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

2008-03-14 06:59姜同仁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年12期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經濟

姜同仁 錢 杰

(安徽財經大學體育教學部,安徽 蚌埠 233041)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探討了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拉動作用,進一步提出了借助北京奧運會推動“京津冀”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2008年奧運會;區域;經濟發展;京津冀;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05/20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601-05

On the Influence of 2008 Olympic Gam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JIANG Tong瞨en, QIAN Ji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Anhui China)

Abstract:Adopting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Olympic Gam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ost city and discusses the enormous power of 2008 Olympic Gam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Moreover,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alize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with the help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2008 Olympic Game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hina

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我國“京津冀”地區“十一五”期間承辦的一項全球性重大賽事活動,其形成的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天津、秦皇島等城市的賽事合作網絡,無疑將為該地區的飛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怎樣利用奧運會的經濟效應帶動“京津冀”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北京奧運會帶來的新課題,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 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經濟影響力研究

1.1 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經濟影響的理論基礎

1.1.1 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理論認為:由于產業效益的差異,各產業部門的增長速度不一致,增長的勢頭往往集中在主導產業和創新企業上,這些行業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這些中心就成為增長極。增長極對廣大周圍地區有一種輻射擴散效應。憑借這種輻射擴散效應,增長極成為一個地區的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中心。向心力的作用使得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四周聚集著日益增多的其他相關部門、行業和輔助性廠商。其增長勢頭又把技術、資金、組織、信息等生產要素向周圍地區擴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增長極的作用結果加快了經濟腹地的發展速度,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帶動大范圍區域經濟的增長,促進區域均衡快速發展,這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提高整個區域經濟實力的關鍵。

從奧運會歷史上看,能夠申辦、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一般都是一個國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基礎條件本身就比較好(表1),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已經成為或者正在成為區域發展的中心。而奧運會作為一個全球性最重大的體育文化活動,對舉辦城市的旅游業、娛樂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建筑業、制造業、體育產業等優勢主導行業的影響是相當廣泛的,能促進這些行業整體實力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舉辦城市的經濟實力,使舉辦城市成為增長極。增長極會對其周圍廣大地區的經濟發揮較強的輻射力,并能憑借這種擴散效應,使舉辦城市成為資本大量集聚、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產業和企業相對集中、第三產業逐步完善的區域中心,并將其發展勢頭通過技術、組織管理、生產要素、市場、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圍地區擴散,從而帶動舉辦地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現代社會國民經濟一般由總需求確定總產出。在這樣一個由總需求確定總產出的經濟中,如果某個需求部門有一個較小的變動,就會影響到整個經濟部門中其他部門,從而使整個經濟的總產出在各個部門都發生變動。這個變動的總和就是“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乘數效應的計算公式為:オ

K=11-[b(-t)-n]

在式中,b代表邊際消費傾向,t表示稅率,n表示邊際進口傾向,三者都介于0和1之間,且b 遠遠大于t和n ,所以K是一個大于1的數,即乘數效應值。例如當b=0.9,t=0.3,n=0.1時,K=2.13。其含義在于投資、政府支出、消費、進出口等項每變動一個單位,就會使得國民生產總值變動2.13個單位。產生這種國民生產總值成倍增長的原因在于,國民經濟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國民經濟某一部門產生的投資首先會增加本部門及本地區的收入,這是首輪或直接經濟影響。首輪的投資產生的收入會進一步通過投入產出鏈,在其它部門或地區誘發第二輪、第三輪乃至若干輪的新的投資并產生新的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增加其它部門的收入,即派生性影響或間接經濟影響,最終使國民收入成倍增長。

奧運會投資作為一種機遇性投資,同樣遵循著投資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投資乘數效應在奧運投資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奧運會是一項復雜、綜合的系統工程,各方面都要協同發展,對環保、交通、通訊、科技、場館建設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巨大的集中的進行投資(表2),如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總投入50億美元、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90億美元、1984年洛山磯4.69億美元、1988年漢城奧運會51億美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94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30億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26億美元、2004年雅典奧運會115億美元。[1]這么大的投入,必然會引起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連鎖反應,產生巨大的乘數效應。研究1984年以來歷屆奧運會經濟影響趨勢的結果顯示:奧運會的投資產生的乘數效應并不完全與投資同步,奧運會投資發生的當年,其乘數效應較??;隨著時間的推移,累加的奧運會投資引發的乘數效應也逐漸增大,乘數效應往往在奧運年達到最高點;奧運會結束以后,盡管奧運會直接相關的投資基本結束,但奧運會投資引發的乘數效應仍能持續5年左右,因此奧運會的經濟影響一般持續12年左右。[2]通過分析發現,奧運會投資具有兩個最基本的規律:1) 奧運會投資能夠給主辦地區域帶來長期的經濟影響,影響的時限約為12年左右;2) 奧運會投資的乘數效應后勁很足,具有明顯的后發性特征。

1.1.3 區域產業結構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移動。綜觀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歷程,呈現的主要趨勢是三次產業結構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轉變。從三次產業勞動力比重變化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都有所下降,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在發達地區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則空前發展,極大地吸引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勞動力向其轉移,從而形成了勞動力產業分布的“三、二、一”格局。從三次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變化看: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上升,而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先升后降,這必然使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演化為“三、二、一”。區域產業結構的這種變化趨勢既反映了區域經濟的優化發展過程,也代表了區域經濟高度發展的方向。

從歷屆奧運會發展來看,奧運會對勞動力就業市場產生極大的推動力,有關資料顯示,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吸納就業人數達23 199人,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達37 924人,1984年洛山磯奧運會達73 375人,1988年漢城奧運會達336 000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達355 900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達77 026人,2000年悉尼奧運會達75 000人,[2]2004年雅典奧運會達445 000人。增加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業、房地產業、環保業、電子信息產業、文化體育產業、旅游業、信息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等,以第三產業為主,奧運會對這些產業都產生持續的影響(表3)。這必將帶動奧運會主辦地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區域的第三產業發展增速;金融保險、旅游會展、商業服務、現代流通和文化體育等一批體現區域功能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對區域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持續上揚,并逐步成為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帶動一批新興服務部門的發展。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理論,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必將吸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勞動力向其轉移,推動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次序向“三、二、一”轉化,從而促進奧運會主辦地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整合。

1.2 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1.2.1 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總體經濟發展的影響

奧運經濟的輻射擴散效應是巨大的,對主辦地區域經濟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根據奧運會主辦國相關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1984年奧運會給洛山磯所在區域南加利福尼亞帶來了32.9億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給主辦地所在區域加太羅尼亞州帶來了260.48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受奧運會的影響,加太羅尼亞州經濟增速明顯高于西班牙和整個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1996年奧運會為亞特蘭大所在區域喬治亞州帶來了51億美元的總效益,其中直接和間接效益23億美元,誘導性效益28億美元,奧運會前后喬治亞州GDP一直呈現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2000年奧運會對悉尼輻射區域新南威爾士州的生產總值在12年內增加63億美元,其中前期(1994-1999年)增加38億美元,賽期(2000年)增加12億美元,后期(2001-2005年)增加13億美元,[3]增長的總產值相當于新南威爾士州2000年GDP 的2.8%。從近幾屆奧運會來看,都給主辦地區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助力。

1.2.2 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

由于奧運會與許多行業密切關聯,舉辦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相關產業產生積極影響,并促進其發展,也正是這些產業的發展才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1988年奧運會舉辦期間,漢城及其周邊地區的相關產業從中受益匪淺,其中旅游業出現長期持續增長勢頭,1990年比1986年增長了60%;奧運會為服務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分別創造生產誘發產值13.2億美元、22.5億美元、21.7億美元。[4]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主辦地區域喬治亞州的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財富,從經濟結構內部來看,受奧運影響較大的產業部門如酒店和交通業等賽前增速較快,并在奧運年實現了最高增長率。住宿娛樂、商業性服務、餐飲、零售、運輸五大行業的收益分別是6.78億美元、5.96億美元、4.12億美元、3.21億美元、2.35億美元,占全部收入的437%。[5]2000年悉尼奧運會,旅游業成為獲益最多的行業,1997-2004年吸引的旅游者總計達到1 600萬人,收入42.7億多美元;其中會展業為悉尼所在地區新南威爾士州的旅游貢獻了35%的收入,悉尼是該州會展業發展最快的城市,1999年收入達1.17億美元。[6]

1.2.3 奧運會對主辦地區域現代化發展的影響

奧運會加速了主辦地及其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的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漢城奧運會,韓國政府對主辦地所在區域許多關鍵性的基礎設施長期項目建設加快了步伐,擴建了金浦國際機場,清理了漢江河道,凈化了城市給水系統,興建了一大批貿易中心、購物中心。這不僅使本來默默無聞的漢城一躍躋身于世界都市之林,而且形成了以漢城、釜山、大田、大丘等城市為依托的、空前開闊的都市經濟圈,推動了主辦地區域的現代化發展。巴塞羅那奧運會是基礎設施投入較高的奧運會,基礎設施投資總額占整個奧運會投資的73.8%,建成了巴塞羅那的環路并進一步建設了巴塞羅那周邊的3個衛星城;1992年與1989年相比,巴塞羅那地區新建道路增加了15%,污水處理系統增加了17%,綠色帶和海灘增加了78%,計算機交通管理系統和飛機場得到擴建,從而大大改善了巴塞羅那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使該區域的加太羅尼亞州由一個歐洲二流市場一步躍到歐洲旅游的熱點地區;1986-1991年間,共有200多個美國和日本的公司在加太羅尼亞州落戶。在悉尼奧運會籌備過程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投資7億澳元修建了連接機場和悉尼市中心商業區的道路,投資20億澳元對悉尼機場及其周邊地區進行改建,并修建了一條機場輕軌道路,由于“千年網絡”的建設,悉尼奧運會極大地提高了新南威爾士州的通訊設施及現代化水平,其地區形象進一步提升,2001年成為吸引國際會議及相關活動最多的區域。

2 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7

2.1 我國“京津冀”地區發展現狀分析

“京津冀”地區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山水相連,血脈相通,人口6 700萬,23個縣級市,有物產豐富的大平原,有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橫作屏障并孕育出林地、草原和水流,有渤海灣漫長的海岸線和若干港口,還有北京、承德、秦皇島等城市所擁有的眾多名勝古跡。但就是這么一個應該很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在整個區域發展中卻面臨種種危機。主要表現在:

2.1.1 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

改革開放初期,以北京、天津及周邊河北城市構成的京津冀地區,與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東北遼中南地區,是當時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的重心區。經過改革開放后從“六五”到“十五”五個五年計劃的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國經濟重心在區域競爭中發生了劇烈的變動。珠三角經濟圈快速崛起,與長三角一并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相比之下,“京津冀”經濟圈雖然有一定的變化,但仍沒有突破性進展,尤其是相對經濟水平,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從表4可以看出,目前三大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各經濟圈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差異。2005年“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僅為“長三角”的50.56%,增長速度落后于“珠三角”10.07個百分點,“京津冀”地區經濟產出效率或集約化程度仍遠遠低于“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

2.1.2 產業結構不完善

從“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整體趨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3省市的第一產業GDP中的比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京津第二產業比重也漸趨收縮,河北省第二產業比重變化不太明顯,三省市第三產業比重均呈穩步提高趨勢。目前,北京呈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第二產業比重次之、第三產業比重最小的“三二一”型結構,天津與河北則仍屬于第二產業占主要比重、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的“二三一”型結構?!熬┙蚣健钡貐^整體產業結構,1995年三產業比值為150∶472∶377,2000年三產業比是107∶470∶423,2005年三產業比是83∶450∶467,從三大產業的變化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具有“減一退二增三”的發展趨勢。但整體發展水平與世界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其中第三產業尤為突出。據1998年5月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歐盟三大產業的產值比重分別為:第一產業18%,第二產業302%,第三產業679%。我國“京津冀”經濟圈目前的產業結構顯然直接影響了該區域的整體快速發展。

213 區域影響力較弱

世界區域形態發展的趨勢:一是連綿化,即許多城市經濟圈將部分功能擴散,多沿交通干線或濱水地帶向外輻射,與附近城鎮形成密集連綿的網絡;二是環境優化,即重視區域自然條件的綠化、美化和環境保護。目前“京津冀”地區空間分割破碎,交通問題突出,沒有形成連綿的合作網絡,擴散和輻射功能相對較弱;另外由于“京津冀”是中國工業基地,工業增加值占到絕大部分(表6),其中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占主要成分,工業污染比較嚴重,加上外圍沙化產生的沙塵暴的影響,環境相對比較惡劣,影響了整體的投資環境,遠沒有形成有如長三角、珠三角一樣的區域影響力。

2.2 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京津冀”地區的推動效應

2.2.1 刺激經濟增長

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將成為“京津冀”經濟圈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北京奧運會目前是奧運史上規模最大的投資,總額達到2 787.555億人民幣(約合382.38億美元),其中用于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建設的直接投入是279.88億人民幣;用于宏觀經濟規劃中的計劃內的間接投入是1 438.2 975億人民幣;用于奧運會需要新增加建設的直接投入是1 068.7億人民幣。[7]從投入分配來看,有很大一部分投入集中在北京地區,這對北京相關產業的影響是相當廣泛的,通過外部經濟與產業間關聯的乘數效應,這些行業整體實力將得到飛速發展,進而從整體上進一步提升舉辦城市的經濟實力。有關統計顯示,2003-2008年期間北京奧運會投資產生的乘數效應,將對北京地區GDP直接經濟拉動達到1 499億元;間接拉動794億元;GDP增量總計達到2 293億元。[8]奧運會強有力的經濟拉動,將使北京成為“京津冀”地區資本大量集聚、技術創新能力最為突出、產業和企業更加集中、第三產業較為完善的增長極,并通過擴散效應,對其周圍廣大地區的經濟產生較強的輻射力,將中心城市的發展勢頭通過技術、組織管理、生產要素、市場、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圍地區擴散,從而帶動“京津冀”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2.2.2 優化產業結構

2008年奧運會將給“京津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一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申辦理念與“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的價值取向相契合。綠色奧運將帶動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科技奧運將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人文奧運則能帶動現代服務業的形成和發展。而這三種申辦理念所帶動的產業又恰恰是新世紀“京津冀”地區經濟要優先發展的行業。二是2008年奧運會將加速“京津冀”地區“退二進三”的步伐?!巴硕M三”是“京津冀”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必然選擇,但這一戰略措施能否有效實施,關鍵在于“退有理由,進有空間”?!熬┙蚣健钡貐^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業逐漸從第二產業中退出來,既是既定方針,也是歷史必然,奧運會作為該地區的一項機遇性事件無疑將進一步加快“退”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奧運會能有效地拓展“進三”的空間?,F代奧運會對承辦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拉動該地區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方面。奧運會要求舉辦奧運會地區在交通、郵電、通訊、旅館、餐飲等方面提供一流的硬件和優質服務,同時還對金融、保險、醫院、中介機構、文化設施有相當高的要求。也就是說,作為具體承辦比賽的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地要想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就必須把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作為戰略重點。而能否在10年左右的時間里建立和完善該地區的現代服務業關鍵取決于投資和需求,舉辦奧運會恰恰能解決持續需求和巨額投資這一對瓶頸制約。所以,舉辦奧運會在拉動該地區現代服務業高速成長的同時,也將客觀上為“進三”的產業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間和后續發展的可能。

2.2.3 提升地區影響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力意味著機會、意味著財富。影響力是一個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條件,地區的發展需要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和張揚,奧運會的舉辦能快速而有效地做到這一點。1) 為舉辦奧運會而進行的大規模環境治理,對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將使“京津冀”地區“天更藍、水更清、行更暢、居更宜”,城市風貌將更具神韻,城市魅力原有的特色會更具影響力。2) 奧運會將推動“京津冀”地區的連綿化。2008年奧運會,為了將賽事具體承辦地——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地在空間上連成一片,北京最近修編的城市規劃藍圖,以“兩軸兩帶多中心”為依據,投資近百億建成鐵路專線,實現公交一體化,為三地對接留出了發展的結合點和建設接口,進一步提升了地區的影響力。3) 在傳媒強權盛行的現代社會,地區影響力不僅取決于魅力的本原,還與主流媒體的關注和推介有直接的關系。舉辦奧運會將使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全球媒體追蹤報道的熱點,且這種效應在奧運會舉辦期間會達到極至。而這樣的強勢宣傳在提升主辦地區域的形象和魅力方面所取得的效應,恐怕是無論出多少廣告費都無法辦到的。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奧運經濟既是一種“眼球經濟”,也是一種品牌經濟和借勢經濟。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我國“京津冀”地區“十一五”期間承辦的一項全球性重大賽事活動,將對該區域的經濟、產業結構、區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京津冀”地區應該借助奧運這塊平臺,統一規劃,凝神聚力,全面實現該區域的加速發展。

3.2 建議

1) 樹立科學理念,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利用“綠色奧運”,持續提高環境質量;二是利用“科技奧運”,推動高新產業的持續發展;三是利用“人文奧運”,強化人們的深層可持續發展理念。

2) 加強政策導向,促進區域一體化建設。

“京津冀”地區應該借助奧運會這個平臺,推動三地政府的溝通與合作,加強區域內的統籌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加快一體化建設步伐,從跨地區的重大項目協調與合作中尋找突破點循序漸進,逐步形成該區域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各地區也應當加快本地市場化改革,通過市場作為三地之間的“接口”,最終形成一個大市場,成為中國北部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3) 加強防范措施,避免奧運會后的負面影響。奧運會是短期超大型事件,奧運經濟表明,前期投資的拉動作用越大,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對主辦地區域經濟帶來的沖擊就越大。奧運經濟的這一特性在國外被稱為“低谷效應”?!暗凸刃痹洺霈F在許多主辦奧運會的城市和地區。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低谷效應”的影響,必須做到未雨綢繆,防范在先,對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進行充分的預防。例如控制基本建設的規模,搞好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城市體育設施的綜合利用,對經濟收益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宏觀調節等等。只有這樣,奧運經濟才能興利除弊,為推動“京津冀”地區經濟進入快車道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同仁,陶于.奧運會投資風險與北京奧運會投資風險控制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4):1-5.

[2] 林顯鵬,虞重干.現代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規律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2):1-7.

[3] 陶冶.北京奧運投入產出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4(3):32-35.

[4] 翁飚.承辦奧運會對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增刊:1-3.

[5] 田雨普.奧運經濟兩面觀[J].體育文化導刊,2004(11):25-26.

[6] 后奧運經濟研究[EB]. http://www.bjoe.gov.cn/hayjj,2006-11-02.

[7] 陶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投入關系問題的理性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28-31.

[8] 周毅,辛利,熊焰.第29屆奧運會對促進北京地區經濟增長的分析[J].體育科學,2006(26),3:8-14.

[9] 董杰.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的經濟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1):34-37.

[10] 芮明杰.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11] 王建廷.區域經濟發展動力與動力機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 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京津冀區域經濟
分割區域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擦桌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
區域發展篇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