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競走比賽的訓練特征研究

2008-03-14 06:59王麗萍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年12期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摘 要: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歸納法和邏輯分析法、技術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優秀女子競走運動員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的賽前訓練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系統的研究,對于探索女子20 km競走項目賽前訓練的特點和規律,挖掘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寶貴的實踐經驗,豐富我國競走項目的訓練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王麗萍;悉尼奧運會;訓練特征

中圖分類號:G821.3/20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640-04

A Study of Training Features in Wang Liping's Preparation for Walk Race in Sydney Olympic Games

WANG Li瞤ing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ducing, logical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a Chinese elite walker

Wang Liping's training process before Sydney Olympic Game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value to explore features and rules in women's 20km walk training, reveal athlete and coach'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rich training theory of walk race.

Key words: Wang Liping; Sydney Olympic Games; training features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將競走列為比賽項目,并于80年代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并一直是我國田徑運動的重點項目之一。在過去的四屆奧運會上取得了女子項目兩金兩銅的佳績,這其中就包括2000年悉尼奧運會冠軍王麗萍。為了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國爭光,王麗萍及其教練員進行了長期、艱苦、細致、科學的備戰,其中歷時109 d的賽前訓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過對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的賽前訓練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的系統研究,探索女子20 km競走項目賽前訓練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挖掘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寶貴的實踐經驗,豐富我國競走項目的訓練理論,進而為競走及其它同項群項目的訓練提供借鑒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競走運動員王麗萍悉尼奧運會前109 d的賽前訓練過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數理統計法

用excel2003對相關數據歸納整理,對賽前若干階段的訓練量與強度做了統計處理,并繪制成圖表。

1.2.2 歸納法和邏輯分析法

用系統的觀點分析了王麗萍整個運動訓練的構成要素、系統結構,分析了王麗萍競走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執行、控制和內容等方面,歸納出王麗萍備戰奧運的成功訓練模式特征。

1.2.3 個案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又稱案例分析法,本研究通過個案分析法,詳細分析了王麗萍悉尼奧運會前的訓練過程。

2 結果與分析

2.1 王麗萍賽前訓練時間安排

2.1.1 賽前訓練的階段劃分

考慮到奧運會比賽的重要性及其競走項目自身的特點,王麗萍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安排了長達109 d的賽前訓練,主要包括高原訓練前的平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后的平原訓練階段以及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等四個階段(表1)。

從總體上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 訓練時間長:總的賽前訓練時間為109 d,遠遠長于傳統意義上的賽前訓練4~6周的時間安排。

2) 高原訓練安排合理:在王麗萍整個賽前訓練中,安排了33 d的高原訓練,占據整個賽前訓練時間的1/3,說明競走項目對高原訓練的重視和認可程度。

3) 各階段安排連貫、緊湊、系統性強:

總共109 d的訓練細分為高原前的平原階段、高原訓練、高原后的平原訓練及賽前一周的訓練四個前后連貫、層次清楚、相互銜接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后一個階段的基礎和條件。

2.1.2 賽前訓練課次的時間安排

在王麗萍的賽前訓練中,前三個階段的訓練課全部安排在早操和下午,這是教練員和運動員多年養成的一種習慣。而在到達悉尼后的賽前一周的訓練中,由于奧運會的比賽時間被安排在上午,為了讓王麗萍適應比賽需要,這種習慣被打破,訓練時間被安排在上午和下午。

2.2 王麗萍賽前訓練內容安排

2.2.1 王麗萍賽前訓練內容的整體安排

訓練內容的合理性和針對性對于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和培養良好的競技狀態至關重要。對于備戰奧運會的高水平運動員來講,訓練內容應具有高度專項化的特征。在王麗萍的賽前訓練中,這一特征體現的非常明顯,無論是高原訓練前的平原訓練階段,還是高原訓練階段,到最后的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訓練內容都非常簡單、明確,就是圍繞跑和專項走兩個基本的內容,而且每次訓練課只安排一項內容,沒有交叉。其中,跑的課次與走的課次比例在不同的訓練階段略有差異(表2)。

2.2.2 王麗萍賽前技術訓練安排

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為了完善王麗萍的競走技術,保證順利完成比賽,教練組與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對王麗萍競走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

1) 單步步長112 cm,步頻205步/m,符合世界優秀競走運動員常規參數其單步騰空時間為40

ms,符合“競走定義”中“沒有(人眼)可見的騰空”技術準確標準,證明她這種技術的時間和空間特征是合理的;

2) 單步身體重心垂直位移7 cm及單步頭頂垂直位移12 cm,人眼可見頭頂的上下位移,容易造成“騰空”技術犯規,建議改正這種技術動作缺點;

3) 復步最大軀干仰角3°,俯角3°,符合世界優秀競走運動員常規參數。其復步軀干最大左偏角8°,最大右偏角9°,軀干左右偏角較大,容易造成“騰空”技術犯規,影響向前運動的動力效果,應盡快改正這一技術缺點;

4) 左支撐腿最大髖角195°,向前送髖幅度為15°;右支撐腿最大髖角200°,向前送髖幅度為20°。由于向前送髖有利于增加步長和獲得向前動力,因此她的向前送髖幅度較大是其技術優點,應繼續鞏固、提高;

5) 單步左支撐腿膝角從觸地至垂直部位達到180°的時間為120 ms;右支撐腿膝角從觸地至垂直部位達到180°的時間為140 ms,符合“競走定義”的技術標準,應繼續鞏固、保留這一技術優點;

6) 左支撐腿踝角變化105°~143°,踝關節蹬伸幅度38°;右支撐腿踝角變化107°~140°,踝關節蹬伸幅度33°,仍存在踝關節蹬伸幅度較小的問題,而踝關節蹬伸幅度加大有利于獲得向前的動力和減小蹬地角。這是競走重點技術動作,因此其踝關節蹬伸幅度仍需增大。

針對王麗萍的技術特點,教練組與科研人員進行了全面的溝通和交流,詳細探討和分析了在今后備戰過程中,尤其是賽前訓練中技術訓練的重點和難點,并制定了相應的對策,特別針對容易造成犯規的一些技術缺陷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在接下來的整個賽前訓練中,教練員對于王麗萍的技術要求幾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每次訓練課要求王麗萍按照技術標準進行訓練。2000年悉尼奧運會比賽的結果也證實,這種強調技術規范的訓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多名運動員被罰,緊張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王麗萍始終保持著比較規范的技術,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2.2.3 王麗萍賽前體能訓練安排

競走屬于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其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為運動員的耐力素質,具體講是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決定了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因此,競走項目的體能訓練重點為耐力訓練,尤其是有氧耐力的訓練。

通過分析王麗萍賽前訓練計劃可以看出,所有的訓練內容都是以長距離跑和走構成,表3抽取了王麗萍賽前訓練前三個階段中的典型訓練課,其訓練內容安排都是定時或定量的長跑和長走,內容具體、精煉、針對性強,其主要目的就是發展王麗萍以有氧供能為主的有氧無氧混合供能能力,提高有氧和無氧耐力水平。

2.3 王麗萍賽前訓練負荷量度安排

2.3.1 王麗萍賽前訓練負荷的整體安排

負荷量度與負荷內容一起構成了訓練負荷,施加于運動員機體,并產生相應的訓練效果。對于賽前訓練,整體上負荷量度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情況下,隨著比賽的臨近,負荷強度逐漸增加,負荷量逐步降低。在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前的賽前訓練中,這一規律也體現的非常明顯。

在負荷量方面,如圖1所示,自2000年6月25日~9月28日,王麗萍的日訓練量幾乎每天都有變化,但是,整體趨勢明顯,即隨著悉尼奧運會的臨近,負荷量是逐步降低的,高原前的平原訓練負荷量最高,下高原的平原訓練次之,賽前一周最低。

在訓練強度方面,王麗萍的訓練也體現出由低到高逐步增加的整體趨勢,反映強度變化的指標是其訓練過程中專項走的速度。在上高原前的訓練階段,王麗萍專項走的速度一般控制在2 min5 s至2 min/400 m之間,屬于中等強度;而在高原訓練期間,速度逐步提高,尤其是到了高原訓練后期,速度一度達到1 min47 s/400 m,但總體上速度在2 min至1 min55 s/400 m之間;回到平原后,負荷強度高低變化明顯,既有2 min5 s~2 min/400 m之間的中等強度,也有1 min41 s的高強度,兩者訓練交替進行;在賽前一周的訓練中,盡管總的負荷強度是降低,但是也出現了4 min48 s~4 min17 s/km的高強度。

2.3.2 王麗萍高原訓練前平原訓練階段的負荷安排

王麗萍賽前的威海集訓共持續60 d,其主要目的是為上高原做好各項準備,該階段的負荷整體上以負荷量為主,注重量的積累,其中在6月25日至而負荷強度中等。在上高原前六周的強化訓練階段,負荷量達到了最高水平,日均負荷量為22.9 km,其中7.03~7.09、7.10~7.16的兩個加量周負荷量達到了172 km和174 km,平均每天25 km左右,這種負荷量對于運動員專項有氧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表4)。

具體到每一周的訓練,其每天的負荷量度也呈現明顯的節奏變化。以王麗萍上高原前前一周7月31日~8月6日的訓練安排為例(表5),負荷量的變化呈現明顯的波浪型趨勢(圖2),從負荷強度看,整體上表現為中等強度,節奏變化比較明顯,既有5 min5 s-5 min/ km的中等強度,也有20 km1 h34 min14 s平均4 min42 s左右/km的接近比賽的強度。

2.3.3 王麗萍賽前高原訓練階段的負荷安排

高原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機體運輸和利用氧氣的能力、骨骼肌代謝能力及心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以有氧耐力為主的20 km競走項目,高原訓練更是優秀運動員賽前訓練的重要手段。王麗萍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進行了持續33 d的高原訓練,其訓練計劃及完成情況見表6。

2.3.4 王麗萍賽前下高原訓練階段負荷安排

下高原后的平原訓練對于鞏固高原訓練的成果,把高原訓練獲得的機能提高轉化為比賽需要的專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王麗萍高原訓練的平原訓練安排見表7。

2.3.5 王麗萍賽前一周訓練階段的負荷安排

在訓練學理論中,賽前一周的訓練被稱為比賽周訓練,它是整個賽前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主要任務是為運動員在各個方面培養最佳競技狀態做直接的準備和最后的調整,并參加比賽,力爭最好的運動成績。負荷量度一般為降低負荷量,保持或降低負荷強度。

王麗萍賽前一周的訓練也基本體現了這一特點。賽前一周訓練安排見表8。

2.4 王麗萍賽前主要生化指標監控

王麗萍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進行了系統的生理生化指標檢測,為教練員安排訓練計劃、本人身體狀況的調控和競技狀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關生理生化指標變化情況見圖3~圖8。

綜上所述,王麗萍賽前的生理生化指標特征主要表現為沒有較大幅度的波動,波動曲線基本上在正常范圍以內,教練員隨時根據生理生化指標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訓練特征變化曲線與生理生化特征變化曲線呈現出高度的相似性。說明教練員安排訓練量與強度比較適合王麗萍的身體適應情況,訓練計劃制定的比較合理。

3 結 論

1) 王麗萍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安排了長達109 d的賽前訓練,主要包括高原訓練前的平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后的平原訓練階段以及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等四個階段。從總體上看,呈現出訓練時間長、高原訓練安排合理、各階段安排連貫、緊湊,系統性強等特點;

2) 王麗萍賽前訓練專項化程度高,內容簡單、具體、明確,主要圍繞各種距離和速度的跑和走兩項內容展開;王麗萍賽前的技術訓練與體能訓練緊密結合,并突出技術訓練的重要作用,加強科技對訓練的滲透;

3) 王麗萍賽前訓練堅持“減量不減強度”的訓練指導思想,負荷量度表現出負荷量逐步降低,負荷強度逐漸增加的整體趨勢;在高原前的平原訓練階段,整體負荷安排以負荷量為主,注重量的積累,負荷中等強度,節奏變化明顯的特點;在高原訓練階段,負荷量度呈現負荷量先逐步增加,到頂峰后高低交替震蕩,負荷強度逐步增加的趨勢,但整體負荷水平低于平原訓練階段;在高原訓練后的平原訓練階段,負荷量略高于高原訓練階段,且節奏變化明顯,負荷強度保持中等水平;在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整體負荷量較低,負荷強度中等,隨著比賽的臨近,負荷量和強度都顯著降低;

4) 王麗萍賽前的生理生化指標特征主要表現為波動幅度小,波動曲線基本在正常范圍以內,說明教練員負荷安排合理、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 張慶文.從我國競走隊訓練析耐力項群的負荷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

[2] 王林.我國高水平20 km競走運動員技術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7).

[3] 李建臣,吳玲敏.我國優秀女子20 km競走運動員后半程競走技術的運動學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

[4] 王晏,周宏.第28屆奧運會我國競走運動員比賽失利的多因素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1).

[5] 喬誠.人因工程學理論在高校競走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

[6] 陳亮,孫晉海.1990-2004年中外男子競走項目發展態勢及2008年成績預測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1).

[7] 王林,李建輝.競走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

[8] 王晏,周宏.第28屆奧運會20 km競走比賽中、外優秀運動員表現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

[9] 王林,沈信生.我國競走備戰2008北京奧運會實力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

[10] 孫鐵民.試析影響競走裁判員準確判罰的消極因素與防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3).

[11] 聶東風,吳玲珍,王君俠.我國男子競走后備運動員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

[12] 李東河,申健民,王新娜,盧寶生. 對第9屆全運會男子50km競走比賽中運動員技術犯規情況的調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

[13] 賽慶彬.世界競走運動(1991-1998年)發展的狀況分析及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4).

[14] 李東河,王新娜. 對我國20km優秀競走運動員犯規曲線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3).

[15] 馮連世.優秀運動員運動訓練科學監控系統的研究與建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