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不忘傳統

2008-03-30 06:51束霞平
大舞臺 2008年6期
關鍵詞:設計教育繼承傳統

束霞平

【摘要】面對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設計教育同樣面臨著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如何做到在學習西方的設計教育思想同時如何體現我國的民族性,“西化不忘師古”這是繼承問題,而師古不“泥古”就是個創新問題。本文就設計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及人才的培養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設計教育 傳統 繼承 創新

正如理論一般總是落后于實踐一樣似的,中國現代設計教育思想就明顯地落后于現代設計的實踐。分析形成其原因錯綜復雜,其中重要而不可忽視的一條就是受到了西方設計文化的影響。當然實踐似乎已經說明,西方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設計思想顯然更適應發展中的現代化中國,全國設計藝術院校紛紛興起一股學習西方設計教育方法的高潮,這影響并沖擊了整個中國設計教育思想。這股高潮的形成不能說沒有任何進步,它對中國陳舊的工藝美術教育(藝術設計的前身的稱呼)思想是個不小的沖擊,更新了設計教育觀念及設計理念。然而從這股兇猛的西方設計思想浪潮中不難看出,中國設計風格和設計思想正在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設計教育思想獨霸并覆蓋整個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結果中國設計將失去自我,更何談中國特色的設計思想呢?回顧中國設計教育近20多年來,伴隨著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有多少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呢?廖廖可數。這并不是中國人不聰明,可能是因為缺乏中國的獨特設計風格,即中國設計思想。這與我們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全盤接受包豪斯設計教育思想不無關系。正如諸葛鎧教授一針見血地提出,對中國藝術設計教育這一關乎后代的事業來說,只有西化無師古,有悖文化藝術教育規律,這里將潛伏著一種割裂傳統文化的危機,應是西化不忘師古。只有這樣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才有美好的未來。其實諸葛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的一個道理,就是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即如何繼承與發揚中國西方優秀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問題。

所謂繼承,簡單講就是繼承傳統,繼承傳統的文化藝術思想。前代的文化藝術思想,總是給后代以巨大的影響;后代的文化藝術思想又總是要繼承前代的成果。這就是文化藝術發展歷史的繼承性。設計教育思想也是如此,同樣具有歷史的繼承性,這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設計教育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還是設計思想,無一不是在繼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杜鈺洲在為《中國衣經》作序提道:“歷史不時以往彼此孤立的個別存在,而是一條從過去流向現在的文化之河。無論在這流淌過程出現怎樣的時空變化,匯聚了多少支流,也割不斷它同源頭的聯系。在歷史上形成的總有歷史的延續性。所謂一個否定另一個方式,不過是否定不同階段的歷史局限,而以智慧的積累和文化的創新彼此聯系著、繼承發展著傳統。在人類歷史上,那些拋棄了自身傳統文化的民族,大凡也是在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笨梢娎^承傳統在歷史發展階級過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才能在經過近代的文化轉型和現代的西化的中國混亂設計思想中體現并建立中國設計教育思想以及形成中國獨特的設計風格呢?這里關鍵是如何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西方文化問題。

在如何繼承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上,毛澤東說:“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中國現實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代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割斷歷史?!币簿褪俏覀儜撜_對待中國古代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并將作為思考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的源泉及文化基礎。

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上,關鍵就是如何體現中國設計思想民族性。也就是說中國設計教育要有發展民族設計風格的前瞻意識。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有著他們獨特的民族風格,他們都會以自己民族的有特色的藝術對人類藝術的發展作出或多或少的貢獻。這就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同時也形成了世界不同風格設計思想。

每個民族的設計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繼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外,還不斷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響。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情況下不斷向前發展,這也是一條規律。因此我們繼承外來文化時也要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毛澤東曾說過:“對待外國文化,采取排斥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一切進步的外國文化,作為發展中國文化的借鑒”。因此我們在構建中國設計教育思想之時強調本國民族文化同時,絕不能盲目一味地拒絕西方先進設計教育思想,固步自封,可以發揮外來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設計思想發展中的繼承借鑒是十分重要的,它能體現著獨特的設計思想,但繼承和借鑒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為了設計思想的發展。因此,就應該在批判地繼承借鑒的基礎上不斷地革新創造;沒有革新創造,就談不到設計思想的發展。這就是哲學里講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即辯法的否定觀,也稱“揚棄”。所謂揚棄,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變革又繼承。也就是說我們在繼承我國的文化遺產及外來先進文化要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一方面我們在構建中國設計教育思想構架過程中,必須繼承、吸收、借鑒歷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從古希臘文化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應給以科學總結;另一方面,這種繼承、吸收、借鑒,不是無條件地照抄照搬、兼收并蓄,而應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并結合我國的設計教育思想的實際加以創新。所以說設計教育思想的繼承是基礎,創新是發展、是未來。創新離開繼承是“大空談”,繼承離開創新是“老古董”。兩者是哲學辨證關系。

“西化不忘師古”這是繼承問題,而師古不“泥古”就是個創新問題。我們在繼承傳統設計思想的同時,更應注重如何發展、如何創新。

首先,面對當前我國設計教育思想的現狀與形勢,我們應及時轉變思維方式,開拓創新。如今西方現代設計思想已影響到全球的每個角落,盡管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是一脈相承、并無大間斷過的牢固的文化體系,但到了現在,特別是經過近現代的西方文化的洗禮,已變得“西體西用”,表面上顯得極為脆弱。中國古文化知識還難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只有從古文化作品或古文化研究者的成果中發現了,到處彌漫著外來的文化。如所謂的“肯德基文化”、“麥當勞文化”、“好萊塢文化”、“西部牛仔文化”等等,已深入中國生活,改變了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設計教育思想觀念。因此認清分析該形勢及如何在新形勢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已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了。這就是個觀念創新問題。其實現在青年學生在西方的物質文化的沖擊后,逐漸開始理性地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并不是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找不到學習途徑,未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未能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奧妙和精彩之處,一旦有所領悟,就愛不釋手。這里教師的引導及設計教育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要讓他們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并與外國文化進行比較,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因此在設計院校開設中外設計思想比較、中外文化比較這些課能夠使他們在比較中了解中國設計教育思想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能僅僅通過單一地灌輸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割裂開來,讓他們感覺到對他們的生活無用。這就要求我們這些從事設計教育工作者面對現實,轉變教育觀念,這將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面對市場經濟,我們應建立在傳統設計教育思想基礎上,認真分析,對設計教育思想進行大膽創新。發展經濟無疑是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的,依靠科學技術和生產的提高來發展經濟。當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的。在市場經濟面前,沒有文化的融時,經濟就無法獨立發展。設計藝術的發展恰恰便體現了經濟和文化、科學和藝術、物質和精神、商品和藝術結合起來的一種形成,是科學與藝術、經濟與文化交叉的一門藝術學科。因此傳統的為設計而設計的“設計藝術”的設計教育思想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變化,應積極拓寬思路,從宏觀的角度把設計藝術放在大市場中去考慮,構建以技術設計、藝術設計和營銷設計為一體的大設計,使設計藝術同經濟、生產和消費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藝術的角度看,藝術設計與技術設計、營銷設計的關系,就是“一體兩翼”??梢?,藝術設計在市場面前不能孤立存在。

第三,面對西方的設計教育思潮,我們應積極改革傳統的設計教育思想,努力構建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特征的文化基礎,從而建立起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現代設計思想為先導的中國設計教育思想體系。設計教育與其他任何學科的教育有著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它沒有一個世界統一的模式。其實,這卻正反映了設計本身的特點。因為設計的服務對象是市場和社會,而這兩個因素都因國、因地區而有很大區別,國與國不同,地區與地區不同,因此社會狀況,特別傳統文化基礎不同。對于這樣的復雜的對象,沒有可能形成國際統一的設計教育思想體系。因而設計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國情設立。如今面對西方設計思潮一統全球局面,我們應該冷靜思考,這符合設計藝術發展規律嗎?當然我們并不能就此盲目地排斥西方設計教育思想,而應分析它成功的形成的文化原因及方法,理出它的支撐的文化“靠山”,為我們尋找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特征的文化根基提供方法論。這要求我們認真運用現代思維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尋求構建中國設計教育思想。

第四,面對國內在發展初期的設計教育是建立在美術院校的基礎之上,它的建立是面臨的社會需求時的權宜之計,導致國內許多美術院校在原有的條件下紛紛上馬設計教育,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我們也應理性分析。這類美術院校對設計教育方式是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之上加以擴充,比如從一般素描擴展到結構素描,從簡單的色彩寫生擴充到色彩分析課,從手工勞作課擴充到立體材料的結構分析等等。當然這也是一種較好的繼承,即以美術院校為基礎的擴充方法在平面設計的現代化中顯然是很有效的。但是一旦進入到與工程十分相近的工業設計時,過分強調藝術的自由性,藝術的個人性,藝術的非標準化,藝術的反團隊工作性,即過分強調“藝術是我”的思想就成為嚴重的障礙。因此我們不但一方面繼承美術院校的教育思想,即發揮設計的藝術性,而且關鍵是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建立適應社會、適應市場的,緊密結合科學的,即集藝術、科學與市場為一體的設計教育思想體系。

因此,面對當前藝術設計教育正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我們應以人的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改革舊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確立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課程改革為重點,構建現代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新體系。

首先,我們應盡快構建新時代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新理念,以課程改革為重點,注重培養具備集“設計、工藝、市場意識”等能力為一體的綜合性素質人才,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推動素質教育工程。一直以來,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沿用繪畫專業的教育模式,大學四年,從課程設置來看幾乎都是以繪畫、繪圖為主的課程設置,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課程更是欠缺。作為設計師區別于畫家,從知識結構上他們應該熟悉自然科學,了解人文科學,精通設計學原理,掌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規律和在特定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藝術設計不僅是一門邊緣學科,更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需要以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為基礎,或者說是以其他學科的知識來提升設計師的修養。因此我們在課程設置時就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理論修養、創造能力的培養,甚至組織領導能力的培養。具體改革思路:加強文、理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相互結合,引導學生跨學科、跨領域選課,同時開設將兩種以上科目結合在一起的復合課程,如藝術與物理、設計與數學等,積極探索設置復合課程;加強設計與藝術基礎課教學,大量開設選修課,以便學生掌握必要的設計與藝術基礎知識后,在普通教育課程、設計學科基礎課程與各種選修課之間建立起縱橫交錯的知識聯系。我們要逐漸擴大與設計有關的相關學科選修課的比例,增開選修課,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充分發揮綜合性院校學科的優勢互補條件,培養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

其次,確立“學?!袌觥髽I”之間的“三角”關系,達到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一種良性循環關系。人才就是產品,高校培養的“人才”送到社會,如不受歡迎,那就不成人才。所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積極投入到社會這一大熔爐中去,接受企業的考驗,增強市場意識,同時企業與市場及時把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反饋到高校,以便學校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應社會的人才。這樣才能達到“優勢互補、信息共享、知識共享”的目的。

當然,“改革不忘傳統”這句話,其中蘊含著對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創新的哲學辯論關系,我們在著眼思考中國設計教育思想的特征之時,就不能不考慮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揚,如何創新,尤其是在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方面如何體現。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已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以現代設計思想為主導,以民族傳統為基礎”的指導辦學思路。我們堅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中國設計教育將會迎來希望。

參考文獻:

[1]張道一《面對市場經濟的三種設計》《設計藝術》2002年第5期;

[2]諸葛鎧《藝術設計教育,西化不忘師古》發表《設計藝術》2002年第11期;

(基金項目來源:2008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研項目08SJD7100073)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設計教育繼承傳統
手藝精神對現代設計教育的意義
設計思維與創新創業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標志設計趨同化的思考
少年力斗傳統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淺談杜審言、杜甫的祖孫關系:推崇、繼承、發展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評析張學英訴蔣倫芳遺產繼承案
氣象科技史研究領域又一重要學術成果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