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辦教師

2006-12-03 03:37劉加民
北京文學 2006年12期
關鍵詞:民辦教師公辦教師

魯 沂 劉加民

民辦教師,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起得比公雞還早,睡得比小姐還晚,干得比驢還累,跑得比馬還快,掙得比民工還少,說起來比誰都好?!本W上這句戲言看似有些荒誕,卻道出了這一職業的無奈。知道了吧?這就是民辦教師!

知識經濟崛起,信息時代到來,民辦教師作為一個群體,一個概念,一段歷史,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和社會的舞臺,成為昨天靜態的歷史,下幾代人也許真的很難想像民辦教師是一個什么樣子,他們曾經處于怎樣的生活狀態。然而他們的背影走進歷史的同時,已經在人民的心中深深地鐫刻下了他們曾經共同擁有的名字——

一、民辦教師,一個苦澀的話題

我們似乎很難向今天城市的孩子們解釋什么是民辦教師。筆者曾隨機詢問過一些城市的學生,不光許多中小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民辦教師就是民辦學校里的教師,就是一些中青年家長也語焉不詳。

但是,這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民辦教師問題,一直是農村基礎教育的熱點,多少年來,一直引起各方面的關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隊伍龐大,高峰時曾占到全國教師總數的60%以上,直到上個世紀末期還占了全國中小學教師總數的30%(230萬人),占農村中小學教師的40%。毋庸置疑,這是一支對農村基礎教育特別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進程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隊伍;二是民辦教師待遇太低,全國大多數地區民辦教師的工資收入僅僅是公辦教師的二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一些地方民辦教師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醫療退休保障更是遙遙無期;三是民辦教師的性質、隊伍的發展趨勢等理論問題長期沒有解決,很長一段時期民辦教師工作缺乏規劃;四是政策不穩定,一些早已制定并實行過的諸如民辦教師轉公辦等方面的政策沒有得到連續的貫徹執行,失信于民,曾嚴重影響了民辦教師的積極性。

上述種種問題的長期存在增加了基層教育管理部門的壓力,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和農村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筆者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到,民辦教師這個工種可以說是新中國與生俱來的。這個群體的形成和發展,有分擔國家困難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增長失控、入學人數太多,對師資需求劇增的客觀需要;有不重視教育,不按教育規律辦事的錯誤做法;有“極左”的影響和“文革”的破壞。原因復雜,導致這支隊伍發展失常,問題突出。

建國初期,我們國家的少年兒童入學率不足20%。小學教師僅有83.6萬人。我們一方面面臨著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希望送子女上學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文化、經濟基礎薄弱,中小學教師奇缺的巨大困難。因此,國家在創辦公立學校的同時,大力提倡、支持群眾辦學,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減輕負擔,全國農村興辦了一大批民辦學校。民辦學校和民辦教師應運而生。

1952年至1957年,全國中學民辦教師約1.5萬人,小學民辦教師在7至15萬人之間浮動,最高也沒有超過中小學教師總數的7%。這一階段,民辦學校的建立,民辦教師的選任,是根據需要和群眾的辦學能力,因地制宜地產生和發展的。應該說民辦教師對分擔國家困難,緩解中小學師資緊張狀況,掃除文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57年至1966年,大躍進造成的嚴重惡果,教育盲目追求高速度,幾年時間學齡兒童入學率就由1956年的41.7%飆升到80.3%,小學教師由188.4萬人增加為225.7萬人,民辦教師增加了12.5萬人。為了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擴大教育規模,加之大躍進的盲目追求高指標,以及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公辦教師大量精簡,民辦教師出現畸形增長態勢。1 963年至1965年,貫徹執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小學教育又有較大發展。1965年學齡兒童入學率達84.7%,小學教師增加到385.7萬人,民辦教師增加到180萬人,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40%,形成了建國以來民辦教師增長的第一個高峰。

1966年至1977年,這段時間正值“文化大革命”,由于人口增長失控形成了中小學入學人數的增加,對師資需求劇增,再加上出現了“公轉民”的熱潮和“十年浩劫”造成的師資隊伍主渠道師范院校招生的停止,公辦教師來源的中斷,而大量農村小學又改為民辦,大批公辦教師轉為民辦教師。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又盲目發展中學,教育管理處于極度混亂狀態。民辦教師數量劇增,1977年小學民辦教師總量到達歷史的頂峰,達到491萬人,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52%。

1978年起,各地加強了民辦教師工作。通過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調整整頓,確定留用的民辦教師資格,淘汰部分經培訓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將部分優秀民辦教師轉為公辦,達到退休年齡的進行妥善安置等措施,到1994年民辦教師逐步減到230萬人,仍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30%,隊伍的發展和民辦教師管理工作開始趨于正常。

實際上,現在所說的民辦教師卻恰恰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中小學全部為公辦學校(全民所有制)的時候。而原本意義上的民辦教師,也隨著1952年對民辦學校的成功改造而消失了。至于近幾年隨著非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經濟而出現的大量民辦學校,那里的教師并沒有被認為是民辦教師。

二、貧瘠講臺上的圣人

人們都說,教師是“陽光底下最神圣的事業”。人們卻無法想像,從事“陽光下最神圣的事業”的民辦教師,其工作條件之差,壓力之重,生活之苦,待遇之低,到了何等程度!

如果把公辦學校之外的教師都稱為民辦教師的話,中國的民辦教師已存在2000多年了,而最早的民辦教師或許就是孔子??梢哉f,正是憑借了民辦教師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才得以傳遞到今天。

可是,也就是這些文明的傳遞者,無論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還是今天的民辦教師,“清貧”一直是他們生活的主調。當新聞媒體向世人披露了廣大基層民辦教師的精神境界以及工作和生活狀況時,人們震驚了,人們看到了籠罩在這些小人物身上的是一束束神圣的光輝。

張宗花是廣東南雄縣瀾河鎮中心小學的民辦教師。她1981年高中畢業后就踏上了三尺講臺。

她曾有兩次機會可以摘掉“民辦教師”的頭銜。一次是1985年冬,她愛人所在部隊幾次來函,讓她到北京的部隊幼兒園工作,但她沒有去;另一次是1992年,她愛人轉業到743礦,礦領導想把她調到礦山子弟學校任教,并許諾解決轉正、住房問題,但幾番勸說,她都不為所動。

對此,張宗花的解釋挺干脆:“舍不得離開這些純樸的孩子?!彼f最快樂的事莫過于有孩子在她周圍嘰嘰喳喳地鬧。她那兩間陳設簡陋的平房,是孩子們游戲學習的樂園。

令張宗花夢牽魂繞的瀾河和瀾河小學,藏在大山的懷抱里,四周峰巒起伏、溝

壑相錯,那塊平坦的谷底便是瀾河鎮。從縣城出發乘車需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其閉塞狀況可以想像。

在瀾河,說起“張宗花老師”,許多人都可以向你講出她感人的故事。一位家長說:“張老師對學生比對自己的孩子還疼愛?!庇幸淮?,南雄暴發山洪,張宗花把學生分批護送回去,直到晚上9點多才回家。當她正打算脫掉濕透的衣服吃飯時,才想起8歲的兒子還在學校。等她冒雨趕到學校時,孩子已在教室里睡著了……

張宗花的家境很不寬裕,一家6口人依靠她和丈夫有限的工資維持生計。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她還時常接濟一些生活條件不好的學生,不僅送紙送筆,還送衣服鞋襪。張宗花的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物品,唯一醒目的是那臺舊彩電,這還是她為了學普通話咬牙掏錢置辦的。她的家務很重,除了兩老、兩小需要照顧外,還要擺弄幾畝責任田。

不過張宗花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她說:“不管怎么樣,我同孩子們在一塊就很開心,看到他們在我的眼前,漸漸地長大成人,知書達禮,這就是我付出得到的最好的回報?!?/p>

什么叫圣人?那就是品德高尚得正常人做不到的人??鬃邮鞘ト?,山寨里的山民不知道孔子是誰,只知道張宗花是比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值得尊敬的圣人。

在民辦教師隊伍里,這樣的圣人多得很。

一頭疏發,一雙智慧的眼睛,一個清瘦的軀體,他就是浙江麗水市黃弄小學校長陳岳明。這位在畬鄉奔走了30年的民辦教師,已快60歲了。

畬鄉的貧困,緊揪陳岳明那顆懸著的心。30年來,他把改變家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身上。知識,就是智慧,就是力量,他要把全部學齡兒童帶進學校,留住學生,培養成才。

何麗洪、何文斌姐弟倆是他班上勤奮好學的學生,父親長期患病,家境一貧如洗。不幸母親突然身亡,姐弟倆被迫停學。陳岳明急了,眼下正步入畢業班,停學將傷害兩顆希望的心靈。不行,再困難也得讓他們念書。當時陳岳明月工資90元,家中老少7人,經濟相當拮據。但為了學生能繼續讀書,他就拿出兩個月的工資并戒了酒,供姐弟倆讀完小學,并送進初中。

陳岳明當校長以后,他的目光不是一個班級了,而是他所管轄的幾個自然村的孩子們。

為了普及初等教育,他竭盡全力,把工作做到每一戶村民中去,使家長自覺自愿地把孩子送到學校。他把《義務教育法》翻印了400份,做到學生、家長人手一份,叫學生回家一字一句讀給家長聽。并利用村廣播室,請村干部向村民宣傳《義務教育法》,發現有學生不來上學,先由老師動員,再由村干部上門勸說,直到成功為止。

1986年,離學校50里路遠的山村五尺口麻田村,有倆姐妹周淑琴、周美琴沒來學校報到。陳岳明親自前往動員。那天下雨,陳岳明早上起身走到傍晚,到了學生家已是全身濕透。家長感動得直擦眼淚。陳岳明與家長、學生談了大半夜,學生當時答應去讀,可是第二天又變卦了,主要原因是路太遠了,走怕了。陳岳明對學生說:“路遠就少回家吧,米到我這里拿,星期天到我家里吃,與同學一起共度周日?!庇终f了大半天才將姐妹倆說通。

30年,在他的學籍檔案里,入學率和鞏固率均是100%。

30年,陳岳明從未因事因病請過一天假,脫過一節課,30年來,他吃住在學校。用他的一句本地話來說:“辦學??縿谛??!?/p>

1991年,他接任本鄉教育質量下降的一所學?!S嶺小學。群眾大會上,他表態:“成績提不上去,我不出村?!睘榱烁愫脤W校,他親自擔任畢業班班主任,兼教語文、自然。學生住校,開設早晚自修課,狠抓語文基礎教學。為了上好自然課,他經常帶領學生上山采集動植物標本。日夜“勞心”。自覺體力不支,但又不能耽誤教學,他就買來“補腦汁”放在桌上,眼花了喝幾口。他就是這樣拼了一年,升初中考試時,他教的畢業班總評成績在全鄉5所完小中列集體第二名(過去最末)、個人第一名。

村里人生活富裕后,賭博現象也出現了。有的學生也參加了賭博,陳岳明針對這些現象,進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為了制止學生中的賭博現象,他開辦家長學校,以事實訴說賭博的危害,懇請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給予配合支持,晚上,他一家一戶走過去,見有家長在賭博,他就好言相勸。家長們見這位年邁的民辦老師這般勞心,苦心,也自覺慚愧,漸漸地戒了賭。任教30年,其間18年是校長,陳岳明卻依然是一個老民辦教師。是條件不夠格,還是沒有機會?都不是。

1986年,縣教委給本鄉“民轉公”兩個名額,就陳岳明的條件而論,教齡、學歷幾個硬條件都符合??伤尳o了同校的幾位民辦教師。他說:“作為校長,不能利用職權搶利,而應該讓利?!彼\懇地對一位老師說:“我們都是同一命運的人,你家比我還困難,你先轉正?!?/p>

1989年,又有“民轉公”的機會。妻子說:“轉了公辦就加錢,有福利,這次不能再讓了?!标愒烂餍πφf:“我不喜歡與人爭,一爭就費心,就不安寧了?,F在學校安寧,家里安寧,不是很好嗎?!?/p>

他對“安寧”的解釋,也許是他處理人際關系,團結教師搞好工作的一條方法吧。難怪他頭頂沒有“桂冠”,有了“桂冠”對“民轉公”可助一臂之力。他卻說:“把桂冠讓給老師,可助我一臂之力?!币徽Z道破了他心底的秘密。他想的是學校工作,工作是靠老師來做的,老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不是他最大的愿望嗎?

領工資時,與他同步當民辦教師現在轉為公辦的老師,月薪是他的好幾倍。其他老師不勝感嘆,他則堅信:“我會有這么一天的!”

覃月明從1972年擔任廣西貴港市蒙公鄉凌寺小學壯族民辦教師以來,早已桃李滿天下。在她那間簡陋的房間里,最顯眼的是她作為先進個人出席199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進校實驗工作表彰大會時的代表合影。

1987年,凌寺小學成為壯文進校實驗學校后,她一個人挑起了壯、漢雙語教學實驗的擔子,在尚無現成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她不斷地學習、探索。根據自治區教委提出“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的教學方針,她靈活地結合本校實際,不斷探索,提高壯漢雙語文教學的質量。1993年,她任教的壯漢雙語文教學,漢語文平均分為88.3分,及格率達98%;壯族語文平均分為71.5分,及格率達96%,優秀率為50%,雙雙名列全鄉第一。于是,她被自治區教委授予壯文進校實驗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1972年,正值豆蔻年華的覃月明踏上講臺時,教學條件異常簡陋,一間四壁透風的破教室,里面擺著殘缺不全的桌子板凳,學生上課時得常常蹲在地上寫字。物質條件的匱乏,絲毫沒有動搖她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她想,人民把學生交給我,就要努力培養他們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當時她只有初中畢業水平,自身知識的不足使她感到巨大的壓力。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積極

學習文化知識,認真鉆研教學業務,工作、學習成了她生活里的全部內容。她自費訂了多種教育刊物,從中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再在本校教師中推廣使用。她教出的學生一茬又一茬,已如山花爛漫,桃李滿天下。

1983年2月,她的愛人確診患了肝癌。為了延緩丈夫的生命,她殫精竭慮地操勞,不但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護理好丈夫??墒?,三個月后,丈夫還是拋下她和唯一的4歲的孩子而去。在巨大的悲痛中,她沒有忘記班上的孩子們。在料理完后事的第三天,她悄悄地把家門鎖上,帶著兒子食宿在校。她的“小學”因此成了“大家”。暑天,學生的飲水成了問題。她叫學生帶玉米粉來學校。每天早起為他們煮玉米粥。冷天,她每天都要為學前班的孩子們準備好炭火。她已習慣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燃燒著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照亮屬于學生們的那一片天空。

作為一個民辦教師,她不但要完成好教學任務,還得耕種責任田。為了工作,她的責任田往往誤了種植季節,該噴藥殺蟲的最佳時機常常被耽擱。每到這時,村里的群眾都一聲不響地為她放田水、插秧、收割。校舍由于年久失修,墻體多處裂縫,瓦面嚴重凹陷,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學生的安危使她焦慮不安。她在心里對自己說:“無論如何要保證孩子的安全?!彼业搅舜甯刹亢痛謇镉忻睦先松塘课7扛慕ㄊ乱?,并領著他們逐間察看校舍。為了集資建校,她挨家挨戶把人們請來學校商量辦法。每逢村里放電影,她都要搶在電影放映前向人們宣傳搶修危房的意義。終于鄉親們自覺集資了11萬元建設了一所新校。新校舍竣工的那天,村里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放了一場電影以示慶賀。在電影放映前,村長號召全體村民合唱了一首山歌,以表達對她這位壯鄉好女兒的贊美,崇敬之情。

繆志和任教的地方在云南省富源縣的普克營,這是一個只有40多戶人家的彝族山寨。一提繆志和,寨子里的人都伸出大拇指稱她“子那蘇摩波”(彝語,指最好的老師)。普克營三面巖石峭立,只有一條狹長的山間驛道與外界相通。當地人說是個“鳥飛得來,飛不出去”的地方??娭竞驼嫦褚恢患轼B,進了彝家的門,成了彝寨的人。

那是1973年冬天,繆志和隨新婚的丈夫回婆家。在通往彝家山寨崎嶇的山路上,爬了一道坡,又翻幾道梁,當丈夫指著一面大白巖興奮地說要到家時,她心冷地流下了淚。一個在城市里長大的姑娘,想像不出這么偏僻的大山里竟還有人居住。

愛情的力量使她邁進了彝寨。早先她是瞞著娘家走的,可到了婆家卻并不太受歡迎。老輩人認為這個俊秀的城市姑娘是“吃得了草,干不了活”的人。在彝家生活勞動了10年后,她作為這里唯一的漢族女性在大山里立住了腳跟??伤男膮s一直牽掛著一件事:這里的貧窮能忍耐,但祖祖輩輩當睜眼瞎的日子不能再過下去了。

“山寨娃娃的眼睛是亮亮的,看得見麂子跑,就是不識一個大字?!崩先说倪@番話刺痛著繆志和的心,她決心自己創辦一所山寨小學。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把自家的兩間房屋騰出來做教室,又搬來自家的桌凳做課桌,還請人專門做了塊大黑板。

1983年9月1日,山林的松濤聲中新添了瑯瑯讀書聲,繆志和創辦的小學開學了,十多個彝家人的后代背著書包走進了學堂,整個山寨都沸騰了??墒?,在這個很少與外界往來的山寨辦學,有著許多想不到的困難。要讓學生學會書上的內容,繆志和首先得找準漢語與彝話的對照詞組。在教學中,繆志和整理了900多個彝漢對照詞組。一個教室里常常交替著兩種語言,她的“漢詞彝注”教學漸漸使學生克服了語言難關。

為了這個學校,繆志和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剛任教的前幾年,她把自己每月的15元錢都花在學生的身上。課本和學習用具還要翻山越嶺去鎮教育組背回來。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山霧迷漫著山路,她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人也變成了“泥人”,看著身旁的大山和石頭,傷感的淚水一路伴著她走回山寨……

1992年末的一天,寨子里傳出了繆志和要調到縣里任教的消息。山民們都被這一消息震驚了。當天晚上,全寨山民都自發地涌到設在繆志和家里的村小學。

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流著淚拉住她的手說:是你給寨子帶來了福氣,你一走會把福氣帶走的。三年級學生楊建和蘇國德哭了,這兩位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是從繆老師那里得到母愛的?!袄蠋?,你走了。誰給我們上課,誰給我們補衣服???”哭著哭著,他們依偎在她的膝上睡著了。

那是一個不眠之夜,30多人一直在她家坐到天亮。

是眼淚把她留住的。山民們把一顆顆滾燙的心捧給了她,他們用情感浸泡著她,用言詞軟化著她,用真誠挽留著她。這一刻,她深深感受到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無比神圣,學校這一殿堂的無比神圣。

當第一抹曙光透過窗欞時,繆志和上路了,決心已定,她要向組織說話,她要做一只留鳥,永遠棲息在這里。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麥吉汗所在的米泉縣柏揚河鄉玉素甫早小學澇壩溝教學點距烏魯木齊不過50公里的路程,然而記者去采訪他時,一輛全新的“捷達”轎車竟然跑了4個多小時,一塊擋風玻璃被飛石打碎,輪胎兩次被扎破。然而,就是這條崎嶇的山路,麥吉汗已經走了整整20多年。他的青春、他的愛戀、他的追求,都隨著匆匆歲月毫無保留、無怨無悔地獻給了天山深處的這片熱土,獻給了那些純樸可愛的牧區哈薩克族孩子……

麥吉汗的少年是不幸的。13歲那年他上山伐木材,不幸被樹枝砸斷左臂,留下終身殘疾。初中畢業后,他操起牧鞭,做了牧童。30歲那年,他作為全村唯一一名初中畢業的“秀才”,被推薦做會計,就在前去報到的路上,巧遇即將退休的老校長。老校長拉著麥吉汗的手說了一聲“咱山里像你這樣的人才太少了”,便哽咽了,麥吉汗明白老校長的心情,毅然放棄月薪60元的會計工作,當上了一名月薪僅20元的民辦教師。從教的前10年,麥吉汗幾乎是在馬背上度過的。那時牧民們很少定居,牧點一般都很分散,相距五六公里或十幾公里是常見的事,麥吉汗便背上作業本、課本,黑板和教具,騎著馬起早貪黑挨家挨戶地轉,有時候一天要跑五六十公里。

他現在所在的“學?!?,其實是一個偏遠的教學點,只有一間土坯壘成的小屋,里面擺著幾排沒有油漆的桌凳,一塊黑板,十幾個滿臉稚氣的孩子。麥吉汗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在這里。白天,他為三個年級的學生分別上不同的課;夜晚,他在燭光下批改作業,翻閱教材。深山里氈房零散,遠處的學生回不了家,麥吉汗給他們做飯鋪床,縫補洗理。學校經費不夠,他自己動手釘桌椅、做教具,幾乎把每月的工資都搭了進去。他既是教師又是校工,還當保育員,草原上的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獨臂園丁”。

有人為麥吉汗老師算了一筆賬:他在前10年游牧教學中,走過的路程,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圈;而他那10年的收入還不足

5000元,其中至少有一半花費在給學生買作業本和課本上。

30個年頭過去了,麥吉汗的馬匹換了三代,學生也畢業了幾十茬。學生中有的當了科技專業戶,有的當了軍官、工程師和法官,有的又回到牧區當了老師,牧民們也脫貧致富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麥吉汗老師依然不改初衷,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過著清貧而平靜的生活。

德吉,雅魯藏布江值得驕傲的兒子。為了高原的明天,他在這條古老的江邊的日喀則市第二小學,默默耕耘了30多個春秋。他先后把數千名農牧民子女領進了知識的殿堂。

30多年前,不到20歲的德吉,懷揣一張小學畢業證書,在踏上山區的路上,看到那么多滿臉稚氣的牧童天真地跟在牛群后面,他多么想教他們念書識字啊!從那時起,他就把日喀則市農牧區基礎教育的重擔暗暗地放在自己孱弱的肩頭。

舊西藏長期的經濟剝削和精神奴役,留給農牧區的不僅是蕭條和貧困,還有文化的干涸,勞動人民根本感受不到知識的重要。雖然實行民主改革已有多年,但歷史的陰影并未完全消除。沒有校舍,可以建;可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怎么辦?德吉體驗到了拓荒的艱辛與坎坷。他沒有氣餒。沿著德吉額頭那條條皺紋鋪展的小徑,人們仿佛看見他冒著風雪,深入農場牧點,走村串戶,動員群眾讓孩子上學的匆匆步履;也依稀可辨他領著孩子們搬石頭,壘土墻,修建校舍的忙碌身影。日喀則市第一、第二居委會聯辦的那所民辦小學,連一塊黑板都沒有,他把自己家的門取下來當黑板;而他家的門卻只剩下一塊破舊的布簾子。德吉不會忘記1963年10月那個特別的日子。第一聲稚嫩的讀書聲在簡陋的教室里響起,幾十雙求知若渴的目光望著他手中那根沉甸甸的粉筆。他知道,在風雪高原上辦學有多艱苦。白天,他既要承擔正常的教學任務,又要負責照料學生們的生活。晚上,還要在昏暗的酥油燈下備課、批改作業。而他每月的收入還不如一個老阿媽紡線所掙的工錢。學生的主食是從各自家里帶來的糌粑。沒有副食,上課之余,德吉常常背上獵槍去打點野味來給孩子們增加營養。柴火斷了,他還要翻山越嶺去撿牛糞和干柴。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德吉嚴于律己,刻苦自學,漸漸成長為全市教學業務頂呱呱的專家型教師。

德吉,藏語意為“幸?!?。而這幸福從德吉這里傳向了千萬人。30多年來,經德吉教過的學生達2000多人,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已成為建設新西藏的骨干力量,還有不少人擔任了當地黨政部門的領導職務。

德吉常說,孩子是民族的未來,教育是未來的希望。德吉老師用生命在雅魯藏布江流經的大地上譜寫了一曲人間真善美的頌歌。

三、無怨無悔的苦樂年華

不管是誰,只要你接觸一下中國的民辦教師,你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這仿佛是從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時代走來的一群人。他們待人是那樣的謙恭禮讓,謙恭得讓人心靈悸顫,你會想起“卑微”這個詞。他們或者是有錢不肯自己花,把微薄的工資用到學生身上,用到學校建設上;或者是有了“民轉公”的機會卻要一次次讓給別人;或者是放棄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卻甘愿在貧困中終老深山;他們或棲身破廟舊房,或跋涉山水之間,學校天地之小,學生管理之難,生活工作條件之差,工資待遇之低,這一切都不足以動搖他們矢志教育的信念。他們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

教育是神圣的事業,可要讓一個事業神圣是需要代價的。聽一聽這些民辦教師的故事,你會覺得有時候這種代價甚至到了慘烈的地步。

對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鄉山城溝村小學民辦教師楊增奎來說,神圣的代價實在是太慘了,他女兒得的是現今并不難治的肺結核,就是因為貧困,因為沒有那世俗的錢,女兒在18歲時永遠閉上了眼睛。女兒臨終時都沒能見上她極愛戴的父親,就是在那個時刻,父親還挺立在講臺上。

楊增奎窮,每月29元的收入,這與他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不相當了。是他在31年前辦起了村里有史以來第一所小學,校長、班主任,教師,全是他一個人擔任。沒錢買粉筆,用生石灰拌黃泥自制;一年中只有一瓶藍墨水寫教案,一瓶紅墨水改作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順著他的教鞭的指向,這個只有50戶人家的小山村卻有20多人走出了大山,成長為各類建設人才。

有多少民辦教師,為教育竭盡了心血。他們的收入和付出是遠若霄壤的不等式。

謝有德的不等式是可怕的,當他聽說廣東的大款一席黃金宴吃掉10多萬時,他那本來就很大的嘴巴張得更大了。

河北的張廣森算了一筆賬,他任民辦教師20多年,總收入還不足萬元;四川開縣漁北村的賴克林接到赴京參加表彰會的通知,卻嘆息著準備放棄,他無錢上路,也無出門的衣服。結果是鄉教辦為他籌了路費,幾個弟兄資助他衣服他才得以進京;吉林榆樹市的陳雅莉進京受表彰,身上穿的那套西裝裙是村里你一元他兩元湊錢買來的;張宗花到北京的老鄉家,老鄉看著她身上穿的直搖頭,為不給廣東人丟臉,老鄉買了兩套衣服送她,這才使她像個樣地出席了表彰會。

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湖南瑤族民辦教師吳西元的回答是:“吃飽一頓肉!”他上有癱瘓在床的80高堂,中有患精神病的妻子,下有兩個在縣城讀書的孩子,全靠他幾十元的月薪維持,吳西元不得不常常餓著肚子去上課。表彰會期間,會務組的同志只要和他一桌吃飯,都會主動把肉往他碗里撥,看著籠罩在同情目光中的他羞澀地低頭吃飯,一些人的眼圈紅了。

無論是遇到不幸,還是病魔纏身,對教育事業總是矢志不移。湖北的甘菊秀,1987年做完直腸癌晚期手術后,始終頑強地站在講臺上。她所帶班的鞏固率,提高率、合格率始終名列全學區前茅,她決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教育工作中去”。河南鄧州十里堡小學的民辦教師李道理,1976年高中畢業當上了民辦教師,先后當教導主任、校長,積勞成疾,患上“后天性維生素D3缺乏癥”,全身多處骨質疏松,已有15處發生自然性骨折,隨時都有全身癱瘓的可能,使得他在33歲時就拄起了拐杖。但他并沒被病魔嚇倒,始終堅持在教學崗位上,即使是外出看病,也不忘去走訪學校,考察學習先進經驗;為了學校工作或走訪學生家長,多次摔倒在路上。他常說:“人活著就幾十年,病了不能等死;趁現在還沒有全身癱瘓,只要能活動就要干事,就要全力以赴,奮斗不息?!?/p>

處于窮鄉僻壤的民辦教師,盡管工資微薄,但他們沒有吝嗇這微薄的收入,而是傾其全家所有、慷慨解囊幫助那些交不起學費、書雜費的農村娃。山西興縣高家村鎮西坪中學呂晉春老師,用他與他愛人(同是民辦教師)兩人的工資和變賣祖房的全部所得及他撰寫文章的稿酬共5000元,為學生辦了圖書館,只希望“把晉西北的山里娃娃培養成合格的建設人才”。陜西延安的王思明,帶領全校學生用課余時間大

搞勤工儉學,當民辦教師30年,用自己的雙手三遷校舍,連自己家的糧食、婆姨喂的豬都讓他賣了投進學校,曾有四集電視劇《走出黃土地》介紹過他的事跡。

內蒙古哲里木盟的散都嘎喳村小學的額爾敦桑老師1974年任民辦教師,為了改變學校的貧困面貌,帶領學生每年種植蓖麻10多畝,栽樹150畝,他用幾千元的勤工儉學收入為學生解決了疫苗費、書本費,為學生訂閱了十幾種報刊。該村有兩個殘疾兒童不能走路上學,額爾敦桑就每天晚上到學生家上課,風雨無阻5年整,使兩個孩子成為合格的小學畢業生。額老師的奉獻贏得了廣大農牧民的尊敬和愛戴,被家長們稱為“我們的賽音巴格?!?我們的好老師)。

黑龍江鐵力市愛林小學邵景云,為了不讓學生退學,她用自己的錢為學生交學費,買學習用品和棉衣、棉鞋等。她說:“面對家鄉父老,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掏出熱心辦教育,盡心教書育人才?!鄙劬霸扑诘膼哿执迨谴蠊枪澆《喟l區,也是鐵力市防治地方病重點村,村里一些孩子患了大骨節病無法正常上學,邵老師便主動承擔起為學生義務投藥的任務,每次都把藥和水一一送到孩子手上,眼看著孩子吃下去才放心。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愛林村的大骨節病發病率由原來的90%降至5%以下。為了怕交男朋友分散教學注意力,她一連推掉了鄉親們為她介紹的十幾個對象。

徐顯義原在江西龍南縣新都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拼死拼活搞科學種田,生產起色卻不大。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他終于發現了其中原因,村民文化素質太差,村里50個黨員中不認識自己的名字的就有39個,24個生產隊長中21個是文盲。治窮要治愚,要想使家鄉富,必須搞好家鄉教育。1975年,組織上答應了他當教師的要求,這一干就是20多年。1986年夏天,洪水泛濫,他不顧家人的反對,躥進快要倒塌的辦公室去抱剛從書店領回的學生新書,書剛抱出,房墻擦著他的脊梁塌下來了。20多年來,他用自己微薄的積蓄資助了30多名學生,使他們順利讀完初中。

安徽金寨楊沖小學的盧丙倫1973年擔任民辦教師,20多年的時間,126名學生得到過他的接濟和資助,總金額4000多元。由于他威信高,懂科學,鄉領導多次動員他當支部書記,勸他承包茶葉廠,搞致富帶頭,他都婉言謝絕了,他說,下代人沒有文化,從根本上治窮不可能。

吉林省師德標兵,國家模范教師,永吉縣黃榆頭鄉折麻背小學林占春,當民辦教師25年,工資總額還不到15000元,就是這些可憐的工資,他每年還得拿出幾百元為家庭困難的孩子買書、買本子、買筆。有人為他算了一筆賬,25年來,他把工資總額的三分之一都補貼到了學生的身上。

福建上杭縣的才溪鎮,毛澤東同志曾3次親臨調查,于1933年11月寫下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1959年,有18個師級,9個少將被授銜,才溪鄉有了“九軍十八師”盛名。改革開放以后,曾因“三千榔頭八百斧”走出山門搞建筑,這個鄉密集出現了千萬元戶、百萬元戶。有很多中小學教師也走下講臺走進商海。但黃秋蓮老師從來沒動搖過自己的信念。她的好友擺地攤賺了幾十萬,表示拿出本金讓她經商,她說:“錢固然重要,但孩子沒有人教,一個個成了睜眼瞎,這才是最要命的?!比谓桃詠?,她用自己可憐的工資和家中養豬、養雞的收入,先后為學生支付課本費2800多元。

1987年,四川開縣漁北村小學突然倒塌,106名學生停了課,村里窮得一盆如洗,哪有力量修繕房子,賴克林老師把自己一家5口擠到緊挨豬舍的茅草屋去住,四處投親借友奔走化緣,賣豬賣糧,又說服妻子賣掉了陪嫁來的那只珍貴的紅木箱子,終于蓋起了3間寬敞的教室。有人問賴老師你到底圖啥?賴克林笑著說:“圖啥?圖的是孩子們有出息。為了這一點,我把老本賠上也心甘?!?/p>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就是我們的中國民辦教師。像這樣的老師舉不勝舉,

四川省宜賓縣茅坪村的鄭金明,陜西省戶縣西林小學的謝有德,甘肅永登縣臨平希望小學的王好仁,遼寧阜新的侯鳳田,海南儋州的朱金贊,寧夏永寧的康秀英,貴州凱里市金銀洞村苗族教師金光明,陜西延安的劉生連,莫不傾盡全力資助學生,他們甘心情愿,無怨無悔。

民辦教師是在我國國家辦學力量嚴重不足和私人辦學不被提倡的特殊情況下產生的,毋庸諱言,民辦教師隊伍存在天然的不足,這些不足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而被放大,問題也顯得越來越突出。

民辦教師不應當長期存在下去。因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民辦教師的性質決定了他們在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兼顧家庭的生產活動,完全用公辦教師的標準要求他們是很困難的;民辦教師擔負著與公辦教師同樣的教育教學工作,但待遇懸殊,同工不同酬,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影響了民辦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公辦學校不應當長期存在比例過大的民辦教師。民辦教師的性質長期處在模糊狀態,是教師卻還要種地,是農民卻還要教書,是干部又不享受干部待遇,是臨時工卻長期任教。這種狀況造成了學校購買國庫券時把他們算作干部;村里攤派義務工時又當作農民;教育部門定編時作為教師計算;人事部門精減人員時又當成臨時工首當其沖;計劃內臨時工轉正把他們排除在外;常常把一些難以解決的矛盾轉嫁到民辦教師身上。民辦教師應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控制,并通過禁止增加新的民辦教師、民辦教師轉公辦、定向招收師范生、對經培訓仍不合格的予以辭退、對達到退休年齡的妥善安置等措施逐步減少、最終消化掉。因此,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的“關、招、轉、辭、退”等解決民辦教師的五字方針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多次調整整頓、加強培訓,民辦教師素質有了不斷提高、人數逐年減少、管理法規逐步健全,為做好民辦教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段時間,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了調整整頓。對一些文化水平太低,經全面考核不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民辦教師予以辭退。對需要進修提高方能勝任工作的民辦教師發給了試用證,加強了培訓,限期達到要求后頒發任用證,達不到要求的予以辭退,確定了資格。通過轉正、提高待遇等措施提高了民辦教師進修提高的積極性。與以前相比,民辦教師的整體素質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1994年6月,中央作出了“全面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倒計時會”,是基于這樣的背景:第一,民辦教師90%左右集中在農村小學,1990年小學民辦教師中具有國家規定合格學歷者已達165萬人,占小學民辦教師的71%。還有約5%的民辦教師取得了專業合格證書,達到國家規定合格學歷教師所占比重已與公辦教師相當,其中7萬人具有??埔陨蠈W歷。第二、按照和公辦教師一

樣的要求,民辦教師中有206萬人評聘了各級教師職務,占民辦教師總數的69%,其中具有中級以上職務的有13萬人。第三,受省級以上表彰的7000余人,地(市)級表彰的5萬余人,縣級表彰的近30萬人。第四、相當一部分民辦教師已成為農村教育管理的骨干,據湖南省統計,該省的鄉中心校,村小校長一半以上是民辦教師。湖北省擔任中小學校長、教導主任的民辦教師達2.5萬名,占民辦教師總數的13.4%,該省羅田縣33.7%的民辦教師擔任校長、教導主任。第五、民辦教師繼續提高學歷層次,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潛力很大,據統計,全國民辦教師的50%為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有利于培養提高和送入各級師范院校深造。第六、經過多年的努力,民辦教師已有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有的民辦教師被評為特級教師,當選為各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據統計,全國當選為各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民辦教師達15萬多人。

上述情況表明,民辦教師的素質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國家應當繼續完善執行民辦教師轉公辦的政策,并保證長流水,不斷線、年年轉。至少教育系統的自然減員指標。應主要用于民辦教師轉公辦。已取得中級以上職務、具有??埔陨蠈W歷、特級教師,受省級以上表彰、擔任中小學校長的民辦教師更應當免試優先轉為公辦,以取信于民,調動民辦教師的積極性。

與民辦教師地位、素質成反比的是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待遇相差越來越大,根據民辦教師較多的河南、山東、四川等23個省、自治區統計,到了上世紀末,民辦教師月工資在76元以下的仍然占66.5%。而且民辦教師除工資以外幾乎沒有任何補貼。近十年來公辦教師幾次增加工資和補貼,而民辦教師的國家補助部分一直未動,每月仍然雷打不動僅20元左右。鄉鎮自籌的部分一是標準低,二是早澇不保收,有的地方還長期拖欠。與教育部門以外的其他行業相比,民辦教師的收入則更加微薄,更加可憐!

四、民辦教師,想說愛你很容易

1994年8月18日,我來到北京參加首屆全國十佳民辦教師表彰會。按照會議通知住在新華社招待所。12點吃午飯的時候,我見到了來自全國各省的代表,總共29個人。原來是30名,陜西劉生連代表因病未到會。這30名代表中將評選出10名“十佳”和20名“優秀”。

有人介紹了會務組的幾位同志:國家教委人事司的副處長孫霄兵,中國教育學會的秘書長郭永福,《中國教育學刊》記者楊太清,光明日報社的李丹、葉輝。后來才知道,整個這次活動就是由葉輝策劃的。葉輝不到40歲,白凈清瘦的面孔,戴著高度近視眼鏡。未曾開口先帶笑。葉輝有一個好友,叫柴云健,系廣東大亞灣健風集團的總裁。38年人生路,10余載商海泛舟,13個分公司,10億元資產,早已鑄就一個現代企業家的卓著業績。誰會知道,柴云健的啟蒙者竟是一位民辦教師。一次,葉輝采訪柴云健時,柴云健和他談了令自己終生難忘的人生經歷。

柴云健出生的那年,正是他父親成為右派,全家被遣送回老家的1957年。父親被送去“勞動改造”,他們兄妹4人隨同在音樂學院當教師的母親來到浙江臨海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住進一座破廟,開始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生活。

那正是天災人禍的困難時期,童蒙初開,饑餓便成了他生活的主調,在母親的淚光里,他開始認識這個世界。

四年小學生涯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永難磨滅的印痕。他的班主任與其說是民辦教師,不如說就是多讀了幾年書的農民。他絲毫沒有因為柴云健是右派的兒子而歧視他。一次,學校開運動會,柴云健家貧,沒帶中飯,當同學都在吃飯時,他悄悄躲開,走向墻角。突然,一只大手搭在了他的肩上,隨之一塊黑面饃饃送到了他的手里,老師那親切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吃吧,別餓壞了身體?!彼前橹鴾I水吃完那塊饃饃的。此后,每當家境同樣貧寒的老師一次又一次接濟他時,他心中就升起一種強烈的愿望:長大了我一定要報答老師的恩情!

如今,當他出入高級賓館,面對美味佳肴時,那塊使他銘心刻骨的黑面饃饃便會在他眼前浮現。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當他事業有成,回到了養育他的那塊土地看望那位老師時,他的心靈又一次受到震動:30多年前的民辦教師,至今依然還是民辦教師,苦守清貧30年啊!老師,你含辛茹苦為哪般?他這里在唏噓嘆息,老師卻朗聲笑了:人生在世,各有活法,金錢名譽乃身外之物,何足道哉!我只求以自己微薄的能力,為社會作些微薄的貢獻,問心無愧,于心足矣。

也就是那一次,他見到了昔日最好的同學。這位同學也是民辦教師,月薪160元,18年老民辦,因為窮,妻子跟別人跑了。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不就是因為窮嗎,今天他已有能力幫助同學去掉那個窮字?!皝戆?,到我的公司工作,我可以使你很快富起來?!彼耐瑢W卻苦笑著謝絕了他的好意:“教書苦,但我舍不得離開孩子們,錢這東西可多可少,人活著也不僅僅為了錢啊!”

他又一次震驚了。普通平凡,質樸無華,無私無恨,無怨無悔,傾盡畢生心血,獻出拳拳愛心,可是卻連一句豪言壯語都不會說,這就是我國最基層的民辦教師!

有一段時間,電視劇《鳳凰琴》在電視臺熱播,很少看電視劇的柴云健卻每天破例坐在電視機前。那些普通民辦教師的命運深深吸引著他,那從不輕彈的男兒淚竟一次又一次地從這堅強漢子的眼眶漫出……

眼角淚痕未干,一種神圣崇高的情感在柴云健心中升騰起來。作為一個現代企業家,他很清楚教育無疑是陽光下最神圣的事業??墒亲钌袷サ氖聵I無疑卻有著最世俗的煩惱——沒錢。教育窮,中國的教育更窮。作為教育的受惠者,作為已經成功的企業家,他要向教育、向他的老師們,捧上一顆赤子之心。

葉輝也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秀新聞工作者。這些年來,他接觸采訪了大量基層民辦教師,多少次為他們的奉獻所感動,多少次思考著他能為這些民辦教師做些什么,能為中國的農村教育做些什么。二位好友傾心相談通宵,當黎明的曙光透過玻璃窗照進屋里時,兩雙大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握手之間,一項建國以來第一次為民辦教師舉辦的全國評優活動拉開了序幕。

評選、資助優秀民辦教師的決定作出以后,他們的想法得到了國家教委、中國教育學會和《光明日報》社的大力支持。大家都認為這項活動很有意義。江澤民同志說,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而我國尚有230萬民辦教師長期工作在農村中小學,這是黨和政府撒播在農村最基層、最貼近“三農”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白天辦“日?!迸囵B下一代,晚上辦“夜?!睊呙づ嘤栟r民,在令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國農村教育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頌揚他們的奉獻精神,并以此喚起全社會對他們、對農村教育的理解、關心和支持,

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張承先得知此事表示極大支持。他說:民辦教師大都分布在農村,越是貧困的地方,民辦教師越多。民辦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與他們付出的勞動極不相稱,他們的工作條件很差,負擔很重,工資很低,且得不到保證,因此特別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關心。中央已決定六七年內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這次評選活動正是具體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一個具體行動。張承先在與柴云健交談后說:柴云健慷慨支持這項活動是與他對民辦教師的深入了解分不開的。作為企業家,他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有深切的體會。當然,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他想通過這項活動帶個頭,使更多的企業家和志士仁人都來關心民辦教師,為他們獻上一份愛心,把表彰民辦教師的活動堅持下去形成風氣,促使我國民辦教師問題的盡快解決。我相信,柴云健這一義舉定能及時得到社會的響應。

盡管民辦教師的產生和發展有許多非正常因素,但作為民辦教師個人,長期以來,在生活條件困難、工作環境艱苦,待遇、地位低下的困境中,不計名利、顧全大局、任勞任怨、辛勤工作,獻身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為國家分擔了困難,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他們扎根農村、教書育人,嘔心瀝血,為培養下一代奉獻了寶貴的青春。民辦教師的形成和發展及他們的貢獻證明,沒有民辦教師,就沒有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今天;沒有民辦教師,中國的文盲要比現在多好幾億。但遺憾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并不是政府所有的部門對民辦教師都有全面的認識,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民辦教師。民辦教師待遇提高緩慢,轉公辦等政策沒有連續的貫徹執行,與對民辦教師的認識和理解程度有密切關系。

民辦教師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特殊的用工形式,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甚至有人干脆稱民辦教師為“赤腳教師”。民辦教師大致有三種類別:由上級頒發任用證的是第一類民師;上級主管部門沒有發給他們任用證,但卻有登記記載的,屬第二類民師;最后一類,就是所謂的“臨時代課民師”,是由各鄉鎮、村自己任用的民師,既沒有任用證也沒有登記,這樣的教師連民師都稱不上。

民辦教師,應該說是中國最基層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他們與農民群眾朝夕相處,深知農民群眾的甘苦,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農民。因為大多數農民識字太少,他們在農村的威望一直很高。過春節為農民寫春聯,平時為農民寫信,甚至代寫情書。上級要求村里干的宣傳工作,村里大多都安排他們去完成。粉刷標語,寫批判稿子,挨家挨戶去設計學習專欄,為村里辦黑板報,掛鋤季節為鄉親們念唱本,說評書,編節目,演節目,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辦夜校,掃文盲,為農民講農藥使用常識,帶頭推廣優良品種,搞塑料大棚,帶頭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頭搞家庭致富,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一身洗得發白的中山裝,頭發理得一絲不亂,邁著穩健的八字步走路目不斜視,風紀扣系得嚴嚴實實,上衣兜里插一支鋼筆,提一個包系大多已斷裂,用布條縫合著的印有“教師節留念”幾個字的人造革提包。面帶微笑,有求必應,這一民辦教師形象一直定格在幾億農民腦中。

他們雖然也是人民教師的一部分,但他們的身份和收入卻是那么不協調。他們還是常常在鋤頭和課本,土地和講臺之間徘徊。

1980年以前,民辦教師得到的是同等勞動力的工分報酬和國家補助費。小學民辦教師每年補助170元,初中民辦教師210元。1980年以后,民辦教師享受責任田和國家補助費。1981年,國務院規定民辦教師每人每年的補助標準增加50元。此后,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自定補助費標準。經濟條件好的地區補助費相對較高,但大部分地區依然很低。民辦教師工資待遇長期偏低的問題十分突出。至1995年底,全國民辦教師月工資在70元以下的有17.5萬人,約占8%;月工資在100元以下的有43.8萬人,約占22%;月工資在150元以下的有59.4萬人,約占30%。在一些民辦教師較多的省份,大量的民辦教師月工資不足100元,僅是公辦教師工資收入的1/4,且不能按時、足額發放,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國家也曾多次發出文件,要求各地要做到民辦教師和公辦教師同工同酬,最低也要達到公辦教師平均工資額的2/3??蓪嶋H上,絕大多數地方沒有做到這一點。

五、長路漫漫,艱難的等待

因為種種原因。全國“十佳民辦教師”的評選活動只舉辦了這一次。是首屆,也是最后一次。但這次評選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顒影l起者和國家教委、光明日報社、健風集團的遠見卓識,也將會永留中國的教育史冊!這次活動對自孔子開始至今2400多年來的中國民辦教師群體作了最好的注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欣聞舉辦首屆全國優秀民辦教師評選活動時,高興地說:“這個活動舉辦得好!我國的民辦教師特別應該受到全社會的理解,關心和尊重。希望全社會對民辦教師給予更大的關心支持?!?/p>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稱贊民辦教師是“中國農村教育的脊梁”。是啊,脊梁的負擔太沉重而又缺乏營養,這脊梁也會彎曲的,脊梁彎曲過度,大廈也會倒塌的。

因為奉獻,杰出的民辦教師受到表彰。但表彰卻不是為了永遠的奉獻,而是為了讓這不公平的奉獻徹底終止。

民辦教師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副主任史靜寰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古到今,從外到中,教育不是個致富的產業,教師也不是個能發財致富的職業,民辦教師更是如此。但教師付出的勞動應能維持其體面的生活。一個貧困孩子失學,受影響的是一個孩子,如果一個教師因貧困“失教”,受影響的卻是整班的孩子。中國已經有了“希望工程”,失學兒童可以得到救助;同樣貧窮的教師,也應該建立一個希望工程,讓全社會都來關心他們!

“民辦教師”是一個大課題。民辦教師的性質、隊伍的發展等理論問題長期以來是個空白領域,很少有人對此進行認真的調研,細致的分析。

國家教委人事司的楊春茂在負責教師隊伍管理的工作期間,對這一問題的探討、解決,貢獻很大,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針對各地“民轉公”過程中發現的種種誤區,他在《瞭望》周刊上撰文指出:

第一,“民轉公”不是考試錄用公務員?!懊褶D公”,在國家,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民辦教師個人,應當說是一種“補償”措施。因為民辦教師長期在生活,工作條件都非常差的農村中小學工作,本應得到比城市、比發達地區更多的補貼,津貼之類的“補償”。但限于我國一度人口增長失控,緊接著十年動亂,國家難以承擔大量的教育費用。很多教育經費方面的困難,實際上長期由民辦教師個人承擔了。今天,當我們的教育事業日益受到應有的重視,國家

有能力解決“民轉公”問題的時候,作為一種“補償”,逐步將合格民辦教師轉招為公辦教師,僅僅是民辦教師轉變為公職人員的身份變化,與考試錄用公務員(干部)有顯著的區別?!懊褶D公”是國家專門針對民辦教師采取的一項特殊政策。這種特殊政策不適用于其他任何行業,因此不能把考試錄用公務員(干部)的辦法簡單地套用于“民轉公”。

第二,“民轉公”不應當根據考試成績決定。在“民轉公”中不能憑考試成績決定誰能轉公辦,而應當首先考慮民辦教師的貢獻。這種貢獻主要體現在任教時間上,時間越長貢獻越大。公務員之所以要通過考試錄用,是因為一方面對公務員文化水平、法律意識、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又沒有專門的高校(或專業)培養公務員。故世界上很多國家對公務員都是通過考試錄用的,實踐也證明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辦法。而民辦教師長期擔任教學工作,絕大部分人在學歷等方面已經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標準,按公辦教師一樣的條件評聘了教師職務,而且這支隊伍已經過多次調整整頓,淘汰了不合格人員。轉公辦仍從事與過去完全相同的工作,所以不應當以考試成績作為轉公辦的唯一根據,更不能簡單地套用考公務員的辦法,用同樣的教材考民辦教師。依照《教師法》制定的教師資格制度規定,具有教師職務的民辦教師將與公辦教師一樣經教育行政部門考核后認定其國家教師資格,具有國家教師資格的民辦教師轉公辦,就更沒有必要進行考試?!秶鴦赵宏P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現有合格的民辦教師經通過考核認定資格后逐步轉為公辦教師”。其中的考核就是針對考試而言的?!懊褶D公”工作中應當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辦事。

第三,“民轉公”不應當有年齡限制?!懊褶D公”主要應當考慮其在教育事業中的貢獻,因此在“民轉公”中不應當限制年齡。而現在在一些地區,仍套用以往錄用干部的做法,規定了“轉公辦”的年齡界限(一般在40歲左右)。這種做法會嚴重影響民辦教師的積極性。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民辦教師支撐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半壁江山。沒有他們,就沒有九年義務教育今天的普及程度;沒有他們,中國農村的文盲會比現在多得多,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今天,當國家有條件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出路的時候,我們不能采取“卸磨殺驢”的做法,把從教多年、貢獻很大的民辦教師拒之門外。據1994年上半年統計,全國51歲以上的民辦教師僅18.6萬人,即使將他們全部轉為公辦,也不會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產生大的影響。

第四,“民轉公”不應當收費。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依法治教的需要,是政府對民辦教師的關心,也是政府對民辦教師為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辛勤勞動的補償。在這一工作中,收取任何費用都是不合理的。

1994年6月,李鵬總理提出“爭取今后六七年內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目標后,楊春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又在同年42期《瞭望》周刊上提出了“消化掉”民辦教師的思路:

第一,全國50歲以上的40萬名民辦教師,將在未來10年內陸續退休。

第二,對經過培訓仍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約10萬名民辦教師,予以辭退。

第三,轉公辦是減少民辦教師數量、調動民辦教師積極性的最有效措施。為此,國家每年至少應下達5萬名民師轉公辦的指標,各地政府也應下達不少于這個指標的數字,這樣每年可以轉10萬人。另外,中小學公辦教師的自然減員指標應主要用于民師轉公辦,現在這項自然減員率至少為1%。以此為標準,每年中小學公辦教師自然減員約6萬人。這兩項民師轉公辦每年為16萬人,到本世紀末可轉96萬人。

第四、現在35歲以下民辦教師100萬人,其中一部分可由師范院校定向招生的途徑轉為公辦。比較保守的估計,這些青年民辦教師至少有40萬人符合到師范院校深造的條件。

上述多渠道、逐步消化的一系列措施,沒有超出國家和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只要各級政府重視,就可以達到最終消化掉民辦教師的目標??傊?,消化民辦教師的速度越快,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越有利。

不能忘記的還有,在逐步消化民辦教師的過程中,應當加快著手改善民辦教師待遇,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首先是提高民辦教師國家補助費標準,以此推動地方政府改善民辦教師待遇的工作。筆者認為,民辦教師的收入標準,在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超千元的地區,應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在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00元左右的地區,應不低于公辦教師的2/3。

筆者之所以在這里長篇幅地介紹楊春茂同志的觀點,一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程中,像這樣有遠見的針對“民辦教師”的建議少如鳳毛麟角。二是楊春茂的建議,得到了當時教育部長陳至立,甚至李嵐清副總理的稱贊,他的建議在后來解決民辦教師群體的進程中,基本全被政府采納。

盡快妥善地解決好民辦教師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成了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事業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兒。和所有社會改革一樣,解決的進程中有陽光也有陣痛,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解決這一問題進程的漫漫長路。

1979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全國136個邊境縣的8萬余名中小學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揭開了黨和政府妥善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序幕。

1983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對民辦教師應逐步實行社隊統籌工資制,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建立民辦教師的福利基金,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根據國家財力物力的改善,每年安排一定的勞動指標,在考核合格的民辦教師中,轉一部分為公辦教師?!鄙綎|平度在此精神指導下,1984年建立了人民教育基金,民辦教師的工資全部由基金會支付,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山東平度的經驗在全國得到推廣,民辦教師從1977年的491萬人減少到1990年的280萬人。為加快解決民辦教師問題,1992年8月,國家教委、國家計委、人事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民辦教師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著名的“關、招、轉、辭、退”五字方針。1994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爭取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這一年的全國優秀民師評選表彰活動,促進了黨和政府盡早解決民師的進程,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從此有了歷史性的轉折。從1994年起,國家連續3年每年下達15萬名“民轉公”專項指標,各級政府調劑約17萬名配套指標。到1996年底,我國民辦教師人數已減至145萬人。199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通知》,提出全國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分年度目標為:1997年民辦教師占

全國中小學教師的比例為12%,1998年減少到7%,1999年減少到3%,2000年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結束公辦、民辦教師并存的狀況?!熬盼濉逼陂g,國家共下達的“民轉公”指標近80萬個;另外,地方政府還調劑了10多萬個配套指標。對于被“辭”和被“退”的民辦教師,地方政府都盡可能地進行了妥善安置。但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差距,民辦教師的解決時間表各有不同。這樣的實際最終解決民師問題仍然推遲到了2003年底……

六、“編外民師現象”的思考

中國的民辦教師問題最終解決了嗎?

說“最終解決”可以,因為站在全國的角度來看,作為億萬人關注的這個群體不存在了,最起碼,國人心目中“民辦教師”的群體已經淡出了時代的視野,淡出了自上而下各級政府的視野了。

說“基本解決”也可以。因為在今天中國農村中小學的三尺講臺上,仍然站著一大批不是公辦教師的執教者。是的,就在讀者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仍然有一大批身份既不是公辦教師也不是民辦教師的執教者還站在老少邊窮地區的中小學講臺上。毫無疑問,他們肯定不屬于公辦教師,也顯然不再是民辦教師。他們的角色似乎有些滑稽,也似乎有些尷尬,已沒有一個恰切的稱謂來表述他們的身份。但他們確實在傳道授業解惑。

這一大批是多少?沒有人統計過。

他們還要在講臺上站多久?不知道。

他們依然在從事著“民辦教師”的工種。報酬由鄉里統籌發給,每月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由于工資由鄉鎮統籌,他們從不奢望工資能按月發放,因為這實在沒有可能,能到年底一次性補齊就很不錯了。鄉里每年和他們簽一次合同,合同條款上很明確地寫著“聘期是一年”。他們也很清楚自己的命運,學生在逐年減少,公辦教師也會漸漸超編,說不上哪天,他們有可能隨時被中止合同。

他們大多是五十歲左右外出打工打不了的一個群體。他們文化水平都不很高,邊學邊教也能應付教學工作。其中一些教學成績可能還略高于周圍的公辦教師。成績好歸好,他們對轉正已不再抱任何幻想,因為他們很清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能有這么一份既能照顧家庭、土地,又能掙點小錢的事情做,他們已經知足了。讓他們搞家庭種植、養殖,能不能掙來幾千元錢也很難說。

他們或許是中國民辦教師的最后守望者?

接收一名師范畢業生,鄉鎮財政每年得支出近萬元,而且這些師范畢業生還不一定安心在這里干,頭天來報到,第二天就開始托關系、走門子活動進城的,太多了。

聘用一名臨時的教師有幾千元就足夠了,用一名公辦教師的開支,可以聘用三五名這樣的教師啊!財政狀況大多捉襟見肘的鄉鎮政府不得不都在算這么一筆賬。

我們不妨聽聽幾位農村基層教師的肺腑之言,他們是山東省微山縣的兩名農村基層教師,一位叫張偉,一位叫樊彩云。他們以超人的膽識說出了多少農村基層教師想說而不敢說的心里話,僅此一點,他們就很了不起,就足以讓世人對他們仰視。但為了使他們避免不應有的麻煩,筆者權衡再三,在這里還是隱去了他們的工作單位。他們的“心里話”先后刊登在2004年11月17日和2005年1月12日的《教師報》上。聽聽他們的呼吁和期待,我們或許能對“編外民師”現象產生的背景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張偉:遙想十七年前,我中師畢業后回到了生我養我的故鄉?!爸镉蓪W,學之乃知?!睘槟軇偃嗡虒W科,我踏上了漫漫的繼續教育之路。經過六年的寒“凍”暑“烤”,我拿到了本科畢業證書,并通過加試外語,獲法學學士學位。農村學校財政困難,所有的繼續教育費用“自產自銷”,再加上培訓、辦證,我的工資入不敷出,負債累累;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直接從工資中扣除的所謂“捐資”,令我雪上加霜。校園內流傳著一首打油詩:教師職業不入流,忍氣吞聲度春秋。只講奉獻低工資,溫飽問題使人愁。工資能及時發放,成了我們農村教師最大的心愿,“福利補貼”、“獎金”之類想也不敢想。一教師結婚,眾同事前去賀喜,因未發工資,無錢上禮,只好聯合打白條,等有朝一日發工資再補上,想來真讓人心酸掉淚!

《教師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條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2002年教師工資改由縣統一發放,教師今后不必再為工資問題而擔憂。多少農村教師為之歡呼雀躍,可盼來的居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農村教師只能領到工資單中65%的“國標”工資,屬于“地補”的55%的工資依然是“水中月,鏡中花”。前不久,農村部分地方實行鄉鎮合并,我們有幸與一所原來的縣直學校合并在一起,我的對桌(拿縣直工資)竟此我這位比他早工作9年的大師哥每月多400多元工資。一樣的工作,天壤之別的待遇,真讓我們心寒!我們地方的鄉村退休教師最初和所屬農村在職教師一樣只拿“國標”工資,后經退休老教師的多方“努力”,終于“吃”上了“縣直皇糧”?!案?,不如不干”,于是乎,一些還在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爭先恐后地卸了磨去頤養天年;亦有幾位八面玲瓏之輩提前金盆洗手,撈取55%的“地補”工資。一時,有多少鄉村教師望眼欲穿,巴望著退休那一時刻的到來……《教師法》第二十七條:“……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應當予以補貼?!蔽覀兏羿彽暮^學校境況更糟,他們四面環水,交通不便,辦學條件差,生活艱苦,不僅沒有“地補”,連原有的“湖區補助”也銷聲匿跡。去年,一所學校的副校長、教導主任連同幾名骨干教師進城了,這個學校一下子陷入了癱瘓,只好在鄉下找了幾名代課的編外民師來維持!又有多少鄉村教師在“聞雞起舞”,“臥薪嘗膽”挑燈夜讀,準備在來年的招聘中跳離“農”門!毋庸置疑,在教學軟硬件、工作量、教育科研、文化生活、學生管理與學生家長溝通等各方面,農村學校與城鎮學校沒法比。同樣的工作,鄉村教師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流更多的汗水!然而,從最能體現地位的收入上來講,鄉村教師卻是“低等教師”,他們不僅生活苦,更多的是“心”苦。連《教師法》都遭遇尷尬,何況我們這些“低等”教師的吶喊,輕者“末位淘汰”、“降崗使用”,重者“下崗”沒商量,我們只能選擇沉默!

在農村教育財政體制實行“縣”管的今天,多數地區“縣兩標”(一縣城鄉兩個標準)卻是一個不爭的現實,教師職業狀況整體改善的同時,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大了。農村教師中的骨干教師紛紛調入城鎮學校,農村學校成了城鎮學校的“教師培訓基地”。優秀教師走了,新教師不愿意下鄉,不合格的教師又增加了,貧困地區教育的“血”正被城市一點一滴抽走!別再讓我們這些留守在農村的“低等教師”流汗又流淚了,“一縣一個發放標準,所有發放項目均由縣財政統發”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同工同

猜你喜歡
民辦教師公辦教師
益陽: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
新民辦教師進退
公辦學校不插手民校,避免“民貴公輕”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神數據
我任民辦教師工作時間能否計算為工齡并視同繳費年限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師
中國民辦教師的歷史回顧及其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