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養音樂的耳朵

2008-03-30 06:51于嬋娟
大舞臺 2008年6期
關鍵詞:欣賞者演唱者唱法

于嬋娟

音樂內涵豐富,這里我們只談一下聲樂的欣賞。馬克思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蔽覀円邆洹耙魳返亩洹?,就要培養音高、音程、音色的辨別力,旋律、節奏、調性、調式、和聲及多聲部音樂的感受力,以及音樂的記憶力等。但這只是“音樂的耳朵”的一方面。因為欣賞聲樂是一種能動的(也可以說是創造性的)審美活動。盡管耳朵很靈敏,能夠毫發不爽地辨別旋律、節奏、和聲、音色,但如果僅僅把聲樂作為一種物理現象來接受,而不能感知旋律、節奏、和聲、音色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并通過藝術形象,跟創造音樂的作曲家和再創造音樂的演奏演唱家發生思想交流,那就只能算接觸到了音樂的外表,只是在音樂的大門之外徘徊,還不能算是具備了音樂的耳朵。

一、了解每種唱法的特點是基礎

目前在我國音樂生活中,聲樂的審美觀已普遍的形式成了民族、美聲、通俗等三大唱法的觀念,它不是簡單的發聲方法的區別,而是根據民族、風俗語言等因素反映出對聲音造型、演唱風格、感情表達等不同要求的結果。了解了這些,才能對其有更加深入的欣賞。

1、民族唱法

所謂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歌曲、戲曲、曲藝等唱法的總稱,也泛指包括漢民族與所有少數民族在內的民間歌手、藝人、演員的各種風格、流派的唱法的總和。在用嗓上有以自然樸素的真嗓音的唱法;也有真假嗓音結合的唱法等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聲音的造型上,它以準確的咬字、吐字來規范聲音的表現,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圓”;不一味地強調聲音位置的統一、聲音的連貫與聲量的宏大;要求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情感的表達要求純樸、細膩。民族唱法具有濃郁生活氣息,情感真摯樸質,唱腔優美圓潤,語言鮮明生動,風格絢麗多彩。

2、美聲唱法

意大利美聲唱法或稱為西洋傳統唱法,通過幾百年的實踐發展,創造了完美、系統的歌唱訓練方法與演唱技巧,形成了它的特點:在聲音造型上,發聲自如、流暢連貫、音域寬闊、聲區統一、音量宏大、音色優美,氣息與共鳴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充分發揮了聲音的表現力,展現出“美聲”的藝術魅力。它以“美聲”作為歌唱訓練的首要條件,形成了一整套從聲音觀念到訓練方法的完美體系?!拔逅摹币院?,美聲唱法流傳到了中國,老一輩的聲樂工作者,借鑒其發聲法的特點,結合中國語言的表現規律,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具有美聲唱法特點與風格,并同時體現出民族語言的特質的聲樂。

3、通俗唱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與港臺某些現代流行唱法的傳播,使它在我國歌壇迅速發展。由于專業歌手的演唱,以及宣傳文化部門積極引導,從演唱內容到演出風格都日趨健康,高雅,在唱法上開始吸收民族傳統唱法、美聲唱法的特長。這種唱法的特點是:聲音造型色彩豐富,具有歌聲自然、語言簡樸、感情熾熱、演唱與形體表演相配合的特色,贏得了不少聽眾的喜愛。但這種唱法也存在一些弊病,其中有部分作品內容宣傳悲觀厭世、及時行樂,愛情至上等腐蝕人們意志的內容;在行腔上,有些趨于程式化的語調;某些曲目音樂格調底下,少數人在唱法上庸俗粗鄙,有流于酒吧間商品化的趨向,顯然這是需要從流行歌曲的通俗唱法中拋棄。

二、把握聲樂作品的精髓是關鍵

1、理解內涵

所謂內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內在含義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內涵,是理解演唱的基礎。如能了解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定環境和思想感情等。一首歌曲或長或短,都凝聚著作曲家的強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蘊藏在每個音符之中;同時也包含歌唱者的發掘和領會。欣賞者文學修養的深淺,會直接影響他對演唱的理解。很多不懂得音樂欣賞的人,往往單純從聲樂技巧來談歌唱表現,就無法真正領悟到真諦。因此,要有一雙欣賞音樂的耳朵,平時要不斷強化自己的文化修養,如接觸社會,看小說美術作品,讀讀詩文,聽聽音樂,甚至于看看報紙等,既開闊視野又豐富知識,欣賞水平也會逐漸提升。要知道對作品內涵有無深刻的理解,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會有真正的欣賞。

2、想象意境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盡量去啟發音樂的想象力,演唱者要根據歌曲的內容和音樂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化為一幅幅活動畫面,把自己化為作家、詩人,也變成作品的主人公,而欣賞者停留在這個層次還不夠,還要能夠理解演唱者的二度創造。換句話說,就是要象戲劇演員進入角色一樣去身臨其境,進行藝術創造,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想象和意境會很快幫助我們確立起音樂形象或者說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來,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統一了,歌曲的主題思想明確了,這樣就會達到更深層的理解。當然欣賞者理解音樂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種生活的積累,記憶的積累,情感的積累,這種積累越多,越豐富,“靈感”也越活躍,越豐富。因此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欣賞者,應隨時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傾聽各種生活的畫面和聲音,去感受生活,從而增強我們對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歌唱者的演唱。

3、掌握風格

掌握了作品的風格或者說音樂的風格,欣賞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倘若能對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風格、演唱者的個人風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就能夠融入作品和演唱之中,從而獲得更豐富的美感和享受。當然與其它姐妹藝術相比,音樂的風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樂是無形的時間藝術,而繪畫、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間藝術,因而他們的風格往往比音樂更容易一目了然。一個欣賞者文學修養的深淺,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和演唱的理解及其風格的把握。只有成熟的歌唱家才能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風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體現音樂的全部含義;同樣,也只有藝術修養豐厚的欣賞者,才能與作曲者與演唱者產生共鳴。

4、 體味韻味

我們所欣賞的演唱,它的二度創作是一個復雜的勞動過程,對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僅能準確地領會和傳達歌曲的藝術意境,同時還能通過自己的再創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潛在的、甚至作曲家沒有料想到的東西。一首作品,作曲家無法提供韻味,它必須由演唱者自己去體會和創造。那些好的歌者并不滿足于曲譜中所記下的音而必定會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韻味),并用得恰到好處。即根據語言的特點、感情的需要,就會自然而然地在音調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為裝飾音、顫音、滑音、倚音等,唱起來就會更加動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這是演唱的韻味給作品帶來的新的生命力。一個好的聽眾,能夠感受體味到歌唱家的創造,與歌唱者產生共鳴,才能深刻感受到歌曲的藝術魅力。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如歌德曾說的那樣:“一般地說,我們都不應把畫家的筆墨或詩人的語言看得太死、太狹窄。一件藝術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就應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領會音樂,培養音樂的耳朵?!?/p>

參考文獻:

[1]《聲樂學基礎》,石惟正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2]《聲樂藝術美學》,余篤剛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06級音教學院)

猜你喜歡
欣賞者演唱者唱法
“中國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藝術欣賞是對作品的再創造
論發聲練習與歌唱的關系
論科學的發聲方法
從日用瓷出發談理念對欣賞者的意義
課堂朗讀中聽者角色的正確定位研究
教師聽課時身份的轉換
在音樂演唱中如何進行心理調控
關于“民通唱法”的探討
淺談民族唱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