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活動介入災后地區人群心理行為康復的研究

2008-03-14 06:59王家宏陶玉流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年12期
關鍵詞:心理障礙

王家宏 劉 洋 陶玉流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摘 要:災后地區的人群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精神、行為問題。心理障礙和怠惰行為是災后地區群眾普遍的精神行為問題。體育活動作為心理、生理康復治療的工具,應該有組織應用與災區人民康復中。在組織災區體育活動中,安全、性別、年齡、殘疾、地理文化等因素應該被慎重考慮。

關鍵詞:災后;心理障礙;體育運動調節

中圖分類號:G804.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589-03

A Study o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into People

in Post睤isaster Area

WANG Jia瞙ong, LIU Yang, TAO Yu瞝i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ople in post瞕isaster areas are suffering from various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 problems. Mental disorder and exhausted behaviors are major mental and physical problems.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rehabilitation and therapy,should be used in helping people in post瞕isaster areas in mental and physical recovery. In organizing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of post瞕isaster program, factors such as security, gender, age, disability and geographical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Key words: post瞕isaster; psychological disorder;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北緯31°,東經103.4°,在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發布:據民政部報告,截至9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確認69 226人遇難,374 643人受傷,失蹤17 923人;據總參謀部報告,截至9月4日12時,搶險救災人員已累計解救和轉移1 486 407人;據衛生部報告,截至9月4日12時,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96 544人(不包括災區病員人數),已出院93 095人,仍有776人住院,其中四川轉外省市傷員仍住院351人,共救治傷病員4 106 795人次[1]。

為了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研究自然災害發生發展的規律和人類怎樣防災減災,仍然是一項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山地災害的研究致力于防治工程技術的探索,及山地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的建立,相對忽略了由于人們的災害意識淡薄、不正確的避災行為而造成損失的研究,同時關于災后除對特定區域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的沖擊外,對災害誘發形形色色的非常態社會心理很少涉及,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定和穩定。充分估計和及早防范未來嚴峻事態發生,對突發性山地災害降臨可引發的消極心態與群體逆反行為進行正確疏導、勸慰和化解,提高公眾應災心理素質、同時從措施上加以制約和規范,將有助于危難時刻區域社會的穩定,增強社會應急防御和災后自救互救的凝聚力,從而使政府統一指令下的社會防災抗災活動得以正常開展。

體育活動作為一項社會文化活動,其康復的作用已經被廣泛的得到認識。災區的人民、尤其是兒童少年收到災害影響,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留下深刻的創傷,我們每一個體育工作者都應該有責任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以體育活動為媒介來幫助災區人民、兒童進行身心康復。然而,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不系統的活動組織極大的限制了這一工作的開展。事實上,國際體育教育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已經開始系統的安排該研究的工作。特別是2007年在柏林的災后地區體育和身體活動開展研討會(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Post-Disaster Intervention),在系統發展這一理論、并促進其實踐應用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研究旨在對災后地區體育活動介入的意義進行探討,并結合其他國家實例與我國國情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借鑒其他國家災后體育活動開展的可行經驗,為災區人民特別是青少年擺脫災害陰影,重新融合社會提出理論依據和實踐建議。

1 災害(disaster)和災后恢復(disaster relief)

世界衛生組織對災害的定義為:“任何能夠造成極大人員傷亡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健康服務的事件。并且這樣的危害極大,必須需要其他地區幫助才能緩減?!?sup>[2]災害一般被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自然災害被認為:“是一個自然性的嚴重危害,例如:地震、颶風和海嘯等等,一般具有發生突然,危害范圍大,危害程度深,并且超出受影響地區處理能力的特點?!?sup>[3]人為災害被認為是一個復雜的人道主義危機。通常以大規模的暴力,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無家可歸,由于政治軍事限制造成的人道主義救援極大困難為特征[3]。

災后恢復是指在災害發生時、發生后的決策和行動,包括緊急恢復、康復以及重建[4]。

2 災后心理障礙

災后的人群特別是青少年會在心理上產生極大創傷。精神病學對創傷的定義為:一種感情上受到的傷害或刺激,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造成持久和深遠的損害,經常導致精神失常。而這種創傷時常發生在“一個人被暴露在威脅生命的事件中經歷強烈的恐懼、害怕和無助?!?sup>[5]后。這樣的心理創傷的影響是極大,并且普遍的。受影響人群會不同程度的表現出畸形的心理精神狀態,例如:易怒、焦慮、責備、絕望、恐懼、受挫、憂傷、負罪感、沮喪、脆弱等。例如在俄克拉荷馬州(Oklahoma)城爆炸襲擊幸存者中,45%的人出現了災后精神障礙,其中25.5%的人患上了抑郁癥[6]。災后的青少年兒童是心理創傷后遺癥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兒童在災后易發多種精神性疾病,包括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并且伴有多種行為障礙。[7]盡管災后心理障礙會普遍發生在受災人群中,但是,一般認為90%~95%的人在經歷過災后創傷后可以恢復災前的正常精神狀態??撕嗟龋–ohen et al)把災后人群對災難反應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表1)。

3 災后體育活動介入的意義

災后開展的體育活動則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其不是希望參與活動者掌握更多的體育技能,而是更多強調的是其對心理的影響。在2007年柏林的災后體育活動開展研討會的手冊中,其對災后開展體育的意義描述如下:災后重建過程中,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來幫助受到災害影響的人群特別是青少年克服心理陰影。[9]并且災后幸存者生活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由于無工作可做和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很多人的生活會變得怠惰。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與外界、與他人進行交流,并且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行適度的身體鍛煉,有利于加快災后人群緩減心理障礙的過程,使他們能夠盡快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行為。因此有組織的開展災后體育運動有極大的社會意義。

在有組織開展的災后體育運動的相關研究中,有很多實例證明了在后體育活動對于心理創傷康復的重要意義。例如在烏干達組織的“少年聯盟”體育活動中有很多青少年在2003年的動亂中被綁架。他們親眼見證了殘酷的暴力行動,在逃離叛亂組織后,他們都經歷著極大的心理創傷和陰影,他們沒有朋友、不愿意交流。但是在“少年聯盟”中,通過有組織的足球練習、比賽,他們重新融入正常生活,并擺脫了心理創傷的影響。

我國今年是地震多發年,其地震震級之深、范圍之廣、頻率之大、危害之深是唐山地震后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地震災害年。災害發生后,全社會都投入到災后重建過程中。如何讓受災人民從嚴重的心理創傷中恢復,成為了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然而由于相關經驗的缺乏、部分媒體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等問題嚴重的影響災區人民心理康復。體育活動具有其特有的普適性和娛樂性,它可以根據災區實際情況,被應用作為加強交流的媒介,有組織的應用與我國災區心理創傷康復中。

4 災后體育活動必須考慮的問題

4.1 安全

安全是災后體育活動安排首要考慮的因素。災后開展體育活動的選址一定要保證安全。潛在的二次災害會威脅到參與體育活動的災區群眾以及活動組織者。一般災后傳播的對災害再次發生的謠言會大大影響到災區開展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由于受到謠言的影響,人們寧愿呆在家中或者臨時的避難所,禁止自己的孩子離開參加任何社會活動。這種情況時常發生,更加重了自我隔絕。[10]因此,在災區開展體育活動時,無論在選址、體育活動手段、活動裝備選擇等方面必須把參與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4.2 災后人群的心理狀態

災后人群普遍存在的復雜的精神狀態和異常的行為舉動。在1995日本神戶地震后兩到三天,大部分災區生還者表現的健談、興奮和輕度狂躁,主要的精神性問題是情緒失調和失憶。[11]而在1999年馬爾馬拉(Marmara)的地震后幾天,生還者表現出麻木,幾乎對地震情況沒有任何反應,對災后援助不滿使他們變得急躁易怒。因此,災后開展體育活動面臨的是受災群眾復雜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例如在2003年九月,伊朗巴姆(BAM)地震后,某組織安排體育活動對災區群眾進行心理調節。在進行一個足球游戲時,要通過踢球開始比賽。然而參與的孩子們都無動于衷的站在原地,他們在地震中受到了嚴重創傷,以至于他們忘記了如何進行游戲。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出現在災后的前幾個月內。[12]即使在一段時間調整后,情緒、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后,他們仍然很容易再次受到對災難痛苦回憶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災難對心理的影響會持續很久,會通過外界刺激重新喚起受災人群對災難痛苦的回憶,并造成心理焦慮。[13]因此在進行災后地區體育活動安排時,要充分結合當地人群的精神狀態和行為特點,合理組織進行。

4.3 年齡

體育運動安排必須要考慮到年齡的因素。老年人進行體育活動項目就不能和青少年的體育項目一樣。災區不同年齡段的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表2)。

由于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征在災后的表現具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安排組織體育活動時,要注意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的生、心理狀態,合理進行安排。對青少年可以多采用集體性、娛樂性強的體育活動,對于成年人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一定強度的、普適性強的球類活動,而對于老年人則采用一些強度不大,動作較為簡單的一些身體活動,例如慢跑、太極、氣功等強調身心和諧的練習項目。

4.4 性別

男女災后的心理反映、行為表現具有差異,并且在體育活動的愛好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據有關研究表明,女性在災后承受心理壓抑的程度要高于男性。[14]女性在對災害的感知程度與男性也存在差異。例如在魯瑪普萊特(Loma Prieta)地震后,成年女性認為地震持續的時間為78 s,而成年男性認為地震持續時間為48 s。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青少年中[15]。

因此在組織體育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女性的心理特點和她們對體育活動興趣的差異。對女性可以采用一些強度不大、娛樂性較強的球類活動,例如軟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網項目,也可以采用女性比較喜歡的有氧體操、瑜伽等進行。在參與組織活動的工作人員中,一定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女性工作者。這樣便于開展女性體育活動的指導以及完成兒童、老年人的體育活動協助工作。

4.5 地域文化

進行災后體育活動必須要考慮當地地域和文化特點,當地體育運動也必然受到當地社會狀態、文化的影響。吉登斯(Giddens)認為體育是一種文化現象,被看做是特定社會的反映和產物。體育可以是一個龐大社會的縮微景象,它在特定的社會、區域中受到社會文化、歷史的價值體系標準的影響。個體對于體育的態度也會受到其個體經驗、父母態度以及該區域社會文化模式的影響。在組織災后體育活動時,必須要考慮到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并且要意識到自己的文化背景[9]。

4.6 殘疾人

在組織體育活動時必須要考慮到殘疾人的融合。根據導致傷害的時間,可以把殘疾人分為災前致殘和災害致殘兩類。而在災難中傷殘的人,常常帶有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陰影。對康復中的殘疾人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其身體機能的恢復,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狀態施加影響,從而促進心理康復。

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很多一般的體育活動難以進行,這就要求組織者必須根據殘疾人具體情況特點和體育活動開展的條件,研發或者對一般的體育活動進行改良,從而能夠滿足于殘疾人的個體差異,使他們也可以融入體育活動中。這一思想也是目前西方針對殘疾人體育安排組織的主流思想。在具體實施中,融合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其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復雜,組織者必須要對殘疾人參加者有積極的態度,并給予鼓勵,并且在活動過程中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必要的照顧[9]。

5 思 考

災后群眾在受到嚴重的心理、生理創傷后,其行為、精神表現非常復雜,災后心理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開展災后體育活動是一個跨學科的新興課題,國外有關機構通過在世界各地災區開展適應性的體育活動加快災區群眾心理康復過程,幫助他們保持積極地生活狀態。這些行動已經初見成效,并且逐漸豐富完善了該領域的理論實踐經驗。

我國今年的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惡劣影響,對災區人民群眾的生理、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創傷。在進行災后重建的過程中,災區人民的心理狀態調節問題已經受到廣泛重視。而有組織、科學的開展災區體育活動,是心理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并且應該作為一項長期的康復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http://www.gov.cn/jrzg/2008-09/04/content_1087884.htm.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mergency and humanitarian action, 2005.

[3] Ordner. Schnyder. Reconstructing early intervention after trau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82-92.

[4]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ly agreed glossary of basic terms related to

disaster management. Geneva, 1992,9.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10).

[6] North C.S., Nixon S.J., Shariat S., Mallonee S., McMillen J.C., Spitznagel E.L.,et al.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survivors of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 JAMA, 1999:282: 755-762.

[7] Pynoos R.S., Steinberg A.M., Goenjian A. Traumatic str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B.A. vander Kolk,

A.C. McFarlane, L. Weisaeth (Eds.), Traumatic Stress: the Effect ofOverwhelming

Experience on Mind, Body, and Society, 1996:331-358. Guilford, NewYork.

[8] Cohen R., Culp C., Genser S. Human Problems in Major Disasters:A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Emergency Medical Personnel. US Government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1987.

[9] Handbook Prepared in Conjunction with ICSSPE's International Seminar. Berlin, 2007:91,101.

[10] SAD and Schwery Consulting. Considerations in establishing sport programs for youth in disasters and complex emergencies: Landcape document, Draft document, May 14, 2007:18 (unpublished).

[11] Ueno Y., Nishimura A., Tatsuno Y., Yata K., Adachi J., Fujimoto S., et 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 of inquests in the Great Hanshin earthquake. In I. Kamae(Ed.), Comprehensive Medical Studies on the Earthquake Victims, 1998:27-34.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Kobe.

[12] Henley,R. Overcoming trauma through sport.2end Magglingen Conference on Sport and Development.Swizerland,2005:7.

[13] Juan Jose Lopez-Ibor .Disasters and mental health .John Wiley Press, 2005:30.

[14] Green B.L. Traumatic stress and disaster: mental health effec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adaptation. In F. Lieh-Mak, C.C. Nadelson (Eds.),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Vol. 2, American PsychiatricPress, Washington, DC. Press, Washington, DC.1996:177-210. American Psychiatric.

[15] Goenjian A.K., Molina L., Steinberg A.M., Fairbanks L.A., Alvarez M.L.,Goenjian H.A., e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Nicaraguan adolescents after Hurricane Mitch. Am J Psychiatry, 2001:788-794.

猜你喜歡
心理障礙
如何幫助初中學困生克服語文學習中的心理障礙
17歲前戀愛,日后易出現心理障礙
空心病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
新課改后學生課業負擔和心理障礙的現狀調查
心理障礙與完美主義之間的關聯分析
低到塵埃里
農村學生英語口語障礙的形成及對策
談如何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克服解數學題的心理障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