯成長。

教師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教給學生的是技法、思想與民族審美傳統。聲樂教學的審美意識的培養包括對美好聲音的感知(情感)、體驗與評價三種意識活動。

教學中通過音樂理論、聲樂發展史、聲音體驗等課程,著力培養其審美意識。聲樂藝術本身就是審美意識的物化,是審美創造的結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審美意識的積極參與才能更好地表達現實生活的美和人的思想情感的美。

聲樂藝術是人類長期勞動實踐中,通過聲音傳遞信息,表達喜、怒、哀、樂等心靈感覺,達到感觀愉悅的精神享受而產生的。聲樂藝術的審美有它自己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階段性的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差異性,產生了中西不同的聲樂藝術。中國古代音樂以“和”為境界,追求意境的清幽、淡遠空靈與雅致,數千年形成自己民族獨特的審美標準。中國音樂中橫向旋律的豐富變化與高度發展使得中國人在審美中特別注意旋律美,對歌唱藝術的評價,特別注意音樂與語言的結合,講究咬字與韻味,強調歌唱者聲音的本色與個性發揮,自然真切。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指出:“各級各類學業校必須重視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教學,發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藝術教育?!甭晿方虒W應注重民族審美標準,充分發展個性,教會學生發現聲音的美、體驗美、展現美,弘揚民族文化。

第一,做好基礎技法教學,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聲樂的基本技法包括氣息、發聲狀態建立、共鳴調節、咬字吐字等方面。用科學的方法訓練出人性化的嗓音;聲音應該是松弛、通暢,控制自如,音色變化豐富,音響豐滿,隨心而動,充滿靈性。

第二,加強民族傳統音樂的教育。通過“以中國文化母語的音樂教育,豐富民歌曲目教學,使學生了解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培養其民族感情與自尊心。將音樂技術與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加以重視,成為一個民族音樂家?!薄爸挥忻褡宓?,才是世界的?!薄澳刚Z”意指家鄉語、土語,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澳刚Z音樂教育”是一個借名詞,指本同本民族世代相傳的音樂,在啟蒙教育中傳留、發揚。我們的專業教育亦應如此。教師自己應加強“母語音樂”的學習,學習本民族的語言規范,教育學生喜愛本民族風格,從傳統民歌中汲取養料。

第三,擺正“中西結合”位置,加強民族審美意識教學。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是建立在傳統的民歌、說唱、戲曲和歌舞基礎上的,長期以來為人民大眾所喜愛。在審美情趣上講究“聲與意諧,情與氣諧,情以物興,崇尚本色”,“依字行腔,聲隨字發”等,這在教學中是應該認真研究貫徹的。

由于我國傳統聲樂藝術中聲部劃分不細、缺乏力度等,教學中應有目的地去深入研究中外聲樂藝術的共性所在,以民族發聲法與現代科學唱為基礎,學習借鑒各種發聲方法,結合傳統的咬字吐字技巧、聲音的潤色、民族感情等方法,走出一條真正民族性、科學性的聲樂藝術之路!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每個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都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是千百年來民族智慧和才華千錘百煉沉淀下來的。在對待民族傳統的問題上我們不能抱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對西方文化 采取義和團式的全面排斥的文化心態”,也不能簡單地折中與調和,我們應“洋為中用”“中西結合”,用西方科學規范的發聲方法與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相結合,練就一定的聲樂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良好的文化品味。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

責任編輯:曉芳

猜你喜歡
聲樂意識民族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我們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多元民族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