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水亦興波

2008-01-07 03:03
21世紀中學生作文·綜合版 2008年12期
關鍵詞:焦仲卿杜甫觀點

梁 靜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一曲彈奏終了時曾云:“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迸们?,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读凶印珕枴防锩鑼懜枋猪n娥的演唱給聽眾的感覺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同樣,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如果我們每節課都能夠有一個精彩的課堂最后五分鐘,那這五分鐘的“尺水”也能夠興起不小的波瀾,將會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會感到余音裊裊,回味悠長,也就會盼著下節語文課的到來,如果將這五分鐘利用好了,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設計語文課堂的最后五分鐘呢?

一、宕開思路,深化內涵

一篇文章的主旨即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學生把握文章的關鍵。主旨理清了,關鍵找到了,學生就能正確理解文意了,但是有的文章的主旨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道理,而是富有深刻內涵的。學完一篇文章,在課堂將要結束時,教師可以適時地點撥、升華,宕開學生的思路,再深化文章的內涵。如在講授完《六國論》這篇文章以后,學生都領悟了文章的中心觀點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就以為學習任務完成了。在這節課的最后,我提出這樣的研究性問題:“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六國滅亡給了我們深刻的歷史教訓,歷史上同樣有許多的君王、史實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如勾踐、秦始皇、項羽等,從歷史便可看天下興亡,請你從學過的文章或知道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出一種觀點并加以闡述?!边@時學生便進入一種緊張的思考狀態,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最后有很多學生將歷史觀點和現實聯系起來,比如廉政建設、和諧社會等,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同時又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比中設疑,高潮再起

教師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講授完以后,課堂的基本問題解決了,可以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和其他的文章或題目進行比較,讓學生的思路向更廣、更深處思考,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辯能力。如在講授杜甫的《登高》后,學生都能夠掌握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是“沉郁頓挫”,但這并不全面。在課堂的最后五分鐘,教師可再設置疑問,“杜詩的所有詩創作風格都是‘沉郁頓挫的嗎?請比較分析鑒賞杜甫的《登高》和《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兩首詩在寫景和抒情上有何不同?”問題一出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積極思考探究兩首詩在寫景上的不同特點,以及作者所蘊含情感的異同,并結合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物的身世來把握杜甫的情感特點。經過比較,《絕句》一詩基調和諧優美,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一掃杜詩沉郁之風,所以說杜甫詩風的主體特點是“沉郁頓挫”,同時又有其它風格的作品,這樣學生就容易把握了。在課堂最后,學生把握了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鑒賞古詩,學會了比較閱讀,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課堂的最后五分鐘也就波瀾再起了。

三、引發聯想,思維開花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課文是可以“待續”的,文章結尾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留有懸念,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對文章的結局進行續寫或改寫,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能夠“神游萬里,思接千載”,思維能夠“洞開一片天,聯想四面花”。如在教授《項鏈》時,在最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瑪蒂爾德用十年艱辛,換來的真相卻是一條假項鏈,那么當知道真相以后,她會怎樣呢?”這個問題一提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即議論紛紛,在思考討論之后,學生紛紛給出答案:她富貴了,她離婚了,她離家出走了,她瘋了,她依然過著貧困的生活……學生的說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但只要他們言之成理即可。學生思路打開了,思維開放了,課堂就活躍了,學生的思想也厚重了。

四、同中求異,各抒己見

有些文章的觀點不是十分明確,教師在課堂結束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同中求異、各抒己見,讓學生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答案的唯一性。在《孔雀東南飛》一課中,一般的觀點都認為焦仲卿懦弱,沒有劉蘭芝那樣強烈的反抗精神,其實經過分析,發現這個結論并不全面,因此在課堂的最后五分鐘,教師便引導學生探異“焦仲卿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環境?文中焦仲卿對焦母說的話表明了什么?焦仲卿與賈寶玉、高覺新比較哪一個更具有反抗精神?最后焦仲卿‘自掛東南枝又表現了什么?”這四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原來準備下課的輕松氣氛又活躍緊張起來,經過討論、分析、比較、綜合,有的學生得出了自己的觀點:在東漢那個天下事無不唯之父母的時代氛圍里,焦仲卿敢于說出“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話,可以看出他對封建家長制的反抗,比起懦弱的賈寶玉、高覺新要堅強得多,他的話充分表現了他對愛情的忠貞、對命運的反抗。而有的學生認為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的果敢,比焦仲卿“徘徊庭樹下”更堅強。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分析鑒賞、對人物的理解,又激發了他們的探討精神,培養了他們同中求異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五、延伸知識,擴大外延

知識是不僅僅限于課本的,“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語文是中外名著的百花園,是中外作家匯集的知識殿堂,是聆聽先民吟唱的桃源勝地,如果課堂的最后五分鐘將知識再作進一步的延伸,讓學生欣賞一下與課文有關的作家作品,勢必會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開學生的思路,為學生的大腦注入一股清新劑。如在講完《拿來主義》后,我帶領學生用魯迅的觀點來審視我國現在的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應怎樣“拿來”,應怎樣“辨別新事物”,應怎樣去創新,并以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作結:“打開窗子吧!現在開窗子不是為了迎進陽光、空氣,或者眺望青山的青,新桃的綠,燕子飛來的掠影……,而是迎來一個新世紀!”學生聆聽大家的教誨,傾聽名著的哲音,享受語文知識清新的空氣,他們就更愿意在語文的大海上泛舟、徜徉。

總之,利用語文課堂最后五分鐘的方法是豐富多彩的,關鍵在于如何針對課堂實際進行設計、運用,而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課堂的最后五分鐘設計好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課堂曼妙如花、余味悠長,使教學效果錦上添花。

猜你喜歡
焦仲卿杜甫觀點
登高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淺談焦仲卿的悲劇
絕句
觀點參考
焦仲卿:一個被誤讀的人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