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曲與電影的表現形式

2008-03-30 06:51索冬菊
大舞臺 2008年6期
關鍵詞:竇娥戲劇藝術

索冬菊

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性藝術,源于原始歌舞,興盛于元朝雜劇,繁榮于明清,開枝散葉于近代,百戲爭鳴,名家輩出,有增無已,如俏梅傲雪香溢滿園蜚名世界。

時隔千載,公元1895年12月8日上午,以《火車進站》為標志的——世界電影在巴黎誕生了!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孕育并成就了電影藝術,就這樣“一種嶄新的感知世界經驗,一種全新的影像思維方式,在物質世界的空間、時間里再現著”。

追溯歷史,古希臘戲劇因歷史變遷和本土文化演變而沒落,但由它演化派生出來的戲劇文化卻影響著全世界,電影——我們現在稱為“第七藝術”,就是大量借鑒戲劇的藝術手法而形成的獨有的戲劇電影美學。

中國戲曲的程式性與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絕然不同,“唱、念、做、打”是戲曲藝術固有的獨特的表現形式;“鏡頭”卻是電影藝術的“眼睛”,是電影離不開的“根本所在”。戲曲藝術通過“四功五法”“鑼鼓經”“水袖、髯口、翎子、變臉、噴火”等一系列程式性手段,把一個個“故事”唯美的詮釋在“三維”舞臺上,是古老的現場表演,也是“面對面”互動型的藝術;電影藝術是多視角多空間的由現代科技催生的大眾文化,藝術表現更為自由,傳播方便快捷,核心不是演員而是影像,電影只能通過攝像機的推、拉、搖、移、跟和各種鏡頭“組接”“剪輯”帶領受眾者身臨其境,獲得更高的審美快感。

同是欣賞類給觀眾帶來愉悅的藝術,有一點卻是大不相同的,那就是受眾者的“反應”。當我們欣賞電影時,總是被畫面、人物、景象所吸引,心情也隨之變化,放松、欣賞作為了首要,現場性互動較差。例如:影片《最后的山神》講述了游牧民大興安嶺鄂倫春人孟金福夫婦在山林中的生活,讓我們走進了一個游牧民族的內心世界——以自然萬物為神靈,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為他們膜拜的對象。鏡頭的重要性就體現其中,鏡頭不能說明主題時就不要拍,比如開頭,獵人砍樹皮畫山神,意蘊很清楚,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片頭的確就是緊扣主題的。畫面剪輯非常自然流暢,在拍攝孟金福夫婦生活的同時,還輔以大興安嶺美麗的景色。讓人去思考古老文化消逝的同時,對現代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對生態的保護與破壞,有著警惕的作用,提示人們該開始深刻的反思了,否則,大興安嶺美麗景色也許就很難保留給后人了。光影運用得很自然,通片基本不加背景音樂,這些都加深了這部影片高超的藝術價值。不少鏡頭把太陽包含在畫面中形成眩光的效果,通過這樣手法的渲染,體現出神靈在這對夫婦的心目中擁有極高的神圣地位,攝影師利用夕陽特有的方向和色溫,滲透著鄂倫春人對民族沒落的無奈與悲涼地傷感。

戲曲藝術則不然,看戲的觀眾會很快地隨著劇情而理解、接受并大動感情,例如:京劇《霸王別姬》,楚霸王不聽勸阻,出戰反中劉邦之計,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漢兵將至,自感大勢已去。撫愛姬柔絲青發,對天長嘆,慷慨悲歌一曲;望紅顏憔悴,如箭穿心,聲咽喉梗,遍撒英雄淚。惹得那忠貞剛烈的虞姬,伴隨那清音繞耳的京胡“夜深沉”,一段美輪美奐的劍舞后,自刎血濺垓下,舍命相報楚霸王的一腔真情,這段千古絕唱,蕩氣回腸,令人魂牽夢繞了幾千年;這段曠世奇緣,哀婉凄憐,一個情字,能有幾人讀懂?后人詩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每當唱至此處,觀眾們都會動容,齊聲隨和掌聲雷鳴,至今此劇還長演不衰廣為流傳?!稊馗]娥》中“竇娥”向上天發下“三大”誓愿,場面悲壯壓抑,觀眾們無不為“竇娥”落淚,但面對一句蒼勁的悲腔,“問蒼天,為什么好人命短?為什么作惡的益壽延年?”卻不忘適宜的大吼一聲“好!”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曾感嘆到:中國人的戲劇與觀眾之間有著許多約定俗成的規律,它的觀眾能夠接受、看懂這種戲劇。

所以,藝術不分門類不分國界不分形式,只要矛盾沖突集中凝練,推進層次能夠步步緊逼,達到劇情的高潮,那就是一部好戲、一部好電影。

猜你喜歡
竇娥戲劇藝術
傳統戲劇——木偶戲
竇娥冤
戲劇評論如何助推戲劇創作
紙的藝術
“剛”與“柔”的完美統一
論戲劇欣賞與戲劇批評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誰殺死了竇娥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